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南京民國建筑資源研討的綜述
時間:2022-05-11 04:02:00
導語:小議南京民國建筑資源研討的綜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南京作為六朝古都、十朝都會和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有三大富有特色的文化,即六朝文化、明文化、民國文化。南京的民國建筑作為民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經過了數十年的歷史積淀后,它們原本所蘊涵的文化特質和人文品格早已清晰,重新得到社會的認同和欣賞。本文從南京民國建筑資源研究方面的文獻進行綜述,首先,從南京民國建筑的定義、背景、類型和價值方面進行闡述。其次,從南京民國建筑保護開發中存在的問題和解決對策方面進行總結。
關鍵詞:南京民國建筑;文化資源;保護;開發利用
NanjingRepublicofChinaConstructionResourcesResearchReview
Abstract:Nanjingasthecapitalofsixdynasties,NorthKoreawillbe10countriesandafamoushistoricalandculturalcity;therearethreemajorcharacteristicsoftherichculture,namelytheSixDynastiesculture,MingcultureandRepublicofChinaculture.InNanjingtheculturalconstructionasanimportantpart,afterafewdecadesofaccumulatedhistory,theyhavealwaysembracedtheculturalcharacteristicsandculturalcharacteralreadyclear,renewedsocialrecognitionandappreciation.Inthispaper,basedontheconstructionofNanjingResearchonthethemeof,firstofall,fromtheconstructionofNanjinginthedefinition,background,typeandvalueelaborate.Secondly,fromtheconstructionofNanjinginprotectionanddevelopmentofexistingproblemsandsolutionstosumupconnection.
Keyword:NanjingRepublicofChinaConstruction;Culturalresources;Protection;Exploitation
文化遺產的保護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受到重視,在城市的快速發展建設中,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保護文化遺產是城市現代化的必要內容,是建設美好城市特色的最低成本的捷徑,是城市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基礎環節,也是衡量城市綜合競爭力的愈顯關鍵的指標。在此背景下,通過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CJFD)(2002—2007),我以“南京民國建筑”為主題進行了初級檢索。共檢索到南京民國建筑相關主題的文章共27篇,引用其中16篇,又以“文物建筑保護”為主題進行檢索,共檢索到文獻76篇,引用2篇。并查閱書籍兩本。學者們關于南京民國建筑這一方面的研究很少,也很局限,大多集中在南京民國建筑資源的背景,價值。本文試圖對南京民國建筑資源的背景、類型、保護利用中存在的問題和建議進行總結。
一、南京民國建筑資源的界定
目前,并沒有專門的定義來解釋南京民國建筑,一些學者主要是通過闡述相關概念透析南京民國建筑的定義。下面主要從建筑、文物建筑、民國建筑和南京民國建筑這幾個方面進行闡述:
