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山區新農村建設論文

時間:2022-11-29 10:21:00

導語:民族山區新農村建設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民族山區新農村建設論文

摘要:民族山區山高坡陡、基礎建設滯后、經濟發展緩慢、生產生活條件差,新農村建設要克服盲目攀比、貪大求全、貪大求快、急功近利心理,根據本地實際,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從廣大農民最迫切需要改善的生產生活條件入手,以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為重點,著力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

關鍵詞:民族地區;山區;新農村建設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它是著眼于我國現代化全局而做出的重大戰略決策,事關億萬農民的福祉,國家長治久安和民族偉大復興,因而,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如何解決“三農”問題,繁榮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改善農村環境,縮小城鄉差別,實現全面小康,構建和諧社會,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一、正確認識和把握民族山區新農村建設的重大意義

建設新農村同樣是解決“三農”問題,之所以“新”,是因為我國現階段在總體上已經進入了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新的發展階段,不僅解決“三農”問題有了新的基礎和條件,而且更有了新的發展理念。[1]具體來說,我們要建設的新農村,新就新在它是從和諧的全面小康社會建設的戰略高度,是用科學發展觀來認識和解決城鄉發展極不平衡的重大問題,發展是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那種“發達國家式的城市、非洲式的農村”不能再繼續下去了;新就新在它是站在統籌城鄉發展的高度來解決“三農”問題,是要逐步改變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實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對農村多予少取放活,尤其是要在“多予”上下功夫,切實加強農業,加快農村發展;新就新在它是要通過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增加對農業農村的投入,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農民的范圍,加強政府對農村的公共服務,將國家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轉向農村,加大社會各方面對農村發展的支持力度,通過調配必要的公共資源、公共政策、增加必要的財力、物力和人力,加強農業、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支持和促進農業增產和農民增收,繁榮農村經濟,提高農民生產生活水平,改變農村落后面貌,讓廣大農民支持發展,參與發展,共享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果;新就新在它是要全面改變農村經濟社會面貌,新農村建設的重點放在農村內部的發展上,更多地重視農產品產出能力的提高,同時,在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基礎上加快農村發展,更多地重視改善農村的生產生活條件,“生產發展、生活寬裕、村容整潔、鄉風文明、管理民主”是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四位一體”在農村工作中的有機統一整體。

二、民族山區新農村建設必須正視的現狀及困難

1.經濟發展水平低,基礎設施落后

改革開放以來,民族山區經濟社會發展有很大變化,貧困人口不斷減少。但山高坡陡等自然條件,使機械化生產難以實現,并且還有許多農民只能采用刀耕火種的原始耕作方式,勞動強度大,有的地方由于缺水還只能靠天吃飯,農作物收成低下。同時,許多地方道路崎嶇,交通不便,還只能靠羊腸小道肩挑背馱地艱難生存。耕作條件、道路交通等自然條件和基礎設施嚴重制約了山區經濟的發展。

2.教育科技文化衛生等社會事業發展水平較低

民族山區教育發展相對落后,農民受教育程度較低,成人中的文盲還大有人在,懂科技會管理的農民更少,難以發展科技含量較高的新型產業。醫療衛生條件差,看病難問題較為突出,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現象還時有發生。

3.部分農民素質較低,落后陳舊的鄉土觀念濃厚

打工潮的興起,使山區農村中大量青壯年外出,留下被戲稱為“386199部隊”的現有農村居守人口,由于教育科技文化落后及歷史的原因,大山深處近乎封閉的生活環境,長期積淀下來的習俗文化的影響,一些農民形成了較為頑固的落后意識,極大地影響了新農村建設在一些地方的推進。如許多農戶居住分散,習慣單家獨戶、前庭后作的居住方式,雖發展困難但仍然抱著“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狗窩”的鄉土情結而不愿離開故土,既難脫貧致富又不利于新農村的村莊規劃建設。

三、民族山區新農村建設的基本思路

“生產發展、生活寬裕、村容整潔、鄉風文明、管理民主”這二十字方針,是新農村建設的總目標和總要求,這樣一幅新農村的美好藍圖令人向往、催人奮進、鼓舞人心。然而我國地城廣大,各地差異也大,如地理位置、自然條件、資源稟賦、歷史文化等因素千差萬別,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不同,新農村建設的基礎和條件不同,當前面臨的問題和主要任務不同,新農村建設的具體涵義也不同。像江蘇江陰的華西村、北京房山的韓村河鎮等一批率先富裕起來的新農村典范,[2]他們已遠遠走在全國新農村建設的前面,他們下一步要考慮的是如何繼續完善、發揮好示范和帶頭作用的問題;發達地區的農村和大城市郊區的農村,有著良好的基礎和條件,工業反哺農業,城市帶動農村的能力強,農民人均收入水平高,農民生活已達到寬裕,正向富裕邁進,這些地方下一步考慮的是著重提高產業水平,實現農業現代化,在全面協調上做文章,在鄉風文明、民主管理等方面加快建設的問題。而湖北民族山區等地最重要的特點是基礎建設滯后、經濟發展緩慢、增收難度大、農民人均收入遠遠落后于全國農民人均收入水平,還有不少人口仍舊沒有完全解決溫飽等諸多困難和問題。這些民族山區首先要考慮的則是如何擺脫貧困的問題,如何解決農民生存困難和致富的問題。新農村建設不可能千篇一律,要根據本地實際,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從民族山區現有基礎和條件來看,現階段要重點抓好以下工作:1.明確思路、規劃先行、科學指導

