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發展中小學建筑設計探討
時間:2022-07-19 04:45:44
導語:城市發展中小學建筑設計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隨著我國素質教育的發展,與之對應的中小學建筑設施設計適應城市的發展逐漸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點。合理的建筑設施設計不僅可以陶冶教師和學生的情操,使他們的身心健康得到良好的發展,也可以為師生良好互動提供必要的條件。本文介紹了城市中小學建筑設計中存在的問題,分析了設計理念并提出了合理的優化方法,從而使中小學的建筑設計更能適應城市的發展。
關鍵詞:城市發展;中小學;建筑設計
1引言
隨著人才越來越受到全球的重視,我國也逐漸將教育提高到國家的戰略地位,培養出高素質的人才也成為了國家的重要任務。我國的老舊中小學的教學空間設計已經不能滿足學生多樣化的發展和身心健康的培養,因此需要進一步提高中小學的建筑設計要求,來為我國的教育發展提供良好的支柱。中小學教育在人成長過程中起著重要的指引作用,是教育的主要階段,教育建筑的設施及環境將會直接影響到教育質量問題。所以,中小學建筑設計最重要的一點是學校的建筑設施和環境要滿足學生的全面發展要求。
2城市中小學建筑設計中存在的問題
2.1用地緊張、布局不合理。當前,城市建設用地中土地資源缺乏,同時前期規劃工作不足、滯后,使得學校規劃用地緊張,用地紅線很不規整,這種情況在城市老城區更為嚴重。在確保學校主要功能需求的前提下,學生活動空間、學校景觀用地等大大減少,使得學校環境及空間層次變得單一。2.2參與度不高。在進行中小學校建筑設計時,往往突出的是“建筑”而非“學?!北旧怼W鳛榻ㄖ罱K使用者的師生在建筑設計的全過程中參與度不高,或者可以說幾乎沒有參與,有參與的僅僅是少數的學校領導、參與項目手續的工作人員。這導致設計師無法深入了解使用者的需求,而僅僅聽從建設人員的意見,最終的結果是設計人員很難針對日常教學工作以及學生學習規律做出更優的設計方案。2.3安全性缺乏。中小學生好奇活潑的這一特點決定了他們樂于嘗試新鮮事物。這種特點對于建筑設計者來說,方方面面必須考慮周全,否則有可能發生嚴重事故。例如校園出入口的位置必須符合教學、安全、管理的需求,同時應避免人流、車流的交叉。樓梯梯段的寬度必須符合規范中要求的每股人流寬度,避免因設計有誤發生踩踏事故。外立面材料選用上應盡量使用涂料,避免使用瓷磚,特別是大塊瓷磚,以免脫落傷人。
3適應城市發展的中小學建筑設計理念
3.1生態可持續性。中小學建筑設計應充分考慮規劃結構、同時又要兼顧整個建筑建成后使用的便捷性及與周圍建筑風格的統一性。強調校園布局的整體性和不同功能區的有機性,互不干擾、聯系方便、動靜分區,保證良好的建筑朝向、日照及通風,做好景觀及建筑風格的個性塑造。本案規劃布局特點為園林規劃格局,組團式組合,庭院式布局,樓宇之間通過景觀綠化串聯并滲透。通過對布局空間的有效利用,教學活動軌跡與建筑流線的統一,建筑材料設備與教學使用的整合,學校未來發展的最大可能性等方面綜合考慮實現生態可持續性,見圖1。3.2設計立足功能,服務于實用性。整體設計方案要因地制宜,結合周邊現有建筑和綠化環境將各個功能區合理布置在地塊的相應區域。根據不同功能區將用地分隔成三個功能區(教學、體育活動、后勤生活),各個空間相互聯系,又互不干擾。建筑形體變化豐富、空間連貫而變換有序。教學區內主要布置普通教學用房、實驗室、辦公室、圖書閱覽及多功能教室,體育活動區內設置標準環形跑道及室外器械活動場地,后勤生活區內主要布置食堂、宿舍及風雨球場。建筑與周邊環境協調,最大限度地保證教學使用功能又不失美觀。3.3塑造文化歸屬感。中小學教育不僅是對于知識的傳播,更是對于下一代人情感的培養。歸屬感是人類對于事物的一種識別程度,包括顏色、氣味、聲音等,對于熟悉的事物具有較高的識別度也就有了更強的歸屬感。因此在設計的過程中,對建筑識別感進行考慮,有效的把握色彩設計尺度,從而提高師生的歸屬感,見圖2。
4中小學建筑設計要點
4.1安全設計。中小學校建筑中安全設計為基本設計要求,主要從消防安全,結構安全,構造安全,材料安全等方面組成。消防安全主要為在火災發生時,消防設計應使建筑本身延緩火災蔓延并及時安全疏散大量師生,防止踩踏。結構安全主要包括設計中考慮地震,洪澇等災害對建筑的損害,設計時對主體結構柱,梁,板應考慮最合理的結構體系,使建筑在危害發生時減少形變,保證人員的安全。構造安全體現為在使用過程中,應充分考慮青少年身心發展的階段,對于會增加危險的設計應謹慎使用,如走道上外開門設計,樓梯扶手橫向分隔設計,局部造型的尖銳構造設計,大面積玻璃設計等。材料安全近年來廣受社會關注,學校建筑更應該重視材料安全。在設計及施工過程中,對材料要嚴格把關,控制室內空氣質量,為開展教學活動提供基本保障。