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教師發展進程論文
時間:2022-03-11 09:08:00
導語:大學教師發展進程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在20世紀60年代末,美國大學教師發展只是少數高校的自發行為,采用了一些零星的項目。到70年代,項目制逐漸確立起來,高校對教學空前重視,并得到外部基金會的資助。進入80年代,教學促進中心大量出現,這些中心擁有穩定的經費支持。90年代,大學教師發展中心普遍設立,兼職教師和終身教職教師的發展問題被提上日程。目前國內對大學教師重評價、輕發展的傾向很嚴重。一方面,高校沒有為教師提供發展的環境和氛圍;另一方面,教師疲于應對各種考核,沒有時間和精力來關注個人的發展問題。
[關鍵詞]美國;大學教師發展;歷史進程
[中圖分類號]G649.1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0717(2006)06-0066-05
大學教師發展(facultydevelopment)廣義上指發生在大學教師身上的總體變化,這些變化源于學校環境中各種因素的影響。狹義上指為改進大學教師的教學或科研成效而設計的一些發展項目,它包含四個層次:改進課程的設計,改進教學技能和對學生學習的評價(教學發展);提高專門技能或學科研究(專業發展);提高管理職能方面的績效(組織發展);改變大學教師對自身的理解和認識,改善他們的社會和組織環境,改變他們對自己工作的態度(個人發展)。
一、美國大學教師發展的歷史
在美國,大學教師發展長期以來就是增強高等教育活力必不可少的策略和手段。盡管休假年從1800年起就在美國大學實行,但是大學教師發展更多特指學科方面能力的提高和對本學科教學的精通。從20世紀70年代起,大學教師的專業發展側重培養特定學科領域的專業技能,主要包括新教師的定位、教授職位的審查、學術休假和課程負擔的削減等等,后來又擴大為包括專題學術討論會報告、出公差、教學效能計劃。所有這些策略都是為了更好地確保大學教師在高校里的生存和發展。
1.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大學教師發展
在高等教育領域,盡管人們對教學改革的關注由來已久,但大學教師發展辦公室和中心也只是在20世紀60年代初才開始出現。20世紀60年代教學新方法在高校的推廣,其中一條途徑就是建立視聽中心。最初只是提供一些技術服務,后來擴大為包括課程設計、教學方法和教學評價方面的咨詢。在很多校園里,新的視聽中心是管理者的驕傲,也是來參觀的州議員的一個必經之地。然而,起初該中心卻鮮有教師光顧,因此初建時對教師發展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美國大學教師發展運動出現在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1970年以前,美國很少有人關注大學教師發展,很少有學院和大學提供持久連續的教學改革項目。第一個教師與教學發展中心(成立于1961年)是密執安大學和密執安州立大學的教師與教學發展中心。
這一時期的教師發展項目和活動只是少數大學的自發行為,大學教師發展尚處于萌芽狀態,不管是項目還是活動都是很零星的,不成體系的,主要還是針對教學發展而提出的。全面系統的教師發展項目尚未形成,大學教師發展的概念也不是很明確,還沒有人為大學教師發展提出明晰的系統的概念框架。因此,這一時期人們對大學教師發展的理解還很模糊。盡管休假年、訪問教授和資助出席專業會議在高校中存在已有一段時間,但直到本科教學成為一個主要議題提上日程,大學教師發展才成為美國高等教育中的一個主要關注點,所以這時的大學教師發展專業人員幾乎沒有,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20世紀70年代早期。1958~1968年這段時期被稱為美國聯邦對學院和大學資助的“黃金時代”,因為大學研究費用增至三倍還多。到1968年,美國政府以學生資助、研究經費和建樓及實驗室貸款等形式的資助擴展到美國92%的學院和大學。20世紀60年代早期和中期,受政府資助的激勵,美國大學繼續擴張,博士學位的數量暴增,這種增長有助于保持美國高等教育的擴張,致使綜合大學和很多文科學院也都強調教師研究。由于持有博士學位的教師數量顯著增長,這一時期的大學教師發展活動幾乎全都以學術休假和公休假等形式進行。
