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礦區植被恢復工程設計探究
時間:2022-06-14 11:03:26
導語:采礦區植被恢復工程設計探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研究采礦區礦山山體破損、地質災害隱患、地形地貌景觀破損和土地植被資源破壞程度,進行植被修復治理工程設計。治理對象為廢棄閉坑露天采坑1處、排巖場1處、尾礦壩1處;破壞土地類型為有林地。治理廢棄露天采坑破損面積5.8822hm2、排巖場占用破壞面積18.5686hm2、尾礦壩面積13.9080hm2,總治理區面積為38.3588hm2。
關鍵詞:采礦區;治理;植被恢復;工程;設計
采礦區主要地質環境問題為礦山山體破損、地質災害隱患、地形地貌景觀破損和土地植被資源遭到不同程度破壞,針對這些問題進行植被修復治理工程設計。
1采礦區基本情況
1.1地質條件。采礦區地貌類型多樣,地形條件較復雜,地層巖性簡單,地質構造不發育,礦床所處地貌單元為太古宙變質巖構成的剝蝕低山丘陵區。礦體及頂、底板圍巖為黑云斜長角閃片麻巖,普氏硬度系數f=8~10,屬堅硬巖石,巖石穩固性較好;礦石硬度系數f=10~14,屬堅硬類巖(礦)石。礦體頂、底板巖石節理裂隙不甚發育,穩固性較好。區內巖層穩定,構造、巖性均簡單,巖石堅硬,近地表部分受風化作用使巖石完整性及強度降低。該區地質條件屬簡單類型,工程地質條件良好。1.2地質環境問題。1.2.1地質災害及其安全隱患。露天采坑引發地質災害及其安全隱患。區內有廢棄閉坑的露天采坑1處。采場長850~860m,寬170~240m,深8~85m。采場邊坡巖石風化破碎強烈,節理裂隙發育,造成巖體完整性與穩定性差,在雨水及重力作用下,巖體脫離母巖墜落產生崩塌。在采坑底部見有松散狀堆積崩塌巖石碎塊,體積6.5~10.5m3,碎塊大小不一、混雜,現狀條件下存在崩塌地質災害。由于崩塌地質災害規模較小,其地質災害危險性小。區內采礦形成的廢石、廢土、廢渣多順坡堆積,形成廢棄排巖場。排巖場長650~740m,寬270~340m,高8~85m,邊坡坡度30~45°。排巖場為采場排出的廢石所形成,平均厚48m。組成物質為斜長角閃片麻巖,在地表徑流的沖刷和重力作用下,易于向下流動,總體穩定性較差。在重力作用下,巖土體可沿坡向下移,易形成滑塌地質災害?;刭|災害將對周圍環境構成破壞和威脅。尾礦庫南側主壩體壩底標高為458m,壩頂標高498m,總壩高40m。初期壩壩頂標高472m,壩長約260m。后期壩由二級子壩構成,一級子壩壩頂標高483m,二級子壩壩頂標高498m。庫區西側有一低矮山體,部分已經被尾砂覆蓋,西側壩體共分三級馬道,與西側原有毛石壩相連,并與南側壩體的一級子壩相通。該尾礦庫一旦潰壩可形成泥石流,邊坡不穩可能會產生滑坡,地質災害危險性大,將嚴重威脅到當地人民群眾的人身和財產安全,可能造成重大事故。1.2.2土地植被資源破壞嚴重。經調查,合計損毀土地面積38.3588hm2,損毀的土地類型為有林地。1.2.3地貌景觀破損嚴重。礦山在露天開采過程中挖掘山體及部分土壤,破壞了原來自然形成的完整山體,造成人工凹坑和邊坡,使原來錯落有致、自然協調的地形地貌景觀發生改變,破壞程度較大。綜上所述,礦山開采形成的露天采坑、排巖場及尾礦壩對該區的自然景觀、地形地貌、土地植被及各種生物的生存條件等造成嚴重破壞,亟待進行工程治理和植被恢復。
2治理原則
2.1安全原則。以保障治理區穩定安全、消除地質災害隱患為首要任務。2.2因地制宜原則。根據礦山破損山體現狀、分布區域、損毀的土地植被類型,結合當地土地利用規劃、小流域治理規劃,遵循因地制宜、與周邊地區協調一致的原則。植被恢復根據破損山體類型和礦山分布區自然分類施策,宜林則林,宜草則草,林草結合,優先恢復成林(草)地。這樣可以使治理工程成果更好地融入周圍原始的生態環境,更有利于適生植物的生長發育。2.3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原則。按照朝陽市委、市政府建設生態朝陽、美麗朝陽的發展理念,治理工程與造地相結合,與村鎮改造相結合,與工業園區建設相結合,與礦山關閉整頓相結合,與退耕還林相結合,與發展區域經濟相結合?;謴椭卫砉ぷ髦卦谏鐣б婧铜h境效益方面下功夫,通過修補破損山體、重塑地形地貌景觀、恢復損毀土地生產能力和植物的立地生長條件,提高植被覆蓋率,降低水土流失程度,改善當地生態環境和人的生存發展環境,促進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為子孫后代留下一片綠水青山。2.4治理效果可視化原則。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在注重消除地質災害隱患的同時,也注重治理工程的可視化效果。使治理成果發揮宣傳、示范和帶動作用,對其他礦山治理工作起到積極的影響。2.5適生性和植物多樣性原則?;謴椭卫磉x擇喬、草種,優先選擇當地適生樹草種。在營造方式上做到喬、草相結合及不同樹種相結合。
