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學習與學生創新潛能的挖掘
時間:2022-05-27 11:15:00
導語:研究性學習與學生創新潛能的挖掘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研究性學習課必須注重挖掘學生的創新潛能,為此,教師要以創新的教學理念、創新的教學手段去激發學生創新潛能的動因──好奇心,去豐富學生創新潛能的源泉──想象力,去形成學生創新潛能的定勢──質疑習慣,去升華學生創新潛能的靈魂──求異思維。
關鍵詞:研究性學習;創新潛能
研究性學習是在素質教育和創新的思想觀念下催生出的一種全新的教學方式,它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凸顯學生的學,強調學生的探究和創新,培養學生更適應生活實際,動手實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更強。本文以中小學語文教學為例,著重探討研究性學習課如何有效地挖掘學生的創新潛能。這里所謂的“創新潛能”是指人們發現和解決新問題、提出新設想、創造新事物、開拓新生活的潛在能力。
一、激發創新潛能的動因──好奇心
好奇心指對新知識、新事物、新問題有很強的求知欲有濃厚的興趣。它是對新異事物進行探究的一種心理傾向,是激發創新動力的內在動因。它可以推動人們主動積極地去觀察世界、展開創新思維。為促進小學生好奇心的發展,教師在研究性學習中要善于根據教材內容巧妙設疑,設置矛盾,使學生在“心求通而未達,口欲言而未能”的思維情境中探究知識。一方面,教師要以童心呵護學生的好奇心。對學生來說,未知的一切都是新鮮的,值得探索的。教師要重視學生的研究和探索行為,努力用孩子的眼光去觀察問題,跟孩子一起去驚異,去提問,去討論,去共同作出結論。正如陶行知先生所提倡的那樣,“解放孩子的嘴,解放孩子的雙手”,使他們敢問、敢說、敢動、敢干。另一方面,教師要以精妙的教學設計帶學生進入新奇的探究天地。給孩子自由探究的空間和時間,這是激發學生好奇心的關鍵。同樣,全新的閱讀材料、大量開放式的問題,也能激發起學生對新知識的好奇心與探索的欲望。教師要學會肯定學生所提出的探索性問題的價值,有時還可以不直接提供答案,而是進一步提出一個疑問和懸念,激起他們的更強的好奇心。如教學《鵝》一課,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在課余查閱與“鵝”相關的材料,然后扼要回答他們充滿好奇心的探究性問題:“鵝吃小魚和小蝦嗎”,“為什么天鵝會飛而家鵝不會飛”。遇到一些有價值的問題,比如“為什么作者用‘向天歌’而不用‘向天叫’”等問題,還要和孩子一起尋根究底,絕對不能以一句敷衍“等你長大就明白了”堵住學生的好奇心。當然,教師的因勢利導更要激發學生探究的好奇心,比如當學生問“為什么第一行用了三個‘鵝’字”時,教師最好與學生一起探討和歸納出結論:“因為從圖上可以看到池塘里有許多只鵝”,“因為聽到有許多只鵝在叫”等。學生能從視覺形象和聽覺感受全方位地去考慮問題,其創新潛能昭然易見。
二、豐富創新潛能的源泉──想象力
想象是指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礎上,創造出新形象的心理過程。想象是創新的必由之路。想象可以使學生打破個人已有經驗的狹小圈子,超越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把不同時間、地點獲得的知識多方面聯系起來,經過整理加工,構成一個完整的新形象。為培養學生的想象力,教師要充分發揮研究性學習中學生的“體驗性”,激發和保護學生想象的欲望,引領學生走進一個自我想象空間。一方面,要從多渠道擴寬學生的知識面,豐富學生的表象。想象的廣度和深度依賴于學生腦中已有表象的數量和質量。為此,教師要經常給學生推薦有益的報紙、電視和互聯網站來豐富他們的知識經驗,多開展一些如參觀訪問、游覽活動來擴寬學生的生活領域,還要向學生介紹一些科幻類讀物以開闊他們探究和想象的思路。另一方面,引導學生用情感“復印”教材,構筑自我想象的世界。教材中形神兼備的插圖、感人肺腑的文章為學生提供了活靈活現的“想象原型”,引導學生沿著教材的軌跡,用情感重現教材,啟發學生或繪聲繪色地敘事,或栩栩如生地狀景,或神形兼備地寫人,或身臨其境地談感受,或延伸故事情節,或補充課文內容,不知不覺間將學生帶入“熔詩、畫、情、景、色、聲于一爐”的想象王國。