2.20世紀70年代的美國大學教師發展
從1970年起,美國高等教育進入了格雷厄姆(Graham)(1997)所說的“停滯的十年”時期,渴望獲得聯邦資助的幻想破滅。美國的社會問題,尤其是高通貨膨脹和其它經濟危機,導致了入學率的下降和開支的緊縮。這種情況造成了兩種結果:教師流動性的降低和學生批評聲的增加,學生們普遍認為大學不關注他們的需要。例如,在20世紀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爆發了學生抗議運動,指責學院式的課程和教學,尤其是某些課程無關緊要以及教學質量較低等問題。由于抗議發生在一流學者最集中的大學,從而摧毀了這樣一個神話,即“一位好教師必須做到的是精通其所教科目”。一些非傳統研究生數量的增長也對傳統的教學方法提出了挑戰,他們中很多人要求更富創新性的教學方法。與此同時,大學教師的平均水平開始上升,教學的重要性也增強了。隨著教師職位的減少和學生抱怨的增加,大學開始把教師發展的努力方向放在教學上,積極關注教學的改進,開始重新審視他們的資源及其利用效率。直到20世紀70年代,高校才開始特別關注更有意義和有目的的教師發展,而人們對這一新領域的了解和認識也在不斷增加。
20世紀70年代,很多負責大學教師培訓和發展的中心或單位紛紛建立,推動了大學教師發展項目的快速發展。這些中心通常提供短期課程、習明納(一種研究生討論班)、工作坊(一種專題討論會)、咨詢和評價。這時的大學教師發展項目很大程度上主要依賴于來自基金會的外部支持,如丹佛斯、莉莉、凱洛格、梅隆、卡內基、福特和布什基金會等。借助基金會的支持,大學教師發展活動常常與高等教育教學與學習的研究計劃聯系在一起,如錫拉丘茲大學、西北大學、密執安大學和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等。截止到20世紀70年代中期,美國過半數的學院和大學都設立了教師發展項目。伯格威斯特(WilliamH.Bergquist)和菲利普斯(StevenR.Phillips)等把這一時期稱為美國大學教師發展的成熟期。在這一時期,有三本大學教師發展的奠基之作面世:伯格威斯特和菲利普斯的《大學教師發展手冊》、蓋夫(JerryGaff)的《關于大學教師更新》、林德威斯特(Lindquist)的《教學改進項目的設計》。蓋夫在著作《關于教師更新:教師教學和組織發展的進步》中明確指出,大學教師發展的三維結構是由教師發展、教學發展和組織發展構成的。在這一時期,美國大學的教師開發者們極其關注在校園內贏得對教師發展活動的信任和支持。有專家稱,20世紀70年代是大學教師發展的背景發生變化的關鍵時期,這些變化包括人口統計狀況、學生數量的遞減、成本的上漲和職業期望的變化等等,它們開始顯著地影響大學教師的工作環境。
在20世紀70年代,美國的大學教師發展項目制已經逐漸形成并日漸完善,而且遍及到大多數的大學校園。另一個重大突破就是在理論上獲得了重大進步,尤其是蓋夫和伯格威斯特等人澄清了大學教師發展的概念,并建立了概念框架,使得人們對大學教師發展有一個清晰明確的認識。在校園內,大學教師發展不再是個別學校的自發行為,相關的組織和機構紛紛建立,尤其是在1976年高等教育專業與組織發展網絡(POD)的建立,社會各界也逐漸達成共識,從思想上認識到其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從行動上給予了有力的支持,大學教師發展不再是孤立的行為,而是開始受到多方援助的集體行為。
3.20世紀80年代的美國大學教師發展
進入20世紀80年代,大學對研究的資助上升,而對教學中心的資助下降。繼20世紀70年代開支緊縮之后,20世紀80年代的研究開支擴大。大學從私營部門、州和地方政府那里尋求和獲得資助。教師招聘繼續保持低調,教師職位短缺。另外,一批新式學生進入美國學院和大學的課堂。他們精通技術和多媒體,這就迫使其他教師反思他們的教學方法,并尋找促進學習的備選策略。到80年代中期,大約60%的美國學院和大學都確立了某種類型的教學改進項目,大學教師發展項目在校園里很普遍。與70年代相比,大部分大學教師發展項目仍然受到私人基金會的資助,所不同的是,除了私人基金會,還受到一些聯邦機構的資助。這一時期,TA發展項目的增長達到高峰,教學與學習中心以及類似的組織機構也大量涌現,大學教師發展開始向組織化方向邁進。這些中心都配備一定數量的專業人員,而且擁有穩定的經費支持。教師發展項目內容越來越豐富和全面,覆蓋全校,大學教師發展開始系統化、全面化。
