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鎖零售企業配送體系建設論文
時間:2022-04-15 11:41:00
導語:連鎖零售企業配送體系建設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內容摘要:當前,國內連鎖零售企業配送體系的構建存在誤區,原因在于缺乏對配送需求特點的系統分析。筆者認為:統一配送是對統一產品簇的集中配送,也是對統一門店簇的集中配送,統一配送是否自營是對自身物流管理能力、供應商和第三方物流服務商物流能力的協調。
關鍵詞:連鎖零售統一配送配送體系建設
配送是連鎖零售企業物流部門的重要職能,是配送客體在載體的作用下指向特定流向的流動過程,是實現客體在配送中心與各門店之間、門店與門店之間雙向流動的過程。配送體系建設是連鎖零售企業降低運營成本,提升競爭力的重要途徑。
零售企業通過自營連鎖、特許連鎖、加盟連鎖方式形成連鎖化終端渠道,憑借這一終端渠道,通過“賤買貴賣”,收取“進場費”、“信道費”等非價值鏈盈利模式獲得收益,通過在終端渠道規?;A上的“統一管理”,在總部、采購部門、配送中心等部門的專業化分工、有效控制成本等價值鏈盈利模式下實現利潤最大化,其中,統一配送是降低有形運營成本、提高庫存周轉率的主要途徑。然而,當前我國連鎖零售企業在配送體系建設中存在一些誤區,對于應該建立怎樣的配送體系,是否所有商品、門店都自營配送存在認識上的不足。
是否所有商品都要統一配送
是否所有商品都應該統一配送是由商品自身即:配送“客體”以及“載體”決定的。連鎖零售企業配送具有“客體”多樣性、“載體”差異性的特點,區分不同的統一配送產品簇,同一個配送產品簇的商品可以納入到同一個統一的配送體系,不同配送產品簇的商品不宜納入同一個統一配送產品簇。
(一)配送“客體”的多樣性
配送“客體”是指配送的對象,即門店銷售的商品。連鎖零售企業是為滿足廣大消費者的需求而提供多種多樣商品的經濟組織,其連接的“兩頭”都具有多樣性的特點。一方面,生產者提供的商品品類、品種、品質存在顯著不同;另一方面,消費者之間的需求在層次上、數量上也存在明顯差別?!翱腕w”的多樣性導致不同商品難以統一配送,必須按照商品屬性區分不同的產品簇,具有相同屬性的統一配送產品簇可以統一配送,而不同屬性的產品不宜納入同一個配送產品簇。
當然,納入統一配送產品簇的商品并非都是標準化產品。2002年上海聯華就建立了專門的生鮮農產品配送中心,面向大型綜合超市、標準超市、便利店提供配送服務,同時向其他公司及獨立第三方供貨。這在一些連鎖商業企業看來非標準化難以統一配送的生鮮農產品也形成了一個統一配送產品簇(見表1)。
(二)配送“載體”的差異性
“客體”的多樣性決定配送“載體”的差異性。配送中的“載體”是指配送過程借以流動的設施和設備。連鎖零售企業配送過程對“載體”的要求具有差異性的特點。
連鎖零售企業銷售的商品按照大類劃分為生鮮、食品、日雜等。不同大類商品對物流配送中的載體要求不同。生鮮中的蔬菜、蛋類產品要輕拿輕放、避免積壓,需要使用標準化的設備,例如菜筐等;水產品要求在有水環境中實現配送;冷凍冷藏、奶制品要求使用冷藏運輸車配送,在裝卸搬運過程中,要減少暴露在常溫環境下的時間。除此之外,生鮮的配送過程還要求“載體”滿足衛生檢驗檢疫的要求。而食品中的飲料、煙酒、糖果、休閑食品、食用油、調味品等是標準化產品卻沒有上述特殊要求。因此,同一配送產品簇的劃分還要兼顧“載體”的差異性。
根據“客體”的屬性和“載體”的差異可以區分不同的統一配送產品簇。“客體”屬性相似、“載體”要求一致的產品可以統一配送,例如:生鮮、蔬菜類商品可以納入同一個配送產品簇;“客體”屬性不同,特別是對“載體”要求不一致的異類商品之間不宜納入同一個配送產品簇,例如:生鮮類與家電產品。據此,連鎖零售企業可以將商品劃分為不同的統一配送商品簇,同一個統一配送商品簇的不同商品可以集中統一配送,而不同的統一配送商品簇之間不易統一配送。