3目標與任務
3.1治理目標。通過實施恢復治理工程,降低邊坡坡度,提高邊坡穩定性,消除現狀地質災害及其他與地質環境相關的安全隱患;修復因礦山開采形成露天采坑造成的破損山體,再造地形地貌景觀與周邊相協調,視覺效果得到明顯改善;復墾損毀土地,恢復及提高生產能力和樹草的立地條件;破損山體全部栽植適生樹木,實現林草全覆蓋,加強水土保持能力。最終實現治理區礦山地質環境和生態環境得到根本好轉的目標。3.2主要任務。通過地形測繪和現場勘查,查明礦山存在的地質環境問題,確定礦山治理對象及治理面積,分析引發這些地質環境問題的因素,以采取有效的工程措施進行治理。對露天采坑采取回填、平整工程措施消除地質災害,實施植樹種草等生物措施,使采場生態環境得到恢復;治理露天采坑1處,恢復治理面積5.8822hm2。對排巖場采取推土機平整工程措施和植樹種草等生物措施;治理排巖場1處,恢復治理面積18.5686hm2。對尾礦壩采取平整工程措施和植樹種樹等生物措施;治理尾礦壩1處,恢復治理面積13.9080hm2。2018年實際治理總面積為38.3588hm2。
4技術路線與工作方法
4.1技術路線。依照相關標準、規程及技術規范,在搜集相關資料和綜合分析的基礎上,根據實地調查治理區破損山體地點、破損類型、破損范圍、破損程度,損毀的土地植被類型,周邊土地植被類型。按照治理原則,合理劃分恢復治理單元,評價各個治理對象恢復治理的可行性與方向,采取切實可行的工程措施與生物措施,部署和實施破損山體修補工程與生物工程,全面恢復礦山地質環境與生態環境。4.2工作方法。4.2.1破損山體修補與地形地貌景觀重塑。1)露天采坑。對露天采坑進行削坡與廢石回填、平整、覆土,栽種植物,恢復林地。2)排巖場。采用降坡的方法清運排巖場場邊坡危險巖塊,降低排巖場場邊坡角,并與周邊地形地貌景觀相協調。將降坡產生的廢石土回填露天采坑。植樹、種草,恢復林地。3)尾礦壩。采取平整工程措施和植樹等生物措施。4.2.2土地植被恢復。1)客土方法。待各個治理單元完成回填、平整工作后,根據其恢復治理方向,采用客土的方法,恢復土地生產能力和適生樹草生長立地條件。為了提高治理區林草覆蓋率,實現恢復治理后林草全覆蓋,采用地毯式與穴狀相結合的客土方法,對恢復成林地的露天采坑、排巖場及尾礦壩平臺確定覆土厚度為0.5m,對邊坡確定覆土厚度為0.3m。2)整地方法。根據恢復治理方向為喬木林地,采用穴狀整地方法進行整地,為栽植苗木打好基礎。其中,喬木林地栽植穴規格為0.5m×0.5m×0.5m,株行距2.0m×3.0m,2.0m×2.0m,呈品字形布置,密度為1666~2500株/hm2。3)樹種選擇。根據治理區屬半干旱—半濕潤易旱地區,年降水量較少、蒸發量較大的氣候特點和治理區為采礦場、廢石堆場的實際情況,優先選擇抗干旱、耐瘠薄、易養護、生長快、固土保水能力強的樹種。綠化樹種喬木選擇側柏、丁香、連翹、沙棘、刺槐、紫穗槐,草本選擇苜蓿草。4)栽植方法。為便于回填物料及客土在雨季沉實,栽植季節選擇在雨季。采用植苗造林的栽植方法,選擇3a生側柏容器苗及丁香、刺槐等1~2a生苗木,對苗木截干、去梢、剪除側枝。栽植時先砸實采坑土層,然后將苗木放置樹坑中間,再進行培土。在培土過程中要使苗木根系避開干土層,做到“三埋兩踏一提苗”,使根系舒展、不窩根,達到苗正、踩實、埋嚴。栽植后埋防寒包,及時防蟲,做好圍堰防止表水流失。
參考文獻
[1]凌爽.遼寧鳳城某鐵礦地質環境綜合治理研究[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3(14):42.
[2]楊大明,馬可.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研究[J].露天采礦技術,2016(9):101-104.
[3]吳曌,丁山,熊瑤.淺析土質坡地的植被恢復策略[J].林業科技通訊,2018(4):15-17.
作者:楊曉光 單位:朝陽縣林業和草原局
- 上一篇:建筑工程造價工程結算和概算方法
- 下一篇:虛擬樣機技術在機械工程設計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