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和天然氣工業機構改革論文
時間:2022-01-04 02:49:00
導語:石油和天然氣工業機構改革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上游——CNPC
(一)對中國陸上石油生產的壟斷
在80年代以前,中國的石油、天然氣勘探與生產完全由石油工業部(MPI)控制,包括投資分配、目標產量、產品結構、產品銷售與定價。1988年,石油工業部改組為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CNPC),被授權控制原MPI屬下的資產,對下屬生產企業擁有所有權;同時還保留了許多前MPI的"部級"職權,包括制訂環境保護管理政策。CNPC繼續成為中國國內石油勘探與生產的主體,也是開發國外石油和天然氣供應的主體。這一重要職能并不是純商業化的,而是與政府保證中國能源安全的愿望密切相關。1997年CNPC生產的石油占中國石油總產量的89%。
CNPC成立后,中國石油和石化工業企業改革的方向并不很明確。CNPC屬下的生產企業通過CNPC由國家部分或全部所有。然而,企業改革也賦予了這些生產企業法人地位,它們有權簽訂合同,自負盈虧,保留利潤。盡管CNPC的成立標志了從純粹部級行政控制職能向市場管理手段的重要轉變。但是,"公司"在哪里?這一問題仍不清楚。CNPC會成為一個真正的、擁有和經營屬下生產單位獨立的公司,還是只是對下屬單位沒有直接的所有權和經營權的一個部?1988-1998年這一階段,實際上是一個探索建立該工業正確經營結構的過程。直到1998年的重組,中央決策者們才最終決定CNPC將真正摒棄其"部級"職能而成為一個一體化公司。
1998年以前,矛盾的焦點一直在于CNPC下屬大型企業各自的發展雄心以及CNPC內部要素和高層決策們想把CNPC建成真正現代公司(下屬企業成為一體化公司的一部分)的希望之間的沖突。盡管有了1998年重組這一極其重要的政策決定,但CNPC的最終結構仍遠未確定,總部和最大生產企業之間的緊張狀態還遠未結束。
(二)下屬主要生產單位
雖然在90年代進行了大范圍陸上勘探,也找到了很多新油井,但中國的石油產量還是集中于為數不多的幾個油田。除了大慶,主要油田有以下幾個:
1.勝利石油管理局:勝利油田發現于1961年,由在山東省北部地區12個左右油田組成。產量從60年代早期直至80年代一直增長,1990年到達最高峰(日產6.7億桶),以后開始下降,1997年產量降至每天5.6億桶。但目前仍是繼大慶油田之后的第二大油田,1997年占CNPC總產量的1/5,銷售收入25億美元,有20萬職工。
2.遼河石油管理局:遼河油田位于中國東北地區的遼河盆地,由25個左右規模不等的生產單位組成。該油田發現于1969年,1970年開始產油。到1997年,年產量達1500萬噸,占CNPC總產量的11%,職工人數13萬。
3.新疆石油管理局(XIPA):經營著中國最西部省份的所有油田,但塔里木盆地和吐哈盆地的油田除外。XJPA屬下最重要的油田是準噶爾的克拉瑪依油田。1997年的原油產量占CNPC總產量的6%。
4.塔里木石油勘探和開發指揮部(THPEDH):塔里木盆地最近的發展對中國和CNPC具有巨大的重要性。塔里木盆地和吐哈盆地現在被認為是中國在21世紀擴大其陸上石油天然氣生產能力的重要希望所在。56萬平方公里的塔里木盆地是世界最大的未進行開發的油藏盆地。中國地質學家估計該盆地的"地質儲量"有108億噸石油和84000億立方米天然氣。這將有可能降低中國對進口石油的依賴性。但中國同時要應付將原材料穿越整個中國運至東部沿海地區所帶來的高運輸成本和開采成本,塔里木盆地的油層常處于5000米以下的地層(中國日報商業周刊,1998年10月11日)。開發塔里木不單對中國石油天然氣的自給自足意義重大,而且對CNPC的經營結構也具有重要含義。通過獲得未來國內石油和天然氣供應的主要來源,CNPC已保證將未來國內發展的一大部分牢牢由公司總部控制。
(三)具體權力
1.財政控制:CNPC的年度報告和出版的資料都沒有詳細說明公司內部財政控制的演變狀況。每家企業各自制定預算,由CNPC總部"檢查",然后納入全公司的綜合預算。CNPC總部實施財政控制主要通過利潤、銀行貸款、外商投資等渠道進行,但從目前的實際狀況來看,這種控制似乎并不是很成功。CNPC越來越強烈地意識到財政控制在建立具有國際競爭力公司中的重要作用。不過到1998年,下屬生產單位似乎仍擁有極大的財政自主權。1998/99重組的一個重要方面是試圖增加CNPC總部對財政的控制權。
2.利潤:CNPC利潤有很大部分可能由下屬企業直接控制。如1997年,CNPC銷售收入為1678億元,稅前利潤為332億元。在上交利潤229億元之后,CNPC留下稅后利潤103億元(CNPC,1998:444)。CNPC下屬最大企業大慶占其稅后利潤的63%(65億元)(CNPC,1998:281、444)。但是,要想獲知下屬企業到底上交多少利潤給CNPC總部則極其困難。大慶提供的數據為:1998年從石油生產中獲利506億元,"上交"中央財政114億元,CNPC總部104億元。如果不將大慶的收入包括在內,1998年CNPC會出現虧損。然而,大慶的財政狀況和其他大型中國企業的情況一樣,極為復雜。這是由于很大部分收入來?quot;多種經營",而且不出現在正式出版式的統計數字中。如果加上多種經營的收入,大慶的銷售額會比以上數據大得多,亦即"上交"CNPC總部的也會多得多。圍繞上交數額這一問題,每年都有冗長激烈的談判協商。1999年,大慶和CNPC總部的關系還是"包干"。
3.銀行貸款:1997年,CNPC從政府預算中得到114億元,其中12億元是國家發展銀行的軟性貸款,52億元是其他銀行的可歸還性貸款,43億元是中國建設銀行的貸款(CNPC,1998:208)。1997年,CNPC首次發行石油企業債券,籌集了50億元(CNPC,1998:208)。這些款項中多少由CNPC總部控制,多少由下屬生產單位控制,無從所知。
4.外商投資:CNPC被授予特權與跨國公司合作勘探開發陸上石油。與CNOOC(中國海洋石油)形成鮮明對比,CNPC對外商參與陸上石油勘探和開發的熱情并不高,至1993年才有第一個正式陸上石油開發授權。到目前為止,提供給外國公司的競標地區僅"局限于中國在技術和資金上有困難獨立進行操作的地區"(ChoungandTerreson,1998:15)。即普遍所指的給跨國公司啃"硬骨頭"的政策。到1998年底,共有47份合同已付諸實施,但只生產230萬噸原油,外國投資額只有5.58億美元(CNPC,1998:39)??鐕顿Y商們"不愉快"的重要原因之一,是"CNPC總部似乎對地區油田公司的領導權威有限"(Andrews-Speed和CaoZhiguo,1996:176)。