是否所有門店都要統一配送
是否所有門店都應該統一配送是由“里程”的有限性和“網點”分散性決定的。滲透式布局、且分布在有限里程范圍內的門店可以納入到統一配送門店簇,而跳躍式分布或配送里程范圍以外的門店則不宜納入統一配送門店簇,不同統一配送門店簇決定了不同配送中心的建立。
(一)配送“里程”的有限性
配送中的“里程”是指通過載體的客體在一定流向上行駛路徑的數量表現,即空間距離大小。連鎖零售企業由于門店分布廣泛、區域訂貨交貨規律差異大、道路通行狀況不同決定了配送“里程”的有限性。連鎖商業企業門店不僅僅跨縣、跨省市、甚至是全球性的,即使在同一區域內各門店仍存在城市和鄉村的區別。在不同地區,其道路通行速度和排隊交貨時間存在顯著不同。鄉村道路等級低于城市道路,車輛通行速度低;但城市區通行車輛較多,也會降低通行速度。不同地區門店的排隊交貨速度既受到門店預約配送商品多少,接貨、驗收速度快慢的影響,也受到城鄉訂貨交貨規律的不同影響。城市區門店的訂貨頻率高、訂貨量少、排隊送貨服務商多。
在既定的道路狀況和排隊交貨時間條件下,配送“里程”決定于車輛的運輸速度。一般而言,普通貨運車輛日配送半徑不超過200公里,超過200公里的配送難以實現當日配送。國內企業由于道路通行、排隊交貨等原因起配送速度慢,一般每個配送中心僅負責20-30家門店的配送作業;而沃爾瑪一般每個配送中心可以面向100家門店配送?!袄锍獭钡挠邢扌灾萍s了統一配送門店簇的劃分,在配送有限“里程”范圍內的各門店才有可能納入同一個配送門店簇。
(二)配送“網點”的分散性
配送“網點”的分散程度影響統一配送的選擇。在配送半徑范圍內門店分布相對集中的布局更容易達到統一配送的經濟批量;反之,相對分散的布局由于門店數量少,往往難以達到統一配送的經濟批量。
連鎖零售企業“網點”布局的滲透和分散程度影響了是否統一配送的選擇。在連鎖門店分布較密集、分布區域內滲透度高、分布廣度較低的“滲透式”布局區域內,其配送需求容易達到經濟批量,可以形成統一配送的門店簇;在門店分布廣度較高、區域內密集度低的“跳躍式”布局門店之間往往難以達到統一配送的批量,不易形成統一配送的門店簇;而“滲透”+“跳躍”的結合式布局在若干區域內滲透度高,同時分布的區域型較廣,在其“滲透”布局的區域內可以容易達到統一配送批量,而“跳躍”布局的網點之間則難以達到統一配送批量。
連鎖零售企業“網點”的布局特點進一步影響了統一配送門店簇的劃分,在有限“里程”范圍內的,滲透式布局的各門店可以納入統一配送門店簇;超過有限“里程”范圍,跳躍式布局的門店不宜納入到統一配送門店簇;而“滲透”+“跳躍”相結合的布局則形成面向不同統一配送門店簇的多個配送中心。
是否統一配送就是建立配送中心
配送中心是統一配送的載體,其職責是對統一配送的管理。建立配送中心將供應商→門店的配送模式轉變為供應商→配送中心→門店的配送模式,降低了配送成本;建立配送中心將各門店持有的安全庫存轉變為配送中心統一持有安全庫存,降低了庫存成本;建立配送中心加強對配送“流向”和“流量”的計劃性,提高配送車輛利用率,提高了商品周轉速度。
統一配送管理的核心內容是對配送“流向”的雙向性、“流量”的時間性、“存量”的節約性的管理。
(一)配送“流向”的雙向性
物流配送中的“流向”指客體從起點到終點的流動方向。連鎖零售企業配送過程主要指正向的配送,即從配送中心→各門店;但門店→配送中心也存在逆向物流,如過期商品、退貨從門店到配送中心的運輸。正向配送在實現商流的過程中實現了物流的時間價值和空間價值。逆向物流的過程實現了滯銷商品、顧客退貨、殘損商品、超過保質期的商品殘值。零售商業企業的物流配送過程既包含從配送中心→各門店滿足消費需求的正向物流,又包含從各門店→配送中心不能滿足消費需求商品的逆向物流。
