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在德育的應用研究
時間:2022-12-15 02:53:43
導語:心理健康教育在德育的應用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中職教育是職業教育的初級階段,肩負著為社會培養應用型、創新型人才的重任。由于目前中職學校的生源素質較差,德育的開展具有一定難度。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的結合,可以提升中職德育效果。文章將對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的相關性進行研究,并分析當下中職德育中存在的不足,進而探討心理健康教育在德育中的應用。
關鍵詞:心理健康教育;中職;德育;應用
心理健康教育與中職德育具有密切關系,脫離心理層面的德育難以取得實際效果,心理健康教育也只有與德育相結合,才能做到自然滲透,避免引起學生的反感。而且中職學生由于學業不理想,普遍存在一定程度的自卑、自閉等心理問題,需要從心理層面上進行疏導。因此,在德育中加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十分有必要。
一、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的相關性
(1)交叉性。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雖然各有各的特點,研究角度和教育方式都有所不同,但是其教育目標和教育內容有著一定的交叉性。一方面,心理健康和德育的教育目的具有較高的相似性,都是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使其具備較高的道德素質和心理素質,能夠在畢業后順利融入社會進行更高層次的學習。另一方面,兩者的教育內容存在一定的因果關系,德育問題往往是學生心理問題的外在表現,在教育過程中,只有同時從德育層面和心理層面共同進行引導,才能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1]。(2)互補性。心理健康與德育的互補性體現于心理健康教育為德育的進行提供了理論依據和教育手段,而德育則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適用機會。脫離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徒有其表,難以深入學生內心;沒有德育,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缺乏滲透途徑,對學生直接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會使學生產生“我有心理問題”的想法,從而激起學生的抵抗情緒,不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只有將兩者互補進行,才能同時實現心理教育與德育的目標,引導學生健康成長[2]。
二、當下中職德育工作存在的不足
(1)缺乏與學生的良好溝通。開展德育的目的是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在思想上對學生進行引導,幫助學生走出思想誤區,讓學生具備分辨是非、抵御不良風氣影響的能力?;谶@一特點,開展德育工作必須建立在與學生良好溝通的基礎之上。但是目前中職學校的德育工作普遍采取剛性約束措施,通過制定規章制度,對學生進行硬性要求,并采取事后教育的方法,以較為嚴厲的懲處措施,避免學生出現同樣的錯誤。這種德育教育缺乏對學生思想層面的引導,在德育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在課堂講授過程中也缺乏與學生的互動,一味地依靠條條框框進行約束,或讓學生死記硬背相關概念知識,難以使德育的內容真正融入學生思想,發揮出引導作用。(2)德育工作的開展缺乏針對性。中職學校的生源素質較差,有相當一部分學生是因為中考失利,在沒有辦法的情況下選擇到中職學校就讀。因此從總體來看,中職學生的學習能力較差。還有一部分學生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問題,或性格內向、自閉,或性格偏激、特立獨行。在這種情況下,德育的開展必須從學生出發,對學生的性格特點、行為特點進行觀察和分析,找出學生存在的思想上的問題,從而開展有針對性的教育和引導,幫助學生走出思想誤區。但是,目前多數中職學校的德育教育工作普遍采取集體上課,或組織集體性教育活動等方式,德育工作人員在平時缺乏對學生的關注和了解,缺少與學生的一對一溝通交流,容易使德育流于形式,難以取得預期效果。(3)素質教育評價方法不全面。目前中職學校的素質教育評價普遍是伴隨著期中和期末考試進行,采取按項打分或評級的形式,將教師評價與學生自評相結合,得到對學生綜合素質的評價結果。但這種評價方法難以真正做到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考查,尤其是缺乏對學生平時素質表現和學習行為的評價。而且評價內容簡單,評價形式單一,得到評價結果后,也沒有根據學生存在的不足進行教育方法的改進或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因此,目前實行的素質評價方法存在一定的片面性,而且沒有發揮出素質評價的真正作用,即促進德育水平的提高。
三、心理健康教育在中職德育教育中的應用
(1)更新教育理念,利用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采取柔性教育。中職德育教育的開展,必須改變傳統的教育理念,引進心理健康教育方法,采取柔性教育手段,加強對學生思想和心理層面的引導,以此取代用制度進行硬性要求的剛性管理措施。德育工作者應給予學生基本的尊重,尊重學生的個體化差異,站在學生的角度理解學生的表現行為,從而分析學生出現德育問題的根本原因,進而采取有針對性的教育措施,幫助學生解決問題,健康成長。一些德育問題的產生原因也可能是心理問題,德育工作者必須對其產生的原因作出準確判斷。這要求德育工作者必須與學生進行良好溝通,在溝通過程中,以平等的態度對待學生,消除學生的抵觸情緒,進而對其進行疏導,幫助其解決心理問題。(2)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內容在德育課程中的滲透。中職德育在課程設置上應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內容的滲透,立足于學生的心理成長,開展各項德育教育工作,樹立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并重的思想,并在課程設計上得到體現,使學生掌握一定的自我疏導、自我調節情緒的能力,促進學生心理健康成長。在評價方式上,應改變傳統的以能力判別為主的課程評價方式,加入情感評價標準和行為評價標注,切實將素質教育作為教育的核心,使學生的心理成長、德育成長以及知識能力的成長同步進行,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3)提高中職德育工作者的職業素養,使其具備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德育工作者是中職學校開展各項德育工作的主體和具體執行者,其職業素養對德育教學效果有直接影響。尤其是在引入心理健康教育內容的情況下,德育工作者必須不斷提高自身的職業素質,同時具備德育能力和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從而將兩者相互結合,促進學校德育工作效果的提升。而且為人師表,自身必須做出表率,中職學校的德育工作者必須樹立良好的道德形象,注重自身修養的提高,從而發揮教師對學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力,促進學生德育水平的提高。學校應為德育工作者提供必要的專業培訓,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培訓,使其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原理,能夠在德育過程中進行靈活運用。(4)將心理測評納入素質教育評價的一部分。傳統素質評價方式難以起到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作用,在素質評價中加入心理測評的內容,可以使評價結果更能反映出學生心理成長和思想成長的實際情況。同時,也為心理健康教育的進行開拓了途徑,避免引起學生的抵觸情緒。另外,應注重學生平時學習、生活過程中的素質評價,通過對學生的行為和觀察分析,與學生進行一對一的溝通交流,詳細了解每名學生在德育方面存在的問題,并將平時的評價結果納入期末評價之中,使素質評價能較為真實地反映學生階段性的成長情況。
總而言之,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具有密不可分的相關性,中職學校只有在德育過程中,巧妙地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通過兩者的相互結合,才能提升德育效果,使德育內容真正深入學生心中,幫助其解決心理和德育問題,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陳燕紅.淺談中職德育課堂對心理健康教育的滲透[J].職業,2015(27):125.
[2]王莉娜.論中職德育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J].科技展望,2015(14):290.
作者:林景明 單位:福建省晉江華僑職業中專學校
- 上一篇:初中音樂課融入德育策略
- 下一篇:校本德育課程建設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