4.2個性化設計。中小學建筑設計中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首先功能要求,中小學建筑設計必須能夠保障師生的身心健康,有利于教學活動的開展。主要的教學場所須具有較強的歸屬感以及領域感,能夠有效的營造小集體的氛圍。如公共過渡空間設計,可以考慮改變鋪裝材料的選擇以及增加部分休閑娛樂設施,從而增加師生的活動樣式的選擇。該部分建筑設計中應該在保證空間使用安全性的基礎上擴展其使用功能,提升空間利用率。4.3通風采光設計。中小學建筑中,人員較為密集,密閉的室內空氣環境對師生的身體健康造成嚴重影響。因此在設計過程中,盡可能的選擇自然通風對室內空氣進行提升,排出室內濁氣,提高新鮮空氣的輸入量。同時良好的自然通風條件可以有效減少空調設備的使用,在優化建筑室內空氣環境的同時減少能源的消耗。中小學生正是成長的黃金期,需要接受更多的陽光,在建筑中應該保證自然采光率。太陽紫外線能夠有效的殺滅病毒以及細菌,保障中小學生身體健康。同時,提高天然采光率可以減少照明用電,節約能源。
5具體功能分區的設計
5.1在教室空間中的設計。教室分為功能教室和普通教室。一般情況下,普通教室以常規的矩形為主,功能教室則是多是多邊形設計。雖然在空間結構設計過程中,可以根據班級人數、年級等各種因素進行綜合考量,如低年級的學生需要教師進行專業輔導,需要緊湊化的空間設計。高年級的需要獨立思考空間,因此需要較為獨立的空間分布。除此之外,普通教室、多功能教室以及相同的年級要集中進行布置,避免高年級和低年級學生之間的流線干擾引發矛盾,不利于教學工作。5.2靈活公用空間的設計。在進行教室桌椅布局中,可以在大空間的內部對非承重墻進行可移動化設計,使單一的小空間教室格局,可以靈活進行組合,形成較大的公共交流空間,從而滿足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求。如由3個教室和公共交流空間組成的組合空間,一個教室相對封閉,另外兩個則是屬于三面環墻,另外一面為帶滑輪的墻壁,在進行轉動操作后,可以使教室具有不同的開放程度,當該活動墻壁旋轉90°和其他墻壁貼合在一起,就能夠形成一個較大的開放性空間,從而能夠有效滿足學生對空間的多樣化需求。5.3多功能圖書館設計。為了能夠有效利用圖書空間布局,達到一室多用的效果。其中公共多用空間,常常位于教室、圖書區以及餐廳之間,這部分空間可以成為公共空間的延伸部分,在不同時段根據學生的不同需求,承擔著不同的空間角色,從而能夠達到良好的空間復用效果。5.4教室環境空間組合和教師辦公區域的劃分。教室環境空間的設計主要針對教室的物理環境,通過實用性布置對窗戶的采光等進行必要的調控。在實際設計中,過強或者過暗的采光都應當避免,需要根據教師空間的大小合理確定窗戶的尺寸以及遮陽措施,通風設計需要根據教室的實際環境確定,應當注意門窗的尺寸,使教室的空氣保持必要的流通。教師辦公區域的設計應當遵從就近原則,實現教室和辦公室距離上的接近,使教師能夠在較短的時間趕到教室,對班級進行管理。5.5校園建筑環境的營造分析。校園環境可以為其他空間組合提供重要的布景,起到良好的襯托作用。綠色空間的布置需要和建筑設計進行結合,保持學校較為自然的綠色植物環境。因此,在進行布景的過程中,可以借助一些建筑小品,來使學校的空間更加飽滿,如涼亭、連廊和花架。建筑小品的有效運用,可以使學校有一定自然人文氣息,使自然空間和人文空間進行有效組合,幫助學生構建優美的校園環境。草坪的設計也可以使校園形成良好的空間組合,從而創造出輕松愉悅的校園環境和文化氛圍。
6結語
當前我們在中小學校建筑設計過程中還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社會的進步,經濟、科技水平的日新月異,使得人們對各方面要求更高。在這樣的環境下,做為中小學校建筑設計者要加強自身專業學習,提高專業素養,為校園設計做出更多的努力,以適應城市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唐育坤.中小學建筑設計適應城市發展的策略研究[J].四川水泥,2018(6):108.
[2]萬仞.城市中小學建筑集約化布局設計研究[J].建筑工程技術與設計,2018(31):678.
[3]韓亞蘭.城市中小學校園建筑綜合體活動空間設計研究[D].江蘇:東南大學,2018.
[4]侯毓,趙耀.中小學建筑設計適應城市發展的策略研究[J].城市住宅,2017,24(6):76-79.
[5]唐慧娟.中小學學校建筑布局設計初探[J].建筑工程技術與設計,2018(19):738.
作者:李雪婷 單位:廣東省建筑設計研究院
- 上一篇:都市養老建筑設計與改造思考
- 下一篇:建筑施工現場管理原則及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