PC的海外投資:到1997年末,CNPC的海外投資累積達8.08億美元(CNPC,1998:210)。地區包括蘇丹、委內瑞拉、哈薩克斯坦和秘魯。CNPC獲得的可恢復儲量總數達4億噸,相當于中國國內可恢復儲量的12%。CNPC1998年海外產量只有190萬噸,只占中國國內總產量的1%。CNPC不斷增加其海外投資的長遠意圖是從國外穩固獲得石油和天然氣。除了已有的投資,CNPC還簽訂了其他巨額合同開發中亞和中東地區的石油。CNPC與伊拉克簽訂了價值12億美元的合同,一旦聯合國取消對伊拉克的制裁,就可開發伊拉克Ahdab油田。1997年,CNPC與哈薩克斯坦政府簽訂總價值為95億美元的協議,開發該國兩個油田。這一項目包括建設價值24億美元的輸油管道,長達3277公里,從哈薩克斯坦通往中國新疆。該項目在1999年7月"擱淺",原因是"石油價格的不穩定"以及建設輸油管道給CNPC帶來巨大的財政負擔。
從某種意義上說,在中國以外的地區擴大石油天然氣組合可以被認為是一種半政府職能,這是因為CNPC的動機是提高中國能源供應的安全性;然而從另一意義上說,這一動作也可以被看作與資本主義巨頭公司一樣的一種商業行為,其目的也是為了在母國以外地區建立多種全球資源供應組合。
(四)大慶--中國東北的挪威
長期以來,大慶石油管理局一直是中國石油工業最重要的生產單位。大慶的產量一直相當穩定,保持在5600萬噸左右。1996年,大慶占CNPC總產量的2/5和稅前利潤的2/3。也就是說,大慶長期以來一直是而且至少在數年內仍將是CNPC石油生產的核心。但是,一些工業專家相信大慶的產量會快速下降,在五年之內資源會枯竭。
大慶還是中國最大和利潤最好的企業。1996年,其總收入為53億美元,遠遠高于排名第二的中國東北電力集團公司(SSB,ZDQN,1997:277)。大慶稅前利潤總額為23億美元,而極為成功的上海汽車集團公司的銷售額為25億美元,稅前利潤只有5.4億美元。
大慶的總人口為200萬,其中大慶職工人數為25萬人,另有80萬職工家屬。像其他國營企業一樣,大慶有一整套龐大的社會福利系統,包括住房、學校和醫療保健,給賴其為生的數十萬人提供了從搖籃到墳墓的保障。與其他典型國營企業一樣,大慶不能自主提高職工工資。但中國1978年以后的改革開放使大慶在政治上有正當理由提高用于社會福利的費用,從那以后,大慶的"社會工資"大幅度提高。大慶現在擁有高質量的公共服務設施。住房面積大幅增加,所有大慶職工都住進了以國營企業標準而言也相當寬敞的住房,幾乎不用付租金,也不用付采暖費(對一個冬天溫度能達零下30度的地區來說,采暖費用是一大開銷);大慶還建立了高質量的醫療設施,給個人提供免費高水平醫療;道路維修和公用場地的維護質量也很高。
說大慶是"中國東北的挪威"并不過分。大慶油田長期以來的巨額收入被作為再投資用于提高人力資源的質量。大慶擁有出色的教育設施,從托兒所直到高等教育。最近剛剛完工的中學,其設施可與東亞的任何一座先進學校相媲美。不僅如此,大慶職工還享有免費教育。當石油有可能在相當短的時期內采完以后,大慶將留有豐富的人力資源。
80年代中期開始的企業改革允許企業保留相當大比例的利潤,這使大慶的雄心越燃越高。90年代建立大型企業集團的深刻討論和政策試點更給這些雄心增加了推動力,這一過程的一個重要方面是兼并與收購過程的開始,通過兼并,強大的企業變得更強大。1996年,在富有遠見的丁貴民的領導下,大慶進一步發展了自己的改革計劃,策略是逐漸脫離油田"技術服務"公司,全力以赴發展一體化的石油和石化業務。這為大慶自主發展成為一個全球巨型企業制定了航向。大慶計劃用其累積的豐富財政資源購買國際石油資產,特別是在前蘇聯。如果得到允許,大慶還準備兼并國內其他油田及一些重大企業,主要目標包括:東北地區的煉油廠、上海石油化學工業有限公司(SPC)和北京燕山石化。
大慶還考慮過與中國化工進出口公司(Sinochem)合并,以給大慶提供與國際市場的直接聯系。大慶認識到發展下游業務的重要性,曾計劃在沿海地區的高速公路發展加油站網絡,通過兼并或收購建立聯鎖店,還探索過成立自己運油船隊的可能性。它與大連港(大慶石油通過大連港出口)就兼并進行過交談,還與中國最大的汽車公司--一汽和二汽進行洽談,目的是建立合資企業,開發高質量潤滑油。如果條件合適,大慶希望把學校、醫院和其他社會服務機構交由地方政府管理。
總之,到90年代中期,大慶在國內外發展擴大方面雄心勃勃,目標是使大慶成為一個新的大型一體化石油和石化公司的核心,帶領中國這一工業與全球巨頭公司進行競爭。策略的重點在于集中全力實行上下游一體化,發展石油、油品和石化產品的核心業務,"通過市場"以兼并或收購其他強大公司為手段來高速發展。
但大慶雄心勃勃的計劃受到CNPC總部的堅決反對。如果大慶"通過市場重組"達到了目標,將意味著CNPC的實際消亡。經過激烈討論,中央政府支持CNPC總部通過行政手段建立全球巨頭公司的戰略思路,否決了大慶的發展計劃。這一決定在中國的工業改革史上意義重大。它確定了石油和石化工業改革道路的一個新的和不同的方向,而且對整個中國大型企業的改革具有深遠意義。大慶的計劃受挫后,其雄心勃勃的領導被調往CNPC的其他部門,丁貴民成為CNPC的副總經理。
盡管計劃遭到了中央政府和CNPC的否定,但大慶仍為1998/99的重組進行了激烈的斗爭。中央政府拒絕大慶計劃的一個重要后果是使大慶加大了發展"多種經營"的趨勢。長期以來,大慶受制于CNPC和中央政府,不能運用大量收入發展石油業務。大慶的年產量受政府計劃的嚴密控制,更不可能考慮與其他石油石化公司的兼并。結果迫使大慶每年用利潤留成建立核心業務以外的業務組合。到90年代中期,大慶已擁有遍布中國各地的1000多家下屬公司,涉及各種不同工業。八萬多職工直接為大慶這些下屬公司工作,另有更多的人員分布在大慶投資的聯營公司中。僅在山東省,大慶就投資了七億元。這些下屬公司的業務包括房地產、食品加工、塑料、制衣、紡織、航空和汽車配件。其中,很多公司是與跨國公司的合資企業,尤其是與日本和韓國。大慶從多種經營中獲得的總收入有可能與從油田獲得的收入相匹敵。而大量積累非核心資產是希望建立起大型業務組合,以使大?quot;公民"在石油采完以后也能獲得生存和保持繁榮。這些投資與大慶通過投資住房、教育和醫療提高人力質量方面的投資相對應。
二、下游:Sinopec
(一)Sinopec成立于1983年,是受國務院直接領導的部級企業。它的成立是中國石化工業機構改革的一個重要步驟。Sinopec集中了一批企業,它們聯系緊密,但曾分別受石油部、化工部、紡織部和輕工業部領導。Sinopec成立后,還將一部分以前受地方政府管轄的企業納至麾下。
Sinopec在石化工業的業務全面。覆蓋了從原油加工、油品、石化產品、化肥、合成樹脂、化纖和橡膠的生產和銷售。這些業務與CNPC的業務具有互補性,前者主要經營下游業務,后者集中于上游生產。
在90年代中期,Sinopec的下屬生產企業有36家,職工人數65萬人。這些企業中有數家相對具有很強實力,而且具有特殊的歷史文化傳統。上海石化、齊魯石化、揚子石化和大慶石化等企業占Sinopec總資產的30%。1995年,這幾家企業生產的乙烯占Sinopec乙烯總產量的87%。八家大規模煉油廠占Sinopec煉油生產能力的一半以上。
從成立之初到90年代后期,Sinopec一直同時起著三種作用:它是下政府部門,主管中國石化工業的發展;它是一個行業協會,盡力幫助整個行業的發展;它是一家控股公司,控制中國絕大部分石化公司。但上述三種角色互相之間存在著嚴重沖突。
