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老年癡呆病人家屬教育內容和效果
時間:2022-05-11 11:40:00
導語:小議老年癡呆病人家屬教育內容和效果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目的:為了探討老年癡呆病人家屬的心理健康狀況以及對其實施教育后對病人生活質量的影響,幫助他們正確對待患病者,改善護理質量,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方法:采用自行設計的調查問卷和整理資料,對肇慶市10個社區30例老年癡呆患者家屬85人進行問卷調查和電話回訪,并對患者家屬發放健康教育資料。結果:表明家屬對教育的需求和認同,健康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積極的效果,幫助他們以正確的態度對待病患,調節了自己的心態,減輕了心理負擔,不斷完好護理的方法,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關鍵詞】老年癡呆患者家屬健康教育
老年癡呆中最常見的癡呆類型是阿爾茨海默病和血管性癡呆。研究表明老年癡呆與遺傳和環境有關。老年癡呆有特殊的腦神經病理改變,包括腦萎縮;一般在65歲左右發病,起病隱蔽,進行性發展,早期就影響記憶力。老年癡呆患者的記憶力,定向、抽象思維、學習能力、視覺空間感知能力、語言能力、結構動脈,以及高級執行功能如計劃、組織和邏輯順序等均受到損害,最后導致全面性的智能衰退,出現人格,情感,行為改變,但有特殊認知功能,如語言、運動技術等[1]?;颊叱3霈F日常生活障礙和行為模式的改變,使生活生存質量下降。老年癡呆在我國的發病率逐年增加,已經成為老年病死亡的一個重要原因和不容忽視的社會問題。我國20世紀80年代末有一組調查研究表明,55歲以上病患難率為1.5%。WHO的資料病患率為6%-8%。據2000年人口普查顯示:60歲以上人口占全國總人口10%,65歲以上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7%,預計到2035年,65歲以上人口將上升到20%,老年癡呆65歲以上將上升到5.1%,75歲以上將達到15%,85歲以上為30%。90歲以上為50%。老年癡呆暫時沒有根治的方法,須通過科學,合理,人性化的干預提高病患者的生活質量。中國是傳統國家,家庭觀念較重,大部分老人以家庭養老為主。因此家庭成員成為主要的照料者,承擔了主要的照料責任。由于照顧老人和癡呆患者專業知識的缺乏,照料者對患者和自己身心的認識都存在不足,長期繁重的照料工作給照料者身心造成極大的負擔。甚至會對患者產生厭惡或消極情緒,不利于護理質量的改善和患者生活質量的提高。研究病患照料者的心理狀況,探討提高照料者心理素質和提高護理質量的方法,對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對象和方法
(一)對象:走訪肇慶市10個社區和老年科住院的老年癡呆患者家屬共85人。教育程度從小學到大學,與患者的關系包括子女,配偶,保母等均為與患者同住的家屬。發放問卷85份,回收有效問卷80份。其中男31例,女49例。年齡20-75歲,文化程度高中以上36例,初中28例,小學11例,文盲5例。與患者的關系包括配偶25例,子女40例。保姆6例,其他9例。主要的照料人以女性較多,這可能與中國的傳統習俗有關。女性在家中承擔大部分的家務,同時承擔照料老人或病患的責任。由于患者的配偶與患者年齡相仿,年老體弱,承擔照料的以患者的子女較多。見表1。
表1主要家屬的基本資料
人數
性別男31
女49
年齡20-4037
41-6042
61-758
教育文盲5
程度小學11
初中28
高中以上36
親屬配偶25
關系子女40
保姆6
其他9
(二)研究方法:
1.健康教育的評估:系統的收集資料,了解家屬對患者患病的了解程度和對藥物的認知水平(見表2),了解家屬對病人患病的態度和對疾病的承受能力(見表3,表4)。
