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教育課中的健康教學

時間:2022-04-23 02:24:00

導語:思想教育課中的健康教學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思想教育課中的健康教學

當人類跨入21世紀,飛速發展的中國,生活節奏加速,競爭普遍激烈。這就不可避免地使人們感受到巨大的心理壓力,從而產生一定的心理問題,并影響到人們的心理健康,而這種心理健康問題在正處于身心發育期的中學生當中尤為嚴重。有關心理學專家曾對全國近300名中學生進行過調查,發現有42.73%的學生感到“做事情容易恐慌和緊張”;有55.92%的學生經常感到“對一些事情過分苦惱和擔憂”;有47.41%的學生覺得“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太冷漠”,感到無法與人和諧相處;有67.26%的學生“對考試過分緊張,感到無法忍受”。這些心理問題的存在,嚴重地影響了中學生的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質的發展,也嚴重地影響了中學生良好的政治思想和道德素質的形成,因而,對中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就顯得十分重要。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是密切相關的,而思想政治課是德育的主渠道,因而對學生進行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使他們有一個良好的心理狀態,便成為思想政治課教學的一個重要內容和任務。

那么如何在思想政治課中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呢?具體包括以下幾方面內容。

一、培養學生樂觀而穩定的情緒

樂觀而穩定的情緒,是心理健康的主要標志。情緒是一個人內心體驗的流露,它反映一個人的心境,體現一個人對客觀事物及其發展變化的態度。一個人的情緒有積極和消極之分,當一個人經常保持愉快而樂觀的情緒時,他就善于從生活中尋找樂趣,對生活充滿希望;反之,則對世界充滿了厭惡、悲觀和挫折感。中學階段是一個特殊的年齡階段,一方面,沉重的學習壓力,激烈的班內、校內競爭,使他們的心理超負荷;另一方面,又正處于青春發育期,心靈的悸動,使他們茫然無所適從。因此,中學生的情緒有發生快、變化多、控制差等特點,很容易出格或失常,甚至形成孤僻,郁郁寡歡,討厭自己的性格。因此,如何培養中學生樂觀而穩定的情緒也是我們政治教師所要探討的一個課題。下面是一則教學案例:我們在一個班上相處一年多了,你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聰明、熱情、樂于助人,你那雙會說話的眼睛常令我心神不定,我真喜歡你。星期五下午沒有其它活動,你在校門口等我,咱們出去聊聊好嗎?請不要讓我失望?!边@是政治課上老師在初一年級的一個班上宣讀著學生“相明”給同學“映映”的“情書”,這不是老師在公布自己學生的情書,而是一個教學例子。接著,老師提出兩個問題讓學生討論:“假如映映將信交給老師,并不再理相明,這對他今后的學習生活有什么影響?他應該怎樣對待映映?”“假如映映接受相明的感情,從此兩人密切往來,你認為這樣對他倆今后的學習生活有什么影響?”學生的討論非常激烈,老師適當地加以點撥,老師最后給學生留下作業:“如果你收到了同學的情書,你會怎么辦?”“當人陷入單相思時該怎么辦?”一個處于青春期學生中的敏感話題,在老師的營造的自然、輕松、平等的氛圍中進行了有效的交流,也許這難以啟齒的早戀正困擾著、折磨著某個同學。通過這節課,他或她也許會豁然開朗,心情就像雨后彩虹般燦爛。這種誘導式心理健康教育的共性教學方法,是師生通過豐富多彩、精心設計的活動來創設情境,引發問題,分析解決問題,教師運用心理學原理,這時,恰當地誘導,加強學生自我教育的能力,通過積極的心理暗示和活動,強化學生健康的行為方式??傊握n中可以通過各種不同的方式教育學生要保持心情舒暢,積極樂觀,努力消除緊張感、顧慮心、嫉妒心,以平和的心態接受學習,以勇敢的精神戰勝困難,讓輕松愉快伴隨著自己的人生。

二、培養學生良好的人際關系

“人際關系是人與人之間由于交往而建立起來的一種心理關系,它反映了個人或群體尋求滿足其社會需要的心理狀態,表明了人們在相互交往的過程中關系的深度,親密性,融洽性和協調性等心理方面的程度?!绷己玫娜穗H關系在現代社會具有重要意義。然而,當今的中學生,獨生子女的嬌生慣養不可一世,小霸王式的大有人在,社會單親家庭的驟然增加,封閉、排他甚至孤僻的也大有人在,種種原因,使得許多的學生人際關系緊張。作為老師應首先為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人際環境,使學生在一個好的人際環境中陶冶自己,發展自己。同時,應充分利用教材中的閱讀材料,或通過課堂小活動,使學生親身體會到建立良好人際關系的重要性,如第一課《珍惜無價的自尊》就有這么一題“開展一次我為同桌找優點的活動。每一位同學都盡可能多地去發現同桌的閃光點,并把它們認真記錄下來”,并將此記錄附上贈言送給同桌。通過這么一個實踐活動,使學生能夠正確認識和對待自己和他人,從而改善同桌關系、同學關系,形成愉悅的學習環境,這種做法比單純的說教式教育效果要好得多了。

三、培養學生較好的社會適應能力

第三次科技革命使人類進入了知識經濟時代,其特征有變化,發展迅速,這就要求人們的思想和行為必須跟上這一時代的步伐;否則,誰不能及時適應這一變化發展的社會,誰就難以在這個社會上立足和生存。因此對中學生必須大力加強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和鍛煉。

對中學生進行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和鍛煉,可以通過課內教學和課外活動相結合的方式來進行。社會現實光怪陸離,變化多端,要求中學生懂得取舍,學會適應,比如電腦的普及,網吧的出現,手機的流行等等,或多或少沖擊了當代中學生的日常生活,經常能聽到學生或班主任老師說,某某同學上課打瞌睡或無精無采是由于整夜玩游戲。一到電腦課,學生便歡呼雀躍,上課時,只要一涉及電腦或網吧的話題,則眾學生都眼睛發亮,注意力200%集中,而家長、老師們則畏網如虎,談網色變。如何使學生用好電腦這把雙刃劍呢?在政治課上,通過多媒體播放搜集的有關使用電腦的正反兩方面的資料,讓學生看后分組討論,在討論中使學生懂得取舍,然后由老師概括,中學生上網的利與弊及如何趨利避害,使學生對電腦、對網吧,有個正確的全面的認識,從而培養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使他們學會與他人相處,與社會相處。

在政治課中,對中學生進行上面幾個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堅持針對性、科學性、主體性、發展性、活動性等原則,對學生進行有效的教育。對中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雖然是思想政治課的主要任務,但其他學科也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每位教師都應該成為學生的心理保健醫生,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適應環境,面向未來,開拓進取,自強不息,顯示出生命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