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教育罰的應用

時間:2022-05-06 05:16:00

導語:學校教育罰的應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學校教育罰的應用

內容提要:實行新課程標準以來,對于學校教育中“懲罰”這一教育手段的運用,學校、社會都有很大的爭議。本文根據教育實踐,力圖從尊重學生,促進學生成長這個角度出發,總結學校教育中“懲罰”這一教育手段運用應注意的四個方面:罰之有時(1、及時性;2、適時性:恰當的時候、恰當的地點),罰之有度(1、進退有度:忌把話說絕;2、因人而異),罰之有理(1、平等性2、針對性:對事不對人),罰之有情。使教育中的“懲罰”,成為催促學生奮進的一只號角。

關鍵詞:罰之有時;罰之有度;罰之有理;罰之有情

我們在學校里經常可以看到這樣一番情景:辦公室里,教師“怒發沖冠”,學生“昂首挺胸”……反省自己過去,也曾出現過這樣的場景。結果是自己勞心勞力,學生無動于衷。我也很困惑,難道在提倡人性化教育的今天,學生只能生活在教師精心維系的蜜罐里?而作為教師的我們,就只能視“罰”為紅牌警告、高壓線嗎?這種“只放糖不放鹽”的教育真能培養出能經風雪的“祖國的花朵”嗎?

現在中小學普遍提倡“賞識”教育,認為好學生是“夸”出來的。我覺得,用鼓勵的方式培養學生的自信固然是一種有效的方式,但我們在提倡表揚、獎勵、賞識的同時,不應該忽視批評懲罰在教育中的積極作用。正如教育學專家孫云曉所說:教育本就是十八般武藝,表揚批評獎勵懲罰,什么都應該有。沒有懲罰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沒有懲罰的教育是一種虛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負責任的教育。因此,教育不能沒有批評,沒有懲罰。

但我們又得區分必要的“懲罰”和一般意義上的“體罰”。我想,煙頭燙學生的身體、肆意暴打學生的面頰、隨意將犯錯誤的學生趕出教室等行為是對懲罰的誤解。“罰”的意思是清楚的,就是采取一些讓教育對象感到不舒服、不愉快乃至痛苦的措施,讓他產生損失感,失落感,期望他對自己的原有的行為和想法感到痛心、后悔,促使他發生改變的意向。心理學認為:一定程度的緊張、焦慮和畏懼是人內驅力的一個源泉,而內驅力是人們行為的一種動力,不可或缺。

日本學者小原國芳說:“必須用懲罰來充實教育。懲罰不是殺人,而是救人,是使人新生,使人復活?!苯逃蛻土P,是聰明的辨證法。愛學生要學會科學地愛,理智地愛,做一位有理性的教師我們不可推卸的責任和義務,是永遠學習不完的科學。

那么,怎么樣的“懲罰”才能既跳出“體罰”的魔圈又能達到教育學生的目的呢。我在教育實踐中覺得,運用“懲罰”這一教育手段,應該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罰之有時

罰之有時首先應該注意“懲罰”的及時性原則。對學生的違禁行為實施的懲罰越早越好。如果懲罰同學生的錯誤行為同時進行,則學生的這種違禁行為一開始就同焦慮、恐懼相聯。根據條件反射原理,當這種條件反射一形成,這些行為本身就會導致焦慮或恐懼,從而使得學生為避免焦慮或恐懼就不得不及早終止違禁行為。如摸電源會觸電一樣,這時的違禁行為與懲罰是同時發生的,學生一開始就受到了懲罰,從而很快終止違禁行為。

我們經常以忙為理由,對學生的錯誤往往會拖上一段時間,這樣對學生的錯誤行為制止并不會起到多大的作用。事實往往是這樣的,盡管行為的結果是受到懲罰而體驗到痛苦,但如果過程是吸引人的,則這種行為下次繼續發生的可能性仍然較大。