表2家屬健康知識情況調查表
是百分率否百分率(%)
是否知道病人的患病診斷6581.251518.75
是否知道病人的臨床表現4657.53442.5
是否知道護理病人的日常措施3037.55062.5
是否知道與病人溝通的方法2126.255973.75
是否知道病人的服藥情況3746.254353.75
是否知道病人的飲食習慣情況5163.752936.25
是否知道病人的功能訓練需要1417.56682.5
是否知道病人的安全護理1822.56277.5
是否知道病人行為異常的預防67.57492.5
從表2可以看出,患者家屬對病人的患病這一事實有一定的認識,但對于日常的護理知識了解不多。對如何與患者溝通,幫助患者進行功能訓練,服藥情況等缺乏認識。不知道患者需要與家人進行心靈溝能,同時要注意功能訓練的恢復,以減少患者因患病而造成的大腦損傷。調查顯示,知道病人患病診斷和病人臨床表現的分別為65%和46%。知道護理病人的日常措施和與病人溝通方法的分別為30%和21%;知道病人服藥情況和病人的飲食習慣情況的分別人37%和51%;知道病人的功能訓練需要的為14%;知道病人的安全護理的為18%;知道病人的行為異常的預防為6%。此表表明,對家屬進行專業知識的教育是非常必要的,這樣就能減少護理中的失誤,使病人病情加重,也能減少由于知識的不足而造成患者生活質量的下降。
表3家屬心理健康調查
人數百分比(%)
是否感到抑郁正常1518.75
輕度4758.75
中度1417.5
嚴重45
對護理的態度認可1822.5
忍受2126.25
無奈2430
厭煩1417.5
對病人患病的態度同情1620
困擾3341.25
接受3138.75
從上表可以看出:由于家屬對老年癡呆疾病缺乏正確全面的了解。老年癡呆患者家屬存在不同程度的精神負擔。老年癡呆的患病進程發展緩慢,生活不能自理而常伴隨著行為模式的改變。老年癡呆患者特殊的病理表現,增加了照料和護理的難度。老年癡果疾病不同于其它單純器官性病變的護理,它須照料者的長期耐心周到的照料,不僅要注意病患者日常生活,飲食,康復等護理,還要忍受患者由于大腦損害而造成的行為模式的改變。長期的經濟負擔,精力消耗,使照料者對患者產生了消極的情緒,而對患者患病不能接受,精神抑郁,態度消極,感到精神困擾。其中抑郁程度正常的為18.75%,輕度的為58.75%,中度的為17.5%,嚴重的為5%。對護理的態度認可的為22.5%,忍受的為26.25%,無奈的為30%,厭煩的為17.5%。對病人的態度同情的為20%,困擾的為41.25%,接受的為38.75%。該數據顯示大部分的家屬有一定情度的精神負擔,態度消極。
表4家屬的心理負擔情況
負擔情況指標人數百分比(%)
照料患者的時間>6小時6277.5
<6小時1822.5
照料者的負擔心理5366.25
生理911.25
經濟1822.5
私人時間與以往一樣1012.5
減少一半5670
幾乎沒有1417.5
花費精力的程度可以接受1316.25
比較累5670
精疲力竭1113.75
結合上表顯示,照料者多以中年人為主,他們必須克服家庭和工作的矛盾,心理上的焦慮、抑郁的厭煩的情緒較為普遍。癡呆患者病情愈嚴重,自理能力愈差,照料者負擔越重,精神異常的比例越大,長期照料病人,使主要照料者屬于自己的時間明顯減少,沒有私人時間,大部分人感到比較勞累,給他們帶來較大的體力和心理負擔,其中照料者時間多于6小時的為62人,占總數的77.5%,小于6小時的為18人,占總數22.5%。照料者感到生理負擔的為9人,占總數的11.25%,心理負擔的為53人,占總數的66.25%,經濟負擔的為18人,占總數的22.5%。私人時間減少一半的為70%,幾乎沒有的為17.5%?;ㄙM精力可以接受的為16.25%,比較累的為70%。感到精疲力竭的占13.75%。
2.健康教育的方式:根據調查資料和家屬提出的問題,尋找相關的措施進行教育。包括講解,圖表,書面資料,多媒體等材料,有針對地進行健康教育。
3.健康教育的內容:
(1)護理的要點:
