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工倫理學研究論文

時間:2022-11-02 11:33:00

導語:農民工倫理學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民工倫理學研究論文

農民工倫理學能否作為一門應用倫理學而創制?經濟倫理學、生命倫理學、企業倫理學、宗教倫理學、軍事倫理學等一門門新型交叉學科的誕生,似乎在表明理論界對此沒有興趣,或者說出現了"盲點",或者說農民工系列現象實際上是個社會公正問題,沒有必要避簡就繁,創建所謂農民工倫理學。

顯然這是缺乏根據的。往上可以追溯到馬克思、恩格斯。

一、馬、恩公正思想溯源

公正又稱"公平"、"公道"、"正義"。公正是平等(相等、同等)的利害相交換的善的行為,是等利(害)交換的善行;不公正則是不平等(不相等、不同等)的利害相交換的惡行,是不等利(害)交換的惡行。

馬克思曾把"公正"和"無私"聯系起來,稱作"公正無私"。認為公正是同一定的國家制度、社會制度相聯系的。在奴隸社會,公正與事實上的不平等公開地聯系在一起,"希臘人和羅馬人的公正觀認為奴隸制度是公平的。"在封建社會,形成了嚴格的等級制度,因此,公正就是維護上下尊卑的等級制度。因而"資產者階級的公平觀則要求廢除被宣布為不公平的的封建制度。"對于資本主義的公正,馬克思深刻地指出:"''''正義''''、''''人道''''、''''自由''''等等可以一千次地提出這種或那種要求,但是,如果某種事情無法實現,那它實際上就不會發生,因此無論如何它只能是一種''''虛無縹緲''''的幻想。"在馬克思的觀念里,人類社會應當是公正的。社會主義之所以必然代替資本主義,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資本主義社會是一個不公正的社會。"工人生產的財富越多,他的產品的力量和數量越大,他就越貧窮。工人創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變成廉價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貶值成正比。"在馬克思關于勞動異化理論和人類解放理論的論述中,處處表現著他對資本主義不公正的批判和對共產主義公正的向往,滲透著他的社會公正觀念。

同樣,對于"公正"恩格斯也有精彩的表述,強烈地表現了他對社會公平的希冀。早在1845年2月,恩格斯在愛北斐特的演說中就提出:"我們……應當認真地和公正地處理社會問題,……應當盡一切努力使現代的奴隸得到與人相稱的地位。"1881年,恩格斯為5月1日的倫敦"勞動旗幟報"寫了一篇社論,題目就是"做一天公平的工作,得一天公平的工資"。在文章的開頭,恩格斯寫道:"這句話,成了近50年來英國工人運動的口號。在1824年廢除臭名昭彰的結社法以后工聯興起的時期,這個口號曾經有過卓越的貢獻;在光榮的憲章運動時期,當英國工人走在歐洲工人階級前列的時候,這個口號曾經有過更大的貢獻。"

毫無疑問,馬克思、恩格斯從正面肯定了作為平等和平等權利的公正概念的歷史必要性。但同時他們又認為這種平等和公正概念的問題是太過抽象。在資本主義私有制下,在階級對立的社會中,它只能是口號,很難實現。馬克思、恩格斯認為,各階級的平等,這是根本做不到的,只有消滅階級,才是無產階級運動的真正秘密。如果離開對不平等的經濟根源的揭示和批判,只停留在"平等--正義"這個抽象公式,"什幺是平等?平等就是正義;什幺是正義?正義就是平等",這樣轉來轉去,是一個"空洞的抽象"。因此,馬克思、恩格斯在對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矛盾運動的分析中,在唯物主義歷史觀的基礎上,確立了平等(公正)的科學基礎。

二、農民工倫理學產生的社會客觀基礎

從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出,"民工潮"在我國出現。至今十多年,一浪高過一浪。分析"民工潮"的原因,首先是農村有大量的剩余勞動力。據新華網2004年4月7日報道:中國農業部副部長張寶文表示,目前中國農業實際需要的勞動力約為1.7億人。張寶文介紹,全國4.8億農村勞動力中,1.6億人在當地從事鄉鎮企業和其它非農產業,3.2億為農業勞動力。據測算,目前種植業實際需要1.5億勞動力,加上2000萬專門從事林牧漁業生產的勞動力,農業實際需要的勞動力約為1.7億。目前,中國農村有1.5億富余勞動力,而且每年還要新增勞動力600多萬人。其次,農民工作為微觀個體,外出就是為了賺錢。對此,列寧在他的巨著《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P218就已經有了明確的表述:"遷移"能給工人帶來"純經濟上的"益處,因為他們所去的地方工資較高,在那里他們當雇工的境況較有利。無獨有偶,我國學者用大量調查實例對這個問題加以了佐證。然而,農民工的實際生活狀況令人堪憂,與農民工生活相伴隨,有大量的不公正現象發生。僅僅同情、向全社會呼吁,是不夠的。因為農民工現象不僅僅是個公正與不公正的問題,必須對不公正的深層次的問題進行系統探索。筆者認為,在馬恩所處時代,馬恩認為,光講公正是空頭支票。那幺,在人民已經當家作主的前提下,在社會主義制度的條件下,堅持"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方針,是不是理應完善社會主義包括"農民工現象"再包括"公正"在內,連同新進憲法的"人權"的完整的倫理學體系?"倫理建構決不是倫理理論、倫理體系自身的完成,至少不只是如此,甚至也不只是倫理精神的邏輯生態的建構。確切地說,建構決不是倫理精神的自我建構,雖然倫理變革、倫理建構的內部原因是倫理發展的內在要求,然而,倫理變革和倫理建構的更深刻的根源是與經濟社會發展要求的''''不適應'''',因而''''建構''''的標準只能存在于"適應"之中。"很顯然,農民工倫理學將適應當前經濟社會發展要求的。從兩個方面講,發展是硬道理,必須首先通過經濟的發展,從而最終解決一切出現的問題;同時,也要考慮到,作為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建立農民工倫理學,是尊重意識形態發展的相對獨立性。

農民向城市遷移,逐步融入到城市的工作、生活中去,轉化為城市居民,這是歷史發展的潮流,也為國外發達國家社會發展所證實。2004年2月9日,中共中央、國務院不失時機,《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促進農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見》,為農民工市民化提供了契機,也為農民工倫理學的創建送來了和煦的春風。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19-22卷,1963年版

2景天魁:《社會公正理論與政策》,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版

3柏拉圖:《理想國》,商務出版社,1986年版

4羅爾斯:《正義論》,何懷宏等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年版

5樊浩:《倫理精神的價值生態》,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版

-------------------

王海明:《倫理學原理》,P193,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P213,1963年版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P310,1963年版

同上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P325,1963年版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P90,1963年版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P625-626,1963年版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P273,1963年版

景天魁:《社會公正理論與政策》,P11-12,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版

樊浩:《倫理精神的價值生態》,P118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