1.Sinopec作為一個政府部門:作為主管中國石化工業發展的一個政府部門,Sinopec制定第九個五年計劃中石化工業的發展規劃,也制定這一工業的長期發展目標。Sinopec的目標是確保中國石化工業的生產和技術在20世紀末21世紀初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這意味著新煉油廠的設計加工能力必須在每年500萬噸以上,新的乙烯項目的生產能力學能少于每年45萬噸。Sinopec還負責引進世界最先進技術,對于重大項目的引進,下屬單位必須得到Sinopec的批準。Sinopec還控制產品定價和原油的經銷;負責改革原油價格系統,使其與國際市場價格接軌。
2.Sinopec作為一個行業協會:行業協會這一概念在中國比較新,對其作用存在很大爭論。隨著政府的政策轉向主要以市場機制進行資源調配,很多部被取消,取而代之的是各個"行業協會"。原則上說,行業協會是由企業自愿參加,自發成立的。事實上,行業協會的出現并不是"進化"而來,而是通過"設計"成立的。其主要職能是設定技術指標,向政府進行游說,給于該行業優惠政策。除了幫助和提高中國石化工業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這一總體目標之外,Sinopec作為一個行業協會的作用很不明確。
3.Sinopec作為一個控股公司:從外表來看,Sinopec控制其所有下屬企業。然而Sinopec和其下屬企業都具有法人地位,負責其名下資產的保值增值。Sinopec總中在涉及生產、開發、科技、國際合作和任命下屬企業領導方面具有決定權。主要生產企業具有自主權,負責組織和優化生產、擴大市場、促進科技進步、支付利稅和完成Sinopec總部制定的利潤目標。這一級別的公司是自主單位,互相競爭。
(二)Sinopec總部和下屬企業間的關系
1.選拔領導:Sinopec原則上負責任命企業領導。成功地管理好一個下屬企業的重要結果是被提升至公司總部。
2.財政自主權:在"二級法人"的體系中,Sinopec的下屬企業具有法人地位,是利潤中心,負責各自的財政事務,和Sinopec一樣具有法人地位,對其財務負責。企業每年編制財務報表,上交Sinopec總部,納入年度總財務報表??偛坎荒馨岩粋€下屬企業應上交稅后利潤的25%,自留75%。例如,1996年,Sinopec收到下屬企業上交利稅10億元,但同年Sinopec的總經營利潤為55億元(Sinopec,1999:12)。Sinopec作為上市的股份制企業如SPC和鎮海煉油廠的控股人,從這些企業中得到大量收入。
在國際市場上市的公司如何使用其利潤留成,用Sinopec的話來說,"由上市公司自主決定"。但是,事實上總部和上市公司之間關于"上繳"數額仍存在大量討價還價,股息分紅只是其中一個因素。
下屬企業有權在國際市場籌資,但是,任何大型投資計劃(超過人民幣二億元)必須由Sinopec報國家計委批準。
3.資源和產品的調配:Sinopec控制給下屬企業的原油供應。1992年以前,Sinopec是國家石化規劃中規定的分配計劃的實施人。Sinopec的重要作用之一是在內部企業之間進行協調,調配生產資料。90年代后期,隨著市場經濟對石化工業的影響,Sinopec的這一職能逐漸消退。產品營銷成為Sinopec下屬企業的重要問題。
4.煉油:Sinopec在1983年成立之初,實際上壟斷了中國的石油煉化。當時,Sinopec有31家煉油廠,占中國總生產能力的91%(ChoungandTerreson,1998:27)。此后,Sinopec的煉油能力迅速擴展,以滿足石化工業日益增長的需求。其煉油能力從1983年的日平均190萬桶上升至1996年的日平均360萬桶。同時,由于需求大于供應,其他企業紛紛進入這一市場,出現了大量煉油廠,但這些企業的生產規模往往很小;地方政府也積極參與興建小煉油廠;CNPC也開始擴大其煉化規模。到1996年,Sinopec盡管經夯快速增長并繼續保持優勢,但其占全國總煉油能力的比率仍從80年代后的90%下降至1996年的83%。
Sinopec在成立之初,除了幾乎壟斷石油煉化外,還近乎壟斷了重要油品的生產,如汽油、煤油、柴油和潤滑油。1989年,這些產品占全國總產量的92%。隨著國內需求的不斷擴大,Sinopec繼續迅速提高這些產品的產量。雖然遭遇到進入這一市場的其他競爭對手,Sinopec在1996年仍占有國內主要油品生產的83%,
5.石化產品:80年代中期以來,中國的工業化伴隨著石化產品生產與消費的巨幅增長而增長。從1989至1996年,中國乙烯產量上升46%,塑料產量上升64%。到1996年,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合成纖維生產者。盡管八十、九十年代主要石化產品增長迅速,中國仍落后于世界領先石化生產者。1996年,中國的乙烯產量只是美國的13%和日本的2/5;在塑料方面,中國雖排名世界第九,但產量不到美國的1/10,只有日本的1/4。
(三)下屬企業不斷擴大的自主權之一:總體問題
Sinopec是國家控股公司,部分或全部擁有下屬企業,但其屬下的大型企業有自我發展的雄心,而且往往得到地方政府的支持。為了發展,它們不斷借款,自己負責清償;通過向外界發行股份,降低Sinopec對它們的所有權,從而獲得更大的自主權;與跨國公司合作建立合資企業??傊?,從1983年成立至1998年重大組止,Sinopec發展一個重要特別是一個現代大公司實行集權的需要與下屬企業不斷要求更多自主權之間的矛盾。90年代隨著中國石化行業的迅速放開,這一過程加速發展,主要通過以下幾個途徑:
1.不斷增長的市場動力:在中國經濟改革政策下,石化企業需要自己作出越來越多的決定。國家計劃外可以出售的石化產品比例從80年代微乎其微的比例提高到1996年的70%。進口石化產品的關稅在90年代末降至15%。在上游部分,原油價格在90年代已接近國際價格,中國的石化企業亦經歷了世界原油價格大幅漲落所帶來的沖擊。
2.上市:從90年代早期開始,Sinopec的重要部分都已在國內國際市場上市。Sinopec在這些上市公司中所控制的股份為總股本的62%(Sinopec,1993:13)。上市公司的總資產為Sinopec總資產的1/5(Sinopec,1999:13)。重要的上市公司有上海石化(1993)和北京燕山石化(1997),兩者都在香港H股上市。上市使兩家公司的所有權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Sinopec成為其最大的股東。
3.合資企業:80年代和90年代,很多中外合資企業達成協議并開始生產。在90年代中期,一系列投資達數億美元的合資企業在跨國公司和Sinopec的下屬生產企業間達成協議。這幾個重要合資企業中的核心為60-80萬噸乙烯及配套工程。達成協議的合作雙方有BP和上海石化,BASF和南京的揚子石化,道化學和天津石化,菲力普斯石油公司和蘭州化學公司,還包括殼牌和CNOOC在惠州的合資企業。一位工業專家評論說:"中國的石化工業正在被一塊塊地分解!"
