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領域腐敗原因及策略研討論文

時間:2022-05-11 11:31:00

導語:教育領域腐敗原因及策略研討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教育領域腐敗原因及策略研討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導致教育腐敗的主要原因可以歸納為如下幾點;教育腐敗的危害性;對策及實施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教育是一種壟斷行業、教育歷來是掌握在國家機器手中的、我國人口眾多,教育的資源相對緊張、教育經費短缺、政府不能撥付足夠的教育經費給學校、教育法制不健全、對于教育腐敗的監管力度不夠,法制不夠健全、教育產業化的惡果、動搖了國家發展的根基、損害了教育的公平性、平等性原則、加強法制建設,完善監督機制,促進教育的公平、公開、民主,用法治代替人治、加重懲治力度、教育決策的理性化、科學化、促進辦學主體多樣化、加大教育投資力度,大力發展教育事業等,具體請詳見。

教育一旦失去純潔的外衣,就會失去它應有的號召力和凝聚力,就會成為阻礙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前進的絆腳石。曾幾何時,教育與公檢法、國地稅一起成為老百姓公推的六大權力腐敗部門。教育在普通老百姓的心目中已經變了顏色,褪去了純潔的外衣。當前,教育腐敗已經成為腐敗的一個新的熱點,特別是近幾年,隨著高等教育的發展,我國的高等教育領域已經成為教育界腐敗現象的高發期。

教育腐敗的形式主要表現為升學考試、招生過程中的腐敗現象、教育亂收費、學校后勤、財務管理中的腐敗行為以及學術腐敗等幾大方面。

一、導致教育腐敗的主要原因可以歸納為如下幾點

第一,教育是一種壟斷行業。

作為一種專政的工具,教育歷來是掌握在國家機器手中的,教育應當國立還是私有現在仍是教育界爭論的焦點。但是不可否認,在當今中國,教育是一個如同電信、電力一樣的國家集中控制的行業,我們說它是一個壟斷行業不為過分。國際信息研究所專家李曉寧先生指出,教育是一個高度壟斷性行業,教育領域腐敗當然具有壟斷行業的腐敗特征。凡是有權力的地方就有可能有腐敗問題,而壟斷行業的權力更大,腐敗也就比非壟斷行業嚴重。

我國人口眾多,教育的資源相對緊張,而隨著時代的發展,需要接受教育的人越來越多,人們也普遍意識到教育的積極作用,無論是否富有,大多數的家長都舍得將錢花在孩子的教育上,“再窮不能窮孩子”成為大多數人的普遍共識。

第二,教育經費短缺。

政府不能撥付足夠的教育經費給學校,學校的生存和發展更多地依靠自己的力量。學校的為了要發展就必須想辦法籌集到更多的資金,于是一些學校,特別是一些重點校、名牌校開始利用自己所掌握優勢教育資源作為資本,在法律允許的范圍以外進行額外的收費,比如贊助費或者建設費等,名目繁多,通過權錢交易,讓一些不符合錄取條件的學生進入學校,腐敗之風日盛。

此外教師的工資水平相對較低,教師也會利用自己所掌握的教育資源進行腐敗。

第三,教育法制不健全。

對于教育腐敗的監管力度不夠,法制不夠健全。還沒有明確的監督教育腐敗的相關法律政策出臺。對于教育腐敗的分類和懲治沒有明確的規定。中國沒有透明的群眾監督機制,特別是在學校里,學生家長和學生本人對于學校的行為是弱者和強者的關系,在權錢交易面前,更多的人沒有知情權,也沒有參與權,導致教育界腐敗滋生,教育腐敗案件層出不窮。

第四,教育產業化的惡果。

市場經濟對教育產生巨大沖擊,不少人把教育完全當作經濟產業,教育產業化的呼聲一浪高過一浪,我們暫且不去評說教育產業化的功過是非,就目前的現實來看,學校的辦學經費由過去的單一財政撥款轉變為多渠道、多方位籌資,這固然解決了教育經費不足的問題,緩解了學校和政府的壓力,但是不可否認,一些學校逐漸演變成營利性機構,但是學校卻沒有適應市場經濟需要的健全而完善的財務管理制度,學校對法規、紀律執行不嚴,財務管理方面有令不行,有禁不止,設置賬外賬、私設小金庫,為腐敗提供了機會。

