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改革發展管理論文
時間:2022-07-23 05:26:00
導語:教育改革發展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關于教育事業發展情況
截至2002年底,中國有各級各類學校117萬所,其中普通學校67萬所,成人學校50萬所;在校學生3.18億人,教育規模為世界之最。
——2002年,全國有幼兒園11.18萬所,在園幼兒2036.02萬人。
——中國普及義務教育取得歷史性進展。2002年,全國有小學45.69萬所,在校學生12156.71萬人,小學凈入學率為98.58%,小學畢業生升學率97.02%,全國小學專任教師577.89萬人。初中6.56萬所,在校學生6687.43萬人,初中毛入學率達90%,初中畢業生升學率58.3%,全國初中專任教師346.77萬人。2002年底,全國90%以上的人口地區基本普及了九年義務教育,在九個發展中人口大國中義務教育普及率位于前列。
——高中階段教育發展迅速。2002年,全國高中階段教育(包括普通高中、職業高中、普通中等專業學校、技工學校、成人高中、成人中等專業學校)共有學校3.28萬所,在校學生達2908.14萬人,高中階段毛入學率42.8%。其中普通高中1.54萬所,在校生1683.81萬人;中等職業教育(包括職業高中、普通中專、成人中專和技工學校)共有學校1.59萬所,在校生1190.81萬人,另有成人高中0.15萬所,在校生33.52萬人。
——中國的高等教育獲得了長足的發展,質量不斷提高。至2002年底,全國共有高等學校2003所。各類高等教育在校生規模達1600萬人,高等教育毛入學率為15%,進入了國際公認的大眾化教育階段。按照“共建、調整、合作、合并”的方針,經過8年多的持續努力,高等教育管理體制實現了深刻的變革,教育資源得到了優化配置。有597所高校合并組建為267所高校,原國務院有關部門直接管理的367所普通高校中,有近250所劃轉省級政府管理,實行地方與中央共建的體制,克服了部門和地方條塊分割、重復辦學、資源浪費的弊病,形成了中央和省級政府兩級管理,以省級政府管理為主的高等教育管理新體制,調動了地方政府發展高等教育的積極性,密切了高校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聯系。高等學校教學質量和辦學水平進一步提高,科研實力增強,高校對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貢獻力度日益加大。
——中國政府重視掃除“文盲”工作。1949年前的舊中國,人口文盲率高達80%以上。新中國成立后,經過持續不斷的努力,共掃除文盲2.3億。2001年,全國人口文盲率下降到6.72%以下,15~50周歲青壯年文盲率已降至4.8%以下。
——中國政府高度重視婦女和女童受教育權的保障。1949年,女童入學率只有15%左右,2002年,小學女童的凈入學率已達98.53%;男女性別差下降到0.09個百分點,與男童相比大體持平。1951年小學女生僅占在校生28%,2002年上升為47.2%,高于世界小學中女生占45.7%的比例;2002年,普通中等學校女生占在校生比例達到47.23%以上;普通高校在校生中女生比例達到44%。
——中國政府重視特殊教育的發展。2002年全國特殊教育學校已達1540所,在校生37.45萬人。在普通學校隨班就讀和附設特教班的殘疾兒童在校生數占特殊教育在校生總數的68.29%。
——少數民族教育發展成就巨大。2002年,全國已有民族學院(大學)12所。全國各級普通學校少數民族學生達1991萬,專任教師98萬,其中普通高校中少數民族學生達54.1萬人,占普通高校在校學生總數的5.99%。
——中國是世界上出國留學生最多的國家,近20年來,58.2萬留學生赴103個國家和地區留學,其中已有16萬人學成回國;同時,來華留學生數量也是建國以來發展最快的時期,2002年,來自170個國家的8.6萬外國留學生在華學習。
——中國政府積極支持社會力量興辦教育機構。截至2002年底,各級各類民辦學校共有6.12萬所,在校生總規模達1115.97萬人。其中,民辦高等教育機構1202所(不含具有學歷教育資格的133所民辦高校),各類注冊學生140.35萬人。民辦高等教育機構中學歷文憑試點學生31.12萬人,自考助學班學生53.05萬人。民辦普通中學5362所,在校生305.91萬人。民辦職業中學1085所,在校生47.05萬人。民辦小學5122所,在校生222.14萬人。民辦幼兒園4.84萬所,在校生400.52萬人。
——中國積極推進教育信息化,大力發展遠程教育。自1999年開始,教育部已批準68所普通高等學校和中央廣播電視大學開展現代遠程教育試點工作。截至2002年底,開設了覆蓋10大學科門類的140種專業,累計注冊學生137.3萬人。68所普通高等學校在全國設立了2027個校外學習中心(點),試點工作有效地推動了我國以廣播電視教育為特征的第二代遠程教育向以計算機網絡為特征的現代遠程教育的跨越式發展,初步形成了由66所普通高校與近2000個校外學習中心和遍布全國的電大系統組成的我國高校現代遠程教育辦學體系。1994年開始建設的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CERNET),已形成由國家主干網、地區網、校園網共同組成的三層管理結構。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CERNET)與中國教育衛星寬帶多媒體傳輸網(CEBSat)的高速聯結,構建了“天地合一”的現代遠程教育傳輸平臺,為我國現代遠程教育提供了網絡支撐環境。
——2002年,全國教職工總數達1579萬人,其中專任教師1239萬人。1985年,中國確定每年的9月10日為教師節,這是中國第一個為專門職業人員設立的節日。同時,中國政府一直致力于提高教師的社會地位和生活待遇。為提高師資水平,中國啟動了全國教師教育網絡聯盟計劃。該計劃的宗旨是以教育信息化帶動教師教育的現代化,通過教師教育系統、衛星電視網與計算機互聯網的三網融通,為教師終身學習和素質的不斷提升提供支持和服務,大規模、高質量、高效率地培訓教師,對廣大中小學教師進行全員培訓和繼續教育,大幅度提升中小學教師隊伍素質。
二、關于教育經費投入情況
中國的教育經費包括教育事業費和基本建設費兩部分。教育預算包括事業費預算和基本建設投資預算。各級政府的財政部門和計劃部門負責提出教育經費預算草案,由同級人民代表大會審核批準。教育經費預算確定后,未經人民代表大會修改,任何部門和個人均無權改變。教育經費預算執行過程中,政府財政部門負責核撥教育事業費,政府計劃部門負責核撥基本建設費。