4.兼并與收購:90年代中國,大部分討論集中于中國石化工業參與國際競爭的規模不夠。1997年,Sinopec公開宣布中國石化工業的發展方向是建立"幾家大型企業集團提高(我們)在市場上的競爭力"(中國日報商業周刊,1998年1月4日)。Sinopec總裁盛華仁說:"這是提高國有經濟控制力和更好抵御國外競爭的重要途徑,出現了幾次重大的兼并。最有名的是南京四大石化廠合并成一家巨型公司,叫作"東聯";燕山煉油廠和中國最大的潤滑油生產商天津漢沽石化廠合并,形成燕化集團。
(四)下屬企業不斷擴大的自主權之二: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案例
1.經營自主權: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SPC)是Sinopec最重要的下屬企業,稅前利潤比其他任何一家生產單位多得多。SPC在90年代初正式獲得法人地位,具有經營和財務自主權。90年代中期,成為全國工業系統十大企業之一。SPC成功地游說中央政府,允許其作為30萬噸進口乙烯裝置的場址。為了購買這一裝置,SPC大量借款,其中很多
貸款來自國際市場,以硬貨幣歸還。
亞洲金融危機和國內增長率的下降使SPC受到嚴重沖擊。SPC的銷售收入從1996年的119億元下降至1998年的107億元,稅前利潤從1994年最高25億元下降至1998年的25萬元(SPC,1999:3)。盡管利潤直線下降,SPC對其擴展計劃保持樂觀。SPC計劃將煉油能力從530萬噸擴大至1000萬噸,乙烯生產從55萬噸擴大至80-85萬噸(金融時報,1998年4月29日)。SPC總裁陸益平說:"為了參與國際競爭,我們需要制定資本投資的戰略目標。最重要的是提高生產規?quot;(金融時報,1998年4月29日)。
2.所有權的改變:SPC成功地游說中央政府允許其作為中國第一家企業在國際市場上市。通過最初的上市和以后的擴股,SPC籌集資金近3.8億美元,用于歸還為擴大生產規模而借的貸款。Sinopec對SPC的所有權由90年代早期的100%下降至1997年的56%。
3.對外合資:對外合資企業是SPC實現擴展計劃的主要途徑。1996年以前,SPC已建有數家合資企業,其中包括SPC與日本伊藤忠商社合資的塑料包裝項目和另一與UnionCarbide的合資企業,兩家企業都于1997年投產。1996年,兩個重大項目的宣布使合資企業的水平上了一個新臺階。其中較小的項目投資一億美元,建設年生產能力為十萬噸的聚乙烯,合資伙伴為菲力普斯石油公司,SPC擁有該項目的60%,已在1998年完成。但是,這一重要項目與同年晚些時候宣布的SPC與BP總額為25億美元的合資企業相比相形見絀。這一合資企業的核心為65萬噸乙烯工廠。如果這一計劃得到實現,SPC的乙烯生產能力將從1998年的40萬噸(以及計劃中的2000年的65萬噸,與BP的合資項目除外)提高到超過100萬噸,使SPC成為世界最大的乙烯生產地之一。
4.兼并與收購:在中央政府宣布支持通過兼并與收購發展大型公司以后,SPC開始收購其他石化公司。1996年,收購了上海錦江亞克力纖維廠,使SPC占全國亞克力纖維產量的比例從32%上升至44%。不久,SPC宣布兼并浙江亞克力纖維廠,使公司亞克力纖維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比重有望提高到50%以上。另一方面,為了建立"上海冠軍",上海市政府在1996年成立了華誼集團,生產下游各種化學產品。上海市政府希望華誼集團和SPC合并以建立一家中國意義上的巨頭公司,但遭到了SPC的拒絕。SPC認為合并將使公司失去發展中心,而且,合并到一家更大的實體內會使SPC失去管理控制權。
SPC的戰略目標是與可以真正產生經營合力的公司合并。它認為這種合力應?quot;通過市場而非通過國家行政手段"來實現。90年代中期SPC雄心勃勃的領導班子強烈地感到組建國有大型一體化石油和石化公司的最佳途徑是允許像SPC這樣的自主權不斷提高的公司合并和收購其他公司,包括SPC的上下游企業。SPC希望與一家原油供應商合并,一種可能是與CNOOC合并,另一可能是與大慶合并。
(五)石油、油品和化工產品的營銷
1.原油:直到今天,原油還受進口額限制。不管是國產還是進口原油的調配都由國家控制,1998年以前,是通過Sinopec經銷調配,以后CNPC也參與這項工作。Sinopec的主要職能之一是計劃分配國內原油消費。1992年,Sinopec與國家政策相配套實行三級定價系統。分配給大型煉油廠的原油價格實行國家定價并由國家進行補貼。以SPC為例,1992年分配原油的97.5%是以這一價格計算。煉油廠家可以在國內國外市場購買額外所需原油。1993/94年作為放開價格的一部分,國家不再以國家低價出售原油,而且允許企業出售在完成國家計劃以外生產的原油,并放松了原油的進口。1994年開始實行所謂的"新政策"。在這一系統下,Sinopec對原油分配的控制更加緊密,但原油價格極大地向國際市場價靠近。1997年國際原油價格下跌,而國家定價卻上漲,高于國際生產價15%。這給原油用戶帶來極大壓力,并導致了嚴重的走私進口。1998年6月,這一價格系統轉變為國內原油價格直接與國際價格接軌,價格根據國際市場價格的變化每月調整一次。
2.油品:主要油品包括汽油、柴油、煤油、航空用油和燃料油。對油品的國內市場改革與原油同步進行。90年代實行了二級定價系統。用低價原油生產的油品必須以"計劃內低價"出售,其余的以"計劃內高價"出售。1993/94年作為價格放開的一部分,部分油品可以以市場價出售。在1994年實行的新政策下,油品的配額和定價也發生了重大變化。政府取消了二級定價系統,幾乎將整個油品經銷系統置于政府的控制下。當1997/98年這些產品在國際市場價格下跌時,國內的定價反而上漲,大大超過國際價格,從而導致走私猖獗,極大地損害了國內煉油行業。1998年6月,油品的價格和原油一樣,與國際市場價接軌。但是,省級及地方批發零售加價法定由國家通過CNPC和Sinopec進行控制。
3.石化產品:1993年以前,石化產品的價格由政府控制,價格大幅低于國際市場價。從1993年開始,政府逐漸放寬對價格的控制,允許一部分產品采取市場價。1994年5月,允許大部分產品以市場價出售。到1996年,受國家控制的價格只占石化產品銷售的不到1/5。到90年代后期,下放完全放開了對石化產品的價格控制。國內石化市場相對于國際市場的受保護程度在90年代極大地下降。1993年石化產品的平均進口關稅為30%,到1996年降至23%。在1998/2000年間,石化產品的平均進口關稅為15%,主要產品的稅率在5%-21%之間(SPC,1999:18)。
4.批發與零售:1998年以前中國和全球巨頭公司之間的差別不僅在于上下游隔離,而且煉化和銷售業互相分離。油品被分成兩類:一類是國家"指定的重要用戶",如軍隊,公共交通,鐵路和航空企業用油,這些都由煉油廠直供;其他油品必須賣給省市級石油公司,由它們再向最終用戶經銷。從1994年以來,Sinopec管轄的煉油廠也可以出售石油給市縣級石油公司和其他企業。
