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國界旅游區文化成因論文
時間:2022-04-15 09:01:00
導語:無國界旅游區文化成因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中國-東盟各國進行區域性旅游合作和破除旅游服務貿易壁壘,促成中國-東盟無國界旅游區必然在文化上存在共識,而且這種地區性共識應該與全球性的各種積極層面的“一體化”不相矛盾。在宏觀層面上,國際體系至少存在三種基于不同角色關系的文化,它們分別是:由敵人角色結構確立的霍布斯文化,由競爭對手的角色結構確立的洛克文化和由朋友的角色結構確立的康德文化。當前,在康德文化的大背景下,中國-東盟區域文化通過利已、共贏、合法化途徑不斷得以內化,從而為中國-東盟無國界旅游區的形成提供某種約定的規范。
[關鍵詞]中國——東盟無國界旅游區文化成因
一、中國-東盟無國界旅游區的提出
隨著CAFTA建設進程的推進,人們開始關注中國與東盟十國的旅游發展。中國-東盟特殊的區域文化背景和內涵所具有的競爭力是西方發達國家無可比擬的,但這種特殊的競爭力能夠有多大,能否持久?對此學界有悲觀和樂觀兩種看法。樂觀的看法認為,文化內涵稟賦豐富的旅游產品其競爭力是永續的,中國-東盟區域旅游發展將走向成熟,并成為今后世界旅游業一個不可忽視的力量。悲觀的觀點認為,由于中國-東盟區域旅游發展起步晚,與發達國家相比旅游業規模小,國際競爭力弱,因而處于一個受包圍的局面(Enclave)。如何沖破包圍?顯然,中國與東盟十國相互聯系,形成一個無國界旅游區不失為一個好的辦法。
1.優化區域旅游供給
中國-東盟無國界旅游區可以打破各國(地區)本位主義觀念和國際行政條塊分割現象,使相關的旅游景區整體運作,這不但豐富了旅游資源的種類和數量,可避免單個景區存在的資源單調薄弱、產品結構單一的致命缺陷,并且將各個景區的優勢資源聯合開發,可以提高旅游產品的質量,利用資源種類與數量的優勢,擴大旅游活動的時間容量,滿足旅游者對旅游的組合性需求。同時,有利于在旅游交通、飯店等設施建設、景觀開發建設、旅游產品開發、宣傳促銷、管理機構設置等方面進行統一規劃和合理布局,優化區域旅游供給。
2.創造區域內旅游流
中國-東盟無國界旅游區消除了以前不可逾越的主權障礙和政治藩籬,成員國通過一定的主權讓渡,提供一套新的超國家的服務制度,實現了旅游生產要素的自由流通,形成了統一的旅游市場。其直接結果是可以大大降低區域內的旅游成本,變相地降低該區域的旅游臨界消費點,從而大大地開拓區域內的低端客源市場,使原來不具備旅游消費能力的人們獲得旅游的能力和機會。
3.轉移區域外旅游流
由于旅游是一種高層次的消費活動,按照國外的經驗規律,當一個地區的人均GDP達到達到3000美元時就會產生國際旅游行為,達到5000美元時就會產生州際旅游行為。高端國際游客的招攬主要靠的不是低價的旅游產品,而是靠旅游產品的質量和旅游品牌的吸引力。中國-東盟無國界旅游區所樹立的區域旅游品牌,使得該區域作為一個具有統一區域旅游形象的國際旅游目的地而更多地被國際旅游者選擇,其直接結果是吸引區域外高端客源市場,改變部分國際旅游流流向,使得國際旅游流更多地轉移到這一區域。
亞歷山大·溫特指出,“在國際關系中,文化就是社會共有知識?!鄙鐣灿兄R是個體之間共處和相互關聯的知識,共有是指社會意義上的共有,互為敵人和互為朋友同樣是文化事實?!辈亍·霍塞利茨指出,有一個社會文化環境,它有利于制度的發展,使制度能不斷產生為現代社會生活所必需的新的制度知識,弱化舊有的生產方式和制度。上述學者對文化的關注,引起了筆者對促成中國-東盟無國界旅游區的文化思考。
二、中國-東盟區域文化的內化
在國際體系中,至少存在三種基于不同角色關系的文化,它們分別是:由敵人角色結構確立的霍布斯文化,由競爭對手的角色結構確立的洛克文化和由朋友的角色結構確立的康德文化。當前,中國-東盟各國之間相互再現為朋友,并為之遵循兩條基本規則,即非暴力規則和互助規則。非暴力規則意味著不使用戰爭和戰爭威脅方式解決,互助規則意味著一方受到威脅的時候另一方將予以幫助。這不是說朋友之間沒有利益沖突,但是朋友之間不使用暴力解決利益沖突問題??档挛幕倪壿嬍恰耙蝗藶榇蠹遥蠹覟橐蝗恕?。在這種體系中,個體利益體現在集體利益之中,助人和自助也就融為一體。
1.利己