(一)建筑
關于建筑的定義,有多種,在所引用的文獻中,以下定義最具說明性。
ChristianNorbergSchulz認為,建筑是一種具體的現象,它包括大地景觀和聚居地,以及房屋和有關房屋的種種闡釋,然而它又是一個活生生的實在。遠古至今,建筑幫助人們,使人們的存在富有意義,通過建筑,人們擁有了空間和時間的立足點。[1]1
(二)文物建筑
陳志華指出“文物建筑包括了大部分古建筑,但不限于古建筑,它也應該包括現代在社會史、經濟史、政治史、科技史、文化史、民俗史、建筑史等等領域里有重要意義的建筑物”。[2]
(三)民國建筑
民國建筑的定義,諸多學者的定義相似,下面列出一個進行闡述。
宮蘇藝認為,民國建筑,指的是1912年至1949年中華民國時期在南京、北京、上海、廣州、天津等地的建筑。也可以換用另一個概念,即中國20世紀前50年的建筑。[3]
(四)南京民國建筑
通過查找文獻,在目前研究結果中,只有以下學者對民國建筑進行定義。
楊新華、盧海鳴、黃繼東認為,南京民國建筑是中國近代建筑(1840—1949)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建筑史上處于新舊交替、中西交匯的過渡時期,經歷了由刻意模仿到洋為中用的發展軌跡。[4]
二、南京民國建筑資源的背景、類型及價值
南京民國建筑有著非比尋常的歷史背景,作為孫中山時期的政府所在地,民國建筑的背景比起其他城市更具有典型性,類型豐富。許多學者在寫關于此資源的時候都會涉及其背景。本部分主要介紹了學者們對資源的背景、類型歸納,著重介紹南京民國建筑的價值。
(一)南京民國建筑資源的背景
大部分文獻在寫南京民國建筑資源的時候,都會對其背景進行詳細的介紹,有關于時代背景的介紹,也有發展階段背景的介紹,下面從兩個方面闡述南京民國建筑資源的背景。
黃繼東在文中寫道:“1912年,孫中山先生在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從此開始了38年的民國時代。1927年,國民政府聘請了美國著名建筑師墨菲等擔任顧問,具體參與設計了民國時期的首都規劃,把南京市區按照不同的功能劃分為行政區、文教區、居住區等”。[5]
林挺學者認為南京民國建筑是中國近代建筑(1840~1949)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建筑史上處于承上啟下、中西交匯、新舊交替的過渡時期,其發展歷程可以分為產生(1912~1919)、轉型(1919~1927)、鼎盛(1927~1937)、停滯(1937~1945)和恢復(1945~1949)五期,經歷了由模仿(或稱作照搬照抄)到洋為中用(或稱作融會創新)的發展軌跡。[6]
(二)南京民國建筑資源的類型
南京民國建筑的類型豐富,不同的學者從不同角度進行分類,但是總體來說,可以從粗分和細分兩個角度來闡述。
馮春龍等專家總結,南京民國建筑粗分的話,有公共建筑、居住建筑和工業建筑三大類。細分的話,可以分為八大類:一是政治、軍事機關;二是科學、教育文化、衛生、體育機構;三是市政、交通、電信部門;四是工商、金融服務、娛樂、休憩場所;五是駐華使領館;六是監獄;七是官邸別墅、民居;八是陵墓以及紀念性建筑。由此可見,從種類上來講,南京的民國建筑門類齊全,應有盡有;從品味上來講,絕大多數都是屬于國家工程,代表了當時的最高設計和建筑施工水平。[7]
(三)南京民國建筑資源的價值
在介紹完南京民國建筑的背景和類型后,南京民國建筑資源的價值就已經凸顯出來了,此部分主要從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文化旅游價值方面展開。
1.南京民國建筑資源的歷史價值
齊康、楊志疆認為,南京民國建筑作為南京文化的一大特色,其歷史價值不僅體現在它本身是一張無言的歷史,是歷史的見證物,更重要的是還體現在它的資治、教化功能上。
(1)南京的民國建筑是增強民族凝聚力的一座“心橋”。
同濟大學建筑規劃教授阮儀三先生也指出:“人是一種有環境需求的動物。它需要環境里有自己的歷史,有記憶,有過去的痕跡。南京的民國建筑是民國歷史的載體,也是啟發民族意識、喚醒民族精神的一面旗幟,對于臺灣通報和海外僑胞來說,一座座民國建筑不僅能夠勾起他們對往事的會議,而且能夠加強他們回歸祖國的信念,激發他們的熱愛祖國、建設祖國的熱情。[8]