中國政府把教育作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全局中具有基礎性、先導性、全局性的事業,不斷加大對教育事業的投入。
2002年,全國教育經費為5480.03億元,比上年的4637.66億元增長18.16%。其中,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為3491.40億元,比上年的3057.01億元增長14.21%。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占國內生產總值比例為3.41%,比上年的3.19%增加了0.22個百分點,為1989年對此項指標進行監測以來的最高水平。中國政府在教育經費投入方面的目標是爭取在較短的時間內實現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達到4%的水平。
伴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和完善,中國在非義務教育階段實行教育成本分擔機制,按照教育成本的一定比例向學生收取學費。與此同時,為保證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不因貧困而失學,中國政府制訂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主要有:獎學金制度、勤工助學制度、特殊困難補助制度、學費減免制度、國家助學貸款制度等。這些助學制度的實施,有效地保證了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能夠順利完成學業。
三、關于2003年教育事業發展的情況
2003年,按照中共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以努力辦好讓人民滿意的教育為宗旨,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各項工作取得了新進展。
——2003年9月,中國國務院召開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次全國農村教育工作會議,頒布了《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教育工作的決定》,明確了農村教育在教育工作中“重中之重”的戰略地位,提出了西部攻堅、鞏固提高和深化農村教育綜合改革的三大目標和深化改革、促進農村教育發展的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推動了農村教育和基礎教育的全面發展與提高。2003年新增實現“兩基”的縣51個,其中西部地區增加42個。
2003年,中央財政加大了對農村義務教育的專項支持。到目前為止,二期的“國家貧困地區義務教育工程”已到位資金30億元。中國政府還落實資金60億元用于二期“農村中小學危房改造工程”,2003年已撥付20億元。安排了13.44億元的資金用于“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試點,先期啟動的西部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試點示范項目——10000所鄉村中小學示范點已全部建成。中國政府用于免費發放教科書的經費從每年2億元增加到4億元。國家和地方共同出資,對新疆經濟困難的56個縣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實行了全部免費提供教科書、免除雜費。各地也相應增加了對農村教育的投入,并積極推動各項對口支援工程的實施。
——高等教育繼續快速發展。2003年普通本??普猩s382萬人,比上年增加61.7萬人,增長19%;2003年全國研究生招生約26.9萬人,比上年增加6.89萬人,增長34%。全國各類高等教育在校學生規模為1900萬人,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17%左右。
——高水平大學、重點學科建設和高層次人才培養工作得到加強。同時,加大了高等教育實施質量工程的力度;加強了對高??萍紕撔潞驼軐W社會科學研究的規劃和指導;高教管理體制和布局結構調整取得新進展,進一步促進了已合并高校的實質性融合;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領導體制和政策體系框架初步形成,高校畢業生就業進展順利,到今年9月,高校畢業生就業率超過70%。
——為促進職業教育進一步適應經濟結構調整和城鎮化發展的要求,國家倡導“以就業為導向”的新觀念,加快調整、改革、發展職業教育,職業教育的結構趨向合理,職業教育發展勢頭良好。
——依法行政和教育法制建設得到加強,治理教育亂收費取得明顯成效。
——教育對外開放進一步擴大,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向深層次、高水平發展。同時,為維護廣大學生和家長的合法權益,大力加強教育涉外秩序的整頓。
四、關于2004年和今后一個時期教育改革與發展的規劃
在實施“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戰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中,中國政府將推動教育事業持續健康協調快速發展,構建完善的國民教育體系和終身教育體系,培養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數以千萬計的專門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創新人才,并促進教育與科技創新、經濟建設、文化繁榮和社會進步的緊密結合。
2003年12月30日,新一屆國家科技教育領導小組召開第二次全體會議,聽取了教育部關于制定《2003-2007年教育振興行動計劃》和《國家西部地區“兩基”攻堅計劃》的匯報。《2003-2007年教育振興行動計劃》,明確了今后5年我國教育工作的方向、任務和目標,對教育改革和發展提出了具體要求?!秶椅鞑康貐^“兩基”攻堅計劃》,對實現西部地區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作出了具體部署。實施這兩個計劃,對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質,對于經濟和社會的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具有重大意義。教育部將按照會議要求,從“科教興國”、“人才強國”和推進西部大開發的戰略高度,認真實施這兩個計劃。
