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德育實現教育價值思索
時間:2022-05-21 10:52:00
導語:創新德育實現教育價值思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教會學生做人
“教會學生做人”是德育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我們以“人本主義”教育為指導思想,根據青少年的身心特點,以德育實踐為主體,將德育工作寓于豐富多彩的活動之中,讓學生在活動和實踐中體驗感悟,從而提高道德素質和人文素養。首先是節日、紀念日主題教育活動。如:在母親節、教師節組織學生參加征文比賽,并要求學生為最親的人做件事;在“雷鋒紀念日”開展學雷鋒活動等。其次是開展閱讀書刊、辦好板報、參加各種競賽等活動?;顒觾热菀c思想品德內容緊密結合,特別要與時事政策教育的內容相關,以及學生的思想實際緊密結合,要求學生寫出自身的心得體會,進行相互交流。這不但增強了學生的各種能力,而且提高了學生的思想品德覺悟。如:開展文明禮儀知識答卷活動;汶川大地震期間,組織愛心賑災活動等。通過組織探討人生價值的辯論會,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克服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價值觀的沖擊,自覺抵制各種歪風邪氣。最后進行社會實踐活動。通過參觀訪問、社會調查、社會服務等各種行式,組織學生走出課堂溶入社會,使學生個體有了一定程度的內化效果,思想品德、道德修養得到逐步的成熟,從而自覺抵制目前社會上各種消極頹廢的思想文化對他們的侵蝕。
2、努力挖掘學科教學的德育資源
2.1學科教學——蘊藏著豐富的德育資源。我們將德育資源的挖掘和體現貫穿于課堂教學的全過程。在人文學科教學中,把世界觀、價值觀、道德觀教育放在首要地位,同時有意識地發掘家鄉悠久的人文傳統和豐厚的文化積淀,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美好情感,從而更深刻地了解人生、認識社會、感受現實,增長生存、發展和成功的生命智慧。在自然科學學科教學中,教師根據學生特點,發揮學科優勢,讓學生在探索中獲得真知,在實踐中品味成功,在思索中激活思維,注重激發學習興趣,培養良好習慣,端正學習態度,指導學習方法,為他們終身學習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使學生在提高科學素養的同時獲得人文素養、道德素養的提升。
2.2教學評價——努力體現人文精神。課堂評價具有導向激勵制約功能,我們制定了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評課標準。將人文教育內容加入評課標準,從教學目標、內容、過程等方面,按照“有機滲透”的原則科學地進行評價。我校還把教學民主、教學細節等內容作為重要的評課內容,主要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教學方法的選擇、教學細節的處理,是否尊重愛護學生,是否符合課改要求。通過課堂評價的導向最大限度地凸顯課堂教學的人文教育功能,在科學、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中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
3、民主管理喚起學生自尊
在德育過程中,要充分發揚教育民主,創設寬松、和諧的教育環境,使德育過程成為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積極參與的過程,成為師生間雙向交流的過程。鼓勵班主任根據班級具體情況,發揮學生的聰明才智進行高效能的班級管理。學生干部一律競爭上崗,班級中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常規管理放手由學生組織實施,讓學生在自我管理中培養做人的尊嚴感、道德感、責任感。不少班級探索出了特色鮮明的管理方法,如班委輪換制、班長組閣制、一日小班主任制等。班主任放手讓學生討論醞釀,在此基礎上全體師生共同制定了班規和班級行動綱領。這種由學生心底流淌出來的班級精神,最能叩擊學生心靈,其效果遠遠超過了空洞的說教。班級的主題班會也從學生中征集主題,由學生自行策劃主持,取得了明顯的教育效果。
4、師表引領耳濡目染教育學生
重視教師人文精神的塑造,引導教師牢固樹立“三個意識”,即服務意識、質量意識、法規意識;發揚“四種精神”,即進取精神、創新精神、協作精神、奉獻精神,鼓勵教師爭做教書育人的楷模,為學校的發展多作貢獻。制定并嚴格執行《師德考核細則》,規范教師從教行為。以“展師德風采、創優秀群體、樹教育新風”為主題,開展師德教育系列活動。全校教師牢固樹立“以服務樹信譽”的辦學理念,在教學中面向全體,真心關愛每個學生;在生活中樂觀向上、積極進取。學生耳濡目染,人文素養便在不知不覺中得到了提升。
總之,加強學生的德育教育工作,是一項長期的、艱苦的、細致的育人工作,他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與時俱進,精心策劃,不斷用生動的、貼切生活的實例來充實它;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解放思想、開拓思路,積極探索新時期德育工作的新途徑、新方法;需要每一位教學工作者時刻對學生進行“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民主教育。教育工作者要時刻牢記“教育以德為先”的教育思想,努力做好學生的德育教育工作,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做出自己的貢獻。
精品范文
9創新標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