(2)民國建筑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鮮活教材。
南京的民國建筑中,有相當數量的建筑是對下一代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英雄主義教育的形象、直觀而又生動的教材。能夠激發下一代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努力學習和工作,為共產主義而奮斗。[8]
2.南京民國建筑資源的藝術價值
盧海鳴認為,南京的民國建筑作為南京文化的一大特色,其科技價值和藝術價值集中體現在它的建筑風格上。馮春龍認為,南京民國建筑的風格主要有六種:一、中國傳統民族形式的建筑;二西方折衷主義建筑;三、西方古典式建筑(又稱西方古典主義建筑);四中國傳統宮殿式的近代建筑;五、新民族形式的建筑(又稱現代化民族形式建筑);六、西方現代派建筑(又稱西方現代主義建筑)。[9]
3.南京民國建筑資源的文化旅游價值
馮蓉提出,旅游可以讓人們領略到南京的悠久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從而不斷提升南京的文化地位。南京的民國文化是帶動南京經濟與旅游業發展的龍頭之一,而經濟的發展必將帶動和提升南京城市的文化品位,也可開展的“南京文化旅游節”以進一步推動城市的文化建設。[10]
三、南京民國建筑資源保護利用中存在的問題
南京民國建筑資源在保護和開發中存在著諸多的問題,大部分學者的觀點都相同,主要集中在缺乏保護力度、缺乏管理,缺乏重視和專門的機構和人才等方面,下面對這些存在的問題進行總結:
1缺乏完整的保護規劃體系
南京民國建筑在保護規劃中存在著很多問題,但是相關文獻卻很少,只有少部分學者對這一現象進行研究,而涉及的方面主要是民國建筑群分散,而且在保護中同經濟利益相沖突。
錢凱在調查中發現,南京現存的1000多處名國建筑,命運大體分為三類:一類是被改的面目全非以后再作他用的民國建筑,原因也很簡單,它們有利用價值,可以進行商業開發。一類是正面臨著拆除的民國建筑,它們將從此在地面上消失。原因也同樣簡單,它們不是標志性建筑,也沒了所謂的價值,在經濟利益與歷史意義的天稱上,指針往往會向經濟傾斜。還有一類是被保護的很好的民國建筑,原因很簡單,它們都是標志性建筑。南京近代建筑展示了中國傳統建筑向現代建筑的演變,是中國古代建筑藝術向現代建筑藝術轉化、創造民族建筑新風格的重要歷史見證。[11]
陳偉認為,在具體的空間位置上,民國建筑的生存環境非常混雜,南京城繁華的大街、偏僻的小巷和戒備森嚴的大院內都有它們的身影。從點、線、面的角度總結出以下幾個方面:第一、點式存在的建筑有相當的數量并出現于多個方位,但明顯突出的個體較少。在某種意義上,這些個體易被識別已經說明了自身的重要性,它們對南京的城市風貌起到點綴性作用。第二、線性的分布態勢主要出現在中山北路-中山路-中山東路沿線和太平南路-建康路沿線。這些建筑緊鄰著民國時期的重要道路,對南京的民國風貌發揮著骨架性作用。第三、呈面狀分布的重心比較明顯,主要集中在五個區域:北極閣——東南大學——帶,南京大學附近,頤和路公館區,南師大校園,總統府——梅園新村一帶。這些區域的民國建筑大都連接成片,散發出濃郁的時代氣息,是塑造民國風貌的最有力因素。相對而言,孤立存在的點對于整體的形態起不到控制作用。因此,我們把線和面的要素提取出來作為南京民國建筑的分布結構,落在該結構內的建筑才是民國城市風貌的主導性因素。[11]
(二)缺乏專門的管理機構、管理職責劃分不清
民國建筑缺乏保護體系也是同缺乏管理機構密切相關的,一些學者在研究中發現了此部分的問題,并進行了歸納。
1.缺乏統一的管理機構,使民國建筑分散雜亂現象嚴重
陳韶齡認為,南京現存的近代建筑在地域分布格局上大體呈現為“一線八片”。民國建筑大部分都是分散狀態,缺乏統一的管理機構進行合理開發和利用資源。[12]
張燕認為不少國民建筑缺乏抗震構造設施,不符合現行的地基規范要求,且承載力基本不能完成正常使用要求,需要進行墻體“補鈣”式加固,因此,對這些民國建筑的保護與修理刻不容緩。很多建筑已經超過使用年限,對于這些建筑的舍留問題,需要由統一的管理機構來決定。[13]
2.我國文化遺產管理體制分散,相關利益者呈現多主體化和多層次化
呂昆認為,我國文化遺產地依據其資源的狀況,可分別歸建設、環保、文化、文物、宗教、地質、等部門行使管理權和指導工作。這就造成了許多決策和管理水平不高以及政出多門的現象,并帶來管理上的不協調和人、財、物的浪費,并且經營效益分配的爭奪也非常激烈。[14]