今后,中國教育將按照“鞏固成果、深化改革、提高質量、持續發展”的方針,全面推進各級各類教育持續健康協調快速發展發展。
——重點推進農村教育的改革和發展。中國70%的人口在農村,農村(含縣鎮)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高達1.6億。2004年,將實施國家西部地區“兩基”攻堅計劃,用五年的時間,在西部地區實現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和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的目標,讓西部的孩子們都能上學,打贏西部地區“兩基”攻堅戰;已經實現“普九”目標的地區特別是中西部地區,要鞏固“兩基”成果,全面提高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和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經濟發達的農村地區要高水平、高質量“普九”。同時,積極推進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進一步健全完善“以縣為主”的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
——加大實施“高等學校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的力度,進一步深化高等學校的教學改革,進一步提高教育質量,努力提高人才培養質量。集中力量,重點加強高水平大學和重點學科建設,通過“985工程”和“211”工程的二期建設,在全國范圍內逐步形成布局合理、各具特色和優勢的重點學科體系;推進研究生教育創新工程、高校科技創新工程、高層次創造性人才工程等,形成全方位促進高水平大學和重點學科建設的新格局,使高等學校成為國家創新體系的主力軍,成為凝聚高層次人才的高地,增強國家知識創新能力和高層次拔尖人才培養能力,為增強國家綜合國力做出知識和人才貢獻。
——促進職業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的緊密結合,實施好現代制造業、服務業技能型緊缺人才培養培訓工程和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工程兩大職業教育工程,積極調整職業教育的層次和布局結構,以就業為導向,增強職業學校的活力,實現職業教育的新發展、新突破,滿足社會對高素質技能型人才急劇增加的需求。
——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大力支持和促進民辦教育健康發展,形成公辦教育與民辦教育共同發展的格局,促進教育總量的不斷增長和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
——實施“新世紀素質教育工程”,進一步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學生終身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努力為構建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服務;為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明顯提高,形成比較完善的現代國民教育體系、科技和文化創新體系服務;為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服務。
——大力實施“教育信息化建設工程”,加快教育信息化基礎設施、教育信息資源建設和人才培養,全面提高現代信息技術在教育系統的應用水平。
——實施“高素質教師和管理隊伍建設工程”,完善教師教育和終身學習體系,進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加快建設一支高素質教師和管理隊伍。
——繼續落實畢業生就業政策,加強畢業生就業服務體系建設。進一步加快畢業生就業制度的改革,完善就業工作的領導體制和政策體系,推進畢業生就業市場的統一、開放和規范化建設,建立更加完善的高校畢業生就業信息網絡和指導、服務體系。
——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完善人才工作的體制和機制,大力推進人才強校戰略,抓好高層次人才的培養,采取各種形式培養和引進海外優秀人才。
——進一步完善國家資助經濟困難學生的政策和制度。積極推進高等學校國家助學貸款,完善綠色通道制度,確保高校學生不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健全資助農村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接受義務教育助學制度,進一步爭取資金,擴大免費發放教科書的覆蓋面,保障農村經濟困難學生和城市低收入家庭學生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
——堅持綜合治理的方針,把治理教育亂收費的工作推向深入。繼續深入治理教育亂收費,在全國義務教育階段推行“一費制”,進一步完善公辦高中招收擇校生的“三限”政策,嚴格規范高校收費行為,禁止搭車收費和各種形式的攤派。加大治理招生、考試等方面的不正之風。
——進一步擴大教育對外開放,加強教育國際合作和交流。
中國政府高度重視教育事業的改革和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提出,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戰略的實施,為中國教育事業的改革和發展帶來了難得的歷史機遇。我們相信,在中國政府和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中國教育的改革和發展,將取得新的歷史性跨越。
- 上一篇:防水材料在建筑漏水工程中應用論文
- 下一篇:工程材料質量監理與質量控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