中國的零售系統支離破碎,只要達到安全管理要求,任何個人都可以經營,因此出現了大量零售單位。90年代后期,按照更為嚴格的政府條例,不少于五萬家零售單位被關閉,三萬家被勒令提高安全管理標準,目前全國共有10萬家零售單位。1998年重組之前,約有1.4萬家受省級和地方政府管轄,其他由各種不同的"社會"機構擁有和經營。1998年的重組將"地方的國營"加油站根據地域劃分分別交由CNPC和Sinopec經營,意在建立真正的上下游一體化油公司。中國的決策者越來越清楚地意識到垂直一體化在國際競爭中有多么重要。
外國公司不允許經營油品的零售和批發。唯一例外是一些特殊產品,有幾家已得到地方政府的許可證。如果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全球巨頭公司允許進入批發和零售系統,他們會發現這一行業與他們的組織相比毫無競爭力。
三.結構改革中存在的問題
通過80年代早期至90年代的艱難改革而建立起來的中國石油和石化工業結構仍存在并新出現了很多問題。關于如何進一步改革這一國民經濟核心工業引起了激烈的爭論。90年代末發生于世界石油石化工業的爆炸性變化,尤其是BP和Amoco、Exxon和Mobil的兼并更加劇了這一爭論的激烈程度。中國的決策者公開承認這一工業還相當落后(ChenZhun,1998),當前主要存在兩大問題:總部和下屬生產單位的關系不明確;整個工業的上下游互相分離。
(一)模糊的公司結構
最根本的問題一方面在于CNPC和Sinopec總中之間的關系;另一方面是兩大總部與其下屬單位之間的關系。用一句話來概括,即"公司在哪里?"從改革中出現的"具有競爭力公司"是CNPC和Sinopec,還是自主權不斷提高的數家大型企業?對之,中央決策者并沒有給出一個明確答案。
事實上,這一階段中國的決策者遵循其他發展中國家的道路,嘗試建立兩家大型國有企業--CNPC和Sinopec。然而,伴隨著"企業"或生產單位這一級的發展,新興的國有大型"公司"總部的協調能力受到了極大的削弱。國家的企業改革政策,使企業從"國家"--中央政府官僚機構--獲得更多自主權,助長了這些企業發展的雄心。"企業"可以提高經營管理自主權,具有利潤留成權利,也能作出重要的投資決策。為了籌集資金,使管理手段現代化,中央政府允許大型下屬"企業"或生產單位作為主要操作人與跨國公司進行談判和簽訂全同。中央政府批準一系列經營良好的企業在國際市場上市,更加提高了這些生產單位的財政自主權。
以上這些力量嚴重削弱了中央建立可以挑戰全球巨頭公司所作的努力。90年代后期世界范圍的兼并浪潮震撼了整個石化工業,也明顯暴露了中國石化戰略方針的弱點。中央政府逐步意識到如果要建立能與國際領先公司進行競爭的大型公司,不但要解決上游和下游分離的問題,還必須解決日趨嚴重的分權問題。
(二)分離的行業結構
中國石油和石化行業上下游分離產生許多問題。最根本的問題是CNPC和Sinopec幾乎在各自的價值鏈部分形成壟斷,而且相對仍受到保護,免受來自國際環境的競爭壓力。CNPC和Sinopec各自具有強烈動機,運用其壟斷地位提高財經表現,卻沒有努力提高效益和利潤。這往往給兩家上下游公司為從政府得到資金而互相競爭,也為獲得對原油、油品和石化產品的定價權而競爭。一方從政府獲得投資資金,往往意味著另一方失去進一步發展的資金。這兩家公司處于整個行業的不同部分,雙方具有根本的利益沖突。CNPC希望原油價格越高越好,而Sinopec的希望正好相反。Sinopec強烈希望放開從國際市場購買原油以保證從全球獲得最低價原油,但CNPC卻希望市場保持封閉,從而提高自產原油的價格。在油價相對于油品偏低的情況下,CNPC強烈希望盡量多地將油供給它自己的煉油廠。
(三)中國石油天然氣工業機構改革:1998年改革--從控股公司到一體化石油和石化公司?
1.為爭取改革的斗爭:1997年之前的爭論
早在中國工業改革過程的初期,就有一種觀點,認為中國迫切需要在每一行業建立起強大的公司群體。這一觀點主要有以下幾個來源:①西方大公司:對歐洲和美國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任何嚴肅認真的研究都會揭示出,大型企業在國家經濟的增長和活力中起著中心作用。中國的決策者很清楚這一點。②日本和韓國的例子:中國的產業政策受到日本和韓國經驗的極大影響。在國家強有力的支持下,在保護主義的壁壘中,他們建立起了強大的寡頭公司,具有極大的經濟規模和范疇。③前蘇聯的例子:前蘇聯在很多不同的工業中擁有極其強大的企業集團,從航空工業到石油和天然氣工業,這些企業集團如果有恰當的政策,有可能成為強大的全球性本土公司的基礎。④民族主義和國際關系的影響:對大多數中國高級領導人來說,中國成為小公司的天下或只是全球巨頭公司的市場,是絕對不可接受的事實。⑤中國現有大型企業的游說:中國經濟?quot;計劃高地"雇傭著成千上萬的職工,這些大型企業自然支持這樣的政策,即國家應該培養他們,使他們成為具有競爭力的公司以在國際市場進行競爭。
到90年代中期,在國際上具有競爭力的公司應該同時具有上下游資產這一點已在中國形成共識。上游公司應該允許向下游發展,下游企業應該可以兼并上游資產。這一工業可能的發展基礎包括上海石化("中國東方"),燕山("中國北方"),大慶("中國東北"),東聯(南京,"中國南方")和中國海上石油公司。這一模式的批評者認為,這會導致重復"計劃"經濟的一個嚴重問題,即"小而全",沒有規模經濟效益。
2.Sinopec控股公司的試驗
1997年1月,國務院正式指定石化工業作為實行國家控股公司制的模式,目標是建立真正獨立的控股公司,摒棄原先的"部"級職能。國務院指定Sinopec管理Sinopec內的所有國有資產。Sinopec與國務院訂立合同,詳細規定Sinopec的權力、義務和利益。作為一家控股公司,Sinopec有以下主要職能:
①資金和資產的管理:作為國家的唯一人,Sinopec負責經營公司內的所有國有資產,有權決定兼并、關閉、提高或降低資金,以及為全資所有的下屬單位發行債券。它通過擁有下屬企業中的股份,享受股息分紅和產權交易的利息。②決策和投資中心:Sinopec指定發展策略,審批其下屬單位(全資或部分擁有)的發展計劃,決定大型投資項目,審批籌資計劃,決定利潤分配,改善下屬企業的組織和業務機構,組織科研與開發,并促進國際合作。③決定人事安排:Sinopec決定下屬單位的管理、培訓、考核和監督下屬企業的經理層。推薦董事會和監事會成員,根據其在這些下屬企業的股份比例任命股東代表。④直接參與業務經營:Sinopec通過下屬單位進行業務經營,包括籌資、國內外貿易、科研與開發、項目建設以及建立專門或聯營公司經銷石化產品。⑤內部審計和監督:Sinopec進行內部審批,監督下屬企業的安全和技術發展。