二、教育腐敗的危害性

第一,動搖了國家發展的根基。教育腐敗造成了劣質的教育資源進入了國家教育機構,損害了教育基礎。學歷教育不夠規范,管理不嚴,沒有嚴格的課時要求和規范的考試監測作保證,導致教育水平降低,質量下降,歪曲和降低了人才價值標準。在平等競爭條件下應該能夠進入教育機構的學生因為個別人的腐敗行為而失去了機會,而一些本來不能進入相應教育機構的學生,不合格的材料進入加工機構,肯定會導致整個教育質量的下降,教育質量的整體下滑不可避免。長此以往,中國教育中的虛偽成分越來越多,會導致整個社會對于國家教育失去了應有的信任和信心。不僅會降低廣大家庭對教育下一代的信心和希望,而且可能通過受教育者、受教育者的家庭、朋友等多個層次和環節在更加廣泛的范圍內傳播腐敗的影響。教育失去了它的社會感召力,那么它的積極作用也就無從發揮,必然導致整個國家人才輸送體系癱瘓,影響到國家的未來發展。

第二,損害了教育的公平性、平等性原則。教育腐敗導致了現有的考試制度形同虛設,更多的人情代替了法制,那些憑借自己努力想要得到應有的教育的人在平等的條件下輸給了那些通過非法途徑進入相應的教育機構,剝奪了更多人法律賦予的受教育的平等權利。少數人利用手里掌握的國家教育資源進行權錢交易,嚴重損害了國家教育的平等性、公平性原則。

三、對策及實施

針對于此,筆者提出四點對策,希望能夠對中國的反教育腐敗產生積極作用。

第一,加強法制建設,完善監督機制,促進教育的公平、公開、民主,用法治代替人治。

以前人們對于教育領域的腐敗現象沒有過多重視,人們忽視了教育腐敗的產生。教育法制體制的不完善給了腐敗分子可乘之機。法治與人治的轉變在中國一直是一個艱巨而長遠的任務,中國的法治建設正在逐漸的完善和進步,但是仍有不盡如人意的地方。教育的法律法規雖然在不斷的制定和修改,但是教育界的人治仍很嚴重,無法可依、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的現象比比皆是。我們必須完善教育界相關法律的制定,完善教育界的法律監督機制,使教育資源的分配、使用更佳的合理、透明,是中國的教育真正走上公平、公正、公開的法治化道路。這樣才能有效的遏制教育腐敗的發生,才能真正讓教育資源物盡其用、人盡其才,才能真正促進中國教育走上良性化發展的軌道。

第二,加重懲治力度。

一些腐敗分子總是心存僥幸,或者由于處罰力度不夠,不足以引起人們對于教育腐敗的重視。對于腐敗,我們決不能姑息遷就,必須違法必究、執法必嚴,必須發現一起查處一起、發現一起懲治一起,真正做到給腐敗分子的當頭棒喝,讓腐敗分子不敢輕易以身試法,也唯有這樣才能讓老百姓放心,讓國家放心,讓腐敗分子寒心。

第三,教育決策的理性化、科學化。

一些教育制度本來有著良好的目的,可是在實踐中卻往往走了樣,變成了腐敗分子收斂錢財的手段,之所以會有這樣的問題出現,往往是因為教育決策存在著漏洞和不足。教育是關乎國家發展的重要社會事業,教育決策必須理性化、科學化,必須經得起推敲和考驗,必須真正體現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最根本利益,這樣才能真正起到促進教育良好發展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培養人才的積極作用,否則必將為腐敗分子所利用,趁機為自己謀私利,讓腐敗分子有機可乘。

第四,促進辦學主體多樣化。

教育資源的匱乏是我國的現實國情,政府單一撥款導致國民渴望教育與教育資源匱乏的矛盾日漸突出。要努力改變政府單一撥款的形勢,提倡教育的辦學主體多樣化,重點要做到大力扶持民辦教育的發展,讓更多的人能上學,有學上,上好學,這樣才能夠平衡需求化解矛盾。

第五,加大教育投資力度,大力發展教育事業。

歸根到底,加大對教育事業的投入才是最關鍵的措施,讓更廣大的國民都能夠受到平等的教育,這樣才能扭轉教育資源稀缺而被少數人壟斷的局面,才能夠切斷腐敗滋生的源頭,徹底鏟除腐敗,還教育界純潔的空間。

雖然有人否認教育腐敗是教育公平理論研究的范疇,但是說到底,我覺得討論教育腐敗的最終目的還是要落到他損害了教育天賦的公平性和平等性原則,他是在眾目睽睽下公然挑戰公平理念的赤裸裸的行為。所以堅決的遏制教育腐敗才會使教育還以本來面目,也才會讓教育工作者能夠安然面對自己的良心和靈魂。對于教育腐敗我們堅決不能手軟,必須以痛打落水狗的態度對待腐敗分子,維護教育的純潔,為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的健康發展打下良好基礎。

[參考文獻]

[1]王長樂:《教育腐?。翰坏貌徽f的沉重話題》,《教育理論與實踐》1999年10月。

[2]陳如春:《反思高考:教育腐敗的堤壩口》,《檢察日報》2000年12月14日第7版。

[3]楊東平:《試論教育腐敗》,《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3年4月。

[4]柳希春、龍平川:《阻遏“凈土”的污染》,《檢察日報》2003年9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