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解禁事件教學啟示
時間:2022-03-27 09:12:53
導語:化學解禁事件教學啟示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生產的化學原理及其安全性分析
1.1“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生產的化學原理及其循環利用
“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是石油化工的下游產品。石油化工企業首先以苯和乙烯為原料發生烷基化反應制得乙苯,然后再由乙苯催化脫氫得到苯乙烯。泡沫塑料餐具企業接著以石化行業生產的苯乙烯為原料開始生產,或者直接由下步的聚苯乙烯為原料開始生產。原料苯乙烯單體在引發劑作用下發生自由基聚合反應制得聚苯乙烯(PS)顆粒,經過脫水、洗滌和干燥后,加入發泡劑制得可發性聚苯乙烯(EPS),最后經過圓熟、成型和熟化等成型加工技術生產出“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其主要生產流程見圖1[5~7]。使用過的“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如果隨意丟棄,“白色污染”的慘劇將重演。而如果建立起有效的回收體制,強制回收,則可以實現廢棄餐具的循環利用,符合資源節約方向(見圖1)?!耙淮涡园l泡塑料餐具”主要有下列循環利用途徑[5,8~10]:①再生造粒:經分揀和清洗后,重新熔融法或溶劑法造粒,得到的聚苯乙烯再生料可以用于生產建材、保溫板、文具等產品;②直接利用:廢棄餐具經粉碎,摻入其他物料中制成輕質混凝土、仿木料、涂料、水包油乳液等;③改性利用:通過化學改性、共混改性或增強改性等制成離子交換樹脂、高抗沖擊聚苯乙烯(HIPS)材料等;④裂解回收:在無氧條件和高于330℃下裂解,可回收得到苯乙烯、苯、烷基苯等化工產品。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所有跟食品接觸的塑料制品必須使用“新料”,“再生料”不得再用于生產食品級的材料,所以要嚴控回收得到的聚苯乙烯再生料流向“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生產環節。
1.2“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的性質、特點及安全性分析
因為缺乏對生產化學原理的了解,人們普遍對“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的性質、特點一知半解,對其毒性問題憂心忡忡,誤解重重。下面,我們結合其生產原理(見圖1)分幾個方面進行分析。
1.2.1從合成原料分析
“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原料的源頭是石油化工產品乙烯和苯。正是因為這兩種原料來源豐富,價格低廉,決定了同其他餐具相比,“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具有無可比擬的價格優勢(每個餐盒僅6~7分錢左右),這也是14年的“禁用”也沒能讓其退出市場的主要原因之一。事實上,人們曾寄希望于“可降解餐具”如紙漿模塑餐盒、降解餐盒、植物纖維素餐盒、紙板復合餐盒等替泡餐具,但“可降解餐具”卻因成本高出發泡餐具十多倍,推行起來步履維艱。在沒有理想替代品的情況下,“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以其高性價比和方便快捷等優點受到青睞,出現了“淘”而不“汰”的狀況。有觀點認為,“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高溫時會釋放雙酚A等物質,影響生殖發育并致癌。其實這是混淆了不同種類的塑料合成所用的原料單體所致:雙酚A是聚碳酸酯、環氧樹脂、不飽和聚酯的合成單體,而聚苯乙烯發泡塑料的合成單體是苯乙烯,二者的結構和元素組成都不相同(見表1)。所以發泡塑料餐具不會釋放或沾染雙酚A。
1.2.2從結構特點分析
