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學校德育問題思考
時間:2022-05-18 04:20:00
導語:農村學校德育問題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德育是學校、老師或者家長等教育主體為使學生能夠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實現德智體美全面發展,遵循品德形成的規律,采取各種方法和手段對學生施加影響的行為和過程的總和,它包括愛國主義和時代精神教育、人生觀教育、理想信念教育、道德教育、榮辱觀教育、公民意識教育、個性心理品質教育等。德育的教育主體是學校、老師和家長,目標是實現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實質是教育主體遵循品德形成的規律,采取各種方法和手段對學生施加影響的過程。德育工作是教育主體對學生實施德育和對德育過程進行管理的總和。當前我國社會處于“轉型”時期,整個社會架構都發生了深刻的調整和重組,多元的思想意識、價值觀和世界觀通過網絡、電視、廣播等媒體交流激蕩。公民身份主體性不斷增強,道德心理歸屬回歸多維真實的生活,社會價值取向逐步向開放多元價值融通和認同轉變,從順從特定的社會“話語形態”向選擇適合“主體性人格”發展的價值觀轉變。①據《中國兒童福利政策報告2011》披露,截至2008年,中國0-18歲兒童總數是2.78億人,而全國農村留守兒童就有5800萬人,留守兒童的總量超過了全部兒童總數的20%。中國的留守兒童大都集中在經濟不發達的中西部農村地區。“留守兒童”的“隔代教育”等現象的增多使得德育教育三大陣線“學校、家庭、社會”中的家庭這一板塊成為德育的短板。這些因素必然會沖擊和影響青少年思想道德的形成和發展。青少年處于身心發展的關鍵期,價值觀尚未成形,引導他們積極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顯得十分迫切。
1德育工作高度認同、中低行動
德育工作“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的問題較為突出。德育目標是教育目的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教育目的在德育方面要求的具體化,德育工作要以教育目的為導向。而當前農村中小學,德育工作目標不明確,對及格率、優生率和升學率過度偏愛。在農村中小學,學生的成績、升學率幾乎占據了對教育行政者和教師考核內容的絕大部分,而德育工作則被忽視,分數幾乎成了評價學生、錄取學生的唯一依據,而德育則被束之高閣?,F行的教育考核評價機制中德育工作的權重太小,總體上對德育工作表現為意識方面的高度認同,實踐方面中度行動,甚至是低度行動。德育工作缺乏系統化的規劃,農村教育行政者和中小學校對德育工作的目標定位不明確,沒能準確地將素質教育的要求落實在德育工作規劃上。中小學生主體性不強。德育工作的成敗取決于學校德育制度、規章的有效性和中小學生自我管理意識強弱。農村中小學德育工作的主體是中小學生,但是由于長久以來,灌輸式、填鴨式的教學模式沒有等到根本性的改變,導致中小學生的主體性在德、智、體、美等方面的教育中不強,幾乎都是教師定制式的進行輸出,學生被動接受。與智育不同,德育要求教育者“言傳身教”、“身體力行”,應該是一個“潤物細如聲”的長期持續過程,忽視中小學生的主體性地位、心靈體悟、情感激發和生命之間的交流,“灌輸式”“填鴨式”的“洗腦”是難見成效的。在德育中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將“以教師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以活動為中心,以實踐為中心”,才能激發中小學生自尊、自愛、自信、自立、自強的潛能,讓學生真正成為全面發展的時代新人。
2德育工作形式化
