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街區建筑生態修復問題研究

時間:2022-06-10 03:06:40

導語:傳統街區建筑生態修復問題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傳統街區建筑生態修復問題研究

摘要:在徽州地區城市發展過程中,對徽州地區的傳統街區建筑造成了一定的破壞,應加強對傳統街區的古建筑、文物古跡等歷史人文景觀進行生態修復,從而使城市的歷史文化和人文色彩得到延續和傳承,形成自身獨特的地域特色。文章針對徽州傳統街區建筑生態修復設計問題及其設計理念、設計方法進行了系統性的研究,希望相關觀點及措施建議可以為大家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關鍵詞:徽州;傳統街區;建筑生態修復;設計問題;解決策略

徽州傳統建筑是我國古建筑體系中的重要流派。在當代徽州地區,仍然保存著一定規模的傳統街區、村落民居、古祠堂廟宇、園林景觀和牌坊等多種功能的徽州傳統建筑,使徽派建筑始終煥發著勃勃生機。然而,隨著徽州地區城市發展速度的不斷加快,對徽州傳統街區造成了一定的破壞。因此,加強對徽州傳統街區建筑生態修復,有著較高的必要性與緊迫性。本文對現有生態修復問題進行全方面的探索與研究,提出更加科學合理、切實可行的修復理念與設計方法。

一、徽州傳統街區建筑生態修復設計問題

徽州建筑被譽為我國封建社會后期建筑風格的典型代表。對于徽州傳統街區和古建筑而言,由于其深受徽文化的浸染,成為該區域歷史文化、社會形態和人文內涵的縮影,更是徽州人民長期以來生態營建理念、辛勤勞動以及集體智慧的結晶。其傳統街區建筑不僅展現出徽州藝術的卓越成就,更體現了徽州獨特的地域文化特色和豐富的文化內涵。因此,對傳統街區建筑進行生態修復,是傳承、發展微文化的重要載體和最佳途徑。據統計,在現存的徽州街區建筑中,最早期的建筑修建于宋代,距今已有1000多年歷史。而且這一類型的傳統街區和古建筑在徽州不僅數量眾多且規模較大,不僅對當地的政治、經濟及文化發展產生至關重要的影響,甚至在全國范圍內都會產生非常廣泛的影響。在這種情況下,對徽州傳統街區建筑進行生態修復,不僅具有較強的必要性,還具有很強的緊迫性。只有這樣,才能使徽州地區保持著快速發展勢頭以及著旺盛的生命力。但是,對于那些被歲月風蝕的徽州傳統街區和古建筑而言,早已呈現出不同程度的材料缺損、腐蝕甚至是傾斜、倒塌等現象。而對于這種現象,要想做到有效保護,使珍貴的歷史遺存和徽文化得到繼承與發揚,必須從生態的角度出發,對破損之處進行生態性和保護性修復。但是,從當前的修復設計情況來看,還存在理念落后、經驗匱乏、技術有限等一系列問題,有待相關技術人員和設計人員針對生態修復措施進行全方位的探索與研究,提出科學有效的修復方案,使徽州傳統街區建筑得以流傳后世,永續利用,為徽州地區經濟發展和當地居民的安居樂業作出積極的貢獻。

