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學試題庫建設論文

時間:2022-05-17 09:00:36

導語:生物化學試題庫建設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生物化學試題庫建設論文

【摘要】試題庫作為一種重要的教學資源,本文以生物化學課程為例,提出了地方本科院校生物化學試題庫建設的必要性,探討了試題庫建設的基本目標和方法,以建設符合學校特色的試題庫資源。

【關鍵詞】生物化學;地方本科院校;試題庫

生物化學是一門從分子水平探討生命現象本質的課程,要求學生能有一定的空間想象能力,以認識抽象的、動態的生命過程,但其教學內容多課時數有限,所以學生普遍反映該課程偏難[1]。為解決此問題,很多高校采用課堂教育與網絡教育相結合的方式,解決了課時數有限的問題,同時也將枯燥難懂的理論知識細化,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興趣[2,3]。但學習效果還要通過特定的考核方式評價,傳統的人工命題試卷工作效率低、勞動強度大,容易出現歷年試卷重復率高且考前泄題等問題,使考試質量難以得到保證,難以真實地反映學生的學習情況,而試題庫的建設可以很好地規避這些問題[4]。生物化學在國內985和211高校都有開設,也都進行了試題庫的建設,但它們“高、精、深”的特點并不符合地方本科院校學生的實際情況,地方本科院校學生基礎普遍比較薄弱,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能力略顯欠缺,因此有必要建立一套符合地方本科高校特點的試題庫,一方面有助于實現教考分離,使課程考試更加客觀、準確、科學,另一方面也可支撐和完善生物化學網絡課程教學的建設。結合我校在線課程生物化學試題庫的建設,現將方法和體會總結如下。

1.確定試題庫建設的基本目標

建設高質量的試題庫是課程考核改革的根本保障。構建的試題庫應具有以下特點:(1)符合地方本科院校生物化學教學大綱;(2)題型豐富,有考查知識識記的客觀題和考查知識運用的主觀題;(3)對試題進行難易等級設置;(4)滿足多種組卷方式;(5)可形成課后練習題和在線自測題;(6)可及時調整和更新。

2.構建試題庫的基本過程

2.1試題編寫。組織長期承擔生物化學教學任務的教師組成題庫建設小組,認真研究教學大綱,制定考試大綱,確定考試內容、題型等。根據題型及其分值和各章節知識點的量,確定各章節的題量,保證命題的覆蓋面及比重符合教學大綱的要求,確保重要知識點有較大的題量和較高的分值。在具體編寫時可多方面查找資料,汲取比較新穎、質量較好的題目。2.2試題審核和入庫。邀請專家對試題的質量進行審核,審核試題是否符合教學大綱要求,試題內容是否全面、試題描述是否準確、表示是否規范、有無學術性錯誤等。選擇合適的試題庫軟件,按考試的具體要求設置組卷策略和相關參數。2.3試題庫使用及反饋。向社會開放,邀請本校及兄弟院校的師生使用,根據失分情況,對難度系數設置不合理的知識點進行更正;分析失分原因,如果由于知識點的識記出現了問題,則增加知識識記的客觀題;如果是知識點的應用存在缺陷,則增加知識運用的主觀題;若是相關知識點的銜接沒有做好,則要增加多知識點綜合題型。針對不同情況采取不同策略,力求對不易掌握的知識點進行多題型的重復,從多方面多角度闡述該知識點。2.4試題庫更新和維護。對老舊的、重復的或存在相互提示的題目進行刪減,適當增加一些描述新穎或與前沿相關的題目,提高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同時還應加大試題總量,確保歷年來試卷重復率控制在5%以下。2.5課后練習題和自測習題的形成以試題庫為基礎,形成能在電腦和手機上完成的課后練習題和自測習題,方便學生自我學習,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點滴積累,扭轉考前突擊的被動學習局面。

3.結語

試題庫的建設是課程考核方式改革的重要內容,使課程考核向著科學化、規范化、公正化的方向邁進;它也是對教師教學成果的一種檢測和提升途徑,要求任課教師必須嚴格執行教學大綱,突出重點,減少教學的隨意性[5];它更是對學生自主學習的一種督促、一種鞭策,學生必須在平時弄懂每一個知識點,才能順利通過考核。試題庫的建設也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只有在長期的使用過程中不斷地積累經驗,對試題庫進行更新,確保試題庫的質量和數量,才能真正做到教學相長。

參考文獻:

[1]謝瑩,溫鋼,黃秋婷,等.生物化學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教學設計[J].吉林化工學院學報,2017(12):25-26.

[2]石永春,薛瑞麗,王小純,等.生物化學在線開放課程的認識與思考[J].河南教育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7(3):62-64.

[3]冀蘆沙,張揚.基于MOOC/SPOC的地方高校生物化學在線開放課程建設[J].生命的化學,2017(5):867-871.

[4]熱娜古麗•木沙,周建中,艾乃吐拉•馬合木提.試題庫建設對教學方法改革的促進作用[J].教育教學論壇,2017(32):78-79.

[5]龍昱,粟敏,陳琳.精品課程《醫學生物化學》試題庫建設的實踐與思考[J].教育教學論壇,2017(52):138-139.

作者:張婷 單位:荊楚理工學院生物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