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機化學實施方法教育論文

時間:2022-07-30 06:55:00

導語:有機化學實施方法教育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有機化學實施方法教育論文

摘要:依據教育部頌布的中學化學教學大綱,明確了教材的建立應該是宏觀上促進學生的生存和未來發展,促進社會的進步和持續發展,是向以學生為本的發展方向趨勢發展。當今社會是迅猛發展的社會,是可學習化的社會,人們要在社會上立足就必須不斷地學習,只有不斷的學習才能在社會上生存,因此,學校教育應重視學生的學習方法及終生能力的培養??茖W方法教育的目的在于發展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那么如何在教學中進行方法教育是擺在廣大教師面前的一個普遍而又重大的課題.筆者根據有機化學教學從以下三方面來粗淺地談談方法教育的實施:1、根據學科特點,掌握認識問題的一般方法2、立足基礎訓練學生邏輯思維方法3、以實驗方法為載體,提升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關鍵詞:方法教育邏輯思維方法實驗方法

一、根據學科特點,掌握認識問題的一般方法

有機化學是中學化學重要組成部分、從物質的數量上講有機物的種類達千萬種,是無機物的近百倍。尤其是有機化學進入生命科學領域,正在發揮日益重要的作用。在近幾年高考中有機化學與生物的綜合也相當多。中學有機化學是有機化學中最簡單、最基礎的部分,但整個有機化學的學習方法對了解更多的有機知識、研究更廣闊的有機領域有著重要的意義。同學剛接觸到有機化學,興趣很濃。這時候,是再一次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最佳時期,也是進行學習方法與學習能力培養的最佳時期。但由于有機化學其種類繁多、結構復雜、與生產生活聯系密切,使之成為中學化學的難點,會考、高考的熱點,其學習的方法又與無機化學的學習有明顯的不同之處。如果不幫助學生總結有機化學的特點及學習的一般方法學生將很難入門。

(1):結構決定性質—學習有機化學的法寶。于是在教完甲烷、乙烯之后,我就總結出有機化學學習的一般規律與方法:結構→性質(物理性質、化學性質)→用途→制法(工業制法、實驗室制法)→一類物質。因此學習有機化學要從結構出發,了解每一類有機物的結構特點,比較不同類有機物結構上的差異,掌握有機反應中有機物結構上的變化等等。在教學中反復強調這樣的學習方法:結構→性質→用途→制法→一類物質。結構決定性質,性質反映結構在有機化學中表現得特別明顯,這不僅表現在化學性質中,同時也體現在物理性質上。因此教育學生在有機化學的學習中,要善于利用好這個法寶。這樣在有機化學學習時能觸類旁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果。

比如在“乙炔”的教學,我就先出示乙炔分子的球棍結構模型,介紹乙炔分子的結構后。我讓學生預測乙炔的化學性質,班里大多數同學都能說出其化學性質。到了講烴的衍生物,我又特別強調了官能團的作用,再次強調這樣的學習方法:結構(官能團)→性質→用途→制法→一類物質。我請同學自己站起來闡述這樣的研究方法,我順著這樣的思路一點一點地講下去,很清晰,學生自己掌握,復習時也就感覺到有規律可循、有方法可用。有機化學其實很好學,重要的是要培養學生學習方法,時時提醒學生,以后就是進入高一級學校,有機化學的學習與研究也采用的是同樣的方法,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激發了他們學習與探索的興趣。

(2):普遍性與特殊性的共存。有機物雖然種類繁多,但有同系物,而同系物的結構和性質是相似的,這就是普遍性。因此,在復習時只要認真弄懂一個或幾個化合物,就可推知其它同系物的性質,從而把龐大的有機物體系化和規律化。但是,任何特殊性都不能完全包括在普遍性之中,學習中要善于在有機物的特殊性中發現普遍性,又要在普遍性的指導下研究特殊性。以醇為例:醇類能催化氧化為醛、發生消去生成烯,但(CH3)3C-OH不能氧化成醛,CH3-OH、(CH3)3C-CH2-OH不能消去生成烯,這是普遍性與特殊性的關系。乙醇能與水互溶,但維生素A難溶于水;乙醇與甲醚雖然組成相同,但由于結構不同,兩物質的熔沸點等性質相差甚遠。前者是量變引起了質變,后者是質變引起量變。乙醇、苯酚、乙酸、葡萄糖分子中均含有羥基,因而它們都能與金屬鈉反應放出氫氣,但由于與羥基相連的基團各不相同,基團間相互影響的結果使羥基表現出來的性質又具有明顯的差異,如:乙醇、葡萄糖溶液呈中性,苯酚溶液呈弱酸性,乙酸溶液呈明顯酸性,這是普遍聯系與相互影響的辯證關系。

二、立足基礎,訓練學生邏輯思維方法

科學方法的第二層次為邏輯思維方法,即進行化學思維,通過分析、綜合、抽象、概括、歸納、總結等過程,最后上升為理論的形式。邏輯思維就是要運用唯物辯證法去分析,判斷和推理的思考方法,邏輯思維須依據正確的概念和判斷。知識是思維的基礎,思維的無序主要是貯存在大腦中的各知識點的無序。因此,教學中教師應首先抓“雙基”的落實,抓知識點的橫縱聯系,幫助學生養成整理知識點的習慣,串點成線,交線成網,使各知識點系統化、網絡化,網絡化的知識便于記憶,便于有序地貯存在大腦中。因此,培養學生思維的邏輯性,首先必須加強基本概念的學習,并對其能夠透徹理解。在有機化學基本原理的教學中,引導學生通過分析,綜合、比較、判斷、推理等邏輯思維過程,掌握其來龍去脈。解題時,將新問題納入網絡中,產生對應的遷移。

