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標背景中職語文高效課堂構建策略

時間:2022-12-07 09:19:29

導語:新課標背景中職語文高效課堂構建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新課標背景中職語文高效課堂構建策略

內容摘要:近年來中職學校招生規模逐步擴大,每年會向社會輸送大量技術型人才。中職語文教學雖然并非專業職業技術教學,但是也能夠發揮促進學生職業技能學習的作用,關系著學生職業文化素養的提升,中職生通過語文課程學習,有利于發展自己的語言溝通能力和文字書寫能力。語文教學與專業課堂學習同等重要,這要求教師樹立新的思想理念,注重打造高效語文課堂,提高中職語文教學質量,確保語文在中職學校育人中的作用得到體現。本文將簡述中職語文教學的必要性,并探討了新課標背景中職語文高效課堂構建策略。

關鍵詞:新課標;中職語文;高效課堂

現代社會的發展對中職生也有了更高要求,但很多中職生科學知識水平不高,將注意力側重于專業技能掌握方面,語言表達水平不高。很多中職生對語文課學習不感興趣,積極性不高,這需要教師加強引導,以新課標為教學指導,促使學生將更多精力放在語文課程上,保證中職語文教學目標逐步實現。通過優化教學方法,才能幫助學生提升語文學習效果,為綜合職業能力的形成、繼續學習等創造有利條件。

一.中職語文教學的必要性

在中職語文教育中,要求學生系統的學習語文知識,這在提高學生溝通交流能力上具有重要作用,促使學生文化視野不斷拓寬,實現各項能力的提升,增強社會適應能力。語文這門學科有著工具性、人文性等特點,也是中職教學中需要重視的內容,關系著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由此可見,中職教育也要關注語文課程,如何提高語文教學水平是每個教師需要深入探究的課題。對很多中職學校來說,對專業技能培訓比較關注,而語文等無法直接促進學生專業技術能力提升的課程存在忽視的現象,不僅師資力量不夠雄厚,所需教學設備也配置不完善。受到大環境的影響,很多教師和學生都不重視語文,長時間下來學生語文學習效率難以實現提升。語文作為一門基礎性學科,是中職學校教育必須引起足夠重視的課程,這對中職學生專業學生有很大幫助。這要求教師充分考慮到中職語文課堂教學現狀,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將學生學習語文的動力充分激發出來,促使學生綜合素質不斷提升,才能為今后職業發展鋪平道路。因此教師要結合新課標要求,采取多種方式構建高效課堂,提升語文學習水平。這樣學生才能積極、自主投入到語文學習活動中,實現全方位進步的目標,不僅在中職學校掌握了專業知識與技能,更實現了自身綜合素養的提高。

二.中職語文教學的現狀

中職學校人才培養比較特殊,需要結合市場實際需求,為社會輸送各類技能型和應用型人才,從學科建設來看,基本上以專業學科建設為主,對學生專業技能水平提升影響很大,也關系著學生就業質量。語文也是一門公共必修課,在中職學校長期處于被邊緣化的境地,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投入嚴重不足,教學效率始終得不到提升。分析中職語文教學現狀可知,問題反映在很多學生缺乏較好的語文基礎,學習動力不足,壓力也不大,對語文學習普遍存在忽視的情況,表現在上課不認真,課后不復習,作業完成質量不高。對于學生這種學習狀態,很多中職教師也處于不管不問的情況,教學積極性不強,未能給學生帶來一定的學習壓力,課堂上仍然采取傳統教學模式,只是簡單的為學生講解課本知識,讓學生掌握教材中的基本內容,這樣容易讓學生產生乏味情緒,學習效率不高。在此背景下,學生在語文學習中難以產生濃厚的興趣,只是為了應付考試,教師也僅僅是完成教學任務即可,導致難以實現語文高效課堂的目標。要想保證中職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教師就要采取有效措施突破這個問題,提高對語文課程的重視程度,幫助學生掌握語文基本功,樹立新的教學觀念,開展生動、有趣的語文實踐活動。

三.新課標背景下中職語文高效課堂構建策略

(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中職語文課堂上教師要挖掘與生活相關的內容,這是激起學生對語文學科興趣的有效手段,在教師的適當引導下,學生都能自覺投入到語文問題的研究與研討之中,在學習中獲得獨特的體驗[1]。例如:在課文《故都的秋》教學中,由于作者郁達夫生活年代距今非常久遠,學生很難在課文主旨上有準確的把握,也難以品味到其中的語言美和意境美,對郁達夫表達的思想情感把握不到位。對中職語文教師來說,應該在教學中尋求與生活存在的反差點,在現實中提取矛盾,如文中描繪了北國秋景的五幅畫,為了確保每個學生都感受到描寫秋味語言的精妙,教師可以指導學生結合其中的景物進行分析。學生在教師幫助下,可以從“陶然亭蘆花”、“秋草”和“破屋”等景物出發,與當時北平的地位與作用相聯系。此時有很多名勝古跡與美麗景致,但郁達夫為了偏偏描寫了最為平凡的景物?這種教學情境下,學生不僅學習興致盎然,也逐步體會到郁達夫非常懷念故都之秋,也學到了作者以景顯情、以情馭景的藝術創作手法。

