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生態學的生存措施
時間:2022-11-17 09:15:41
導語:傳播生態學的生存措施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作者:毛羽單位:四川理工學院藝術學院
1.傳播生態學理論中對傳播生態環境的解析
傳播生態學的發展和研究起源于北美洲,其中主要是學者Nile—Bosoms提出的“媒介生態學”和傳播生態學的主要理論。當前我國對傳播生態學的界定普遍認為:傳播的生態環境是在某一個特殊時期,整個媒介的組成部分之間、媒介相互之間、媒介和存在的外部環境之間,各自聯系、相互制約,從而實現的一個相對平衡狀態的結構。這種結構涵蓋政治法律環境、經濟情況等多種外界因素。傳播生態這一行為的完成,是協調受眾、各種媒介、經濟形勢、社會區域這一復雜系統,從而實現的較為穩定的變化過程。傳播生態學除了借鑒生物領域的生態學含義之外,引申為一個系統的含義。傳播生態學包含媒介、經濟條件、社會狀況等復雜的傳播生態要素,強調的是這些要素之間的協調發展以及系統的生態平衡,即怎樣實現這些要素的協調發展、共同演化,傳播生態學更重要的是強調可持續發展。
2.傳播生態學對傳播介質之間的互動和平衡機制的解析
在傳播《生態學》一書中,對文化并不是全部由信息技術以及信息技術的范式決定這一問題進行了深入的解釋,但是文化卻是通過這一因素更好地運行的,并且看起來是合理的、能夠理解的經驗和此類范式有著密切的聯系。電子傳播的文化愈來愈展現出其成為后工業化時代的一種文化。按照這一個理論,大眾傳播媒體,尤其是擁有高素質的現代化的大眾傳播媒介之一的電視在新時期具有更加重要的作用。邵培仁是國內傳播生態學較早的研究者,他在《傳播生態規律與媒介生存策略》以及《論媒介生態的五大觀念》中,對我國的傳播生態學進行了研究。他認為,我國目前關于傳播生態學的定位實際上放在了“作為一種社會文化的研究區域進行”。傳播生態學的主要任務是發現和保持傳播媒體、受眾之間的生態平衡,控制好傳播的內外因素,尋求更好的保持傳播生態環境平衡的途徑,使傳播生態學成為我國社會文化發展進步的力量。
二、我國電視音樂文化的傳播現狀和傳播生態學研究
1.我國電視音樂文化傳播
我國的大眾媒體對當前的音樂傳播和發展產生了較大影響,這種影響的產生是在我國電視成為主要媒介之后開始的,時間大約為20世紀的80代開始到現在的20多年,我國的音樂文化的傳播經歷了這20多年的發展和變化。我們可以確定的是,音樂文化的每一個進步和發展,都離不開電視媒介的發展。首先,在眾多的電視節目中,電視畫面和音樂之間的融合,構成了一個電視音樂的有機整體并進行廣泛傳播。在熒屏上播放各種娛樂節目,如廣告、電視劇等等,更多的節目成為電視節目的主要內容。伴隨著科技和我國民眾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由當初的無線傳輸到衛星電視再到有線傳輸,電視傳播技術的不斷發展和進步,也影響著觀眾對音樂文化的理解,從而影響著中國音樂文化的傳播。
2.電視音樂文化的傳播成為了導向
大眾性音樂是包含著多領域的音樂文化構成的一個文化范疇。在我國的大眾音樂的演變系統里,主要有以下幾種構成:革命音樂、兒童音樂、宗教音樂、軍旅音樂、流行音樂等等。`20世紀80年代以來,作為最普及的傳播媒介的電視,使得千千萬萬的音樂創作人在努力進行創作。所以說電視音樂節目和音樂創作這兩個行為之間有著互相促進、互相影響的關聯度。在目前音樂傳播的動態過程中,電視成為了一種主要的音樂傳播媒體,一方面通過電視進行傳播,使受眾能夠在音樂的陪伴下得到一定的愉悅感和滿足感,一起享受音樂帶來的快樂和激情;另一方面電視的傳播能夠很快地使傳播內容成為一種主流的娛樂內容,提高社會對這些內容的關注度,在很短的時間內,就能夠成為大眾音樂的一個潮流和導向。
3.音樂流行的激發