利己是中國-東盟區域文化內化的初始階段。各個國家服從內化文化的規范,但出于自身的利益考慮,只有在自己的利益能得到實現或保障的情況下才會服從,內化只是工具性的或策略性的。區域內大多數國家認為,這樣做可以更好地實現自己的國家利益,一旦認為違反規范可以給自己帶來更多的利益,國家就會選擇違反規范。中國-東盟各國在旅游發展的制度安排上存在差異,使得各國旅游發展道路的不同,從而產生這一區域旅游市場的多樣性。當前,中國-東盟區域文化在區域旅游合作中所表現出的相對自主性和主動性,以及由此而形成的一種作用力,促使中國-東盟各國不盡相同的旅游市場向一致性相統一的具體存在,即中國-東盟無國界旅游區發育。在此框架中,中國-東盟各國的旅游發展必然推動各自以競合的方式在這一個更大的區域范圍來優化資源配置,以發展自身的競爭優勢。在這個過程中,有助于各個旅游經濟主體(如旅游企業、旅游城市)采取合作的態度,從而推動中國-東盟無國界旅游區的形成。
2.共贏
共贏是中國-東盟區域文化內化的過渡階段。文化形態是一切文化生命的存在形式,從深層次上看,中國-東盟無國界旅游區也是一個文化圈。中國-東盟區域有著天然的地緣、人緣和史緣,使各國在區域旅游合作中能夠以共同的文化情感來化解競爭關系中存在的各種利益矛盾,即著眼于區域旅游的長遠利益合作。同時,區域內一些旅游較為發達的國家(如泰國、中國)在國內旅游發展較為成熟時,積極尋求新的發展空間,急需把本國的旅游業務向鄰國延伸。與此同時,區域內其余各國旅游發展意識也很強烈,他們希望模仿、學習中、泰兩國,因而在主觀上形成了“郎有意妹有情”的旅游合作默契,大大提升各國進行區域旅游合作的意愿,有助于降低區域內旅游合作的交易成本,使資源、人力、資金等能在這一區域內順暢流通,較之單純市場經濟導向具有更高的內聚力,從而在各種資源的優化配置中使區域旅游合作走上良性互動的發展道路,有助于中國-東盟無國界旅游區的形成。
3.合法化
是國家主觀上認同并希望服從的文化規范。中國-東盟各國在建立區域性旅游合作和破除旅游服務貿易壁壘的行為選擇時,對于規范的遵守或違反己經不在考慮之列,文化已經退到行為的背景之中,亦即文化規范己經重新建構了文化中的國家的身份和利益。1979年東盟五國成立了“東盟旅游協會”,前往東盟五國旅游,只需1次簽證。新加坡和印尼在1994年簽署了新印(尼)旅游合作協議。泰國南部邊境旅游集團為促進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三國的旅游合作向三角經濟會議提出了《泰提出七項建議促進三國旅游合作》。越南和柬埔寨于1995年9月9日簽訂了旅游合作協定,又于1998年12月13日簽訂了1999年~2000年旅游合作議定書。2000年11月12日,中國和老撾關于雙邊合作的聯合聲明中提出把老撾列為鼓勵中國公民出境旅游的目的地國家,雙方主管部門將商定有關具體措施辦法。2000年11月13日,中國和柬埔寨關于雙邊合作框架的聯合聲明中指出,雙方將進一步擴大旅游領域的交流與合作,促進兩國人民的友好往來和相互了解。中方同意開放柬埔寨為中國公民出境旅游目的地,雙方將商定有關具體實施辦法推動兩國旅游業的健康發展。2000年11月7日,中國和文萊簽署了關于中國公民自費赴文萊旅游的諒解備忘錄。2000年10月中越雙方簽訂了中國公民持護照到越南旅游的備忘錄,2000年12月25日簽署的《中越關于新世紀全面合作的聯合聲明》提到:“擴大旅游合作,鼓勵兩國旅游部門在管理、宣傳、營銷、人員培訓等方面交流經驗,加強合作,并為兩國公民和第三國公民赴兩國旅游提供便利”。
三、結論
綜上所述,中國-東盟各國進行區域性旅游合作和破除旅游服務貿易壁壘,促成中國-東盟無國界旅游區必然在文化上存在共識,而且這種地區性共識應該與全球性的各種積極層面的“一體化”不相矛盾。在宏觀層面上,國際體系至少存在三種基于不同角色關系的文化,它們分別是:由敵人角色結構確立的霍布斯文化,由競爭對手的角色結構確立的洛克文化和由朋友的角色結構確立的康德文化。當前,在康德文化的大背景下,中國-東盟區域文化通過利已、共贏、合法化途徑不斷得以內化,從而為中國-東盟無國界旅游區的形成提供某種約定的規范。
參考文獻:
[1]2002年11月,中國與東盟各國簽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與東南亞國家聯盟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雙方一致同意在2010年建成“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China-ASEANFreeTradeArea),簡寫為CAFTA
[2][美]亞歷山大·溫特:國際政治的社會理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181
[3]李曉東:全球化與文化融合[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23
- 上一篇:體育保險業經紀探討論文
- 下一篇:民政局干部作風建設年總結(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