二、徽州傳統街區建筑生態修復設計理念及方法

(一)整體修復。整體修復適用于那些具有一定數量和規模的徽派街區及建筑群體。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期間,建筑專家開始針對傳統街區建筑的結構、形制以及裝飾工藝進行系統化的研究,到了80年代后期,又針對傳統街區建筑所處的聚落空間、歷史環境、傳統文化和風貌等方面進行更加全面細致的研究。在研究的過程中,已經將傳統古鎮街區、古村落以及各類古建筑和構筑物視為一個有機整體。正是由于這種整體性,在針對徽州傳統街區建筑進行生態修復設計時,需要從整體的角度出發,對傳統街區古建筑及其聚落空間、環境、風貌、文化等方面進行整體保護,力求最大限度體現其原生性、真實性和整體性。為了踐行這一設計理念,安徽省黃山市于2008年設置徽州區呈坎鎮呈坎村為“第四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同年,文化部又授予安徽省黃山市為國家級“徽州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在針對這些區域進行整體規劃時,將其自然環境、歷史遺跡及以活態存在并傳承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全部納入修復范圍當中。2010年間,地方政府以嚴格遵守國家《徽州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規劃綱要》為目的,組織開展了《黃山市徽州區呈坎鎮歷史文化名鎮保護規劃》的修編工作,構建起“保護→開發→利用→發展→保護”這一良性循環模式,最終將徽州區呈坎鎮打造成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二)原地保護。近幾年來,“原地保護,修舊如舊”已經成為我國文物古跡修復及保護工作中的首要原則。在針對原地保護的徽州傳統街區建筑進行生態修復設計時,要盡量減少對文物古跡的人為干預,最大限度的保留其實物原狀和歷史初始信息。在此基礎上,對歷史古跡進行必要的保護、修繕,結構恢復及整體加固,針對損壞的構件、缺失的部分進行修補與添配。但是,在進行生態修復的過程中,主要包括日常保養、防護加固、現狀修整、重點修復這四個方面。在進行生態修復設計時,還可以結合現行需要對其內部結構及建筑原料地行適當改造,使傳統古建筑具備旅游開發、餐飲娛樂、住宿等新的功能。以徽州地區的唐模村為例,不僅完成了《唐模村綜合整治與復興規劃》的編制工作,還全面推進了村莊環境改造、道路鋪設、水系整治等工作,將村莊內的徽派建筑打造成旅游接待場所。目前,唐模村已經成為徽州地區藝術創作型古村落及國家4A級旅游景區。在針對古村落中的繼善堂、尚義堂、許氏宗祠、許承堯故居等古建筑進行生態修復時,首先針對其承重部分實行監測,了解其原結構是否存在變形情況,再根據監測結果提出修復方案。對于那些構件或結構已經受損的古建筑而言,需要在保持其原建筑結構、整體構造及裝飾特征的基礎之上,再采取相應的修復措施。在修復設計中,主要涉及以下內容:首先,對受力結構進行加固,針對坍塌、缺失及錯亂的構件進行歸整,將殘損部分修補完整,將那些無價值添加物清除干凈;其次,在針對受損情況較為嚴重的古建筑進行修復時,需優先保證其結構的整體穩定性,再借助結構構件對其進行必要的加固;最后,將那些構件損壞、缺失部分作為重點修復對象,制訂相應的修復方案,確保修復效果具有較強的穩定性、實用性與美觀性。(三)異地修復。有些傳統街區建筑雖然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和重大影響,但又因為某種原因無法在原址對其進行修復,此時就適合采用異地修復。在制訂修復設計方案的過程中,需要最大限度的保留原古建筑的外形及構造,并且尋找一個與原建筑環境相類似,或者一個更加適宜的新地塊,最后對其進行專門性、集中性的遷移與修復。例如黃山市五福養生會所就是通過異地修復和適度改造,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在徽州休寧縣內,也存在大量古建筑和原始民居,或因其自身原因或因周邊環境的變化,導致這些古建筑難以在原址上得到修復保護。后經地方政府及相關主管部門的調研討論,決定按照古建筑保護要求,聘請專業古建施工隊伍對其進行異地修復。在制訂該修復設計方案時,首先針對古建筑構件進行編號與拆分;還同步進行新址確定;之后在新址地塊上再進行構件的重新組裝、結構加固以及構建維修,最終達到整體修復的目的。從最終的修復結果上看,除了原位置發生改變以外,古建筑的外部形狀、原態原貌和空間組合方式等方面都不曾改變。但是,由于古建筑歷經上百年的風霜雨雪,在對其進行異地修復的過程中勢必會存在一定的難度。同時,不但要保證遷移后的古建筑具有較好的穩定性,還要保證建筑結構在防腐、防霉、防蟲、防火、采光、保溫等方面同樣具有相當好的性能。為了達成上述目標,設計人員在規劃五福會養生會所異地修復方案時,打算采用半透明的有機玻璃將傳統天井覆蓋上,再通過電動裝置的應用,使天井具備自動啟閉的功能。這樣既保證了建筑物內部的通風性,又使室內保溫需要得以滿足;此外,對于天井處的雨水,采用專用雨水管將其導入暗溝;還要采取現代化防水、保溫材料提高房頂及墻體的防水性能,還要增設防水衛生間。通過這些改造,即可充分滿足現代高檔會所的基本要求。由此看出,針對徽州傳統街區建筑進行異地修復,雖然使建筑物離開了孕育其生長的原始環境,但并不是脫離開原有的人文環境進行孤立地重建,而是充分保留其人文內涵與歷史價值,使其呈現出更高的實用價值。(四)恢復重建。恢復重建是通過先進科學的技術還原手段將那些遭受到嚴重破壞甚至已經消失的傳統街區建筑獲得重生。在針對此類傳統街區建筑進行生態修復設計時,需要嚴格按照《中國文物古跡保護準則》及國際原則《威尼斯憲章》的相關要求,同時參照確鑿的歷史依據,對修復設計方案進行反復多次的論證,并按照法律程序依法報批,獲得上級管理部門的批準之后,方可實施恢復性重建。在徽州,很多具有特殊意義的傳統街區古建筑其主體結構都遭受到嚴重破壞或者已經不復存在,但其附屬建筑、原址所在環境和用地保存卻依然保持較好的完整性。只要采用合理的技術手段對其進行恢復重建,即可再現中國傳統文化,存在較強的重建價值。例如始建于公元888年間的徽州府衙,以“規模宏敞、氣勢雄正、聿成偉觀”的建筑特點所著稱,甚至在建筑界和史學界當中素有“徽州故宮”的美譽,具有很高歷史價值、文化和歷史研究價值。因此,當地政府決定對徽州府衙進行恢復重建。但是,要求設計人員要確保重建后的建筑群與歙縣古城內東譙樓和歷史街區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呈現出再現明代徽州古城舊貌的效果。設計人員在考慮設計思路時,以《徽州府志》所記載的《府治公廨圖》和《歙縣志》等資料以及建設部門的古建筑修繕原則為依據,在充分保留原有古建筑遺存及風格的基礎上,制訂出“徽州府衙建筑群修復工程”總體規劃。但是,由于該建筑群結構復雜,而且建筑構件種類繁多。因此,設計人員充分借助計算機系統、信息化施工管理軟件及一系列現代化技術手段,攻克了傳統木結構建筑中的各種弊端與不足。例如,采用先進技術對木材進行烘干、防蟲、防腐、防滲漏和防火處理;借助精密性較強的機械設備進行木雕刻和其他輔助施工,最終呈現出令人滿意的施工效率和修復質量。(五)虛擬修復。所謂虛擬修復,即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多媒體技術和計算機技術對傳統街區古建筑進行實時監測以及數據記錄,為修復設計及方案的制訂提供重要依據。該種修復設計方法不受時間以及空間上的限制,設計人員可以在虛擬的仿真建筑環境中,隨時隨地開展傳統街區古建筑生態修復設計。這樣既避免了現場勘察工作對古建筑實體造成人為損傷,為古建筑的生態修復和恢復重建提供了重要的參考數據和技術支持。在該領域內,安徽建筑大學與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已經率先研發出“徽州古建筑管理信息系統數據庫”,該數據庫就是以徽州古建筑的基本信息源作為基礎數據而建立起來的。在該數據庫當中,既有通過實地測繪得出的徽州古建筑平、立、剖面圖以及構件大樣圖,又包含古建筑實體三維模型等空間數據信息和屬性信息。通過查詢屬性信息,設計人員可以了解到古建筑的分布和聚落形態;通過查詢建筑屬性信息,可以實現三維建筑模型檢索、GPS坐標查詢、建筑構成的立面和剖面查詢、建筑構件大樣查詢和圖形顯示等功能。該數據庫采用數字記錄的方式為徽州傳統街區建筑生態修復提供了相當龐大的數據支持,修復設計人員甚至可以依據數據庫當中儲存的數據信息對即將坍塌毀壞的或已經不存在的歷史遺跡按照其原貌進行修復再現。此外,修復設計人員還可以運用GIS、RS、VR等多種現代化技術,對海量的數據、圖形及圖像信息進行后期處理,對典型的徽州傳統街區建筑進行虛擬重現。并在此基礎上,對古建筑復原結構、構造等方面進行技術評估,為古建筑修復設計提供全面可靠的數據支撐,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傳統街區建筑數字化虛擬修復與保持利用。同時,賦予傳統街區建筑古今結合的新鮮元素,使其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三、結語