①日常生活的護理由于老年癡呆病患的生活自理能力有不同程度的缺陷。如行走,如廁,進食等日常生活處理困難。部分重癥患者,需臥床休息,四肢麻木。大小便完全失禁,生活完全不能自理[2]。因此需要他人的照顧。日常生活護理家屬除了幫助病人完成基本生活事件外,更重要是精神安慰和生活調養。家屬應鼓勵患者與病友進行交談,聊天。多做室外活動,如到在家人的陪同下到公園散步,呼吸新鮮空氣,多了解外面的事物。家人須多陪同一起看電視,做下棋等活動。以達到使病人忘記病態狀況,加強記憶力、思考力和語言溝通能力的目的,同時也達到豐富患者的日常生活的目的。
②居住環境和安全的護理不良的居住環境及不良的心理因素均可引起或加重病人的異常心理和行為癥狀。為此,首先要完善居所的基礎設施,如在走廊上加上木扶手,安放固定靠椅,防滑地面、在患者常去的地方標示鮮明的標記,防止病患者的跌到,迷路和走失;保持室內的清潔,干凈,空氣清新,有充足的光線和良好的照明條件。
③溝通障礙的護理老年癡呆患者記憶障礙表現為,記憶力下降,談話思路突然中斷,邏輯思維紊亂,并隨著病情的加深,近事記憶力越差,遠事記憶能力越好,對自己現時所處的狀態無法感知,并相信自己活在曾經生活的狀態,不記得家庭成員,住址和電話號碼等。智力下降,表現為計算,理解判斷能力差;失語。情緒障礙,表現為情感脆弱,失控,無故情緒低落,易怒等,性格固執,行為退縮[3]。溝通障礙的護理須鼓勵患者多用腦,勤思考,如鼓勵患者思考簡單的問題,如簡單的數學運算或益智問答,以穩定情緒,保持精神愉快,延緩病程進展。家屬須多與患者談論記憶中的愉快事情,并與他們進行熱情的交流。表達自己的對患者的關懷和愛護,傾聽他們的訴說,使患者覺得不被孤立和遺棄,取得患者的信任。
④失語的護理患者失語后,言語表達產生障礙,常常詞不達意,不能表達自己的心理需求,要靠照料者在護理中細心觀察,不斷嘗試和總結經驗,了解患者每一個細節動作所表示的意義[2]。如舔嘴表示想喝水,坐立不安表示想要大小便。家屬通過長期的觀察,了解患者的需求,做出合理適當的判斷,及時解決他們的要求。對患者要有高度的責任心,同情心,要熱情,耐心的幫助患者,多給安慰。要尊重患者的人格,不能因為患者患病而對其產生厭惡或嫌棄,要像對待平常人一樣對待他們。
⑤行為異常的護理癡呆老年患者常見行為異常表現為:攻擊行為,包括打人,撕東西,破壞物品,罵人或語言攻擊等,有時還會因為負罪感而產生自殘,傷害自己的身體;身體非攻擊性行為,包括徘徊,坐立不安,重復動作,試圖走到其他地方,不恰當地處理物品等;語言激越行為,包括持續要求幫助或引起他人的注意,埋怨,消極待人等。護理人員應針對患者的異常行為及影響因素采取相應的護理措施,對癡呆患者不能用禁止,責備,命令語言,更不能在患者行為時將其制止[4]。應友善、耐心地為患者講解其行為的失當,并教導患者合理正確地處理該問題。
⑥心理護理老年癡呆是一種不可逆的病癥,發病機理與環境及社會文化、心理因素密切相關。重患者中大多有不同程度的精神癥狀,心理活動異常的癥狀。因病患者早期性格、人格和外表情感還較穩定,所以我們的一言一行對患者都有一定的影響,其早期表現為記憶力減退、健忘、易激怒。自己不能勝任和不應該做的事仍堅持去做,常常勸說無效。老年癡呆患者心理脆弱,常會感到自卑和負罪感,家屬在情感上應盡力溝通,以減少患者的孤獨感,交談時要有耐心。積極鼓勵患者自理日常生活,當其完成每一小步時,即給予夸獎[5]。了解患者的興趣和愛好,積極與患者溝通,訓練患者集中注意力,調整器官功能而起到治療的作用。
⑦飲食護理老年人消化功能不同,應根據其習慣和愛好提供營養豐富,易消化的清淡飲主食。因癥狀原因,患者可能拒絕進食,應鼓勵其進食[6]。多食含有豐富的卵磷脂防止大腦的衰老有很好的作用。蛋類,肉類菌等食品對增加抵抗力[6]。提向記憶力有幫助。富含維生素的各種食物包括水果和蔬菜等,可以改善大腦細胞營養和延緩大腦細胞的衰老。隨著病程的加重,患者常處于臥床不起的狀態,以致納呆,不思進食,甚至吞咽困難,這給喂食帶來了一定的患難,因此在喂食時,不能過多,過快,過急,要定時且要掌權其量,飯后給予溫開水,以防飯后食物殘渣停留在口腔內,注意保持口腔的清潔[7]。因此,在家庭護理中,必須注意患者的口腔健康,觀察患者的口腔黏膜有無異常,以便了解病情的進展,及時處理。
