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匯率市場化改革論文

時間:2022-04-10 05:12:00

導語:人民幣匯率市場化改革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人民幣匯率市場化改革論文

內容摘要:隨著全球經濟的發展和各國經濟體制的健全,利率市場化作為金融深化的一個重要內容已成為一種不可逆轉的趨勢。我國正在進行的金融體制改革中利率市場化改革是其中的重要一環,也是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本文結合我國實際,提出進一步深化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的措施,具有理論意義與現實意義。

關鍵詞:金融深化利率市場化金融體制改革

金融深化理論及實證研究

利率是資金的價格,是經濟中的核心變量。許多發展中國家出于壟斷控制資金分配、配合宏觀調控等原因,都對利率實行嚴格的控制,政府根據自己發展的偏好規定金融工具的利率水平,對不同的融資規定復雜的差別性利率與優惠利率,從而維護金融體系的穩定與安全、實現政府的發展戰略。

1973年麥金農和肖的金融深化理論對金融抑制政策作出了批評,他們指出,利率管制不僅沒有壓低資金成本從而促進資本積累,反而由于低的甚至負的實際利率導致居民儲蓄的下降,降低了可貸資金量,抑制了資本積累,使實際增長率下降。

在圖1中,橫軸表示儲蓄和投資,縱軸表示實際利率,I代表投資函數,是實際利率的減函數;S(g0)、S(g1)、S(g2)分別代表經濟增長率為g0、g1、g2時的儲蓄函數。假定社會儲蓄全部轉化為社會投資,投資曲線和儲蓄曲線的交點則決定均衡利率的水平。FF線代表金融抑制,在此處,政府對名義利率加以管制,使實際利率r0低于均衡水平。由于儲蓄(可貸資金量)為I0,從而實際投資被限制在I0的水平。如果當局放松金融抑制,利率由市場供求決定,由FF上升至F''''F'''',管制的實際利率提高到r1;實際利率的提高首先提高了儲蓄,從而提高了可貸資金量,投資也相應的增加了;投資的增加,導致經濟增長率的提高,又進一步促進了儲蓄和投資的增加;最終,經濟的均衡儲蓄函數為S(g1),均衡投資水平為I1,增長率為g1。從而,對利率管制的放松將導致儲蓄和投資的增加,經濟增長。

大量的實證研究也發現,金融抑制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投資的質量。弗萊(1978)的實證檢驗發現,如果亞洲的實際存款利率朝競爭性的自由市場均衡利率水平每提高一個百分點,經濟增長率要提高0.5個百分點,即實際存款利率的相關系數為0.5(MaxwellJ.Fry,1978);蘭依(A.Lanyi)和薩拉卡格魯(R.Saracoglu)1983年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提供了關于21個發展中國家1971-1980年十年間的實際利率與金融資產增長率及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之間關系的分析報告,發現利率抑制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經濟增長;據世界銀行(1989)的分析,1965—1985年間的橫截面數據的回歸方程表明平均增長率與平均實際利率之間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那些實際存款利率很低的國家要比實際利率為正的國家的經濟增長率低很多;世界銀行(1989)估計的經濟增長率與實際利率之間的相關系數為0.2(世界銀行,1989),蓋爾伯估計的相關系數為0.2-0.26(Gelb,1989);金和萊文(KingandLevine1993)檢查77個發展中國家1960-1989年間交叉部門的金融與經濟增長的多變量指標之間的聯系也得出了同樣的結論。

我國的利率抑制及其對經濟的影響

我國從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末實行的是一種高度集中的利率管制體制和低利率政策。1978年雖然開始了經濟市場化改革,但在相當長的時間里,我國一直對利率予以嚴格的管制。原因主要是:第一,利率管制是實現經濟快速發展的需要。經濟發展,需要大量資金,較低的利率水平能夠降低經營者的融資成本,使原本無利的項目變得有利可圖,從而吸引更多投資者。第二,利率管制有利于金融體系的穩定。在金融市場不成熟的條件下,金融機構缺乏自我約束,為了競爭需要,金融機構尤其是商業銀行可能不顧后果地自行抬高利率以吸引存款,使得其資金來源成本提高,刺激商業銀行對高收益、高風險項目放款,這會給商業銀行經營乃至整個金融體系運行帶來很大的風險。政府對利率的管制則防止了這種危害的發生。

但是,隨著改革的深入,利率管制的消極因素不可避免的顯現出來。利率沒有發揮優化資源配置、引導資金流向的作用。在利率管制的條件下,國有金融機構控制了大部分的社會金融資源,大量的資金被配置到效益較低甚至無回報的項目中去,從而降低了資金的整體配置效率。利率管制沒有考慮到利率的風險結構。在自由定價的市場上,資金的價格利率應該由平均收益、風險、稅收待遇和流動性等決定。由于金融市場上資金的需求者千差萬別,其價格(利率)也要采取區別對待的方式。如果進行利率管制,由政府將利率定在某一平均水平上,對企業不分優劣,一視同仁,顯然是不公平的。這樣做也會使謹慎的投資者退出市場,出現逆向選擇的現象。利差較小。由于利率管制,銀行貸款利率偏低,創利空間狹??;20世紀80年代,我國又針對不同行業規定了不同的優惠利率,這不但影響了銀行業的收入構成,也使得其利差收入進一步降低。權力“尋租”,金融腐敗。在利率管制下,信貸是一種稀缺的壟斷性資源,不可避免的產生尋租行為,信貸資產的安全也受到威脅。實踐中的許多企業支付的資金成本遠高于官方規定的利率,只是這部分利率剩余被個體或小集團尋租(黃金老,2001),沒有反映在金融機構的會計報表中。由于正常的融資渠道被管制,使大量資金游離于正式的金融體制之外,造成了所謂的“脫媒”危機,致使非法集資泛濫,民間利率奇高。

