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活動規范管理論文
時間:2022-05-27 05:22:00
導語:人類活動規范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海島生態脆弱性的內涵;平潭島自然地理條件;平潭島生態脆弱性的主要表現;平潭島生態脆弱性的驅動機制分析;平潭島生態良性發展的對策措施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生態脆弱性是生態系統在特定時空尺度上相對于干擾而具有的敏感反應和恢復狀態、海壇島為主島,地勢南北高,且多為起伏的丘陵與低山、自然災害頻繁發生、平潭島地處臺灣海峽的風口走廊,又受臺灣雨影區的影響、近岸海域赤潮頻繁發生、海岸線侵蝕嚴重、全球氣候變化、圍填海等海洋、海岸工程建設、海島周邊海域環境污染、淡水資源缺乏,植被破壞后恢復困難、發展生態旅游、嚴格控制海島及周圍海域環境污染、推行養殖生態化建設、植樹造林,實施海島生態恢復計劃等,具體請詳見。
1海島生態脆弱性的內涵
生態脆弱性是生態系統在特定時空尺度上相對于干擾而具有的敏感反應和恢復狀態,它是生態系統的固有屬性在干擾作用下的表現[3]。生態環境的脆弱性分為原生脆弱性和次生脆弱性,又稱固有脆弱性和特殊脆弱性[4]。固有脆弱性指生態環境具有相對較強的敏感性;特殊脆弱性是指外界干擾一旦超過了環境維持自穩定的閾值就會發生突變性的退化[5]。海島生態脆弱性同樣可分為固有脆弱性和特殊脆弱性,所謂固有脆弱性是指由于陸海作用引起的脆弱性,是海島生態環境在陸海動力作用下表現出的因自適應而受到損害的性質,是所有海島環境的共性,主要表現為氣候變化和海平面的上升或下降;而特殊脆弱性則是指在大量的和不同的人類開發活動影響下的海島環境因適應而受到損害的性質,主要表現為海島地形地貌的改變、海島植被的破壞、自然災害等,可因經濟調控、計劃和政策等人類決策的變化使損害發生變化,即是可變化、可控制的[2]。
2平潭島自然地理條件
平潭島位于福建省東部沿海,東鄰臺灣海峽,距臺灣新竹73海里,西部隔海壇海峽與福建省福清市、長樂市相鄰,南部與福建省莆田市南日島相隔于興化水道,北至海壇石與白犬相峙,介于東經119°32′至120°10′,北緯25°15′至25°45′之間。平潭島屬于福州市的一個縣,全縣由126個大小島嶼,167個巖礁組成,總面積370.90km2。其中海壇島為主島,地勢南北高,且多為起伏的丘陵與低山,中部較低為海積平原,面積251.40km2,南北長29km,東西寬19km,海岸線長408.73km,它是全國第五大島,全省第一大島,亦是全縣的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平潭島在NNE向新華夏系構造控制下,經過第四紀以來海平面的多次升降和流水、風力等共同作用下,形成丘陵、平原、臺地從西北向東南相間排列的地貌格局[6]。
3平潭島生態脆弱性的主要表現
3.1自然災害頻繁發生
平潭島地處臺灣海峽的風口走廊,又受臺灣雨影區的影響,屬于半濕潤氣候,風力強、降水少且變率大,風、旱、潮等災害頻繁。臺風和旱災是平潭島最常見的自然災害,其發生的頻率最高,幾乎每個時期都有。臺風影響主要在7-9月,約占總次數的70%,據1956~1987年資料統計,臺風影響平潭共達184次,平均每年5.8次;另據1953~1980年氣象資料分析,28年中發生旱災85次,其中特大旱災38次[7]。
3.2近岸海域赤潮頻繁發生
隨著平潭島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城市化進程加快,當地人口和外來游客逐步增加,大量含有機質和營養鹽的工農業廢水和生活污水排入海洋。規?;母呙芏人a養殖,也造成對海域水質的污染,導致水體富營養化。水體富營養化使赤潮頻繁發生。1990年4月,海壇島東南部發生赤潮導致大量縊蟶死亡。1991年4月,海壇島的北厝、蘇澳、蘆洋、澳前、竹嶼口、芬尾、白清等地發生赤潮導致草蝦、仔蝦、扇貝死亡[8]。2007年6月,龍王頭海水浴場及周邊海域爆發有毒赤潮。
3.3海岸線侵蝕嚴重
平潭島獨特的地理條件與氣候、水文條件等造就了極富有個性特點的海蝕景觀,如海蝕溝、海蝕絕壁、一線天、仙人井等。但海岸侵蝕作用又對海岸線造成極大的破壞,產生海岸崩塌、滑坡,形成海蝕平臺、崩積砂石灘等,使海岸線后退,島嶼面積縮小,平潭島東北部海岸侵蝕破壞現象尤為嚴重[9]。流水鎮位于平潭島東北部,該區域基巖為中酸性英安質火山碎屑巖,殘坡積臺地十分發育,殘坡積粘土厚度可達10m~20m,在海水沖蝕、風蝕等海洋外動力作用下形成陡崖,陡崖在海蝕及重力作用下崩塌,如此往復,海岸線不斷后退。如流水鎮北港小學校址,原距海岸線約100m,現因海岸侵蝕導致山體滑坡,學校操場與海岸線的距離已縮小至50m左右,已對學校的安全構成威脅。
