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課堂上培養學生思維能力論文

時間:2022-07-30 07:01:00

導語:物理課堂上培養學生思維能力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物理課堂上培養學生思維能力論文

內容摘要:思維能力是人的一種精神活動能力,是智力的核心。培養學生有廣闊、靈活、敏捷的思維能力,對開拓學生的智慧極為重要;培養學生思維能力,也是學生科學素質培養的一個重要內容。本文從挖掘興趣因素,創設“趣境”;制造認知沖突,創設“疑境”;策動師生共鳴,創設“佳境”等幾方面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思維培養趣境疑境佳境

培養學生的能力是現代素質教育的任務之一,其中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是各種能力培養的核心。如何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能力呢?每一位科學教師都在思考這個問題。我個人認為巧設“情境”是一種有效的途徑。筆者擬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自己的看法與做法。

一、挖掘興趣因素,創設“趣境”

1、巧創奇境,以奇制勝。

實踐證明:采用新穎、奇特、生動、驚險的實驗,有利于學生萌發熱愛科學的情感,產生旺盛的求知欲,有著明顯的激發興趣的功能。例如在講“大氣的壓強”一節時,我一進教室就演示了這樣一個實驗:在一只大試管中裝上水,又將一只口徑略小的試管壓入大試管中并倒過來,小試管不但不會掉下來,反而徐徐上升?,F象妙趣橫生,引起了學生強烈的好奇心。學生為了弄清其中的奧秒,聽課精力特別集中。利用好實驗,它會象“魔術”一樣的引人入勝,這樣就收到很好的課堂教學效果。又如在學習《腦和脊髓》這一節時,一上課,我先當場取一只活青蛙,去掉頭保留脊髓,幾分鐘后,用鑷子夾一下蛙腿的皮膚,青蛙發生屈腿反射,同學們都驚呆了,去掉頭的青蛙還會“動”?再用針刺破壞青蛙脊髓,用鑷子再夾一下蛙腿皮膚,青蛙無屈腿反射。這一情景學生頭腦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能激發學生進一步學習的愿望。

2、巧用變式,以反辯正。

在科學教學中,人們常喜歡運用正面強化的方式,對學生給于明確的、強烈的刺激。而心理學研究表明,變化很小的反復刺激不一定能引起學生的重視,有時反而會造成思維的疲勞。因此教師應善于運用變式,給學生提供變化的刺激方式,引起學生的積極思維,達到以變激趣的目的。例如:在學習《摩擦的利和弊》這節內容中,在教學過程中介紹了摩擦力,我提出了一個猜想請大家思考,“如何沒有摩擦力,世界將變成怎樣?”一個個大大的問號,點醒了一些同學,他們試圖從另一個角度去思考,于是很多答案都出乎我的意料“假如沒有摩擦力,開動的火車永遠也停不下來,只能永往直前;假如沒有摩擦力,支撐架散開,釘子會從墻上掉下來;貼在墻上的畫會飄下來......”我充分地感受到學生的思維的活躍以及那種創新的精神和豐富的想象力。學生也在猜想中更深的領會了摩擦力的深層含義,開拓了學生的思維。

3、自主學習,以人為本。

一切教育教學行為必須從學生的學習需要出發,關注學生的終身發展。因此教育必須精心創設自主活動的情境,使學生在活動中動手實踐,大膽嘗試,學會學習,享受成功的樂趣。比如在新授“密度知識應用”一節時,可改變過去講例題后做習題的教法,而是在課前發動學生因地制宜選備器材,課上引導學生自選研究課題,分組擬訂實驗方案。在開展實驗研究后,各組依據實驗過程及記錄,自編習題并解答,最后全班交流、教師總結。實踐證明,這種習題應用課,學生自主性強,課上積極主動、思維活躍、興趣濃,有利于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

二、制造認知沖突,創設“疑境”

認知沖突是一個人的已有知識、經驗與布臨的情境之間的沖突或矛盾。這種沖突會引起人們的新奇、注意和驚愕,從而產生積極思維、主動探索的行為。

1、設置懸念,引發“沖突”。

巴爾扎克說:“打開一切科學的鑰匙,都毫無異義地是問號?!睂W貴有疑,疑問是培養學習興趣的最積極、最活躍的因素。因此在教學中通過巧設疑問,在學生思想上產生懸念,以調動學生思維的主動性。在九年級《動能和勢能》一節的教學中,我事先讓學生思考為什么機動車要限速行駛?為什么在同樣的道路上,不同車型的限制車速不一樣?進入建筑工地又為什么必須戴安全帽?讓學生帶著懸念進入到下面的學習中。又例如,在浮力教學中,教師可提出問題“為什么有時浮力大的可以浮起一艘萬噸巨輪,而有時小到卻托不起一枚鐵針?!焙唵我痪湓?,卻可以引發學生的疑問并進一步提出問題,物體的浮沉到底由什么決定的?“浮力大小究竟跟哪些因素有關”,提出可能影響浮力大小的一些因素,引發學生激烈討論,開拓了學生的思維。