為了消除利率管制所帶來的經濟低效和失衡,促進經濟持續健康地發展,自1986年開始,中國人民銀行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統一部署,在借鑒世界各國經驗的基礎上,開始了利率市場化改革的嘗試。

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成就

到目前為止,我國優先市場化的利率主要是貨幣市場的利率,如銀行間同業拆借市場利率、國債市場的發行和回購利率,其市場化的時間較早,程度也較高,已經基本實現市場化。由于我國貨幣市場利率受到中央銀行再貸款利率的影響,因此利率市場化之后的利率水平比較平穩。另外一個利率市場化程度較高的金融品種是外幣存貸款,到2000年9月,外幣貸款利率已經完全實現市場化,大額外幣存款利率也基本實現了市場化。金融機構人民幣存、貸款利率也已順利實現了“貸款利率管下限,存款利率管上限”的階段性目標。進一步推動銀行存、貸款利率的市場化并最終實現貸款定價的自主化、存款利率的自由浮動,是構成我國今后利率市場化改革的主要內容。

2005年1月31日,央行了《穩步推進利率市場化報告》,《報告》指出,利率市場化最為核心的問題是變革融資活動的風險定價機制,讓商業銀行成為真正地買賣風險或定價風險的金融機構。具體來說,就是逐漸過渡到中央銀行不再統一規定金融機構的存貸款利率水平,而是運用貨幣政策工具直接調控貨幣市場利率,進而間接影響金融機構存貸款利率水平。

進一步推進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的措施

實現利率市場化目標是一個漸行漸進的過程,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要與金融機構治理與內控機制的完善、中央銀行貨幣政策調控體系建設和金融監管能力相協調。

(一)堅持改革的基本原則

實現正利率既是別國利率改革的經驗,也是資金保值增值的內在要求。在西方研究中,實行正利率政策也是大多數經濟學家的共識。利率市場化改革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中國金融體制改革,缺少經驗,相關的制度條件亟待完善,為了減少改革震蕩,因此只能堅持漸進式原則,從基礎的金融產品開始,循序漸進地增加利率市場化的金融產品的品種和規模?!罢{”和“放”相結合,邊調邊放,有調有放,最后達到中央銀行只掌握其基準利率,其余利率全面放開的利率市場化目標。堅持次序性原則,就是要以建立中央銀行利率為基礎、貨幣市場利率為中介、由市場供求決定金融機構存貸款利率水平的市場利率體系和形成機制為目標,按照先外幣后本幣、先貸款后存款、先農村后城市、先大額后小額的步驟,穩步推進利率市場化。

(二)積極發展和完善金融市場

發達的金融市場是利率市場化可靠的保證,只有在發達完善的金融市場上,金融工具種類豐富、金融主體多元化,融資方式多樣、競爭充分,利率才能真正反映資金的價格,才能引導資源的合理配置,提供資源的使用效益。積極發展和完善貨幣市場。統一競爭的貨幣市場有利于商業銀行和各金融機構的利率定價能力,也有利于提高貨幣當局的貨幣控制能力。加強資本市場建設。必須建立全國統一的債券市場,進一步規范和發展股票市場,使資金能夠在資本市場上有效流動。促進金融衍生工具市場的發展。鼓勵金融機構開發期貨交易、遠期協定、期權、互換等規避利率風險的對沖機制。使金融機構和企業得以防范利率風險、減少金融成本、甚至獲得高收益。

(三)進一步完善金融機構的經營管理機制

轉換商業銀行經營機制,消除利率傳導的障礙。進一步深化商業銀行改革,使銀行成為真正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約束的法人實體,并按盈利性、安全性和流動性的要求開展經營活動。健全金融機構的科學定價制度。各類金融機構應以收益與風險相對稱原則為基礎,根據自身的業務發展狀況和人才、技術實力,逐步提高利率定價的能力。加快建立商業銀行存款保險制度,提高金融體系的信譽和穩定性。利率市場化之后,無論是原來的國有商業銀行還是一些新興的中小型商業銀行及其他金融機構,都將同樣面對市場風險和自身的經營風險。建立完善的存款保險制度,一方面可以有效保護存款人的利益,防止擠兌現象出現;另一方面也能減輕因銀行倒閉給社會帶來的巨大沖擊。

(四)強化金融監管

在利率市場化改革過程中,必須建立一套適宜而謹慎的監督管理制度,制定高質量的監管標準,進行嚴格而有效的監管。必須建立健全各種相關的監管法律法規,不斷規范操作規程,提高監管人員素質,加強業務培訓。要轉變監管的重點。金融監管的重點應從傳統的合規性監管切實轉向風險性監管上來。加強對商業銀行中間業務的監管。一方面鼓勵商業銀行進行金融創新,開發金融衍生業務、證券業務、投資基金托管、信息咨詢、財務顧問等業務;另一方面必須加強市場準入、風險監控等方面的監管。加強對商業銀行內部控制的監管。要求商業銀行建立利率風險的計量及控制機制,加強對利率風險的日常監控,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在最大程度上防止利率風險帶來的損失。盡快健全審慎性的會計制度和審計制度,進一步完善信息披露制度,提高金融機構內部信息的透明度,從而促進對金融機構的外部控制和市場約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