(二)實行互動教學模式

在以往教學方式下,很多教師只是簡單的照本宣科,學生在課堂上顯得非常被動,參與到交流討論中的時間不多,教學效果難以提升。在新課標背景下,教師要注重與學生的交流與互動,將學生主體地位體現出來,構建活躍課堂氛圍,也能引導學生親身經歷學習過程,輕松達成學習目標[2]。例如:在課文《羅密歐與朱麗葉》教學中,教師不能采取照本宣科的方式,應該在學生熟悉文章內容后,組織學生參與角色扮演活動中,生動演繹該著名喜劇。這種學習模式既新鮮、又有趣,為了準確把握不同角色的心理與特點,會主動分析課文內容,認真揣摩角色形象。通過這個過程,學生對所需內容有了進一步了解,在師生、生生互動中達到了高效學習的目的。之后教師與學生一起分析文中不同人物的性格特點,再由學生自由討論,賦予學生課堂的學習主動權。這樣學生不僅表現出強烈的學習熱情,也積極參與互動中,深刻感悟到劇中人物思想情感,尤其是羅密歐在朱麗葉死后所產生的痛苦心情。

(三)注重思維能力培養

對中職生來說需要形成創新思維,這是語文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應該挖掘教材內容,精心設計各種開放性較強的問題,引導學生獨立思考與分析,并大膽表達心中所想,達到啟發學生智慧、開發學生思維的目的[3]。例如:在李煜的《虞美人》教學中,教師要想利用多媒體讓學生欣賞歌曲《幾多愁》,確保學生對這首詞感情基調有初步掌握。接下來教師需要引出問題:“《虞美人》這首詞寫了哪些內容?你們可以說說李煜的生平經歷嗎?”學生在回答這兩個基礎題目以后,教師可以提出開發性問題:“假如你現在就是李煜,你的狀態是怎樣的呢?”面對著問題,學生可以盡情發揮自己的現象,主動與他人進行分享,不僅實現了思維能力的培養,也能準確理解、把握詞中表達的的亡國之痛與故國之思。完成學習后,學生把握了藝術技巧,提高了詞的鑒賞能力。

(四)通過提問,鼓勵學生思考

在傳統中職語文課堂教學中,很多教師僅僅是單方面將知識灌輸給學生,忽視了學習技巧與方法的傳授,難以將學生主觀能動性體現出來,造成實際教學效果較差。為了避免發生這類問題,中職語文教師要從教材內容出發,精心設計多個問題,引導學生結合問題思考,在閱讀課文中理解文章內涵,這樣學生對語文內容將產生更加深入的理解,有利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4]。例如:教師在講解《雷雨》這篇課文的過程中,可以直接向學生提出問題:“魯侍萍講述往事過程中,周樸園心理的變化是怎樣的?分析周樸園和魯大海的激烈沖突,能夠反映出周樸園的哪些性格特征?”學生為了解決教師提出的問題,在閱讀課文時顯得更有針對性,順利突破學習重難點,為提高中職語文教學效率創造了有利條件。在學生完成課文內容的學習后,教師應該要求學生將自己的觀點說出來,對于總結不到位的地方,教師需要有針對性進行補充,保證中職生語文學習更加高效,充分調動學生求知欲,實現中職語文教學的高效性。

(五)開展多種實踐活動

中職生普遍表現自己的心理,在教學中教師組織綜合語文實踐活動,包括課本劇、舞臺劇表演等形式,讓學生在活動中有展示才能的機會,也從中增加語文知識積累[5]。例如:在課文《鄒忌諷齊王納諫》中,教師要鼓勵學生開展課本劇改編表演活動,這是培養學生語文學習理解能力的重要方法,也讓學生在音樂、舞蹈和表演等方面的能力得到鍛煉。這樣學生不僅在活動中體會到古人為了國家利益而敢于直薦君王,也感受到古代君王的大肚胸襟,學生從中發展了表達能力,提高了語文素養。當然,教師還可以采取征文比賽、演講比賽、辯論賽和詩歌朗誦比賽等形式,抓住中職生爭強好勝的心理,讓學生結合所學語文知識,在生活實踐中獲取資源,開展自主學習探究活動。中職生參與各類實踐活動中后,不僅有效鍛煉了自己的語文綜合能力,也在活動中學到了很多知識,拓寬了知識視野,中職語文教育目標也能順利實現。總之,通過語文教育,有利于中職生實現自我的完善,在培養學生審美能力、人文素養上具有積極作用。在語文課堂上,學生的思維與智力將獲得發展,能夠正確分辨與處理各種事物,今后更好適應社會發展要求。因此教師必須結合中職語文教學要求,主動轉變方法,尋求高效教學策略,幫助中職生學好語文。同時在新課改深入推進背景下,教師也要積極抓住機遇,敢于應對各種挑戰,采取有效措施解決中職語文課堂教學效率低下的問題。唯有如此才有利于構建中職語文高效課堂,促使語文教學質量不斷提升,促使每個學生語文素養實現提升。

參考文獻

[1]沈丹華.中職語文高效課堂構建的策略探討[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1.

[2]杜哲源.課程改革背景下中職語文高效課堂的構建策略[J].中國農村教育,(23):-.

[3]祝海榮.淺析構建中職語文教學的新型高效課堂存在的困境與對策[J].產業與科技論壇,,18(02):1-.

[4]李炳林.中職語文教學培養學生職業核心能力的有效途徑分析[J].教育教學論壇,0(03):-.

[5]馮雪梅.淺談中職語文教學如何面對職業教育[J].教育現代化,0,7(04):122-123.

作者:楊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