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建筑設計空間規劃思考
時間:2022-04-01 03:27:00
導語:居住建筑設計空間規劃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居住建筑是為了滿足日常生活需求。平面布置除了要求達到最基本功能需求外,因居住者層次不同,審美意向和價值取向不同,家庭結構不同,對住宅功能要求就不同。為達到這一目的,設計時要求著重注意以下幾點:
1功能布置合理,室內流線便捷
明確、合理的功能分區是保證套型設計成功的首要前提,其中包括:動靜分區、潔污分區、內外分區等。在居住建筑設計中正確處理它們的功能關系,滿足各功能分區的要求,使之動靜分區、公私分離、潔污分離是滿足住宅功能良好、舒適、安全的基本條件,也是人門選擇戶型的重要著眼點。在合理考慮各功能區的同時,還要做到室內流線順暢,交通面積集中、緊湊、減少干擾,并且還需突破單純的交通功能,做到交通面積的綜合利用,提高室內有效使用面積。住戶的室內活動存在著內在的邏輯性,因而套內空間的配置需要考慮彼此的聯系,將動線組織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各空間的面積分配,是根據空間的功能特點、人體活動及家具設備的空間需求等因素來確定的。在套型的總面積一定的情況下,需要考慮各空間的面積分配的相互制約關系。不能將某些空間的面積設定過大,而過度縮減其余空間。否則會影響正常的使用功能,降低居室的品質。
2注重設計靈活可變的室內功能空間,模糊某些功能區域,減少固定構件
住戶往往需要根據實際生活情況對套內空間進行改造,而住宅建筑結構和設備的設置位置是制約室內空間改造的主要因素。因此提倡大開間的結構形式,使住戶可以自主的分隔空間,讓室內空間形式適應不同家庭。而要做到這一點,要具備三個條件:①可再分隔的大空間的結構,在既定面積標準下,根據居住者的生活需求進行調整;②可進行再分隔的隔墻墻體,它必須是輕質的,還要保證可拆裝;③可自由調整的設備設施,如采用局部架空地板以敷設管線,創造條件去適應變動。通過以上技術解決室內再分隔的可能。民用建筑的中小套型住宅中,套型的整體面積較小,如果將各個空間劃分過細、限定過強,會給人擁擠的感覺,所以中小套型的空間配置要注意空間的組織,要有利于增大套內的空間感??梢酝ㄟ^整合相關功能空間、設置空間回路等方法增大套內的空間感??梢詫⒐δ苈撓稻o密的空間完全或部分打開,使兩個空間相互流通,增大空間感。例如中小套型中,設置獨立書房有困難,建議可將餐廳和書房合一。此外,如餐廳與廚房的整合、餐廳與起居室的連通、陽臺與起居室的連通、陽臺、餐廳的連通等,都能起到擴大空間感效果。在中小套型設計中廚房位置應力求接近戶門,便于食品、蔬菜及垃圾的進出,與家務陽臺和餐廳應力求聯系方便,減少對其它房間的干擾。廚衛空間管線密集,也是家務勞動強度最大的地方,因此,要科學合理并按照人體工程學原理進行布置,做到配套、綜合、隱蔽的三大布置原則,以得到廚衛空間利用最大化。廚房設計要符合模數協調原則,綜合考慮各類設備的配置,滿足通用性、互換性、成套性的要求。豎向布置提倡廚房空間的復合利用,廚房宜設置服務陽臺,方便儲藏、放置雜物和設置表具,各種管道和管線宜集中敷設,并在墻角處形成管線區,衛生間可將洗漱與浴室分開,以減少干擾、也有利于洗衣機、熱水器的布置。對于中小套型住宅,不必設置兩個衛生間,如果單個衛生間的位置設置得當,也能較好地滿足使用要求,節省的面積可留給起居室,以便提高面積的利用率。
3積極采用適當的保溫、隔熱、換氣、隔聲、照明等技術,提高室內環境的舒適性
保證良好的室內環境,是提高居住舒適度和健康性的關鍵。在中小套型住宅設計中,應根據該地區的氣候條件,爭取較好的朝向和通風環境。住宅主要房間都應做到直接采光。起居室、臥室應力爭一到二間南向,特別是起居室要有一定的開窗面積,否則光線昏暗,不便使用。室內聲環境主要指分戶墻與樓板空氣聲隔聲和樓板撞擊聲的隔聲效果,目前主要要解決的是樓板撞擊聲的隔聲技術,如可采用浮筑隔聲層。光環境主要是指房間的天然采光值標準的滿足,一般通過開窗而獲得。而房間開窗大小需符合窗地面積比值,但應該注意窗面積并不是愈大愈好,過大會帶來能耗大、私密性差,甚至不安全的負面效果。熱環境是指房間保溫隔熱的效果,不同地區需要強調不同重點和采取不同措施,以達到冬暖夏涼的要求。一般保溫宜采用外墻外保溫的綜合體系,隔熱則需對墻體和窗戶進行隔熱防曬,有效措施是外遮陽技術??諝赓|量環境最關鍵是保證室內空氣對流,形成良好通風。對于中小套型住宅內的環境質量,既要采用先進的科學技術,更重要的是選用材料,充分利用自然資源,做好規劃設計,如爭取充足陽光,組織通暢風流,遮蔽西向日曬,合理的體形系數和窗墻面積比,窗地面積比等,既經濟,又有實效。
4注重提高設計中的科技含量
這需要包括設計在內的多種行業產業來共同努力,注重標準化、工業化,使得設計人員可以選擇更薄的墻體來增加更多的使用面積,可以選擇更多的設備去更好地滿足節能、通風、采光等要求。
5整體配套措施的協調
中小套型的比例加大,必然造成戶數的增多,這又導致配套設施需要更改。如家庭的增多必然帶來小孩的增多,則這個地區的學校配套必然要作修改;還有設計的停車位必然要增加,以及商業配套、綠化率的更改等等,這些都是非常復雜的,需要城市規劃工作者重新規劃協調。目前,在一些大城市,鼓勵降低高度和容積率,提高建筑密度,并催生集合住宅低層化、個性化發展,回歸建筑與人的親切尺度:層數由高到低,密度由低到高這些為城市中心地區空間的連續性,城市郊區居住建筑的親切宜人提供了條件。中小戶型多了以后,戶均密度提高了,這就直接牽涉到環境問題,不能因為做了中小戶型,環境就糟糕了。中小戶型在環境設計里面也是要創新的。必須在規劃時就做到景觀的均好性,每戶均有好的朝向、好的景觀。同時因購房人群的同質化,規劃還應增加更多社區鄰里之間的交流。
中小戶型里面也牽涉到人均居住密度和戶型密度的問題。這個問題值得進一步研究。總而言之,居住建筑中的中小套型住宅是符合社會廣泛需求的住宅,中小套型住宅應該是同時滿足實用性、舒適性、適用性、安全性、環保性、經濟性的住宅產品。
- 上一篇:乙型腦炎疫苗接種通知
- 下一篇:公路局養護情況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