Sinopec相信,如果要與跨國公司競爭,必須將上下游相結合。"勘探、加工和銷售分離的局面不能再繼續下去了,否則與跨國公司相比中國將處于劣勢"(Sinopec高級領導,1997年1月)。他們認為要把Sinopec轉變成一個"經濟"實體,必須進入一體化和對主要職權進行集權,尤其是財政控制。但Sinopec控股公司的試驗幾乎沒來得及付諸實施,一輪更激烈的機構重組席卷了整個行業。
3.東聯的試驗
南京地區有四大石油企業.儀征化纖是中國最重要的一家聚脂纖維廠,占全國總產量的近50%(Warbury,1994:38),也是世界第五大聚脂纖維生產商。揚子石化是中國最大的石化工廠之一。除了這兩家企業,南京還有另外兩家石化企業:南京化工廠和金陵石化公司。上述四家公司分別屬三個行政管理部門領導:Sinopec(金陵和揚子),全國紡織工業總會(儀征),江蘇省政府(南京化工廠)。每家企業都是各自行業中全國最大(以銷售額計)的企業之一。金陵是全國第四大石油加工企業,揚子和南京分別是全國第一和第十二大化學原料生產基地,而儀征是中國第二大化纖生產企業(SSB,ZDQN,1996)。
1997年秋,國務院決定將這四家企業合并成一家公司-東聯,這四家公司1995年合并銷售額為317.7億元,這使得新公司成為中國第二大公司(SSB,ZDQN,1996:221),形成"中國最大的石化、化纖和化肥生產基?quot;(中國日報商業周刊,1997年9月14日)。東聯的成立曾引起激烈爭論。批評者認為中央政府受到誤導,希望以行政手段建立可以參與全球競爭的大型公司。也有人認為東聯的方向是正確的,但也全球巨頭公司相比新公司仍然太小。
5.1998年重組
1998年6月,在經過數年激烈爭論和試驗后,中國最高領導決定對石油和石化工業體制進行重大調整,這一行動比大多數工業觀察家們所預言的更為大膽。
①政府重組:石油和石化工業的重組幾乎與中央政府組織機構改革并行。1998年3月,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批準了國務院提出的政府改革重大措施。煤炭、石油和化工、金屬、機械、紡織、內貿和輕工業撤部變局,附屬國家經貿委(SETC)。國家石油和化工局(SBPCI)是一個行政機構,接管以前分屬MCI、Sinopec和CNPC的政府職能。SBPCI還主管其他幾個機構,如化學工業對外合作中心以及化學工業小組委員會,皆為協助海外業務的服務機構。SBPCI為SETC下屬單位,有兩種主要職能:其一是為整個行業發展制訂全面發展戰略,進行行業規劃,并促進Sinopec和CNPC下屬的7500家國有企業的進一步重組;其二是為在重組中過剩的職工制訂再就業計劃。
②石油和石化工業重組:繼化工部取消后,石油石化工業重組規劃總公司(Sinopec)和新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CNPC)。兩大集團占中國工業總產值的11%。國務院的目的就是成立完全獨立的公司。這兩家公司以利潤為目標,具有完全的經營獨立性,而且可以像寡頭公司一樣互相之間進行競爭。
Sinopec和CNPC的資產根據地理位置進行重組,東部和南部地區歸Sinopec管理,北部和西部地區的歸CNPC經營。Sinopec向CNPC移交19個石化企業、14家生產企業、5家經銷單位,其中包括大慶石化總廠、撫順石化、大連石化、大連西太平洋石化、蘭州化工和錦州石化。CNPC向Sinopec移交12家企業-11家為石油勘探和生產企業、1家為中原石化。除了CNPC和Sinopec互相之間的資產移交,原屬化工部的煉油廠和烯烴生產廠根據所在地理位置,分別移交給Sinopec或CNPC。
新Sinopec現在資產價值3810億元(459億美元),由前CEUPEC總經理和Sinopec執行副總經理李毅中領導。Sinopec控制1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油氣田、煉油廠和石化公司。在其89個下屬單位中,25家為石化廠,包括中國重要的石化企業上海石化、北京燕山石化、揚子石化、天津石化和齊魯石化。Sinopec占全國總煉化生產能力的60%、陸上原油生產的30%和全國石化產品產量的一半以上。
新CNPC由前CNPC副總經理和大慶石油管理局局長馬富才領導,擁有價值4700元(570億美元)的資產。CNPC在12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經營石油、天然氣和石化設施,其中包括大慶、遼河、新疆、塔里木和四川。CNPC的主要業務為石油和天然氣的勘探和開發,占全國總煉化能力的40%和陸上石油生產的69%。
在中國國內,Sinopec和CNPC占絕對優勢。兩家公司占中國原油生產的90%,天然氣的75%,煉化能力的95%,以及乙烯生產能力的90%。Sinopec經營32家石化企業,CNPC為35家。Sinopec和CNPC在乙烯、聚乙烯、聚丙烯和合成樹脂的生產能力比率分別為57%和33%、55%和34%、57%和23%、39%和21%。
所有省級國營石油公司和加油站分由CNPC和Sinopec經營。CNPC屬下的公司分布于北部和西部,包括內蒙古、甘肅、寧夏、黑龍江、遼寧、吉林、新疆和四川。其余為Sinopec管轄。這一重組在建立真正一體化的現代石油和石化公司中意義重大。國家鼓勵每家公司到對方控制地區進行競爭,而且有證明這種競爭已經開始了。
國務院授權兩家公司有投資決策權,包括與外商建立合資企業和自籌資金。在重組之前,CNPC和Sinopec任何大規模借貸都必須經過政府批準。重組之后的CNPC和Sinopec的年度報告(CNPC,1999;Sinopec,1999)強調,每家公司都"不再具有政府行政和管理職能",而是"真正獨立的法人,自負盈虧,進行發展和自我約束"。重組以前,CNPC和Sinopec為給財政部的"上交數額"進行討價還價,而現在這些都應該根據法律以應付稅額上交國庫。
5.1999:重組上市
在重組建立一體化上下游公司以后,中國政府宣布重組以后的公司將在香港以H股上市。兩家公司為盡快上市進行了緊張快速的準備工作。僅僅CNPC一家公司就有一個1000多伯龐大隊伍對其資產進行評估,為上市作顧問。人們普遍認為Sinopec會在CNPC上市后緊接著上市,目標是建立超大型公司,其基本公司結構與全球巨頭公司相仿。
①Sinopec:由于Sinopec屬下已有十多家公司上市,它的上市在技術上比CNPC更為復雜。這十多家上市公司中最主要的有燕山石化、儀征、鎮海和上海石化(SPC),都以H股在香港上市。另外還有一些A股上市公司,包括揚子和齊魯。這些公司在重組以前占Sinopec固定資產的1/4,稅前利潤1/5。Sinopec可能重組成功,在國際市場上市。假以時日,它將發展成越來越像全球石油和石化公司那樣的公司。但是,Sinopec的內部結構仍與全球巨頭公司相去甚遠,仍處于從行政控股公司向一體化集中管理的現代企業過渡階段。只要其屬下有具有獨立生產權和抱負的強大企業,如SPC,Sinopec仍將缺乏其國際競爭對手所擁有的經營能力。