新農村建設的宏偉藍圖是貧困的民族山區的最大福音。民族山區基礎差、條件差,在新農村建設中既要克服畏難情緒,又要克服盲目攀比、貪大求全、貪大求快、急功近利心理。新農村建設是復雜的系統工程,在新的歷史時期和新的歷史條件下,要總結以往農村建設的經驗教訓,首先要制定科學的規劃,理清發展思路,明確指導思想和主要任務,用科學發展觀統領新農村建設全局,使新農村建設從一開始就能沿著正確的方向和清楚的框架進行。不能重走過去農村建設的老路,把新農村建設當成一場政治運動,采取層層壓指標、搞考核、不切實際地盲目攀比,從而把好事辦成壞事。

2.樹立長期奮斗思想,確定各時期的發展重點

總書記指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一項長期的歷史任務。從本世紀頭20年實現全民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到本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現代化,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需要經過幾十年的艱苦努力。從更長遠的時間看,即使將來基本實現現代化了,“三農”問題依然是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重大問題,我們一定要樹立長期作戰的思想,堅持不懈地做好“三農”工作。[3]民族山區新農村建設要樹立長期奮斗的思想,確定各時期的發展重點,有計劃有步驟地扎實推進。要防止把新農村建設當成一個筐,把有關農村發展的各時期各方面的事情都包羅進去,導致目標不明確,重點不突出,以至背離了開展新農村建設的初衷和目的。民族山區新農村建設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明確重點,量力而行,實事求是,不搞形式主義,力戒急功近利,不搞脫離實際的政績工程、面子工程。

3.找準突破口,解決農民群眾最現實、最關心、最能見實效的問題

民族山區與其他地區尤其是發達地區就現代化程度相比,最突出最明顯的差距莫過于基礎設施滯后了,其中又以道路交通最明顯,還有許多村連公路都不通,更不用說道路硬化了;生活條件上,絕大多數山區農村根本沒有生活垃圾和污水處理設施,居住環境和村容村貌亟待改進,許多地方的飲用水還沒有達到衛生安全標準甚至缺乏生活用水。民族山區新農村建設要防止不分輕重緩急,眉毛胡子一把抓,沒有從農民群眾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入手去開展工作,影響農民群眾參與的積極性,從而阻礙了新農村建設的健康開展。民族山區新農村建設要從廣大農民最迫切需要改善的生產生活條件入手,以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為重點,著力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

4.加強政府扶持、資金引導,加大公共財政的支持力度

民族山區經濟社會基礎設施還非常薄弱,廣大農民自身投入能力極為有限,其他社會主體的投入量也遠遠不足。在這種情況下,通過政府投入進行引導就尤為必要。中央已經提出,要調整國家建設資金的投向和結構,向更多地支持農村建設轉變。政府要加大對“三農”的支持力度,把新農村建設納入公共財政視野,作為政府義不容辭的責任,真正讓公共財政的陽光普照到民族山區農村。建議政府設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專項資金,著力解決民族山區農村基礎建設長期滯后的局面。同時,在財力、物力投入外,政府還要更多地發揮宣傳、動員、組織和協調方面的作用,通過強力推動、創造條件、搞好服務,組織和引導好農民群眾積極參與到這項偉大的事業中來。

5.狠抓村級組織建設,建立健全新農村建設的長效機制

當前,民族山區農村村民自治的體制尚不健全,廣大農民在處理公共事業方面還存在很多問題,農村合作組織還相當缺乏,力量非常薄弱,導致當前農村基層經濟社會運轉效率非常低下。因此,要進一步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培育農村合作組織,提高農民素質,調動廣大農民解決自身問題和矛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增強村民自治能力和水平。要加強黨對農村基層組織的領導,把握新農村建設中導向性和原則性問題,妥善處理好各種社會矛盾,塑造農村新風尚,促進農村和諧。

參考文獻:

[1]郭瑋.新農村建設需要正確認識和把握的幾個問題[J].黨建.2006,4:9.

[2]呂政.新農村建設如何破題[J].小康.2006,1:54.

[3].尊重農民意愿、維護農民利益、增進農民福祉,扎扎實實規劃和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N].人民日報.2006-02-15(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