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農村商品流通研究論文
時間:2022-11-29 10:22:00
導語:我國農村商品流通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本文以農村商品流通體系作為考察對象,就其現狀、問題、原因進行分析,并在此基礎上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農村經濟商品流通
隨著人民生活質量的提高,溫飽問題解決后,農民對生產、生活品的消費需求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已經從生存型消費轉變為享受型消費,而過去只追求廉價的商品流通結構卻不能適應消費需求這一變化并及時進行調整,導致如今大部分農村商品流通市場銷售的商品品種單一、質量低下、假冒偽劣商品充斥市場。
由于缺乏國家級的機構來統一規劃并投資建設農村商品流通市場體系,目前我國農村商品市場的總量仍感不足,分布也不盡合理。商品流通市場基礎設施建設薄弱,服務功能不健全,消費環境較差,壓抑了農民的購買欲望。農村商品市場交易手段落后,尤其缺乏貯藏保鮮、農產品質量檢測等先進設施。市場長期停留在出租鋪位的簡單物業管理層次上,統一結算、價格形成、運輸、保管、包裝、加工、配送等各種輔助性功能很薄弱。
正是基于上述情況,如今農民的消費習慣是“油鹽醬醋找個體,日常用品趕大集,大件商品進城里”,不方便、不實惠、不安全已成為困擾農村消費的三大突出問題。
二、農村流通體系發展落后的原因分析
(一)流通觀念陳舊,消費需求有待了解。
一方面,由于信息的閉塞,許多農民對新型的流通理念、方式、組織等缺乏必要的認識和理解,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只注重加大生產元素投入的粗放型生產,對于如何加速農產品的流轉,提高農產品的市場附加值漠不關心。如廣西臨桂縣會仙鎮廖家山底村的野生甲魚養殖,雖說掌握了很好的養殖技術,且目前市場效益較好,但是隨著其他農戶的模仿養殖,造成產量猛增,而相應的市場銷售流通理念、方式沒有跟上,還保留著只養殖,而不重視如何加快野生甲魚的流轉和銷售,最終也只是近期效益的短視行為[1]。
另一方面,流通中的商品檔次低,品種少,不符合農民的消費需求。過去幾年,在城市市場趨于飽和的狀態下,許多企業紛紛把投資轉向農村,但大部分是將城市過?;蛱蕴漠a品直接投放到農村,由于農村居民消費層次、消費偏好、消費習慣、消費心理等不同于城市居民,導致流通到農村的產品不能順利出售,而農民也買不到稱心如意的產品。
(二)農村商品流通網絡較為薄弱。
現階段我國農村商品流通組織與城市相比仍處于落后狀態。存在的主要問題有:
1.流通規模小。農村各類商品市場大多數規模較小,層次較低,主要是攤位式交易,屬于商品市場的初級形式。2.流通能力有限。農村國有商業經營萎縮,失去了活力,供銷社曾經是農村銷售網點的主渠道,但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其流通體系逐步解體,大量分散的個體商戶各自為陣,難以適應農村市場需求的變化。3.商業設施落后。不能滿足人們日益提高的消費需求,導致大量農村購買力流向城市。4.服務觀念陳舊,服務體系不健全。很少有送貨上門、使用指導、定期回訪等服務,甚至有的銷售單位只顧眼前利益,“貨物出門后統統不管”。尤其是耐用消費品的維修網點少,售后服務難以保證,嚴重制約了農民消費需求的實現。
三、農村商品流通發展對策
(一)引導農民進入市場并鼓勵農民從事商品流通業