其次,就是還應該注意“懲罰”的適時性原則。適時性說明白些也就是教師應該在恰當的時候、恰當的地點、恰當的場合、用恰當的心態來處理學生的錯誤。一般晚放學前不懲罰學生,一天的勞累,使學生不能集中精力去思考懲罰的真正意義,往往在別人的誤導下,做出錯誤的判斷,導致不能正確對待。周末休息日前不懲罰學生,但可以提醒學生回去思考這個問題,下周拿出個觀點來。因為周末應該還給學生好好休息,還有周末學生會接觸許多不同層次人,這些人在不了解情況的前提下,容易誤導學生。還有每天早晨八點之前盡量不批評懲罰學生,因為此時學生尚未進入最佳思考狀態,易沖動等。

當然,教師自己在酒后、生氣、情緒不穩定時,也不要去懲罰學生,這樣,教師容易沖動,“罰重于過”。

二、罰之有度

度,是懲罰教育的重要要素。否則就會改變性質,“懲罰”容易轉變成“體罰”。懲罰要在尊重學生尊嚴的前提下為之,取得學生的理性配合。

“罰之有度”首先應該是進退有度。一般說來,學生犯一些錯誤大都是無意的。教師在批評甚至處罰后,應該給學生留有一定的改進余地,要給他們找個“臺階”下,以利于今后改正。教師批評學生時雖然“該出手時就出手”,但也“該歇手時就歇手”。絕不應該采用過度的批評和處罰方式。有些教師因為學生上課講話就讓學生站在辦公室里好長一段時間稱之為“面壁思過”,其實就是罰之無度,沒有把握好處罰的分寸了。

“罰之有度”還應體現在“懲罰”應該因人而異。批評的力度、方式等一定要謹慎,特別注意因人而異。心理學家和一些有經驗的教師已經總結出了一些針對不同學生的批評方法。例如:

對屬于不可遏制型的膽汁質學生——“冷”處理后回馬槍法、逐步推進法等。

對屬于活潑型的多血質學生——頻繁提醒法、深刻印象轟擊法等。

對屬于安靜型的黏液質學生——耐心說服法、逼上梁山式緊盯法等。

對屬于抑制型的抑郁質學生——暗示法、和風細雨式談話法等。

能否有效地、因人而異地批評學生,往往是教師的成熟度和溝通水準的真正體現。

根據費斯廷格的認知不協調理論,懲罰的強度達到剛能喚起所需要的行為和阻止不需要的行為而又會消除不協調時是最理想的。有時只需要一個眼神、一句暗示就可以了。比如當學生在課堂上不守紀律時,老師停頓一下,用眼睛盯著他幾秒鐘,或者向這位學生提問,往往就可制止學生的違禁行為,而不需要再去訓斥一通,這就是一種適度的懲罰策略,體現了懲罰的藝術。

三、罰之有理

“罰之有理”首先應該體現平等性原則。在批評學生時,我們經常會犯的一個毛病就是對差生所犯的錯誤進行非常嚴厲的批評,往往是“罰重于過”;而對于好學生的錯誤往往采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態度,甚至是“視而不見”。有時我們會自己安慰自己,我們眼中的好學生,犯錯誤只是一時糊涂,而那些我們眼中的差生,顯然,是“累犯”,“姑息”不得。很顯然,這種不平等的態度會導致學生對于懲罰不以為然,批評懲罰也就收不到應有的效果,還會生產極大的負面效應。因此,我們在運用懲罰這種手段時,要一視同仁,沒有偏頗,要讓每一個學生都做到遵守共同的“規則”,而不能凌駕于集體規則之上,只有如此,懲罰才能發揮其應有的效果與威力。

其次,“罰之有理”還應該體現針對性原則。在懲罰學生時,教師經常犯的毛病就是在發現學生犯錯誤之后,將他以前犯的錯誤都翻出來,前后聯系,越想越氣,結果往往沒有掌握好批評的力度,懲罰過度,對學生造成傷害。注意懲罰的針對性,還要盡量避免在自己情緒不好時批評懲罰學生,因為在自己情緒不好時,往往會將在其他地方所受的氣發泄到學生身上,結果使學生受到的遠遠超過他所犯錯誤應該得到的批評懲罰。

