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電開發工程項目環境監測分析
時間:2022-07-23 09:24:16
導語:水電開發工程項目環境監測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1對保護區域的影響
眾所周知,適合水電開發的區域一般具有水急流深、落差巨大等特點,如我國西部大渡河、雅礱江、青藏高原等處。這些地方由于人跡稀少,至今保存著許多珍貴動植物,多建有國家級保護區。水電開發離不開攔河筑壩,這樣就使原先的上游河道變成湖泊地貌,不可避免會淹沒部分裸露地表。因此,對于保護區內的保護植物、文物古跡等的影響是明顯的,如大渡河開發中影響到丹巴梭坡藏碉群、石棉安順場等項目。
1.2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由于攔河筑壩,河流的原始連通性被破壞。而連通性關聯著河水中的物質流、營養流、水文信息流等內容,這些內容則與水域內(包括周圍)的動植物生存息息相關。如一些喜歡激流、淺灘或有洄游特性的魚類,在水電大壩建成后,因河流生態特征轉變為了湖泊生態特征,因此會逐漸消亡。此外,由于水溫傳遞、營養物質傳遞的人為阻隔,一些生物會形成遷徙,嚴重的還會有連鎖反應,從而給水電站周圍的生態造成不利影響。以甘孜州為例,該地地質條件的特點為覆蓋層深厚,因此大渡河水電開發一方面使渣、水、氣、聲、生活垃圾等大量產生,另一方面對岷江柏、紅豆杉、虎嘉魚、稀有駒卿等國家級保護動植物的生產帶來影響。
1.3對移民安置問題的影響
流域的水電開發一般是梯級開發,即在河流的上、中、下游均設置大壩。而一般來說,上游、下游的耕地資源相對豐富,若沿岸生活有大量居民,則移民安置將成為頭等大事。根據大渡河水電開發的實踐來看,涉及的移民大多為阿壩、涼山、甘孜、雅安等地的藏族、彝族等少數民族,這些少數民族囿于生活習慣、文化習俗等因素,一般不愿遷至外地,只能在附近安置。這樣,一方面耕地資源減少,另一方面居民人數不變甚至局部地區有增加,無疑給安置工作帶來了困難。
2水電開發工程項目的環境監測和評價
2.1建立水電開發生態環境影響評價指標體系
水電開發應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之上。所謂科學,就是一方面要保證水電站的效益符合既定目標,另一方面要保證不觸碰生態環境的底線。這就要求首先建立起水電開發對生態環境影響的評價指標體系。指標體系原則:①須滿足完備性、互斥性、可操作性、實用性、科學性等要求;②指標的選取應能體現時效性,即時間的積累因素。根據該原則,本章建立以下指標體系:①自然環境層面,包括陸生動植物、水生動生物、沿線地質環境等;②社會環境層面,包括文物景觀、人群安置等。
2.2構建生態環境影響綜合評價模型
待評價指標都帶有模糊性,因此考慮運用模糊綜合評判模型來進行科學評價。當然,評價是對某一水平年和某一特定小區域而言。以下為模糊綜合評判模型建立過程。
2.3構建流域生態環境數據庫
在流域水電設施投入運行后,應充分運用各種高科技手段(如遙感技術),跟蹤觀測流域內重要動植物的分布變化、數量增減等情況,動態觀測水溫恢復、增殖放流、過魚導魚、生態修復措施實施的效果。以上數據均應錄入流域生態環境數據庫中。經過若干時間的積累,相關部門應采用綜合分析方法,梳理出區域性和累積性環境問題,確立環境敏感對象和限制性因素,查找出需要解決的主要環境問題。之后,就可從優化各梯級特別是控制性水庫的調度運行方式、整體流域層面的環境保護對策和生態補救措施等方面出臺措施,最大程度減緩水電項目對流域生態環境的影響。構建流域生態環境數據庫也是大數據時代的必然要求。
2.4建立流域梯級開發環境保護管理機構
任何工程項目,做好管理是重中之重。針對水電項目的環境監測,必須要成立流域環境保護管理機構。該機構成立后要及時制定行之有效的環境管理制度,組織落實流域環境保護措施和生態跟蹤觀測;采取全方位、全過程的環境管理,把生態優先的理念始終貫穿到梯級電站規劃、設計、施工和運行中;配合有關部門加大開發與保護的協調力度,協調地方政府做好干支流開發與保護的統籌工作。
作者:羅黎 單位: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環保局環境監測站
- 上一篇:基層黨建工作述職報告專題8篇
- 下一篇:建筑工程項目物資采購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