教師對中小學生進行德育,方法缺乏實效性,注重課堂教育,忽視課外的實踐性教育,學校、家庭、社會三方面嚴重脫節,出了問題學校、老師充當救火隊員,問題解決后又松懈下來,德育工作形式化問題突出。德育途徑單一,德育內容與中小學生實際不相符。德育理念大都代表和反映著家至上的意識,即帶有明顯的社會本位屬性,而忽視了個人屬性,例如強調奉獻而不談索取,強調大局觀念,而不談個人意識,強調個人的義務與責任而不談個人的正當利益,強調“見困難就上,見榮譽就讓”這種思想等等。在德育內容的設計上也都是弘揚主旋律,回避假惡丑,德育中大力弘揚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占了絕大部分,而社會主義民主、法治教育和個性心理品質教育疲軟。這些經過過濾的、具有超越性的德育內容嚴重脫離學生真實的生活狀態和個性化的情感體驗,難以給學生真實的生活以指導,也就很難有效地讓學生產生理論、實踐、情感和責任等方面的認同。學校、家庭、社會三方面嚴重脫節。當前在廣大農村,學校教學的軟硬件不足,家長對學生在學校的學習現狀的關注度不高,學校與家長之間缺乏有效的溝通;農村社會發育程度較低,社會組織缺乏,一些諸如賭博、封建迷信等不良社會風氣和黑社會組織對中小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的形成都造成了極其惡劣的影響。對中小學生的德育的任務主要落在了家長和學校身上,而二者又各自為政,缺乏必要的溝通。
3德育工作管理隊伍建設乏力
在新形勢下,中小學生接受新事物的渠道更加多樣化,如果德育工作者還是按照傳統的教育理念、采用傳統的教育方式,那么德育工作就難見成效。德育工作者必須加強學習、苦練內功,開拓創新,“教育者先受教育”,才能與時俱進,推動德育工作持續、健康發展。德育工作是融合了教育學、心理學、管理學和社會學的綜合性工作,要有效地將德育融入課程教育當中,教師必須具有豐富的多學科知識的積累,而這正是農村教育的短板之一。合格的德育工作者應該符合“兩種身份,四種功能”的標準,即專職德育工作者在身份上既是教師又是管理者;在工作中他們必須發揮思想教育功能、管理服務功能、教學功能和科學研究功能。②然而,在農村中小學,德育工作組織缺乏“學習型”色彩,德育工作者的培訓學習不足。對農村中小學教師的培訓幾乎都是針對教學理論與方法,對校領導的培訓也缺乏針對德育工作的內容。中小學的校長、政教主任、教育主任和任課教師往往都是憑著自己的理解和經驗開展德育工作;教師的大部分時間和精力都投入到能夠直接提升學生學業成績的方面,對德育方面的學習投入不足。德育科研理論研究缺失?!暗掠蒲惺堑掠ぷ鞲母锖桶l展的標志,是德育工作科學化的保證,是提高德育工作者自身素質的有效途徑?!雹坜r村中小學極少開展有針對性的德育科研活動,而幾乎沒有開展過與思想品德課相關內容的實驗性教學活動。農村中小學教師科研能力、心理診斷與輔導能力較低,民主與法治教育意識較為缺乏,師資結構性矛盾較為突出,缺乏專職的心理輔導教師和勝任民主與法治教學的德育教師。農村中小學開展德育工作,亟須教師從“經驗型”轉向“科研型”。
4德育工作考核與獎懲機制缺位
德育工作考核與獎懲機制包括老師對學生的德育和教育行政部門、學校對德育管理工作的考核與獎懲兩個類別。一方面,大部分教師沒有受過專業的訓練,農村中小學教師在對學生“德”方面的行為表現難以進行科學、客觀的考核和評價,考試“指揮棒”對其教學重點起著重要的導向作用。另一方面,學校、家庭和社會等方面的因素都對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產生影響,中小學生的德育的教育主體多元化,學校德育工作的成果不便測量,德育工作成果無法取得“立竿見影”的成效,可能要幾年甚至是更長的時間方能見成效。大部分農村中小學對德育工作的獎懲考核幾乎處于空白階段,德育工作的考核與獎懲機制缺位問題十分突出??v然,有德育工作的考核和獎懲機制,形式化問題也較為突出,評價標準具有典型的終結性和政治性色彩,①缺乏科學的、合理的考核指標體系,評價方法要么是進行簡單的“優良中差”界定,要么是缺乏調查數據。沒有考核、評價就不能辯明德育工作的成敗,看不到成功就不能進行獎勵,看不到成功就無法從中學習和借鑒,看不到失敗就無法改進工作。
5結語
多元思想交匯、碰撞,“留守兒童”,“隔代教育”對新形勢下的農村中小學德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廣大農村中小學德育工作高度認同、中低行動,德育工作形式化,德育工作管理隊伍建設乏力,德育工作考核與獎懲機制缺位,直面這些問題,明確當前農村中小德育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探究其深層次原因,對加強和改進農村中小學德育工作,培養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的時代新人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
- 上一篇:教育機關抗旱保學工作方案
- 下一篇:農業局科技推廣先進事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