(1)化學鍵牢固,性質穩定聚苯乙烯的結構屬線型結構,分子鏈上交替連接著苯基,苯基較大的體積和它的無規則排列使得分子鏈變得剛硬且無定型。聚苯乙烯的結構中存在3種化學鍵:碳-氫鍵、碳-碳單鍵、碳-碳雙鍵,其鍵能[11]如下:碳-氫鍵的鍵能約414.2kJ/mol,碳-碳鍵的鍵能約347.3kJ/mol,碳-碳雙鍵的鍵能約610.9kJ/mol。由這一結構特點可以看出,聚苯乙烯化學鍵鍵能大、斷裂困難。不過,其側鏈苯基和主鏈上的α-H原子比其他部位稍顯活潑,在劇烈的條件下能夠發生苯環和α-H原子所能發生的特征反應??傮w來說,以聚苯乙烯生產的發泡塑料餐具化學鍵牢固,化學性質比較穩定。這就決定了其正、反兩方面性質:①因為鍵能大、斷裂難,正常食品的溫度不足以破壞這些化學鍵,對一定濃度的酸、堿、鹽溶液以及醇類、植物油類等也有一定的抵抗能力。這種耐溫性和耐油性,保證了這種餐具在正常條件下使用時的安全性。一些有關“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低溫就分解的觀點流傳甚廣,有人認為,發泡塑料餐具在遇到熱湯、熱飯等高溫時,會釋放出苯乙烯單體并產生多種毒素,不經意間這些毒素就融化在食物中了。其實,聚苯乙烯的解聚溫度需高達280℃以上,盛裝滾燙的食品時就會解聚的說法是沒有科學根據的。還有觀點認為,發泡塑料餐具在65℃以上使用,會產生強致癌物“二噁英”。二噁英和聚苯乙烯在結構和元素組成上相差很大,一般需要含苯環結構的物質與含氯(或溴)、氧元素的物質在370℃~440℃高溫條件下焚燒,或者在金屬催化劑存在下發生反應才有可能產生。而“一次性發泡餐具”生產和使用過程都是無氯條件,不具備產生二噁英的可能性。②從降解難度分析:因為鍵能大、斷裂難,所以發泡塑料餐具丟棄后,經過長期日曬雨淋也極難分解,即使填埋也很難破壞其化學結構,自然會造成“白色污染”。所以發泡塑料餐具使用后只有“焚燒”和“回收”2種辦法。因為化學性質穩定,餐具使用后其結構、性能和成色變化不大,反而使其“回收再利用”的價值提高,這樣既可解決“白色污染”問題,又有經濟回報,還可節約已日漸枯竭的石油資源,所以“難以降解”也并非壞事。顯然,“回收”問題才是發泡塑料餐具當前最核心、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2)聚苯乙烯的結構中沒有-OH、-NH2、-COOH等親水基團,所以其耐水性和濕強度優于其他餐具,不會出現其他餐具易湯汁滲漏等情況。(3)聚苯乙烯結構密度較小,經發泡后密度進一步減小,使得餐具質量輕、耗材少。一般發泡餐具的單盒重量僅為其他非發泡一次性餐具的1/4左右。耗材少就意味著它有垃圾產生量低、廢棄物的處置壓力小的優點,同時還有節約資源尤其是石油資源的優點。(4)聚苯乙烯畢竟是有機物,因此它溶解于很多有機溶劑,所以日常使用過程中應避免與氯仿、二氯甲烷、甲苯等有機溶劑接觸。1.2.3從生產流程分析聚苯乙烯生產流程中除單體苯乙烯以外,還使用多種添加劑[5~7],包括引發劑、分散劑、助分散劑和發泡劑等,很多人擔心:這些添加劑都安全嗎?餐具成品中會有苯乙烯單體和添加劑殘留嗎?(1)引發劑:在苯乙烯自由基聚合時,常常采用有機過氧化物(-O-O-)或偶氮類化合物(-N=N-)作為自由基引發劑。例如:過氧化氫、過氧化二叔丁基、過氧化二苯甲酰、過氧化叔丁基乙酸酯等過氧化物,以及偶氮二異丁腈等偶氮化合物。(2)分散劑:在懸浮聚合步驟中多使用有機和無機分散劑并用的方法,提高苯乙烯在水相中的分散效果。常用的有機分散劑為聚乙烯醇(PVA)或羥乙基纖維素(HEC),無機分散劑多為磷酸三鈣(TCP)。
(3)助分散劑:加助分散劑的目的也是為了提高苯乙烯的分散效果。一般使用十二烷基苯磺酸鈉、苯乙烯/順丁烯二酸酐共聚物的鈉鹽等表面活性劑。
(4)發泡劑:發泡劑有物理發泡劑和化學發泡劑多種,我國較多使用前者。早期的PS發泡餐具以氟利昂做發泡劑,對臭氧層危害較大。目前發泡劑已被低沸點的烷烴如丁烷、液化石油氣等或二氧化碳替代,不僅成本較低,而且不會對臭氧層造成破壞。從以上生產過程中添加劑的使用情況可以看出:①化學成分:盡管各個廠家使用的添加劑不盡相同,但都以無毒或低毒物質為主;②使用量與殘留量:添加劑的使用量一般都較小,并且在聚合反應完成后都有洗滌、純化步驟,其目的就是降低添加劑的殘留量,以免影響產品色澤和質量;③嚴格的衛生標準:圍繞食品包裝用聚苯乙烯的生產,我國相繼制定了“食品包裝用聚苯乙烯樹脂衛生標準”(GB9692-1988)[12]、“食品包裝用聚苯乙烯成型品衛生標準”(GB9689-1988)[13],以及“食品包裝用發泡聚苯乙烯成型品衛生標準的分析方法”(GB/T5009.100-2003)等相關國家標準[14],這些國標都專門設定了成品中殘留有機物(即添加的引發劑、分散劑、助分散劑和發泡劑,以及未聚合的苯乙烯單體等)溶出量指標,送檢的餐具樣品分別用水、乙酸(4%)、乙醇(65%)和正己烷在60℃下浸泡2h,用這4種溶液模擬餐具接觸水、酸、酒、油等不同性質食品的情況,要求不同浸泡液中有機物的溶出量達標。所以,嚴格按這些國家標準生產的“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其單體和添加劑殘留在食物或器皿中的機會微乎其微,其質量和安全性是穩定、可控的。1.2.4從“綠色化學”的原理評估、分析由圖1和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的生產和使用過程中:①生產用料省,耗材少,節約資源;②“原子經濟性”高,污染低;③使用過程中對人體健康無危害;④產品用后其廢棄物可回收再利用、再資源化?!耙淮涡园l泡塑料餐具”具的這一循環過程,既符合“綠色化學”的理念,又遵循循環經濟的“3R原則(Reduce,Reuse,Recycle)”,同樣也達到了“生命周期評價(LCA,即產品從搖籃起至墳墓)”的準則[15,16]。所以說“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是“綠色、環保包裝材料”是有道理的。在我國因發泡塑料餐具帶來的“白色污染”問題,最重要的成因是行業管理不善,國民素質不高和環保意識不強,以及回收和再利用體系不健全等造成的。