在此期間,一些批評美國高等教育及其對本科教育的報告相繼出現。這些報告來自國家人文科學基金、美國學院和大學聯合會、卡內基基金會的歐內斯特·博耶和全國教育協會。報告指出了高等教育中的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這些報告喚起人們對學院和大學中的科目和課程內容廣度不足、預備教師的過度專業化和教學與學習質量下降等問題的關注。報告用足夠的事實證明,大學需要給教師和教學以更多關注,重建對教師發展的興趣。1988年全國本科教育質量改進會議召開,這次會議是由美國學院和大學聯合會以及西北密蘇里州立大學發起的,主要探討了高校教學質量和多樣化的問題。教師開發者開始提供不同類型教學策略的信息,這些策略能創設積極的學習環境。這一時期信息技術出現了,并成為全美教師開發者的主要關注點。
在80年代,人們對在職培訓的關注遠比70年代多,教職員培訓項目即便不是普及的,至少也是常見的。問責制在高校的建立,也推動了高校對大學教師發展尤其是教學發展的重新關注。人們進一步肯定了一些大學教師需要通過培訓項目提高其教學能力,而管理者需要一些發展項目提高其領導和協調能力,其中大學管理者的專業發展是大學教師專業發展容易被忽視的一個領域。
4.20世紀90年代以后的美國大學教師發展
在20世紀90年代早期,大學教師發展專家開始再次檢查他們的作用和支持教師專業發展的手段。例如,提供的資源和激勵并不總是充分影響到教學和學習或組織過程,并使之發生系統持久的變化;為教師提供一系列的教學效能習明納或把一些教學書放在圖書館書架上并不能充分促進課堂中實際的教學技能的掌握;理解教師的專業發展目標和了解他們關于什么最能發揮作用的觀點是設計有效的大學教師發展項目的關鍵,而實現發展的關鍵要素是教師個人的積極參與;在90年代,問責的重要性增強了,高等教育消費者和社會輿論對教學質量和培養目標的要求提高,希望教師在課堂上有更精彩的表現,希望大學培養出的學生能夠適應社會的需要。
鑒于以上的背景,90年代大學教師發展又有了新的特點。大學教師發展中心在高校中普遍設立,中心的人員配備和硬件設置都大大增強了,高校拿出常規經費來支持中心的發展,教師的個人發展得到重視。針對教師個人的人生規劃、職業生涯的工作坊開設起來。針對研究生助教的發展項目也日益增加,增強了研究生的職業技能,為他們以后的求職做了較好的準備。另外,終身教職后的教師發展問題也日益引起人們的重視,也開始強調組織的發展,通過為教師發展創設良好的組織氛圍,提高發展的有效性。這一時期,大學兼職教師的發展問題開始提上日程,雇用兼職教師可以大大節省成本,因此各類高校不僅僅是社區學院開始大量聘用兼職教師,兼職教師的發展也日益得到關注。
隨著我們對大學教師發展的理解逐漸成熟,大學教師發展的范圍已經并正在擴展。教師發展的原始動力——改進教師個人的教學技能——已經納入到高校的生存需要軌道?,F在的發展問題不僅僅要求如何改進教師的教學技能,還要求從總體上實現教師的發展,著眼于如何為教師創造全新的事業選擇,如何再開發出吸引新學生群的課程和如何保持大學的活力和競爭力。雖然成功的大學教師發展項目未必能解決高校中的所有問題,但由于項目的推廣,教師態度、過程、體制已經發生了變化。成功的大學教師發展項目通常對校園有廣泛的影響力,所以雖然財政緊縮,絕大多數的大學還是繼續堅持教師發展的理念和實踐。
由前面的歷史不難看出,大學教師發展主要圍繞教師個人所教學科的專門知識和教學技能。經過過去的三十多年,在高節奏的科技化和全球化的社會,這種傳統的甚至有些狹隘的大學教師發展觀不再充分地滿足教師和大學的需要,大學教師發展當前的努力更多地集中于:應對生命力與更新的問題;加強同事之間的關系,支持既定的大學使命;應對教師和大學的“生存能力”問題。可見,每一時期大學教師發展都有不同的內容和側重點,這與當時的社會變化和高等教育發展密切相關。
二、對我國大學教師發展的啟示
隨著我國逐漸邁入知識經濟時代和大眾化高等教育時代,高校在關注如何培養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各級各類專門人才的同時,對教學質量也越來越關注,由此也就把焦點集中在高校教師身上。長期以來,人們對高校教師都寄予很高的期望。一方面他們是教育者,負責“傳道、授業、解惑”,另一方面還是學習者,通過學習不斷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學水平,保證教育教學質量,跟上時展的步伐,傳授新的適應時展需要的知識和技能。而在國內,上至教育主管部門,下至高校,并沒有為教師提供充分的發展機會。