(二)配送“流量”的時間性
物流配送中的“流量”是指通過載體的客體在特定流向上的數量表現。連鎖零售企業配送中的“流量”既呈現出規律性和計劃性的特點,又包含應急性和突發性的需求。其規律性是由所覆蓋的顧客消費習慣以及配送客體的屬性表現,長期來看,這種規律性可以由配送的計劃性體現,其應急性是由促銷、斷檔等突發事件所帶來的。配送中心既要通過良好的計劃性提高車輛利用率,又要兼顧應急性降低門店缺貨損失。
(三)配送“存量”的節約性
這里的“存量”是指在通過載體流向特定方向前所持有的客體的數量,即庫存量。在統一配送前,各門店分散持有一定量的安全庫存,其總和超過集中庫存時持有的安全庫存水平。
“流向”的雙向性和“流量”的時間性決定了配送計劃的制定和實施既要考慮正向物流需求,又要考慮逆向物流需求;既要考慮普通訂單的需求,又要兼顧緊急訂單的需求。配送“存量”的節約性體現在降低門店缺貨率的同時提高庫存周轉速度上。當前我國連鎖零售企業在建立配送中心的過程中,往往僅學習了配送中心之形,而忽視了統一配送的規律性、應急性、節約性之實,導致商品缺貨率高,商品周轉慢。有關資料顯示,零售企業的正常缺貨率為7%,譬如家樂福在全球的缺貨率在6%~8%之間,而我國中資零售企業的缺貨率平均為10%左右。
因此,配送中心的建立只是統一配送的載體?!傲飨颉钡碾p向性、“流量”的時間性、“存量”的節約性無疑增加了配送管理的復雜性。能否通過統一配送實現降低有關成本和損失的目的關鍵在于對統一配送的管理。
是否統一配送就是自營配送
自營配送比例是零售商自營配送的關鍵指標。當前,我國一些連鎖零售企業片面認為自營配送比例越高越好,這是不科學的。統一配送是否自營既依賴于連鎖零售企業自身管理能力的強弱,也與供應商物流水平、第三方物流企業的發展水平緊密相關。
(一)不同配送模式的特點
自營配送模式是指連鎖零售企業借助于自身的物質條件,結合各分店的商品配送量、經營規模以及網點布局等多種條件與環境,選擇適當的地點出資建立一個或幾個配送中心,由公司總部對配送中心進行經營管理,完成對各分店的全部配送業務。第三方物流配送模式是指連鎖零售企業將其需要完成的配送業務委托給第三方物流企業來運營的一種配送模式。供應商配送模式是指由供應商直接將連鎖企業采購的商品在指定的時間范圍內送到各連鎖分店的配送模式。
自營配送模式既有溝通便捷、信息安全性高的優點,也有資金投入大、設備閑置多、對物流計劃專業人才需求高的缺點。第三方物流配送模式下,商業企業雖然難以有效控制第三方物流的運作,容易形成對第三方物流的依賴,造成經營信息外泄;但可以有效降低設施設備的投資,通過與其它企業的共同配送提高設備利用率降低配送成本。供應商配送模式下,商品配送的正向物流可以同時實現商品退貨的逆向物流,但其缺點在于小訂單物流配送的費用往往較高。
(二)配送模式選擇的影響因素
當然,連鎖零售企業配送模式的選擇也受到其他因素的影響,其中自身物流管理能力、資金實力不可或缺,而第三方物流企業發展水平以及供應商的配送能力也是重要的影響因素。
國內第三方物流企業的發展呈現規模小、服務層次低和分布區域化的特點,這決定了其只能提供小規模、區域性、普通倉儲配送服務,而具備提供全國性物流計劃、庫存控制等增值性服務的物流企業極少。國內供應商也以中小經營者為主,其輻射范圍往往僅限于省市區域,配送輻射范圍也以區域為主。因此,完全依賴于第三方物流企業配送或者供應商配送往往難以實現低成本、高效率、高附加值的服務。
(三)國際連鎖零售企業配送模式選擇的經驗