2“禁用”與“解禁”原因的對比分析及“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的合理使用
2.1“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禁用”與“解禁”原因的對比分析
一種化學產品“禁用”還是“解禁”,僅僅考查其化學原理方面的原因是不夠的,還要綜合考慮環境、經濟和社會等多方面因素,才能做出全面和科學的決策。關于發泡塑料餐具“禁用”和“解禁”的原因,國家主管部門分別給出了五大原因。在“禁用”的五大原因中,涉及生產環節的只有1條(前已提及,氟利昂發泡劑現已停用),涉及使用環節的1條,涉及回收和處理環節的有3條。而在“解禁”的五大原因中,也都集中在使用、回收、處理3個環節。所以,社會因素才是決定發泡塑料餐具“禁用”還是“解禁”的主要和核心原因,而非聚苯乙烯材料本身之過。聚苯乙烯發泡塑料餐具國內和國外的不同遭遇最能說明這一問題。美國、歐洲和日本等一些發達國家對“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并無“禁令”,相反這類產品還呈現多樣化、人性化和高端化的發展態勢,這些國家都享受著“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帶來的實惠,并未受到“白色污染”等負面問題的困擾,很值得我們深思和借鑒。對比表2中的“禁用”和“解禁”原因、結合前面所做的分析,不難看出,發泡塑料餐具“解禁”是大勢所趨。
2.2“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面臨的問題及其合理使用
“解禁”并不意味著“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萬事大吉,目前在生產、銷售、回收、中轉、運輸與處置利用等全過程,還面臨著不少棘手的問題。
(1)違規摻雜問題:為了節省成本,有些企業以次充好,向聚苯乙烯新料中摻雜廢塑料或再生料;同時,為了讓餐盒表面光滑、潔白,還私自添加滑石粉、熒光增白劑等。這些都是不符合國家標準的違規行為,會危害人體健康。因此,國家相關部門應該嚴格“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行業準入門檻,制定和完善產品質量標準,加強生產環節的監管。
(2)國內低端產品居多,競爭乏力:由于我國對“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禁用了14年,使得這一領域投資熱情不高,新工藝和新產品開發滯后,與并未“禁用”的國外的同行業相比,我國已經落后很多距離。目前國內發泡塑料餐具低端產品居多,在高端產品領域與國外企業的競爭乏力,尤其在貼合、淋膜、彩印、抗氧化、耐高溫等技術方面有待提高。
(3)廢棄餐具回收機制還不成熟、不完備:對于大多數廢棄物尤其是塑料制品,“回收再利用”是通行政策,但回收的效益高低和技術難度卻不同。“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質輕、體積大、清洗難、運輸和儲存費用高,使得不少企業回收熱情不高。加上目前的回收渠道還不通暢,回收網絡不完備,回收產業鏈不成熟,因此“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的復出將再一次考驗民眾的環保意識和我國的廢棄物回收機制。
(4)民眾對“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的認可和信心仍需恢復、提升:對于“解禁”事件,民眾普遍疑慮未消,支持者有之、擔憂者有之,爭論激烈?!耙淮涡园l泡塑料餐具”只有再次贏得民眾的認可和信心,被更多消費者選用,才能激活市場需求,從而帶動餐具的研發、生產、回收等整個產業鏈,走上良性發展軌道。另外,餐飲經營者和消費者的科學使用也非常重要。盡管符合國家標準的“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化學鍵牢固,性質穩定,添加劑殘留微乎其微,但并不意味著它可以隨心所欲的濫用。任何產品都有其特定的適用范圍與使用方法,這類餐具:①不適用于微波爐加熱;②不適于在沸水或蒸屜中蒸煮;③不宜盛裝高溫和高油量的食品;④盡量避開食醋和料酒等物質,特別注意不能與有機溶劑接觸;⑤避免長期與光、氧氣和熱作用,引起餐具老化、發黃、失透或產生裂紋等。目前我國社會方方面面都有了很大進步,如果生產企業嚴格按國家標準進行生產和檢驗、公眾合理使用、不隨意丟棄、相關部門做好回收和再利用體系建設,我們完全可以趨利避害,樂享“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帶來的實惠。
