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聞問切班級管理研究

時間:2022-10-29 01:29:00

導語:望聞問切班級管理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望聞問切班級管理研究

摘要目的:研究“望、聞、問、切”在班級管理中的應用。方法:通過“望”了解學生的性格特點,心理素質,意志品質等內在的特點,“聞”到其聲而知其人,“問”可以使師生心與心的交流,拉近了距離,增進了解,產生感情,達成了共識,尋找到適當的“切”入點,然后掌握正確的切入角度和方式,激活學生、班級自身的潛能,使你和學生你和班級之間產生振奮。結果:醫學中的“望、聞、問、切”應用于教育教學工作中可以促進師生的感情,有利于班級管理和班務工作的順利的進行。結論:“望、聞、問、切”在班級管理中切實可行。

關鍵詞“望、聞、問、切”班級管理方法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這是兵術,但我在的教學實踐工作中也同樣使用于我的教學管理,并且深有體會.因為做學生的工作就是從了解開始,你不了解學生、工作就容易犯盲目、主觀的錯誤。作為班主任,是班級管理的領導者,組織者,協調者,班主任應盡可能多地了解學生,了解班級,把自己置身于學生中,用學生的思維習慣和語言來表達你的思想,再用你的思想教育學生,指導學生的行為。而了解學生,貼近學生,使你被學生接納,成為他們中的一員的有效方法,我覺得應從望、聞、問、切四個環節入手。

一、“望”即觀察

通過觀察了解學生,了解班級,首先是對學生個體的觀察,每個學生就是一個子系統,這個系統的開放是有向的,如果你不是他信任的人,他是不會向敞開心扉的,但學生通過與其他個體的聯系、交流和自身的行為習慣發生信息表達他的內心世界,所以班主任應從不同的側面,選擇不同的觀察點,多角度、多方位地進行細致深入的觀察。如此中學生的日常行為、特長技能,興趣愛好,精神面貌,活動范圍,定位對象等進行觀察,了解學生的性格特點,心理素質,意志品質等內在的特點,并對典型學生,典型特點做好觀察記錄。其次是對學生群體的觀察,通過觀察了解班委會有無經驗,威信和號召力,是否關心集體,是否有強烈的責任感,了解班級內各個群體的首領作用發揮如何,是起積極作用還是起消極作用,了解非正式群體活動是否能接受班集體的正確導向;了解正式群體間的領導和協作關系是否良好,正式群體與非正式群體間的關系是否協調,非正式群體與正式群體間有何矛盾等。通過觀察了解班風是否良好,是否有正確的班級輿論,蓬勃向上的朝氣,團結奮進的銳氣,是否有強烈的集體榮譽感,是否有共同的奮斗目標等。在觀察的過程中應注意堅持觀察的客觀性、全面性、目的性和計劃性。同時要注意觀察方法的策略性、靈活性和技巧性。如觀察表情可以分析學生的心情。

二、“聞”就是聽多方面的反饋信息

通過“望”得到的信息有限的,而“聞”是從學生群體外圍獲取信息的另一個環節。俗話說:“言為失聲”、“弦外之音”,要做到聞其聲而知其人。比如從上課時班長的“起立”聲洪亮、有力、干脆,說明班長充滿自信,班級工作開展順心。反之,則說明班長有可能在某些方面做得不好。通過問獲取信息的主要途徑是:①聽學生的議論,從學生的談論中了解學生心中的想法,了解學生關心的事情。每當下課十分鐘,我都會來到教室跟學生打成一片,下午放學后親自帶領他們跑步煅煉。這樣自然就聽到了學生很多的你不了解的情況;②聽科主任老師的反映,了解老師對學生的看法,老師對班級的看法等;③聽班干部的匯報,了解班級工作開展如何,班級有無進步等。三、“問”可以升華師生感情

如果說“望””聞”是了解學生,了解班級的起步、基礎,是從系統外圍獲取信息,那么“問”就是在望、聞基礎上更進一步了解學生、貼近學生的關鍵,是進入系統的“探針”。問的對象包括學生、家長、科任教師、前任班主任和一切與你要了解信息相關的人員。特別要重視家訪,通過家訪,不但了解了家長,跟家長作了心與心的交流,拉近了距離,增進了了解,產生感情,達成了共識,更重要的是我更全面深入地了解了每個學生,使我的工作做起來比較從容,比較有把握。

四、“切”則輸入有效的管理信息

“切”即“切入”。是叩啟心扉讓靈魂閃光的手段。通過望、聞、問,你基本了解你的學生你的班級,這時你已能抓住問題的關鍵,尋找到適當的基本切入點,然后掌握正確的切入角度和方式,抓住最佳切入時機輸入你的有效信息,激活學生、班級自身的潛能,使你和學生你和班級之間產生諧振奮。從而最大限度地使學生和班級達到自我完善、自我調節、自我控制的目的。所以發現問題后,你要認真觀察、仔細傾聽、耐心詢問,積極開動腦筋去發新的問題、新的疑點,并不失時機地發現問題的實質,找到切入點,切中問題的要害使問題迎刃而解。

由此可見,望、聞、問、切四個環節不是孤立進行的,而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并是要穿插交錯進行,貫徹到班級管理的始終。

參考文獻

1.牛冰山,趙京.教師素質論大綱.第二版.北京:北京華藝出版社,1999

2.林流.教師角色與教師發展新探.北京師范大學學報,2003;8(13)

3.馬兆掌,張憲堯.班級管理概論.人民出版社,1989

4.扈中平.現代教育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5.陳琦.當代教育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