(三)建筑遺產保護與城市建設存在矛盾
建筑遺產的保存要占用城市空間,而現代化城市在建設中無法騰出空間保護這些遺產,這就造成了矛盾,有學者對矛盾進行了具體的闡述。
胡彬認為建筑遺產與現代城市的建設中存在一定的矛盾,表現在以下方面:
1.城市規劃與市政工程方面
由于城市的功能、經濟發展,城市道路、管線等市政工程設施常需更新擴大,這對那些古舊建筑來說,有時就意味著滅頂之災。而為保存這些建筑遺產所付出的代價則是巨大的,上海靜安寺古樹林迫使地鐵改道,費資上億,福州雙拋橋的保存也使楊橋路多花了三百萬。要使財政不裕的中國各級政府做這樣的抉擇,無疑是需要很大的決心與勇氣的。[15]
2.建筑遺產不能適應現代的發展變化
建筑遺產均是舊時代的遺留物,其設計往往不能很好地適應今天已發展變化了的使用功能。加之歷經數十年乃至數百上千年的風雨,房屋顯得陳舊乃至破舊,結構與功能的老化無疑令這些建筑的使用者感到不便,使他們存在著拆舊建新的心理趨向。建筑遺產往往就毀于這一念之間,福州美國領事館宿舍(1854年左右)就是這樣毀壞的。[15]
3.政府只注重短期政績
對于商業房地產來說,在其開發的地塊上零星地保存一些舊建筑就意味著降低其土塊使用自由度及土地利用率,使其開發的建筑中土地成本上升。雖然可用行政手段強行保留,但無疑地要減低商人的投資熱情,這就導致了一些地方的政府為短期政績而不敢理直氣壯地保護建筑遺產,任其被商業房地產所破壞的現象。[15]
(四)缺乏文物建筑保護相關的專門人才
陳志華認為,由于沒有形成文物建筑保護專業,沒有像1988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派來的專家組的建議那樣,在高層次上培養真正現代的文物建筑保護專家,所以,當今在這個領域里起重大作用的理論是未經培訓的普通建筑師的觀念,也就是主要甚至單純從審美的角度去看待文物建筑,而沒有意識到它們的歷史真實性才是它們的價值的根本。[2]
四、加強南京民國建筑資源保護和開發利用的對策
根據文獻整理,發現在南京民國建筑保護利用的建議方面的內容很少,結合文物建筑的保護建議,以及關于上述存在問題的解決方法。整合了以下幾個學者的觀點:
1建立完善的保護開發體系
到目前研究為止,一些學者認為,開發利用的過程中應該從政府保護和地方保護兩方面入手,完善保護開發體系。
1.積極開展地方性保護
納赫姆?科恩認為,地方性保護制度應比國家保護制度涵蓋更廣泛的范圍,同時更加強調整體性??筛鶕鞯氐牟煌闆r,形成近現代建筑遺產保護的完整制度,以登錄制度為基礎,包括宣傳導向、申報評估、規劃引導、策略制定、管理監督等一系列過程。地方性保護制度可以采取比國家保護制度更加靈活的保護措施。比如對保護等級較低的近現代建筑遺產實行更為寬松的保護控制,給這些建筑的再利用提供一定的便利條件。這樣可以將更多的近現代建筑遺產納入保護控制的范圍內,又不會因保護產生巨大的經濟負擔各級政府應支持和鼓勵成立近現代遺產保護的群眾性保護組織和社團機構,推進歷史保護中的公眾參與,在近現代建筑保護工作中實現政府部門與居民的互動,使歷史保護成為社會大眾的自發要求和改善居住環境的有效途徑。[16]112
2.政府保護為主,引導民間資本開發資源
沈琳認為,建立多層次的保護體系,即點、線、面相結合。二是建立多元化的保護體系,即政府保護與民間保護相結合。在新形勢下,要解放思想,對于一些民國建筑實施吸納民間資本進行保護的策略。在出讓這些景點的經營權和開發權的同時,需要加強對民間資本的正確引導,牢固樹立保護第一的意識。[17]
嚴為潔、姚亦峰建議在開發時要注意以下事項,第一、注重可視性。地標建筑物或建筑群應該留出足夠眺望和觀賞的寬度,以體現民國建筑中西融合、自然大氣的建筑風格。第二、注重可達性。發掘零散分布的民國建筑,改善建筑群的可游覽程度,以增強民眾了解和觀賞可達性。雖然現有規劃提出民國游覽線路,建議結合周邊便利的公共交通和步行道引導民眾游覽觀賞。第三、注重可意象性民國歷史建筑和歷史街區可以增強以其為中心的城市社區風貌的形成。對歷史街區和建筑周圍社區意象和整體文化的塑造,是國內外風景規劃的歷史片區范圍最為重視的部分。[18]
(二)建立民國建筑專家評估委員會
南京民國建筑資源缺乏專門的管理機構,民國建筑的價值也沒有得到充分的認識,如何解決這一問題,保證民國建筑價值的實現,有關學者提出了觀點。