如教學《豐碑》一課,如何幫助學生從認識這“好似一尊塑像”的紅軍老戰士,到理解“成了一座晶瑩的豐碑”的軍需處長,是本課教學的難點。教師可利用課文提供的材料展開學生想象的翅膀:“將軍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可能想些什么?軍需處長犧牲前,坐在那光禿禿的樹干下,可能想些什么呢?當紅軍戰士穿著軍需處長發的棉衣走過這座晶瑩的豐碑的時候,他們可能想些什么?”認真探究的學生不難想象出“為了保證戰士們有棉衣穿,軍需處長寧可穿單衣,結果凍死了”,“軍需處長一定在想:我犧牲了不要緊,有這么多年輕的紅軍戰士繼續革命,長征一定會勝利”,“當戰士們走過這座晶瑩的豐碑的時候一定十分難過:他是為了讓我們不挨凍才犧牲的,我們一定要繼承軍需處長的遺志,將革命進行到底”。學生的想象使這一教學難點迎刃而解。
三、形成創新潛能的定勢──質疑
習慣這里講的質疑著重指對習以為常的,看似沒有問題的地方產生疑問。它是學生懷疑精神的具體表現。心理學認為,懷疑最容易引起定向──探究反射。敢于質疑的學生往往能辯證地思考,實事求是地分析和檢查自己或別人的思維與行為,不易被他人意見所囿,他們善于比較,善于汲取精華,善于提出自己獨到的創新見解。為了形成學生良好的質疑習慣,教師在研究性學習中要鼓勵學生解放思想,敢于用批判性的眼光看待權威,改變人云亦云的思維定勢。一方面,鼓勵學生大膽質疑。要鼓勵學生敢于對教師的教學質疑、敢于對課本和參考答案質疑、敢于對同學的研究結果質疑,隨時列舉研究過程中的不足之處,展開探討性的批判。一方面,培養學生疑中求是的習慣。面對質疑,老師不必急于解答,應先反問學生,如何想到這個問題,思路或目的是什么,讓學生展示他們的思維過程,接著,讓班級其他同學討論、回答,到適當的程度,老師才介入討論或指導、點評,使學生形成由疑而問,由問尋思,由思求索的習慣。如教學《我的戰友》一課,對課文的重點句“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動不動……也沒發出一聲呻吟”,同學們在探討之后,常會提出自己的質疑,如“我認為是虛構的,我被火鉗燙過一次,我都痛得跳起來,大火在的全身燃燒,他卻一動不動,甚至沒發出一聲呻吟,這不合常理”,“火勢這么大,燒了那么長時間,身上帶了子彈、手榴彈這些易燃物,怎么沒有爆炸呢”。這些質疑正是學生敢于向教材、向老師挑戰的思考,教師應該抓住這個契機,與學生共同探討結論:“或許因為知道彈藥易爆,才更奮力把子彈和手榴彈壓在身體下面,直到生命最后一息也沒挪動一寸地方”,“英雄之所以能成為英雄,就是因為他有超乎常人的毅力和勇氣”。
四、升華創新潛能的靈魂──求異思維
所謂求異是指不茍同于傳統的或一般的答案或方法,常提出與眾不同的設想。它是創新潛能的重要特征,也是創新的核心與靈魂。求異有使人在相近的事物中迅速找到不同點,在眾多思維路徑和結果中,能另辟蹊徑,克服從眾心理,保持獨立性,形成不同凡俗的創新觀念,表現自我的獨創意識。為了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教師在使用教材、安排教學流程上更需要靈活和變通,不被教材所牽制,不把教材、練習當負擔,多留一些余地與空白給學生,激活學生的求異思維。一方面,為學生營造求異的環境氛圍。教師要使學生敢于求異,就必須樹立民主的教學觀念,真正做到師生平等,創設一種自由、寬松的學習氛圍。另一方面,要重視教給學生求異的方法。求異的方法很多,比如“論爭求異”(在論爭中發表奇想)、“翻案求異”(駁斥傳統看法或賦予傳統定論以新意)等等,教師要有針對性地教給學生,并引導他們在實踐中反復運用,逐步形成能力。如教學《烏鴉和狐貍》一課,有學生說他喜歡狐貍,狐貍能把烏鴉嘴里的肉弄到手,真有本事。對這些喜歡標新立異的學生,教師絕不能用“狐貍是狡猾的騙子,我們不能喜歡它”這樣大道理去壓制他,而應該因勢利導,作一些相應的處理:“如果你是烏鴉,甘心把辛辛苦苦找來的肉就這樣被狐貍騙去嗎?大家不妨想想辦法,把肉再弄回來呀!”最后,還可以評出幾種最佳計策,為求異思維作出及時強化。(公務員之家整理)
精品范文
10研究性學習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