教學中,我首先強調有機物分子式、電子式、結構式、結構簡式書寫的熟練性和規范性。同分異構體、同系物等各個概念的落實。再是幫助學生養成整理知識點的習慣,串點成線。如在學完烴和烴的衍生物后,可以列以下表格讓學生完成,以提高比較和記憶。

類別通式官能團代表物主要化學性質烷烴烯烴……

基礎知識掌握后要引導學生橫向聯想,提高思維的靈活性。如在學習了烴的空間結構后,學生已掌握了乙烯的平面結構,即兩個碳原子和四個氫原子在一個平面上,在此基礎上,可進行如下練習:下列結構中,所有碳原子是否在同一個平面上:A、B、僅僅在橫向上產生聯想是不夠的,還要積極引導學生向縱向深入,加強縱向化學知識的聯系和綜合,即學科內綜合,其目的是培養學生思維的流暢性。思維流暢,聯想豐富,能夠在短時間內形成較多的知識信息和解題方法,從而迅速解答題目,一般可通過對綜合題的分析、練習來達到目的。如:在學習了烴和烴的衍生物知識后,都知道有機物的結構和衍變關系非常重要,我們可以通過一些衍變關系來進行歸納復習,使學生的知識縱向深入,把不同類別的有機物進行有機聯系。例如某有機物A有如下轉化關系,若G中含有四個碳原子,分別寫出A、B、C、D、E、F、G的結構簡式?通過對該題的練習,使學生對鹵代烴、烯烴、醇、醛、羧酸、酯的知識(特別是衍變關系)得到系統復習和比較,思維縱向發展,形成了知識鏈。

可見根據問題的因果關系和類屬關系,用發展變化的觀點去分析綜合,使學生的思維靈活多變,不斷形成科學的思維的方法。

三.以實驗方法為載體,提升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科學方法的第三層次為分析、解決問題的方法??v觀中學化學教學,在這種層次上的科學方法包括實驗法、守恒法、極限法、圖像法等。而實驗法是又是有機教學中最為常用的方法也是培養學生相當高的獨立探索能力和創造性的一種方法。我認為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可把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具體歸為以下幾個方面:1、按一定的認知目的安排觀察或實驗活動2、讓學生獨立地完成觀察與實驗3、啟發并指導學生得出正確合理的結論并進行報告4、可能的情況下,讓學生通過設計實驗來說明問題,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理解、掌握知識,達到“求異”的目的。

如:在講授乙醛的性質的時候,我先在課堂上演示乙醛的銀鏡反應和乙醛與新制的氫氧化銅的反應,強調一些在實驗過程中應該注意的問題,然后我就請兩個同學來演示用甲醛代替乙醛的同樣反應,要求其他同學注意觀察并指出其錯誤,并讓他們根據他們所操作的實驗結果引出正確的結論。通過這些課堂實驗,及時糾正錯誤,學生感受頗深,他們自己做實驗時就很動腦筋,也很規范,提高了他們的觀察能力和實驗能力。

又如:在醇、酚、醛的化學性質實驗教學中,先以一組設疑作為前導,啟迪思維:(1)做乙醇與鈉反應的實驗,為什么要用無水乙醇?而做醇的氧化實驗時用95o/o的乙醇?(2)苯酚為什么能溶于氫氧化鈉溶液?而不溶于碳酸氫鈉溶液?這組實驗設疑不但可以促學生邊實驗邊思考,而且可以達到溫故知新的效果。在實驗過程中,我一邊巡回指導,用敏銳的眼光撲捉學生心靈的信息,一邊根據實驗的不同階段,巧妙、及時設疑:(1)醛與新制Cu(OH)2反應,為什么會出現藍—綠—黃—磚紅色沉淀?(2)做銀鏡實驗需要注意什么?否者會引起什么現象?通過這組設疑,提高學生對實驗現象的觀察能力,訓練和活躍了他們的思維。在實驗小結時,將一組有一定深度的問題留給學生:(1)以實驗結果歸納醇、酚、醛在結構和化學性質上有哪些共性和差異性?(2)用簡單的方法區別丙三醇、乙醛、苯酚、苯甲醛。這樣一環扣一環,步步設疑,步步深入,步步點撥,培養學生歸納總結和研討問題的能力。公務員之家:

又如在講授了醇羥基,酚羥基和羧羥基的活潑性的比較后,我就要求學生通過實驗驗證。在我的提示下很多同學都能通過測量對應鈉鹽的PH值,比較三種不同羥基中氫原子的活潑性。在很多教學中我都采取了學生實驗證明的方法。這樣不僅增強了學生敢于質疑、敢于向友威挑戰的勇氣和批判思維這一創新人才必備用金素質;通過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制定方案→實施方案評價→比較的過程,使學生科學的學習方法得到了有效的訓練;通過設想方案、動手改進、展現成果的探究過程,學生享受到了成功的快樂和激發了學習熱情;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也很大程度提升了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

達爾文曾經說過:“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于方法的指示?!狈椒ǖ膶W習和掌握需要在教與學具體協同過程中進行,只有重視方法的教育,才能使學生學會學習,才能真正培養和發展學生智能,落實素質教育。

參考文獻

徐其彬:化學教學中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04.

趙向軍:“化學實驗改革與學生素質培養”《化學教學》1998.8

吳俊明、王祖浩:《化學學習論》廣西教育出版社1996.11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