馮春龍、盧海明提出,南京作為昔日國民政府的首都,遺留下來大量的民國建筑。在今天的城市現代化建設中,對于這些民國建筑究竟是留是拆,眾說紛紜。要解決這一問題,就必須建立一個相對獨立的專家評估委會。盧海鳴認為,這一專家評估委員會應當由政府部門牽頭組織,構成人員應當包括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方面的專家學者。歷史學家應該是這個評估體系中的另一方面重要人選。歷史學家常常從另外一個角度詮釋建筑,從而使建筑復活,充滿人文精神和生命氣息。藝術方面的專家也是這個委員會中不可或缺的人選。此外,相關部門如城建、規劃、文物部門也可以派人參加。[7]
(三)制訂專門法規,設立專項保護基金
針對文物保護沒有相關的法律法規支持,缺乏保護基金這一現象,學者們作出如下建議:
王能偉認為,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發展,各級黨政領導對文物保護工作越來越重視。近年來,南京市政府確定了今后南京城市發展的總體目標:一是吧南京建設成為充滿經濟活力的城市——長江下游現代化的中心城市;二是把南京建設成為富有文化特色的城市——國際影響較大的歷史文化名城;三是把南京建設成為最佳人居環境的城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江濱城市。南京民國建筑被列入國家級的文物保護單位一共達到了9處,有30余處民國建筑被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
民國建筑被列入文保單位的數量較少,至今僅有9處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被列入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的也只有70余處。這與南京民國建筑在全國所處的地位是不相等稱的。所以,盡快制訂專門法規,對于未能列入文物包保護單位的民國建筑實行登錄制度,是很有必要的,也是切實可行的。同時,設立南京民國建筑保護基金,對民國建筑進行針對性的保護。[19]
(四)將保護規劃,納入城市建設總體規劃之中
在許多學者的文獻中可以發現,民國建筑在保護中和城市的規劃形成了矛盾,如何只對民國建筑的生存進行保護,而城市建設的空間就會相對減少,帶來經濟利益的損失。如何解決這一矛盾,有學者提出了個人觀點。
羅哲文提出,文物古跡的保護,半個多世紀來我國采取了行之有效的分等分級(國家、省、市、縣等級)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的管理體制,有了明確的保護管理辦法,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但要真正把它保護管理好,還必需將它們納入各種建設規劃之中。在歷史文化名城(村、鎮)之中的各級文物保護單位,為數最多,必須納入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之中,才能得到很好的保護。保護規劃經過專業人員的詳細勘查,科學研究,劃定出保護范圍、建控地帶、影響區域等等。歷史文化名城與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方式還有所不同,要新發展和現代化。保護的方式可采取保護古城另建新區或點、線、面有機結合的形式予以保存、保留、整修、局部更新等等方法,根據具體的情況而定。在保護規劃中把新建、新的房地產、旅游開發的位置、體量、風格、高度等都做了明確的規定。這種規劃經過專家論證、群眾公示、政府批準之后就有了法律的性質。房地產、旅游等開發部門按照保護規劃進行合理建設,大展鴻圖。如此既保護了文物古跡和歷史文化名城,又有利于城市建設與社會經濟的發展,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協調發展是完全可以做到的。這樣矛盾避免了,至少是初步避免了,縱或是矛盾產生了也能很好地解決。[20]
(五)加強民國建筑研究人才的培養
目前,注意到民國建筑資源的學者很少,也缺乏相應的研究人員,加強對這方面人才的培養是解決這一問題的出路之一。