⑧皮膚護理病者因長期臥床,大小便失禁,加上營養攝入不足,極度消瘦,肢體運動障礙,局部血液循環差[8]。如不注意皮膚的護理,容易發生褥瘡和引發其他皮膚疾病。因此,應勤翻身和換洗衣物,床單,以保持患者的清潔。經常用溫水擦洗,按摩,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營養狀況,增強皮膚的抵抗能力。冬天注意保暖,并根據病情幫助患者進行肢體運動,減少肌肉萎縮。
⑨服藥的護理照料者要了解用藥的目的,服藥方法,藥物可能引起的不良反應等情況。防止老年癡呆患者因記憶力減退而服藥過多或少服,忘服,拒服。家人需及時提醒或協助其按時服藥。并觀察藥物的療效及不良反應[9]。家人對藥物的性能有一定的了解,以掌握病人服藥后的不同反應。家人可通過認真閱讀藥品說明和向醫護人員咨詢藥品的有關情況[10]。
2.認知訓練:
①記憶力的訓練:從視覺,聽覺,動作等方面進行訓練,反復講述一些日常生活的基本常識或新近發生的大事,定時收聽廣播,觀看電視等。訓練者運用各種形式物質或精神獎勵,鼓勵患者堅持訓練,以改善病人的近期記憶。向病人展示其過去最喜愛,最熟悉的東西,如一些舊照片,一段舊音樂或歌曲,一件有特別意義物件等,還可以講述曾經發生令患者印象深刻的故事,利用老人的戀舊心理,勾起對從前生活的點滴回憶,使病人的頭腦活動得以活躍,以激發病人的情緒和遠期記憶,每天訓練活動不少于30分鐘,并根據病人的情況,針對不同的個體選擇更適合不同的方法。
②定向力的訓練:包括對時間、地點、人物等定向訓練,在屋室內設置易懂,簡單醒目的標志,告知病人熟悉的物品,喜愛的裝飾,告知房間,床鋪、廁所的位置,目前病人所在地在的地方,反復訓練,要求病人能夠記住[11];同時在日常護理中向病人反復講述年、月、季節,上下午及日期天氣等,使病人逐漸養成時間概念,感知自己現時所處的狀態;向病人講述家屬與病患的關系,病患在家中的角色,使病人能夠對自己所處的社會地位進行認識,避免其把自己孤立,與社會脫節。每天訓練活動不少于30分鐘,以減少病人的定向障礙。
③注意力的訓練:為病人提供簡單的棋牌、益智游戲或指導病人閱讀各種有趣的圖書、畫報、辨認幾何圖形,搭積木等,也可陪同病人觀看電視節目,聽音樂以增加病人的注意思考能力[12];鼓勵病人講話或組織病人舉辦故事比賽,指導病人把所要表達的意思系統條理地表達出來,避免因患者腦力衰退而產生的健忘,不斷重復的講話或發問。第天不少于30分鐘,以改善病人的主動注意。
④訓練原則及注意事項:訓練是多樣的,并存在的個體差異。根據病人的智能情況不同采取不同的訓練方法,如建立獎懲機制,為每一位病人制定詳細訓練計劃,循循善誘,完成計劃者給予獎勵,獎勵的方式可以是對方喜愛的實物或代幣,也可以是點頭,稱贊和表揚,原則是任何獎勵必須是與病人有關的,是病人喜歡的,病人能從中感到愉悅和滿足,并且知道這種愉悅和滿足是由于完成了一定的訓練而獲得的。否則就失去意義[13]。
3.對家屬的健康教育:
①身體功能教育:向家屬對患者實施身體功能知識指導,了解其個性特征,臨床表現,病因機理,功能鍛煉的作用及措施,有關護理知識等,提高老年人生活質量,妥善解決各類生活事件,并在今后保持專業的指導與聯系[14]。②角色功能教育:強調老年性癡呆是一種隨著時間推移而漸進的、有害的神經系統疾病,患者的身體,角色,情緒,社會功能將受到損害,根據家屬的接受能力,宣傳教育老年性癡呆癥的相關知識,包括老年人的個體對事件的認知評價,提高個體的自身角色感知能力③情緒功能的教育:鼓勵家屬,親友,同事經常探視患者,給予情感去持,使患者感到關愛。激發其對生活的信心和親人的眷戀,逐步提高患者的情緒防御機制,講解心理,情緒對老年性癡呆的影響,對家屬進行心理指導,提供適度的幫助,減少家屬的焦慮情緒[[15]。④社會功能教育:教授家屬改變患者不良的生活方式,使之不斷適應社會需要,講解社會活動的意義,合理安排患者的生活,作業,督促患者實施堅持最大化地接觸社會和自然界,講解堅持社會活動的意義⑤綜合技巧教育:溝通技巧,評估患者溝通的需求,指導家屬觀察患者手勢,表情等,及時滿足患者的需要。表達技巧,教授家屬如何糾正患者的錯誤行為的方法,表達自己的意愿,采用語言表達的同時,充分利用肢體語言示范[16]。⑥獲得健康教育的方式和方法:家屬應主動查閱各方面老年癡呆的相關資料,向其他病人家屬詢問護理經驗或向醫護人員咨詢專業的護理知識。同時家屬應在長期的護理中掌握一系列適用于患者的護理方法,不斷的提高改善,使患者的生活質量得到不斷的提高。