懲罰學生時,特別要注意“就事論事”,對事不對人。教師要通過自己的一言一行不斷地給學生作出榜樣:無論遇到什么事情,尊重別人的人格永遠是做人的重要準則。教師可以說:“你錯了”,“你不對”,“你犯了嚴重的錯誤”等等。但是,像“怎么這么笨!”“你的腦子怎么一直不開竅!”“你腦子有病???”之類的說法,全都應該列入教師“絕對忌語”之中。

在對學生實施懲罰時,一般應講清道理,告訴學生他的錯在哪兒,為什么要對他們進行懲罰,這樣做的結果往往比單純的懲罰效果要好。

心理學家帕克等人的研究表明,單獨講清道理比單獨使用懲罰更有效,但都不如兩者結合使用時的效果好。

根據費斯廷格的認知不協調理論,認知因素之間的不協調強度愈大,則人們想要減輕或消除不協調關系的動機也愈強烈。說理的作用就在于,它能使受懲罰者進一步體驗到認知上的不協調,從而增大態度轉變的心理壓力。

比如有些學校每個學期結束之后,都要組織教師檢查各班課桌椅等公物的損壞情況,然后在下個學期開學初讓損壞公物的同學賠償。但這樣做并不會減少課桌椅等公物的損壞。學校應在學期結束之前,提早組織力量進行檢查,讓學生親眼目睹檢查過程,及時賠償,同時各班開展“愛護公物”主題班會,讓學生明白,“學校是我家,愛護靠大家”的道理,營造人人愛護公物的良好氛圍,這樣,學生對自己的破壞行為才會有所約束。

四、罰之有情

有人說,愛是最好的老師。“人非草木,孰能無情?!比羰窃趹土P學生的過程中,能適當運用情感,那將會起到“潤物細無聲”的作用。

古代有位老禪師,一天晚上在院里散步,發現有人不守寺規——翻墻出去游玩,因為墻角有一張椅子。老禪師想了想,把椅子搬開,自己蹲在原處等小和尚回來。不多久,果然有人翻墻而入,在黑暗中踩著老禪師的脊背跳進了院子。落地時,小和尚才發現剛才踩的不是椅子而是自己的師傅,頓時目瞪口呆,而老禪師語重心長地說:“夜深了,快點加件袈裟吧?!睆拇?,再也沒有人翻墻出去玩了。老禪師沒有厲聲的訓斥,沒有苦口婆心的說教,而是以一位師傅對徒弟的寬容和愛護感動了小和尚,使他們不再敢違反寺規了。

以前我有個學生小凱從不愛惜書本,亂涂亂畫,書面整個兒是“臟亂差”。再看看書角,千層卷萬層毛,活像一個小“非洲茅屋”。怎么辦?后來我想了個辦法,提議將兩個人的書換用,期末換回來,并且相約雙方好好愛惜對方的書。到學期結束時,這位學生果然將課本保存的非常完好。試想,如果我只是用說理或者批評的方法,或許也會有效果,但學生內心可能就會留下一些陰影。

無論是古代那位老禪師對徒弟還是我對學生,懲罰中帶著深情,我想,不是可以將這稱之為“愛的懲罰”嗎?

懲罰是一種呵護,是一門藝術。只要掌握好“罰”的藝術,罰之有時,罰之有度,罰之有理,罰之有情,使用一些充滿麻辣味的“愛的懲罰”又有何妨!

參考文獻:

[1]《給班主任的100條新建議》孫玉潔主編開明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

[2]《今天,我們怎樣做班主任——優秀班主任成長之路》齊學紅主編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版

[3]《班主任工作漫談》魏書生著漓江出版社2005年6月第4版

[4]《人際關系心理學》鄭全全俞國良著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