在目前從事南京民國建筑的研究人員中,有的專家學者注重的是南京民國建筑的建筑價值,有的專家學者注重的是其藝術價值,很少有學者將建筑、歷史、藝術三方面的價值結合起來進行研究,由此可見,南京民國建筑的研究還剛剛起步。對于民國建筑的價值不進行全面、深入、系統的研究,就不可能保護好南京的民國建筑,也不可能有效地利用南京的民國建筑。
呂琨認為,加強學術研究,廣泛培養人才搞好遺產保護工作,必須注重人才培養。目前有些遺產地的負責人,只把眼睛盯在短期的經濟效益上,對人才培養重視不夠。建議有關文化遺產地管理的政府部門和有關高校制訂一個培訓計劃,對遺產地現有干部進行輪訓,以提高其綜合素質。[14]
結語
目前,通過在中國期刊網的檢索發現,這一方面的文獻還是相當匱乏的,有些學者注意到了文物建筑的保護,而針對一些具體的建筑,如南京民國建筑這一歷史資源,還沒有深層次的研究。在諸多文獻中,很多學者文獻的內容重復,造成資源浪費。研究的方面比較集中在南京民國建筑資源的歷史背景和類型上,也有學者認識到了目前民國建筑生存存在的危機,也找到了問題所在,所提出的解決方法卻無法被很好的利用起來,在南京民國建筑資源開發上,只有少數學者提出了建議。我們必須正確地認識、合理地保護、適度地利用南京民國建筑,對于凸顯南京文化特色,增強南京的城市競爭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在今后的研究中,還需把目光集中在開發利用這一方面,不能停滯不前。
致謝
本課題在選題及寫作過程中得到李明老師的悉心指導。李老師多次詢問寫作進程,并為我指點迷津,幫助我開拓思路。李老師一絲不茍的作風,嚴謹求實的態度,踏踏實實的精神,不僅授我以文,而且教我做人,給予我終生受益無窮之道。此篇文獻綜述的寫作過程中,還有許多可敬的師長、同學、朋友給了我無言的幫助,在這里請接受我誠摯的謝意!
參考文獻:
[1]ChristianNorbergSchulz.MeaninginWesternArchitecture[M].NewYork:RizzolilinterPub,1980.
[2]陳志華.文物建筑保護中的價值觀問題[J].世界建筑,2003(7).
[3]宮蘇藝.民國建筑—同樣值得珍視和保護[J].中國地產市場,2007(2).
[4]楊新華,盧海鳴,黃繼東.南京——民國建筑的博物館[J].鐘山風雨,2003(1).
[5]黃繼東.留住歷史的瞬間——《南京明清建筑》、《南京民國建筑》述評[J].東南文化,2001(9).
[6]林挺,劉維榮.民國時期的南京建筑[J].檔案與建設,2000(9).
[7]馮春龍,盧海鳴.南京民國建筑的價值及其保護利用[J].南京社會科學,2003(12).
[8]齊康,楊志疆,.民國文化的坐標[J].建筑學報,2006(1).
[9]盧海鳴.南京民國建筑評析[J].上海城市管理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2(2).
[10]馮蓉.民國文化:南京國際化都市建設的名片[J].檔案與建設,2004(9).
[11]錢凱.搶救南京的民國建筑——南京市有關專家和市民談民國建筑的現狀及保護[J].城鄉建設,2005(4).
[12]陳韶齡.中西交融的南京近代建筑[J].尋根,2006(2).
[13]張燕.清末及民國時期南京建筑藝術概述[J].民國檔案,1999(4).
[14]呂琨.我國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問題探析[J].北方經貿,2007(4).
[15]胡彬.淺析城市建設中的建筑遺產保護[J].山西建筑,2006(2).
[16]納赫姆?科恩編著.王少華譯.城市規劃的保護與保存[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4.
[17]沈琳.運用檔案資料保護與開發南京民國建筑遺址資源[J].檔案與建設,2005(7).
[18]嚴為潔,姚亦峰,.南京民國城市風貌調查及其保護規劃研究[J].現代城市研究,2006(2).
[19]王能偉,.南京的民國使館建筑及其保護[J].江蘇地方志,2006(2).
[20]羅哲文.歷史文化名城文物建筑的保護與城市建設、社會經濟的協調發展[J].中國房地信息,2004(4).
- 上一篇:詮釋財政和貨幣政策的協調配合
- 下一篇:當前圖書出口中存在的缺陷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