要把農村流通設施納入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范圍,進一步健全農村市場供求、價格等信息網絡,為農民提供及時準確的市場信息,降低生產和經營風險。加強對農村市場的執法監督,規范農村市場秩序。在政策上對農民進入市場加以引導,調動農民進入市場的積極性,使農民真正成為市場主體。轉鼓勵農民從事商品流通,在工商登記和稅費方面對農民從事農產品、農業生產資料及消費品等流通行業給予支持。鼓勵農業生產大戶、運銷大戶注冊為法人,從事農產品運銷。大力發展農民流通合作組織。針對農民組織化程度低,抵御市場風險能力較差,產銷脫節嚴重等現象,農村迫切需要成立各種形式的農村中介組織及各類協會,為農民的產、供、銷提供信息、技術、資金、銷售等多方面服務。
(二)重視物流供應鏈理論在農村商品流通中的作用
供應鏈管理涵蓋了從“供應商的供應商”到“客戶的客戶”之間有關最終產品或服務的形成與交付的一切業務活動,其目的在于使整個供應鏈產生的價值最大化。傳統農產品物流由分散的各成員各自運作,而農產品物流供應鏈是將上下游企業作為整體,相互合作,信息共享,以提高物流的快速反應能力,降低物流成本的管理模式。這樣,通過農產品供應鏈物流的整合管理,可使物流活動的每一環節為了共同的目標保持協調一致,可有效提高農產品物流效率和服務水平[3]。
(三)完善支付方式
農村商品流通在支付方式上,不僅可采用現金交易方式,而且可以采取賒銷、信用交易等多種方式,尤其對于價格較高的大型家電、農機設備等產品,考慮到農民的收入季節性較強,可采用賒銷、分期付款方式購買,以促進此類商品的銷售。市場經濟本身就是信用經濟。對于一些特殊的農用生產資料,可以與鄉(鎮)、村委會實施聯合,以他們的名義和信譽作擔保,打消農村消費者采購或者租賃農用生產資料時的擔憂和顧慮,并在實施過程中提高廠家和商家自身的信譽度。
(四)根據農村流通特點采取適合農村的多樣化銷售方式
1.兌換式銷售:即以物易物,用農民手中的農副產品去兌換農民需要的商品,互通有無,方便農民;2.示范式銷售:對于新推廣、新引進的產品以及科技含量較高有一定操作難度的商品,如農機具、新農藥等可現場操作示范,讓農民眼見為實,掌握技能;3.試驗式銷售:某些商品示范后農民仍不放心,可讓農民長期觀察其效果,自覺接受新的東西;4.投保式銷售:有些產品說明和廣告給人以不實之感,如能將所售產品或商品投保,出了毛病農民有處申訴,經濟上少受損失,肯定會受到農村居民的歡迎[4]。
(五)積極發展租賃等各類市場
農村租賃市場主要有農資租賃市場、工程建筑設備租賃市場、運輸工具租賃市場、農副產品加工機械租賃市場以及報刊書籍租賃市場等。以農資租賃市場為例,為適應農村經濟和農業生產發展對現代化農用機械等生產資料的需要,農村居民迫切需要有單位或個人為他們提供農用機械設備的短期租賃服務。一方面可以滿足缺乏農機的用戶的需要,另一方面可以使得擁有農機的農戶通過農機租賃市場找到更多的雇主,使農機具發揮更大效益,獲得更多的收入。由此可見,在農村建立專門的農機租賃市場是件一舉兩得的好事,可以較好地解決農戶和農機主之間的需求,推動農村經濟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肖伶俐,論西部農村商品流通業的現代化,經濟與科技,2006(12)
[2]李秀榮,消費者行為變動趨勢研究,財政部“九五”科研項目,2002
[3]尹紅東,農資連鎖超市撬動農民生產性消費,中國華工報,2003(05)
[4]王貴清,適合農村的銷售法,致富快報,2003(02)
[5]王莉,“以人為本”發展農村特色商品流通,農村經濟與科技,2005(09)
[6]上官守剛,從一個農家店的興辦看農村超市發展的方向,中國合作經濟,2006
[7]管叔琪,對推進安徽省農村商品流通改革的思考,安徽農學通報,2006(12)
[8]張明玉,農產品市場現代物流模式,農產品加工,2006(1)
[9]史華明,農村商品流通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甘肅農業,2006(7)
[10]陳萬卷,現代流通業是撬動農村經濟的支點,集團經濟研究,2007(02)
- 上一篇:民族山區新農村建設論文
- 下一篇:農民分化與整合分析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