4平潭島生態脆弱性的驅動機制分析
4.1全球氣候變化
因氣候變化導致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已是一個為人們普遍認可的事實。世界海洋的最上層300米,1998年比20世紀50年代中期溫度上升了0.3±0.15℃;1966年以來的北半球,年平均雪蓋面積有減少趨勢,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約減少10%;1973年以來衛星觀測北極的海冰面積也有下降趨勢,自1978年至今,北極海冰面積可能減少2.8%[10]。國內外科學家使用31個復雜氣候模式,對6種代表性溫室氣體排放情景下未來100年的全球氣候變化進行了預測,結果表明:……2100年全球平均海平面將比1990年上升0.09米~0.88米[11]。而海平面的上升、更劇烈的海浪、海面冰蓋的減少、地面溫度的升高促進永久凍土融化和地面冰面減少,將造成沿海地區土地面積減少,這些影響的綜合作用對居民和基礎設施產生嚴重影響,還會引起海岸帶的退卻,這是全球氣候變化對海島影響的一般情況,是海島固有脆弱性的主要原因。
4.2圍填海等海洋、海岸工程建設
平潭島海岸線蜿蜒曲折,主島海壇島西部海域潮流動力較弱,島礁風化物長期沉積。建國以來,先后實施了竹嶼口、火燒港、幸福洋和山門前等大中型圍墾,共計圍墾面積40.44km2,擴大土地面積2941.7hm2,修筑海堤10418m[6]。近年來,又陸續啟動了蘇澳港口船舶修造基地、竹嶼港口船舶修造基地和平潭海峽大橋等重大海洋海岸工程的建設。圍填海工程的修建,改變了原有的海流體系和水動力條件,造成泥沙淤積,降低了海域的環境容量,導致局部海域水環境質量下降,并對海洋生物資源帶來嚴重影響。
4.3海島周邊海域環境污染
近年來,隨著平潭經濟的快速發展及海島旅游開發等利用程度的不斷升高,近海環境質量逐漸惡化。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垃圾的任意傾倒、化肥和農藥的使用以及海水養殖業的發展,使海島近海環境污染和周邊海域富營養化逐漸加重。就海水養殖業而言,海島水產養殖在增加附近漁民經濟收入的同時,也給海島和周圍海域的環境造成了污染,平潭竹嶼養殖區的水質已呈劣四類[12],高密度網箱養殖使得養殖水體的富營養化問題日益突出。養殖過程中產生的殘餌、糞便和代謝廢物能夠提高養殖水體的富營養化程度和增加水體的混濁度,使浮游生物與食物鏈發生變化,導致魚蝦減少。而沉積到海底的養殖廢物則會造成海底的有機物污染,其有機物分解耗氧在底層形成缺氧環境,對大型底棲生物群落產生影響,導致原來生活在海底的動植物暫時性消失和海底生物多樣性的下降[13-14]。
4.4淡水資源缺乏,植被破壞后恢復困難
平潭島多年平均水資源量為17200萬m3,其中地表水資源為11238萬m3,淺層地下水資源可開采量為2373萬m3,人均水資源量僅為全國人均水資源量的21.3%,為全省人均水資源量的12%,屬福建省沿海島嶼缺水地區。
平潭島處于南亞熱帶北緣,氣候溫暖濕潤,植被多為逆行演替的人工植被,以木麻黃為主,種類少,優勢種相對明顯,群落結構單純。長期受人類的破壞和惡劣自然條件的影響,植被急劇衰退,原先營造的木麻黃林,老化嚴重。由于樹種單一,原來木麻黃老化被砍伐后,造林成活率低,二代幼林矮化,呈灌木林狀,而從外地引進的樹種又難以存活,樹種更新困難,加上人為挖沙采石和風浪侵蝕,從而造成了日益嚴重的水土流失。
5平潭島生態良性發展的對策措施
海島生態環境的脆弱性是自然因素與人類活動耦合作用下的結果,而人類開發活動的盲目性與無序性則是脆弱性加劇的主要原因。因此,應重點從人類活動規范管理的角度來實現對海島生態環境脆弱性的調控[2]。
5.1發展生態旅游
“生態旅游”不僅是指在旅游過程中欣賞美麗的景色,更強調保護性的旅游。濱海生態旅游應以濱海生態系統和濱海資源為依托,強調保護和可持續的旅游活動,促進當地社會、經濟和環境的協調發展。平潭海壇風景區、壇南灣沙灘、龍王頭沙灘等重點旅游景區的開發應制定控制性規劃,論證各類資源的開發價值和開發強度,合理確定旅游生態容量,實現以生態資源促進旅游開發,以旅游開發收益促進生態建設的良性循環。同時應加強濱海旅游區的環?;A設施建設;加強治理和搶救已受到不同程度破壞的旅游資源與環境,使之盡早恢復本來面貌;并在旅游區內建設環境保護科普宣傳教育設施。