首先,在國內雖然很多人意識到教師需要學習,需要發展,但通常認為學習和發展是教師個人的事,屬于自我提升,別人似乎沒有這個義務幫助他們。教育主管部門和高校并沒有把教師的發展問題納入考慮的日程,教師考核遠遠重于教師發展,對教師發展沒有給予積極主動的支持。其次,現有的教師管理制度又束縛著教師的自我發展,沉重的教學負擔,巨大的評價壓力,使得教師在教學和科研一線上奔忙,抽不出時間自我發展,即便他們很想提升自己,但是缺乏時間和精力。再次,近年來高校也開始重視在職培訓,選派一些教師到知名大學進行培訓和學習,雖然有成效,但是培訓不等于發展,培訓是發展的一部分,但不是全部內容,而且教師發展是長期性的計劃,不是短期的培訓就能實現的。美國的大學教師發展在聯邦、州和院校層面都給予了極大的支持。教學管理者們充分認識到這一問題的重要性,給教師提供了充足的資源和機會?;诖耍瑖鴥雀咝撟龅揭韵聨c:
1.創設大學教師發展的良好環境
這里的環境包括校內外的制度環境和心理環境。校外環境,就是國家設立一些針對大學教師發展的專項撥款和基金,為大學教師發展提供充足的資源和資金;教育部成立一些集中的教師發展機構和組織,以負責一些具體的教師發展活動和項目的運作,并評價其實施結果。校內環境,指的是在院校層面重視教師的成長和發展,把教師發展作為一個重要議題納入到學校發展的戰略軌道上來,為教師發展創設良好的組織氛圍,讓全校意識到它不僅是教師個人的責任和義務,也是學校繼續發展的重要戰略,形成教師發展的緊迫意識,成立一些院校層面的中心或辦公室,由相關專家負責管理,專門負責本校的教師發展,設計一些適合本校教師特點和培養目標的發展項目。在系所層面上也可以組織一些發展活動或項目,幫助本系所的教師發展,鼓勵教師積極參與,同行之間展開合作。在不同的學科之間展開跨學科的交流和合作,促進交叉學科教師的發展,并對獲得終身教職的教師提供一些發展機會,使發展貫穿教師的一生。
2.采用彈性的評價考核機制
當前高校的教師評價機制,規定得過死,缺乏彈性,沒有真正起到以評價促發展的作用。教師在評價的巨大壓力下,苦不堪言。一方面,他們肩負著教學的沉重負擔,盡心盡力地上課,過多的教學工作量讓他們不堪重負;另一方面,他們還必須應對校內的各種考核,除了教學,在科研上還必須達到一定水平,必須發表一定數量的文章,否則任期考核面臨不過關的危險。國內的高校教師在考核評價的巨大壓力下,發展根本無從談起。首先在時間上就無法保證,心理上也沒有準備。所以,采用靈活的富有彈性的評價考核機制十分必要。教學上好的教師,在考核時要關注到他們這方面的優勢;科研上突出的教師,評價時也要注意到。引入同行評議機制,由同行對教師的教學和科研進行評價,為教師的晉升和留任提供更多的有效信息,并使評價過程更加公正和透明。通過組織一些專門的習明納和工作坊,分別對這兩類教師進行培訓。例如,可以組織教學工作坊和習明納,幫助一些新教師掌握教學技能和方法;組織一些科研工作坊,請一些專家或科研上突出的同行介紹經驗,相互學習和促進。另外,要把評價和發展結合起來,以評價結果確定教師下一步的發展目標,制定教師的個人發展計劃,實現有針對性的發展。
3.將在職培訓與發展結合起來
在職教師培訓在我國已有一段歷史,但沒有真正起到作用。尤其是在職大學教師的培訓,多半是為了提高學歷,在大學里接受短期課程或者在職攻讀學位。假期里的短期培訓往往流于形式,沒有發揮出應有的效果。況且,大學教師發展并不等于大學教師在職培訓。很多學校似乎把這兩者混同,以為為教師提供在職培訓機會就是在支持教師發展,事實上,除了在職培訓之外,大學教師發展還有很多內容。在職培訓更多地是針對教學和課程而進行的技能培訓。除了教學和課程之外,大學教師發展還包括教師的個人發展和組織發展。在美國,大學里的教學改進中心為在職教師發展提供資源和服務,而在系所層面通過為教師提供一些發展項目,在教師之間展開合作,互相觀摩課堂,提出評價意見,從而推動課程的改進和技能的提高。借鑒美國的經驗,我們可以努力使在職培訓的形式更加多樣化,內容更加豐富,同時也保持與時俱進,吸收當前的高科技成果,使得培訓能夠滿足教師的不同層次和水平的需要,把在職教師培訓納入到大學教師發展的范疇中,并擴展其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