音樂文化的流行,指的是社會上一部分人構成的群體,在一定的時間范圍內,由于因為某一種特定的心理的需要,而樂于追求某一種特定的音樂風格,使得這樣的追求行為和方式,在特定的社會領域內得到擴展并有不斷增大的趨勢。流行音樂的內在特征是社會上人們對音樂追求的連續性、模仿性行為的演化過程,對此類追風行為的不斷傳遞,使得更大領域內的群體對這樣的文化進行認可和模仿。鑒于電視媒體在進行音樂文化傳播時,具有非常明顯的時空優勢,有其特有的普及型和權威性,使得音樂流行加速。作為音樂流行的本身,加入能夠進行權威性的參與和激發,那么流行音樂的擴大化和快速化能夠有效的完成,使得人們對音樂的需求得到很好的滿足。音樂流行在一定的程度上,對音樂、音樂人的成長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使得他們能夠迅速得到社會和人們的認可。
三、電視音樂文化傳播過程中的生態失衡和重建對策
1.電視音樂文化傳播過程中的生態的失衡
當前的電視仍舊是覆蓋面較為廣泛的強勢媒體之一,我們生活中的各類信息更多的是由電視給我們提供的,我們對音樂文化的認識和接受,更多的是取決于電視音樂文化的傳播??梢赃@樣說,電視音樂文化的傳播一方面對音樂的形式、風格和題材等產生很大的影響,另一方面電視音樂文化的傳播在很大程度也改變了音樂文化的生態環境。中國的音樂文化的生態環境,目前是處于一個不斷變化的過程中,它的傳播在不斷構建著我們身邊的音樂文化生態環境。電視音樂文化傳播是電視的文化傳播系統中的一個組成部分,作為大眾媒介之一的電視,其特征給與了它特殊的大眾文化的屬性。這種大眾屬性,首先表現在電視音樂傳播的受體的數量多、受體的影響范圍較大等;其次,電視音樂傳播的娛樂性以及傳播的商業屬性,在娛樂化商業化的基礎上滿足受眾的愛好。在目前的情況之下,把收視率作為主要工作的電視音樂文化的傳播,主要以青年群體為受眾的=對象,把歌星的演藝作為主要的傳播內容,它的娛樂性越來越強。電視音樂基本上變成了流行音樂的新符號。從上世紀90年代到現在,各種各樣的晚會、演唱會等支撐著中國電視音樂的發展和壯大,目前我國的音樂領域內,流行音樂占很大的音樂文化空間。這樣的媒介條件,使得我國的音樂文化在總體來看,其生態是不平衡的。這樣的不平衡產生的原因主要是:首先反映中國傳統音樂精髓的中國民族音樂較少,其次是缺乏來自生活的原生態的音樂文化形式。
2.對我國音樂文化生態平衡的構建
目前我國的音樂文化處在失去平衡的邊緣,我們要具備音樂生態發展壯大的理念,不斷尋求保持我國電視音樂傳播生態平衡的有效手段和途徑,并不斷的嘗試和使用。傳播學的平衡理論認為,在媒介的管理工作和大眾媒體的傳播過程中,媒介的工作人員以及社會受眾,大部分是不能得到他們的影響或者限制的,相反更容易受到小的信息的影響和制約。這就像經典的木桶理論所分析的,決定盛水多少的不是最長的那塊板子,而是最短的那塊木板,因為在整個木桶作為一個系統來看,最短的木板的長度限制和約束最長的木板發揮作用的能力,所以說決定媒體的影響力和戰斗力的,除了最優秀的外,還要整體提高系統的能力。對于原生態的音樂文化和民歌等文化的缺失,電視媒介在不斷地探索這種文化的傳播形式。受眾通過電視這一媒體收獲到民歌等音樂信息后,原生態的音樂文化得到了很大的壯大和發展,使得音樂生態失衡得到了一定的補償,這也正符合木桶理論的補救措施,使最短的木塊得以延長,提升整個木桶的盛載能力,實現整體的平衡。實現傳播生態學木桶理論的平衡,需要每一塊木板共同進步,從而提高整個系統的水平和效果。而且要對電視媒體的傳播優劣有一個充分全面的認識,通過媒體對市場進行培育,發展觀眾數量,從而實現積極使用電視傳播的能力來平衡音樂的生態環境,實現我國音樂文化的不斷發展。中央電視臺開設的音樂頻道以流行音樂為主,但是也為我國的古典、民族樂等非主流的音樂類型提供了展示的平臺。使得流行音樂、民族音樂、高雅的音樂在和諧的舞臺上共同發展壯大。
結語
我國音樂文化生態環境的構建,最終的目的是現實音樂發展的使命,做到音樂文化產業和音樂文化的發展實現良性的統一,均衡地向前發展。在構建我國音樂文化傳播時,要充分重視和利用電視媒體傳播面廣、時空限制小的優勢,盡最大可能地發揮電視媒體的獨特作用,構建平衡的電視文化傳播生態鏈,更好地繁榮我國的音樂文化,滿足社會對音樂發展的需求,形成我國和諧有序的音樂文化環境,提高我國的文化實力。
- 上一篇:傳播生態學下的建筑批評
- 下一篇:建筑學與生態學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