徽州傳統街區建筑承載著當地的歷史文化和居民千百年來形成的人文素養。因此,在重塑歷史街區建設的過程中,要從生態修復的理念出發,既要保留古街建筑的風格,又要繼承發揚地域文化特色,充分展現出當地的風土人情。這無疑對設計人員的設計理念、設計水平和技術手法提出較高的要求。對此,設計人員需要不斷提高自身的設計水平,力爭提出最佳的設計方案,在實現歷史文化修復與傳承的現時,促進現代城市與歷史古跡的協調發展。

參考文獻:

[1]楊會勇.隱喻視角下徽州古民居建筑文化研究[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39(2):79-81.

[2]方筠,方利山.論徽州祠堂“真應廟”的修復價值[J].黃山學院學報,2017,19(5):69-70.

[3]孫福良,舒偉.三維掃描技術在“徽州三雕”數字化保護中應用的研究———以徽州建筑木雕構件數字化模型采集為例[J].景德鎮學院學報,2016,31(3):72-75.

[4]王微,葉亞軍.徽州建筑文化遺存的保護與開發———以安徽歙縣許村為例[J].新鄉學院學報,2016,33(10):54-56.

[5]蔡昱歡.論徽州建筑的保護與發展———基于威尼斯的啟示[J].黃山學院學報,2019,21(2):66-69.

[6]姚征峰.皖南徽州古民居建筑設計生態美學探究[J].呼倫貝爾學院學報,2019,27(1):74-78.

[7]趙靜.徽州和諧生態觀闡釋及現代設計啟示[J].黃山學院學報,2019,21(2):61-65.

作者:張珂 單位:安徽建筑大學城市建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