化學素質教育管理論文

時間:2022-07-24 06:39:00

導語:化學素質教育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化學素質教育管理論文

“實施素質教育……以提高國民素質為根本宗旨?!?-《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

說起“國民素質”,不禁想起那一群圍觀同胞被日軍槍斃的魯迅同齡人。當然,百年奮爭之后,我們不再是任列強蹂躪的民族了。不過,山雨欲來的全球化競爭依然有一種你死我活的味道。談國民素質總是免不了一種憂患意識。這樣的憂患意識貫穿了梁啟超的“提高國民文明程度”(見梁的《新民說》)和今天的“提高國民素質”。至于國民素質是不是就是梁先生說的“民德民智民體”,不得而知;比較有把握的是,“以提高國民素質為根本宗旨”并非“實施”或“推進素質教育”的邏輯前提。

消滅小兒麻痹,實行計劃生育,提倡男女平等乃至滅除裹腳都提高了國民素質,不過它們和教育都沒關。另一方面,誰也沒有因為要“提高國民水平”或“提高國民程度”而推出“水平教育”、“程度教育”。提高國民素質所涉及的制度問題是大于教育或素質教育的。這是要澄清的似是而非之一。

毋庸置疑,國民素質、國民教育、分數、能力這些基本范疇的確是有聯系的。魯迅先生的一句話涵蓋了所有這些范疇。魯迅這樣描述日本同學歧視華人的心理:“中國是弱國,所以中國人當然是低能兒,分數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引自《藤野先生》)今天,我們已是有著輝煌成就的發展中國家。

只是,分數和能力這兩個看似簡單的概念在困繞著我們的教育界,影響到我們的繼續進步。

讓我們先從素質說起。《管子。水地》里有:“…準也者,五量之宗也;素也者,五色之質也;淡也者,五味之中也。是以水者萬物之準也,諸生之淡也,非得失之質素也?!?/p>

這里,作者以“準”、“素”、“淡”為例,論證水是萬物不可或缺、無所不在的基本成份?!八刭|”指的是所有顏色的共同基本成份。稍加引申,“素質教育”指的應當是通過教育提高或增進受教育者的某些“基本東西”。

到底什么是“基本東西”呢?

一方面,相對于無限豐富的實際生活,教育總是有限的,總是針對基本東西的,從這個意義來講,教育莫不是關于素質的,因而“素質教育”有點同語反復;另一方面,受教育者最最“基本”的“質”莫過于他們的先天天賦了,而后天教育是無法提高先天天賦的,后天教育只是給天賦以發展的機會。所有好的教育又莫不如此?!度罩?。教官》說“…師范如此,雖有英才美質,何由而成?”

這里抱怨的是沒有好的教育,縱有上等天資也無所成就。那么,把“教育”綴以“素質”的新意何在?似乎在對“基本”二字的強調。為什么突然間“基本”成了時尚?難道,素質教育是人們覺得“德智體美全面發展”,“三有新人”,“三個面向”等等高不可攀,于是反樸歸真轉向基本?當然不是。

“基本”為什么是好東西?“基本”的往往有“生成”的潛力,即能力。所謂舉一反三,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強調的就是能力?!吨泄仓醒?、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多處強調使受教育者獲得各種各樣的能力??墒?,魚漁之別,何新之有?今人不過換個說法,談所謂“能力”和“成就”的區別。懂英文的,可以談"aptitude"或"ability"和"achievement"的區別。異曲同工,古今皆然。

說素質教育的新意有限并非出于貶意,因為素質教育的提法應該是言在立新,意在破舊。這是要澄清的似是而非之二?!皩嵤虑笫恰辈⒎切略~,始出于《漢書》,一度成為清朝考據主義挑戰空談義理的理論旗幟,1937年又被題為延安抗日軍政大學的校訓。二十年前,“實事求是”四個字及關于真理標準的討論又橫掃教條主義的陰云,為今天的改革鋪平了道路,其不朽之貢獻不在立新而在破舊。

素質教育要破的舊是什么呢?素質教育強調基本能力。能力和成就固然在概念上區別分明,但在現實中很少有不體現于具體成就的能力,很少有不通過一點點成就的積累而獲得的能力。所以,強調素質或能力,一點也不該意味著輕視成就。就國民素質而言,更無法想像脫離具體成就而空談國民的潛能?,F實生活中,成就往往是看得見摸得著的,能力倒是抽象得多??荚嚦煽兓蚍謹抵皇浅删偷囊环N。

素質教育要破的舊不是所謂應試教育,而是那些不能反映基本能力高低好壞的標準和考試,以及它們對教育實踐的錯誤影響。教育總是要面對評判的,最終的評判是實踐,諸如道德實踐,工程實踐,理論實踐,藝術實踐,管理實踐等等。面對“實踐之試”的教育是不可避免的應試教育,理所應當的應試教育。考試和素質,正如心電圖和心臟官能,不是一對矛盾。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不是非此即彼的選擇;所謂高分低能的說法,也是差之毫喱,謬以千里。關鍵是,讓考試和要考察的能力建立更好的聯系;讓培養和考察的能力和現實實踐建立更好的聯系;讓這樣的考試衡量教育成就,指導教育實踐。這是要澄清的似是而非之三。

澄清了三點似是而非,現在該作個總結。就提高國民素質而言,無論多成功的素質教育都只是一個方面的貢獻,國民素質的提高不只系于“實施素質教育”。

在教學實踐的層面上,教育從來就應該是強調基本素質或能力的培養。因此,與其說“實施素質教育”聽起來像一種新教育方法新教育政策,不如說“教育要始終強調素質的培養”,以免給廣大教師家長帶來不必要的困惑和兌現不了的期望。素質教育的討論,正如當年關于真理標準關于實事求是的討論,意在端正態度,認準方向。實事求是是一種態度,一種可貫徹于各種實踐的精神。實事求是不是一項可以自上而下實施的新工程。素質教育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