全球四大連鎖零售巨頭在配送模式上的選擇經驗值得我國借鑒。沃爾瑪和歐尚在中國和在本土使用的配送方式類似;而家樂福在本土倚重第三方物流做商品配送,在中國則主要采用供貨商配送;麥德龍在中國使用了第三方物流而在本土卻沒有使用。究其原因除了自身“網點”布局的密集程度不同之外,中國第三方物流業發展滯后、供應商配送能力有限也是重要的因素(見表2)。
因此,配送模式的選擇要現實地分析供應商、第三方物流服務商、以及連鎖零售企業自身所具備的相關物流服務能力,特別是物流管理能力,避免陷入統一配送就要自營配送的誤區。自營配送比例的高低不能反映統一配送水平的高低,片面地強調自營配送比例對于中小連鎖零售企業而言,只是在非專業領域分散了其人力、財力、物力,而未必能有效提高其競爭力。
連鎖零售企業配送體系的構建
連鎖零售企業物流配送體系的建立要在區分不同的統一配送產品簇和統一配送門店簇基礎上,更現實地分析商品供應商、第三方物流服務商、以及連鎖零售企業自身所具備的相關物流服務能力,特別是物流管理能力,構建既切合企業實際,又與未來發展趨勢相一致的多元化、多層次的物流配送體系。
在不考慮自身物流管理能力、供應商配送能力以及第三方物流配送能力的基礎上,連鎖零售企業物流配送體系的建立應該符合如圖1所示的對應關系。
只有統一配送的商品簇才適合于面向統一配送門店簇自營配送,當然,不同統一配送簇的統一配送模式并非完全自營。大多數的非統一配送門店的配送可以借助于第三方物流實現,而非統一配送的商品可以借助于供應商配送。
總體而言,連鎖零售企業配送體系的構建要按照“客體”屬性和“載體”差異性將流通客體區分不同的統一配送商品簇,按照“網點”布局特點、“里程”的有限性將配送門店區分為不同的統一配送門店簇。要依托第三方物流企業在商品、區域、網絡以及管理能力方面的優點,借助于區域供應商的靈活性特點構建多區域、多層次、多元化的物流配送體系。
結論
連鎖商業企業配送體系的構建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方式,片面認為“統一配送”就是對所有商品、所有門店的統一配送是錯誤的。要充分考慮不同統一配送產品簇的不同特點,在各地有選擇地建立輻射不同統一配送門店簇的物流配送中心,結合企業自身“管理”能力的強弱,特別是針對“流向”雙向性、“流量”時間性的配送規劃能力,針對“存量”節約性的庫存控制能力等專業技術水平的高低,慎重選擇自營物流配送。要兼顧第三方物流服務商的發展水平和供應商自營物流能力的不同,充分考慮第三方物流配送的專業性、自營配送的有效控制性以及供應商配送的特殊性,有區別、分層次、多階段地構建以社會化第三方物流配送為主導、以大型連鎖商業企業自營配送為基礎,充分利用供應商配送資源的多層次、立體化的物流配送體系。
參考文獻:
1.黃國雄總編.現代零售概論.中國物資出版社,2007
2.祝合良編著.現代商業經濟學.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4
3.周殿昆等著.連鎖公司快速成長奧秘.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4.郎咸平.模式.東方出版社,2006
5.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中國物流重點課題報告(2007).中國物資出版社,2007
6.岳中剛.雙邊市場的定價策略及反壟斷問題研究.財經問題研究,2006
7.苑志宏,劉筆利.企業擴張的網絡經濟效應.西華師范大學學報,2006
8.馬瑞光,尹傳高.無限連鎖:快速復制企業競爭力.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5
9.韋琦.關于我國零售企業物流管理的若干思考.市場論壇,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