2、巧設陷阱,引發“沖突”。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的一個重要的職能是將學生的無意注意轉變為有意注意,不能滿足于表面浮躁的熱烈氣氛。筆者認為,適當地構思、設計一些易使學生上當受騙的陷阱,能喚起學生有意注意,產生渴望解決問題但又感到僅用現有知識無法解決的心理矛盾,從而有效地掀起思維沖突的狂瀾。例如,學習燃燒的三個條件時,由于在學生的頭腦中有一思維定勢:水能滅火,因此水火不相容。所以學生便會產生一種錯誤的認識“白磷在水中自然不會燃燒”。如果能夠將上述實驗加以設計改進:等銅片上的白磷燃燒后,教師適時提問:如果我用一導氣管將氧氣通入沸水中與白磷接觸,白磷是否會燃燒起來呢?(學生都會認為不會)。這時用一導氣管將氧氣通入沸水中與白磷接觸,同學們就能看到白磷在水中燃燒起來。大大出乎學生的意料。因此,巧妙地設置陷阱,通過鮮明對比,學生產生了激烈的思維沖突,有效地激發了學習動機,開拓了學生的思維,達到了最好的教學效果。公務員之家:

三、策動師生共鳴,創設“佳境”

在課堂教學中,當教師的“策動頻率”與學生的“固有頻率”相耦合、相協調,也會引起師生共振,產生共鳴,這時師生融于一體,同流、同向、同舟;彼此協調,彼此信任尊重;教師舉一,學生得三;教師解剖了一只麻雀,學生則能理會了鳥類。

1、課堂教學須與學生認知規律相一致

我國現代教育心理學家認為,學生的認知順序,一般來講要經歷“感知——理解——應用”這一過程。在材料感知、知識儲備情況提供相應的學習材料,以喚醒學生的個體經驗,使之與學生的原有知識有機地聯系;進入理解階段,教學節奏要及時,避免定義、結論得出“過早”與“過遲”;應用時重視抓好“審題”,通過聯想引導學生提取認知結構中原有的適當知識,并培養學生將當前的問題納入同類事物的系統中,進行問題歸類,解決問題,形成新的知識結構。

2、課堂教學須與學生思維活動規律相諧振

初中學生在課堂45分鐘內的思維活動是有一定規律的,一般來講,前10分鐘為思維的啟動階段,在新課引入時,應根據初中生好奇、好問的特點,做到新穎別致,創設扣動人心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思維。上課10--30分鐘為思維敏捷、快速,處于一節課的最活躍狀況,教者應抓住此時“高強度”特點,將重點內容的教學,以高旋律的節奏,與之相匹配,師生共建課堂活動的“諧振腔”,產生放大的疚。在課的最后約一刻鐘是學生思維的疲勞階段,興奮正在消退,教者應根據初中生好動的特點,圍繞課題組織一些活動,進行必要的練習,適當降慢教學節奏,盡可能讓學生各種器官參與,精心設計課堂結尾。

3、課堂教學須營造良好的情感氛圍

進行情感共鳴的有效做法是以情傳情,就是教師要善于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如講上《常見的酸》這一節時,可引用諾貝爾獲獎者玻爾的故事,進行情感渲染:二次大戰中,丹麥著名的物理學家玻爾被迫離開被德國占領的祖國。玻爾為了表示他一定要返回祖國的決心,決定將自己的諾貝爾金質獎留下來。玻爾是怎樣將這枚獎章藏起來呢?他把獎章溶解在一種液體里,裝在一玻璃瓶里,放在桌子上。后來,納粹分子竄進玻爾的住宅進行搜查,那瓶溶有獎章的溶液就在他們的眼皮底下,他們卻一無所知,也一無所獲。戰爭結束后,玻爾回到了祖國,從溶液中重新提取出了金,并鑄成獎章。重新鑄成的獎章顯得更加燦爛奪目,因為它凝聚著玻爾的智慧,凝聚著他對祖國的無限熱愛。通過教師的藝術渲染,學生被玻爾的聰明和愛國之情深深打動,師生達到情感共鳴,使教學產生小高潮,同時開拓了學生的思維。

總之,學生的思維能力不是一下子就能形成,要從小的時候,經過一個漫長的時間,反復的訓練,才慢慢形成的。教師要利用各種教學手段,盡量給學生提供發展的機會,讓學生進行練習,促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充分的發展,從而達到提高學生素質的目的,為教學做好基礎。

參考文獻:

1、實驗教學與裝備2005、2《優化實驗教學過程,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吳坤林

2、《論以培養創新精神為核心的素質教育及其要求》陳琨等

3、教育研究2002、1《論提高素質教育》趙志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