(三)統計方法:一個月后對研究對象進行電話回訪,對比前后數據,采用百分率和X2檢驗。
二、結果
(一)家屬對健康教育的態度
大多數的家屬是愿意接受健康教育,進行健康知識的學習的,并從中學會如何調節自己的身心健康,從而避免由于長期繁重的照料工作而使自己造成心理負擔,避免因此而產生的消極情緒對患者造成不良的影響。其中閱讀所發的資料的有78人,占總人數的97.5%,沒有閱讀資料的2人,占總人數的2.5%;認為資料有實用價值的有76人,占總人數的95%,認為資料沒用的有4人。占總人數的5%;是否學會心理調節的有56人,占總人數的70%,沒有學會心理調節的有18人,占總人數的22.5%,不知道的6人,占總人數的7.5%。總的來說,患者家屬對教育的態度是積極的,并而能從中獲取有用的知識。(見表5)
表5家屬對健康教育的態度
內容人數百分比(%)
閱讀所發的資料有7897.5
無22.5
資料有沒價值有用7695
無用45
是否學會心理調節是5670
否1822.5
不知道67.5
(二)健康教育效果對比
健康教育取得了一定積極效果,家屬對患者的態度有所改變,開始與病人進行心靈溝通,能主動幫助病人進行功能恢復的鍛煉。其中對病人的反常行為表示理解的由原來的7人增加到58人,百分比從原來的1.5增加到58。與病人進行內心的溝通交流從原來的21人上升到46人,健康教育后百分比為57.5%,比原來增加了52.25。給病人進行按摩也從原來的24人增加為50人,百分比從原來的30%變為62.5。用該數據進行X2檢驗,P值少于0.005。證明教育前后差異有顯著性。大部分的家屬對健康教育是非常重視的,絕大多數的患者閱讀了教育資料并認為該教育資料是有實際作用的。家屬可從中學會自身身心的調節,并認識到病患的身心需求。開展健康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患者家屬的衛生保健知識,提高自我保健能力。達到知,信,行的統一。從接受護理知識到付之于行動需要一個過程。一般來說,改變知識較為容易,改變信念則要經過長期的行動實踐和總結經驗。因此,要使照料者改變觀念,提高護理質量,必須長期堅持宣傳,強化教育。(見表6)
表6健康教育效果調查表
前百分比(%)后百分比(%)X2p
對病人的反常行為表示理解71.55872.5
與病人進行內心的溝通交流212.254657.510.55<0.01
給病人進行按摩24305062.5
三、討論
(一)對家屬進行健康教育的必要性老年癡呆是一種慢性疾病,病人出院后,家庭成為病患主要的活動場所,照料者對病人的的態度,護理質量直接影響著病人病情的發展。護理得當,可延緩病情,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對患者產生積極的影響。護理失當,則有可能加重患者的病情,為家人及患者都帶來更大的負擔,大量的研究表明,大部分的的老年癡呆患者家屬對患病缺乏足夠的認識,因此,對家屬進行健康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二)健康教育的內容應與照料者的需求相適應調查結果顯示患者家屬對老年癡呆的健康知識了解很少,不知道如何與患者進行溝通,對于安全的護理知識和鍛煉病人的自理能力的方法、服藥方法及藥物不良反應了解不足[17]。
(三)健康教育的方式和方法大部分的家屬希望可以從醫護人員中獲取信息。因為醫護人員的知識更具有權威性和實用性[18]。醫護人員掌握著專業的護理知識和經驗,因此醫患之間的交流是獲取知識的最佳途徑。醫護工作應與健康教育結合起來,利用各種機會對家屬進行咨詢指導。跟據不同背景的患者需要,對其進行專業知識的宣傳教育。編寫一定的科普教育資料,提高家屬對老年癡呆病患的認識。