②CNPC:據報道,1996年6月,CNPC計劃出售其30%的資產,籌資50-100億美元,這將使之成為亞洲最大的IPO之一,而且幾乎肯定是中國迄今為止最大的一資上市(金融時報,1999年6月)。然而,事實上,CNPC的重組(二次重組)極其復雜,反映了CNPC想要成為具有全球競爭實力的公司所必然經歷的曲折道路。
③大慶和CNPC總部之間的爭論:爭論的第一個問題是哪個部分應該上市,是大慶還是CNPC。當CNPC即將上市計劃宣布以后,大慶意圖替代CNPC成為上市實體,但這一努力在政治上遭到失敗。中央政府積極支持CNPC成為新公司的主體。通過上市,CNPC總部將獲得大量收入,這是能夠把公司聯合成一個整體的重要工具。與大多數西方上市國有企業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從上市獲得的收入不進入國庫,將由上市公司CNPC擁有。這一重要區別反映了中央政府把CNPC建立真正具有競爭實力公司的承諾。
爭論的第二個問題是集團公司和股份公司的分離。以前在國際市場上市的中國企業的這種分離只涉及一個企業,而這次的分離卻涉及到一大群企業。將股份公司從集團公司分離意味著這些企業性質的根本改變。將"主干業務"與"服務業務"相分離,是指即將上市的股份公司中的核心業務將置于上市公司總部的直接控制之下,與當地企業完全脫離關系。這對在大慶工作的工人來說,無異?quot;扼殺大慶"。"誰分離大慶誰應該對扼殺大慶負責"。對像大慶這樣幾乎相當于一個小國的巨型企業來說,這是一種巨大的轉變,將極大地威脅并改變其機構體制的性質。這一過程其敏感。在大慶,約有10.6萬名職工將進入上市的"核心"公司,約18萬名職工將分離到"服務公司"。在CNPC推行強硬的統一措施的同時,CNPC的領導被迫向大慶作出重要讓步。最重要的讓步是大慶將保留其法人地位。它將成為股份公司中的六個下屬子公司之一,也是唯一一家獲得保留其法人地位權力的企業。
6.中國海上石油總公司(CNOOC)
CNOOC成立于1982年,是領導中國海上石油勘探與開發的國有企業。成立CNOOC的目的是希望通過它引進外商投資,共同勘探和開發海上石油,解決中國在開發海上石油方面遇到的技術困難。到1998年,總共與68家跨國公司簽訂了160個合作勘探開發合同。從1992年至1998年,跨國公司在勘探與開發中投資了60億美元。CNOOC的投資額中,26億美元用于自我經營的項目,24美元用于與跨國公司的合作項目。到90年代后期,原油和天然氣產量為3800萬立方米,分別占中國原油總產量的10%,天然氣總產量的17%。
CNOOC被允許開發下游業務,包括與殼牌在惠州的大型合資企業--80萬噸乙烯工程。CNOOC計劃自建一家45萬噸合成氨廠,63萬噸尿素廠和至少兩個LNG項目。
CNOOC沒有CNPC和Sinopec的"部級"背景,作為一家新成立的公司,通過與跨國公司的經常性接觸,CNOOC發展了不同于CNPC和Sinopec的公司文化。CNOOC職工人數較少,1988年最多時為3萬人,1998年下降至2.7萬人。CNOOC的成本經營好于CNPC和Sinopec,利潤和銷售比率大大高于CNPC和Sinopec。1998年,CNOOC收入為14億美元。隨著成功上市和下游生產的快速發展,它將成為一家重要的中小型石油石化公司,進入美國排名的世界前1000家公司。如果進一步考慮其快速發展下游工業的抱負,該公司有潛力成為中國石油石化工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四.結論
(一)中國面臨的嚴峻國際競爭環境
在石油化工領域,中國在某一時刻必須以某種方式面對國際競爭的全面挑戰。如果中國不久就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中國石油化工行業作好準備與國際領先公司競爭所需的速度將大大加快。世界主要石油化工分析家認為,從長遠來說,CNPC和Sinopec必將會在競爭極其激烈的國內和國際能源市場上進行運作。為此,必須進行進一步的改革重組(Choung和Terreson,1998:38)。
中國在石油化工領域的改革一直非常謹慎,具有探索性。從改革一開始,主要決策者就強調目的是建立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石油化工公司。但是,整個石油化工行業正在高速發生的變化,使決策者們一直在追求著一個移動目標。國際巨頭公司進入了一個史無前例的變化階段。面對石油和化工產品價格長期下降的趨勢,國際巨頭公司對其內部組織結構進行了重大變革,使其在油氣田勘探與采集和生產銷售最終產品方面的成本大在下降。在世界石油化工業這一巨大變化的后階段,整個行業發生了巨大的兼并浪潮。這一浪潮徹底改變了私有國際公司的性質并把整個行業帶入了一個巨頭公司的新紀元。
到90年代后期,中國的石油化工工業雖然取得了重大進步,但是與世界巨頭公司相比,在一些重要環節方面仍然非常薄弱。1.管理結構非常官僚,機構過于龐大,條條框框束縛嚴重。2.內部管理仍處于從早期的"領導與控制"以及有效監控下屬經營單位的體制的過渡階段。3.職工的教育水平相對低下,對所有級別的經濟激勵機制薄弱。4.在開采和生產低成本的原油和天然氣方面的技術水平和能力不高。5.在中等技術水平的勘探與開發方面具有國際競爭力,但在用最先進技術進行油田開發方面的能力相對薄弱。6.高成本油氣儲量的比例相對偏高。7.油氣儲量幾乎都處于內陸,缺乏國際巨頭公司所具有的地域平衡。8.煉油與石化工廠缺乏規模經濟。9.煉油廠與石化廠的地點分散,缺乏整體性。10.石油與石化產品中質量低、附加值低的產品的比重過高。11.銷售網絡的后勤保障能力極其薄弱,成本過高。12.在質量和客戶服務方面的品牌效應或名聲非常有限,近乎沒有??傊?,如果中國的石油化工公司與國際巨頭公司直接進行面對面的競爭,他們很難獲得生存。
(二)中國的決策者所面臨的選擇
中國真正處于石油化工行業的人們無不認為這一行業需要徹底的根本性?quot;重組"。問題是乾地什么樣的重組和由誰來重組。爭論的焦點在于是通過"市場規律"進行重組,還是按"行政手段"進行重組。"按市場規律辦事"這一說法至少有兩種解釋。
1."按市場規律辦事"之一:私有化和撤銷政府的直接干預
從80年代中期以來,世界石油化工業許多以前的"國家冠軍"已進行了私有化,從而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尋求自我生存。如果中國對其石油化工工業實行私有化并接受國際貿易組織的規則,有可能在相當短的時間內,因循"提高股東收益"這一邏輯而被國際巨頭公司所收購。私有化以及自由化與國際化密不可分。在極其不同的競爭起點下,國際化和自由化實質上意味著強者吞并弱者。走這條道路會給中國石油化工行業帶來運營效益的極大提高,對現代科技的巨額投資,以及對管理方式的極大改變。然而,相應的機構制度的急速變化有可能造成社會動蕩。而且,中國?quot;戰略性"工業被跨國巨頭公司所"收購"這一狀況有可能導致極大的緊張狀態。因此,中國不大可能走這條道路。
