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采油工程技術存在的問題與對策

時間:2022-07-02 03:21:13

導語:石油采油工程技術存在的問題與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石油采油工程技術存在的問題與對策

1石油采油工程技術現階段存在的問題

(1)外圍油田高效經濟開采問題外圍油田的高效經濟開采,是石油采油工程中的重要環節之一,但現階段,還存在諸多問題。如:有的油田產量逐漸降低,且降低幅度日益增大;采油技術從一定程度上來看規范性不夠,存在小油層壓開率、單井采油率普遍較低;此外,目前尚未探明油田儲存量、動用量,低滲透油田的開采難度較大[2]。現階段,采油工程所使用的注水技術,尚未建立完善的、成熟的驅動系統,導致采油成本較高,低滲透油田存儲層性能低、油層過薄等問題普遍存在。(2)三次采油問題三次采油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三次采油使用的主要是強堿三元復合方法,從而導致油井內容易出現結垢問題;第二,油層集合物質驅著的對象逐漸變成2類油層、3類油層,且越來越薄,導致石油物理性質不斷下降,進而造成油層配注量的差異不斷擴大;第三,機器檢泵周期通常情況下較短,從而導致設備的工作效率普遍較低,使得開采成本大幅度增加。(3)水驅開發問題第一,限流完井技術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采油環境局限性的影響。限流完井技術,主要是在表內、表外薄差儲層進行開發,隨著采油工程的推進,儲油層的巖體性質也會出現很大的變化,但是限流完井技術目前仍舊不能適用油田隔層變薄的條件與環境,進而導致其受到了采油環境局限性的影響;第二,無效注水效率普遍較低。無效注水循環問題的存在,導致剩余石油主要在油層的頂部集中,這就使得采油控水以及挖潛的難度大幅度增加,進而極易導致有效期短、成本消耗高等問題;第三,測調工藝水平低下問題。采油工程采用的測調工藝主要是直讀式測調聯動工藝或者存儲式自動調節測調工藝,具有測試時間較短的優勢,但卻只能逐層開展,且需要人工干預,一旦產生層次矛盾,就會嚴重影響測試的準確性。

2優化對策

(1)外圍油田高效經濟開采問題的對策對于石油采油工程中外圍油田高效經濟開采問題,首先要對儲油層的特性、地質條件進行明確分析,并詳細分析其垂直薄層,可以應用細分控制壓裂技術,其是一種先進的、新型的技術,有利于提高小油層壓開率、儲油層利用率。除此之外,也要致力于研發更先進、更有效的無害高效壓裂技術,使開采效率得到進一步提高,同時也要加強對分段注水、水平井控水等相關技術的研究。(2)三次采油問題的對策針對不同的問題,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予以有效處理。第一,面對結垢問題,可以應用物理性質、化學性質均比較突出的三元復合防垢技術,物理防垢方面,加強對螺桿泵防垢技術的開發與應用,使泵的使用周期得到有效提高,化學防垢方面,分析、明確油井結垢的原因,根據不同原因,應用有效的化學防垢劑;第二,對于2類油層、3類油層問題,可以采取分層注入的措施;第三,隨著科技的進步,三元復合驅分層注入技術得到了一定的改進與完善,從而使電動測調工藝可以有效發揮作用,大大提升搭配效率。(3)水驅開發問題的對策對于石油采油工程,特別是水驅采油工程來說,存在著諸多問題,主要包括:限流完井技術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采油環境局限性的影響、無效注水效率普遍較低以及測調工藝水平低下等,這些問題均會給石油采油工程技術造成一定的影響,使控水、挖潛的難度大大增加,從而給采油工程的施工效率、施工質量造成嚴重的影響。針對水驅開發問題,應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解決。第一,對于限流完井技術受到采油環境局限性的影響這一問題,可以在新采油環境中應用先進的、細分控制壓裂技術,通過細致地分析新油井的地質環境,有效控制采油技術,使單井產液率、小油層壓開率得到有效提升[3];第二,對于無效注水效率普遍較低問題,應開發、應用新型厚油層采油技術,詳細劃分采油工藝、采油環節,優化整合單項采油技術,加強對油水井分層注圧配套技術的探究,實現水井中獲取流量值與單層壓力值準確性的提高,以便于獲取油井流量、單層產液、含水量的準確參數,為油井開采奠定良好的基礎;第三,對于測調工藝水平低下問題,應積極應用先進的、新型的技術,盡可能地避免人工干預過程中人為因素帶來的偏差,保證測試結果的準確性與有效性。

3結語

綜上所述,采油工程技術在石油采油工程實施過程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采油工程技術水平的高低給石油的采收率、利用率產生著直接的影響,基于這樣的原因,必須加強對石油采油工程技術的關注與重視。

作者:李雪 單位:遼河石油勘探局冷家油田綜合服務大隊

參考文獻:

[1]劉海榕,蘇琳淞.石油采油工程技術中存在的問題研究[J].化工管理,2017,(01):142.

[2]陶衛東.石油采油工程質量技術的問題與對策探討[J].中國石油和化工標準與質量,2016,(15):25+27.

[3]張傲雪.石油采油工程技術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上旬刊),2015,(12):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