(四)健康教育的效果對患者家屬進行健康教育,可以提高護理質量,促進照料者的身心健康。健康教良可使照料者對該病有全面的了解。認識到隨著人口老年化的增加,人們壽命的增長,老年癡呆已成為人類的第四大危險。但是,只要通過掌握合理的知識,保持身心的健康,老年癡呆是可以預防的。老年癡呆并非不治之癥,通過合理訓練和護理,老年癡呆的病情是可以延緩,有助于病患的康復[19]。照料者了解病人的臨床特點,就不會對病患產生消極情緒,從而自己的在心理上也可以得到安慰。只要堅持開展健康教育,就能使健康知識形成一種信念[20],幫助照料者提高護理質量和自身的心理調節能力,從而達到健康教育的目的。
參考文獻:
[1]蔣曉梅,覃植芳,倪鳳.老年癡呆的護理難點與護理應對.現代護理[J].2006,18(12):1733~1734.
[2]王玉梅,韓煒.張小青.老年癡呆患者家庭陪護的內容及效果評價[J].中華現代護理學雜志,2006,9(3):776~777.
[3]龔明月,梁虹霞.老年癡呆的分期及護理[J].吉林醫學,2004,25(5):58~59.
[4]趙穎,洪威.老年癡呆患者的家庭護理[J].中國療養醫,2006,15(3):209~210.
[5]張冬紅,李寧,劉杰.心理干預對老年癡呆患者親屬應付方式的影響[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6,14(5):525~526.
[6]陳德芳.老年癡呆的家庭預防和護理[J].中華護理月刊,2006,95:17~18.
[7]宋佩佩.美國老年癡呆癥患者的護理模式[J].醫學與社會,2001,14(2):20.
[8]胡培芳.老年癡呆患者的家庭護理體會[J].中華臨床醫藥與護理,2006,5(5):38.
[9]倪霞萍,吳惠英.老年癡呆34例護理體會[J].齊魯護理雜志,2006,12(1):28~29.
[10]王紹紅.日本家庭訪問護理介紹[J].國外醫學護理分冊,2003,22(2):92~93.
[11]李崢.老年癡呆患者激越行為的非藥物性護理干預研究進展[J].中華護理雜志,2006,41(6):553~554.
[12]朱青,鄒建芳.優化護理對老年癡呆患者不安行為的影響[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6,15(18):2544~2545.
[13]唐曉艷,欒艷.老年癡呆患者護理干預無效原因分析及改進方法[J].中國社區醫師,2006,137(8):78.
[14]胡榮東.實施家屬健康教育對老年癡呆癥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解放軍護理雜志,2006,23(6):7~9.
[15]張美蘭,許明智,杜耀民.老年癡呆病人照料者心理健康狀況研究[J].中國臨床醫學雜志,2006,14(4):401~409.
[16]吳敏玲,何永蓮,洪榮梅.加強家屬健康教育對老年癡呆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06,27(4):508~509.
[17]張西菊,馬有娣,魏紅艷.行為干預方法對老年癡呆患者生存質量的影[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06,21(6):551~552.
[18]李靜,鄒凌燕,老年癡呆病人的護理現狀及展望[J].護理雜志,2003,8(5):638.
[19]任國珍,吳晉龍.老年癡呆癥病人主要照料者的健康教育調查分析[J].護理研究,2006,20(4):1047~1048.
[20]沈漁頓精神病學[M].第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5.269~282.
- 上一篇:關于如何搞好學習的感想
- 下一篇:小議廣告中女性地位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