2."按市場規律辦事"之二:允許中國公司通過兼并獲得發展
中國石油化工業最強大的企業,如CNPC下屬的大慶和Sinopec下屬的上海石化,都尋求從北京的控股公司獲得更多的獨立性。他們希望立足于自我發展,成為發展未來國際大型公司的核心。在某一時刻兩家公司甚至還討論過合并形成一家巨型一體化公司的可能性。如果中國走這條道路,巨大的優勢在于,正在興起的公司核心擁有強有力的雄心勃勃的領導班子致力于發展公司的核心業務。他們希望與強大的伙伴合并以提高他們的經營業績,從而面對國際競爭。90年代世界石油化工公司轉型過程中一個顯著特點是,具有發展公司雄心的強有力的領導班子非常重要。這些國際公司都由像大慶的丁貴明和上海石化的吳亦新這類領導所率領,其周圍集中了一批同樣雄心勃勃的管理隊伍。從這一意義上來說,中國重要的"公司"在90年代后期已經存在,他們為獲得自主權進行艱苦的努力,而且還準備著為提高他們所經營的公司的能力作進一步的努力。
然而,這一道路同樣具有潛在的危險。在沒有全面私有化的情況下,這樣一個合并過程有可能非常緩慢而且艱苦。如果實行私有化,情況有可能是跨國公司迅速購買中國工業,而不是中國公司之間的兼并。提高股東收益的邏輯使得這一趨勢難以避免。已有六家中國主要的石油化工企業與不同的跨國公司進行談判建立合資企業。
這一道路還有另一主要危險。以大慶為例,在通過與"強手"合并進行發展沒有可能的情況下,取而代之的是其發展多種經營的強烈動機。然而這會進一步削弱中國公司在核心業務上與國際大公司進行競爭的能力。
中國迫切需要重組。如果要盡快建立起具有競爭力的公司,中國承受不起需要長時間才能實現的策略。90年代后期發生于世界石油化工界的變革以及中國加入世貿組織日趨迫近的可能性,對中國的決策者們具有極大的影響。
(三)通過行政手段建立強大的公司
1.政府政策的決定性改變:中國的決策者們堅決拒絕個別企業通過以自我為核心建立強大公司這一道路。通往這一道路之門似乎在1996至1997年間中國石油化工業的"兼并浪潮"中曾被打開過。但是,中央的決策者們在1998年的急劇重組中決定性地關閉了這一扇門,顯示了中國的決策通過行政手段建立能與國際大公司在經濟規模和經營范圍上相匹敵的中國企業的堅定決心。
2.集權之爭:如果認為以這種方式重組中國石油化工行業,而不是通過發展像大慶和上海石化這樣正在起的公司與CNPC和Sinopec總部的利益無關,則未免過于天真。如果佯裝重組過程并無激烈的權力之爭,則未免過于天真。如果佯裝重組過程并無激烈的權力之爭,這也不夠坦率。1998和1999年的重組對像大慶和上海石化之樣的下屬大企業總部的主要領導班子進行了大幅度的調整。這一現象并不是中國獨有的。在資本主義國家,大型企業的組織機構變化也往往伴隨著管理層不同集團間激烈的權力斗爭。重組還帶來集團公司總部對財權的控制再次加強。CNPC和Sinopec下屬企業中最有實力的均是強大的機構,所以這一爭權過程還遠未結束。然而,中央政府似乎對集團總部這種重掌財權的努力給予有力的支持。下屬企業明顯表示在重組過程中集團總部對主要財政事務的控制大大加強。如果重組后新的機構能夠成功地進行集中控制,他們還必須實施新的重組機制,即創建經營單元(businessunit),使其接受總部的密切審核與監控。這能使重組后的公司獲益于這樣一套機制,即在總部實行密切的審核與監控的同時給予經營單位充分的自主權。
3."行政手段"能否造就成功的大型企業?
中國石油化工行業內外普遍有一種觀點認為,雖然CNPC和Sinopec進行了重組并從政府手中獲得了許多自主權,但實質上它們還是"政府器官"。這樣的觀點特別強調Sinopec和CNPC是從以前的部級機構沿襲而來,1998年的重組只建起了一家國際巨頭公司的殼。這種觀點認為,要建立強大的具有國際競爭實力的公司必須"通過市場"。
但是,歷史證明通過行政手段可以建立具有競爭力的公司。有重要的例子可以說明,通過政府協調的兼并重組奠定了日后成長為國際巨頭公司的基礎。今天世界宇航工業的巨子英國宇航(BritishAerospace)是通過英國國會法案(飛機和造船工業法案1997)而成立的。這一法案把BritishAircraftCorporation、HawkerSiddleyDynamics和ScottishAviationCorporation合并成立了一家國有公司--英國宇航。英國鋼鐵(BritishSteel)和Usinor目前都是世界鋼鐵界的佼佼者,但它們都是由各自政府出于建立"國家冠軍"的愿望而成立的。每個公司都是通過合并幾家小的私營公司而成立的強大的國有公司。把這些公司建成強大的國際巨頭公司這一過程的一個重要條件是,國家在某一時刻任命強有力的領導班子并給予其充分的自主權。例如英鋼在實行私有化的四至五年前在IanMacGregorr領導下扭虧為盈。Usinor在1986年以后即在實行私有化的十年前在FrancisMers具有號召力的領導下奇跡般地扭虧為盈。歐洲空中巴士集團的形成更是幾乎每一細節都出自政府的干預以及各國政府在這一戰略性工業建立"歐洲冠軍"的愿望。
更近的例子是近期一輪世界石油化工業的兼并浪潮中各國政府在決定兼并的走向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特別是法國和意大利政府在兼并過程中起到了而且還在起著至關重要的重要作用。法國政府利用其在ElfAquitaine的"金股份"行使否決權,以保證ElfAquitaine與PetroFina而非一家外國石油公司進行合并。甚至還有建議說合并后的公司應該起名為"法國石油"。
總之,在大規模的行業重組中,政府實行干預并非中國獨有。CNPC和Sinopec通過行政手段而非通過市場進行的重組,并不一定會導致重組后的機構不具備競爭力。然而前而后分析表明,如果這兩家機構要在體制、能力方面真正與世界領先公司相匹敵,大量的工作還有待完成。
4.未來重組的靈活性:目前選擇的重組方法的一個重要方面,是為其后通過政府進行進一步的重組敞開了大門。石油化工業最主要的三家公司(CNPC、Sinopec和CNOOC)在1999年至2000年上市以后,政府仍將持有每家公司的大多數股份??赡艹霈F的情況是中央決策者會以1998/1999重組的方式把三家公司一舉合并為一家公司。到那時中國將擁有一家公司,其石油和天然氣的生產比Exxon/Mobil以外的世界任何其他上市公司都要大得多??梢哉J為,目前的中國石油化工行業的結構不大可能持續長久。
- 上一篇:政府與土地開發商分析論文
- 下一篇:電子政府與宏觀經濟調控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