5.2嚴格控制海島及周圍海域環境污染
控制海島周圍環境污染要海陸一體化調控,應強化島嶼和海域的兩位一體監督和綜合管理。
一是加大內陸流域綜合治理,從源頭上控制污染物入海,建立并實施陸源入海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制度,并試點運行。海洋每年接納污染物中陸源污染物占80%以上,所以應加大城鎮居民生活和工業廢水的治理力度,在原有平潭污水處理廠一期工程的基礎上,實施二期工程并擴大污水管網的覆蓋范圍,并確保污染物達標排放。
二是全面實施海上流動污染源及其相關作業的監控和管理,加強對機動船舶、港口、錨地泊船等含油污水的治理和管理,實施船舶及相關作業的油類污染物“零排污”計劃。
三是提高島民環境意識,發揮群眾的監督作用。
5.3推行養殖生態化建設
生態漁業是以生態學為基礎,遵循經濟規律,運用生態系統工程技術進行設計、生產和管理的一種新型漁業,該產業既能實現高效健康養殖、海洋漁業與養殖業的良性循環,又能有效地調整漁業產業結構,優化自然資源配置,確保漁民增產增收。
在養殖結構方面,要優化產品結構,發展高、優、特種類,提高經濟效益。在養殖技術方面,要加強對種苗、飼料漁藥生產和使用的監督管理,改變傳統的養殖方式,提高水產養殖科技含量,進一步推廣健康養殖模式,合理控制養殖密度,提高集約化和現代化水平,保護中國鱟、仙女蛤、厚殼貽貝、壇紫菜等重要漁業品種的漁業資源、繁育、索餌等場所。
5.4植樹造林,實施海島生態恢復計劃
平潭在上世紀90年代初步建成了海島防護林體系,發揮了社會、經濟和生態環境的巨大效益。但是,由于自然枯死、病蟲害以及人為的亂砍濫伐等,疏林地不斷增多,目前部分林分已降低或失去防護功能。為防止風沙等自然災害的破壞,應通過重點營造和填平補齊,在燕下埔等五大風口構建海岸基干林和防風固沙林帶,形成平潭環島的防護林體系。
同時,對破壞嚴重的典型海區開展“海島生境恢復”計劃,旨在利用生物技術和工程技術,建立人工群落和植被系統,修復遭到破壞的海島生態系統。比如利用“人造沙灘”技術,為中國鱟提供產卵繁殖區;利用人工魚礁生物恢復和護灘技術[15],改善修復和優化水生生物棲息環境,為魚類等生物提供索餌、繁殖和生長發育等場所,從而達到海岸帶生物種群恢復和海岸帶保護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全國海島資源綜合調查報告編寫組.全國海島資源綜合調查報告[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6.
[2]冷悅山,孫書賢,王宗靈,等.海島生態環境的脆弱性分析與調控對策[J].海岸工程,2008,27(2):58-63.
[3]趙桂久,劉燕華,趙名茶.生態環境綜合整治與恢復技術研究———退化生態綜合整治、恢復與重建示范工程技術研究[M].北京: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1995.
[4]黃鵠,戴志軍,胡自寧,等.廣西海岸環境脆弱性研究[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5.
[5]萬忠娟,于少鵬.松嫩平原典型濕地脆弱性分析與評價[J].東北師大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35(2):93-94.
[6]平潭縣地方志編撰委員會.平潭縣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0.
[7]陳傳明,黃義雄.福建沿海島嶼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研究──以平潭島為例[J].海洋科學,2002,26(4):48-51.
[8]黃民生,廖善剛,駱培聰.福建海島地區自然災害特征與綜合防御對策[J].忻州師范學院學報,2005,21(1):86-88.
[9]林心仁.平潭島東北部海岸侵蝕及其影響[J].福建地質,2006,(3):154-158.
[10]羅會邦.目前對氣候變化的一些科學認識[EB/OL].
- 上一篇:區總工會困難職工幫扶中心調研報告
- 下一篇:醫院心內科主任先進事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