(1)堅持從化學原理上分析問題本質,不盲從,不誤導
對于“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的是非功過,有些化學教師的信息來源也是非專業性媒體,如電視、網絡、報紙和期刊等,并未親自查閱高分子化學方面的文獻資料,未能從其生產過程的化學原理上追根溯源,進行深層次的本質分析,導致在講課、命題等環節人云亦云,沒有形成自己獨立的、專業性的觀點,也導致了學生的盲從和誤解。特別是當前有些媒體一些不實宣傳,誤導不了解詳細化學原理的公眾,化學教師理應對此類信息有一定的鑒別力。類似“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等有爭議性的化學問題還有很多,作為化學教師應該多深入調研,多查閱權威文獻,多從化學原理上分析問題,這樣才能保持理性,不隨媒體或傳言左右搖擺。
(2)以“與時俱進”的態度看待化學問題
“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從“嚴禁”到“解禁”、從“有毒產品”變為“綠色產品”,反映了塑料工業的曲折發展和我國社會的不斷進步。社會環境的深刻變化、公眾思維觀念的更新以及對“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再利用技術不斷提高,使得其重獲新生。其實,類似的化學問題還很多,化學的發展從未停步,化學物質數量在不斷地刷新,很多化學方法或功能化學品都經歷了從高毒到低毒或無毒、以及更新換代的發展歷程。因此,化學教師要始終以“與時俱進”的態度關注化學問題,用發展變化的觀點分析化學問題。只有這樣,遇到象“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等這樣的老話題時,才能理清其發展的脈絡,常講常新。
(3)重塑化學學科形象,凸顯化學學科價值
化學本是造福人類的學科,本應是受人們喜愛的形象。但近些年,化學產品引發的中毒、危害或污染事件頻發,例如“蘇丹紅”、“三聚氰胺”、“瘦肉精”、“塑化劑”等,社會大眾把這些事件的責任都強加給了“化學”,使得“化學”背負的偏見和誤解也越來越沉重,化學的學科形象一落千丈,幾乎變得面目猙獰。而“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從“嚴禁”到“解禁”很具典型性,發泡塑料餐具的艱難回歸,反映出公眾離不開化學帶來的諸多實惠,重新體現其獨特價值,可以為化學“正名”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需要“正名”的又何止“聚苯乙烯發泡塑料餐具”一個呢?許多化學問題或化學物質都需要重新“正名”,其中也包括“蘇丹紅”、“三聚氰胺”等,這些物質實則是因為被濫用而丑化,埋沒了它們原有的價值。化學教學要注重消解學生和公眾的誤解和偏見,重塑化學與公眾生活息息相關的“親民”形象,凸顯化學無可替代的學科價值,使化學學科重新贏得學生的興趣和喜愛。
(4)化學教學應注重貫穿科技倫理與道德教育
化學物質都有兩面性,既有造福人類的積極一面,又有危害人類的消極一面?;瘜W物質本是無意識的,關鍵是“人”的因素。“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從“嚴禁”到“解禁”的歷程再一次證實了這一點。同時,在這一事件中,摻雜再生料生產“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的行為,使用后的餐具隨意丟棄的行為等,都是違背科技倫理和道德缺失的做法。如果公眾的科技倫理與道德素養普遍提高,“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的核心問題之一———“回收”問題將有很大的改觀。學生日后都將成為化學品的消費者或制造者,所以教師應當在化學教學中貫穿科技倫理與道德教育,使學生明白在化學物質的使用過程中,應該恪守什么樣的價值觀念、承擔什么樣的社會責任、養成什么樣的行為規范。在享受化學帶來的實惠的同時,趨利避害,杜絕濫用和隨意丟棄,保持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發展。
作者:陳超越王華甫張曉梅何杰工作單位:安徽理工大學化學工程學院
- 上一篇:化學教學設計實際問題分析
- 下一篇:教育局綜治工作要點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