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探究
時間:2022-09-25 10:35:58
導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探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文章從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問題和困境入手,提出把積極心理學理念和方法引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從積極心理學的視角,提出從形成積極認知、增強積極情緒體驗、培養積極品質、培育積極環境四個方面構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徑。
關鍵詞:積極心理學,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積極認知
1新的形勢下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存在的問題和困境
在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高校始終把培養信念堅定、人格獨立、自主創新的新一代大學生作為工作目標,在教育和服務中不斷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幫助和引導學生最終實現全面、和諧、穩定、持續的人格品質。因此,高校人才培養中,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就成為了重要的一項內容。然而在新形勢下,在實際的教育教學過程中,由于各方面的因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卻面臨著一些困境和亟待解決的問題,具體表現如下:1.1以矯正和修復“問題”為主的消極教育理念,導致思想政治教育目標過于單一化。長期以來,在傳統文化的影響下,“子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已經成為傳統思想教育模式中的重要觀點,教育者對學生的不良道德行為普遍采用堵,而不是導的方法,多通過管制甚至懲罰的方式修正、消除問題的產生,抑制問題的發展,從而使人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堅持這種消極的教育理念。教育者在實踐中僅僅把目光聚集在“問題學生”身上,或者學生的問題身上,局限性的看到學生在成長中出現的各種身心問題,而沒有關注到學生身上固有的和潛在的積極力量與美德,這種用發現問題的視角去看待學生身上存在的問題和不足,消極被動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明顯不符合“以人為本,以人為終極關懷”的馬克思主義的人學觀的要求,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不利于大學生積極人格品質的形成和道德品質的培養。1.2片面的、“灌輸”式的教育模式,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欠佳。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形式是課堂教育和日常教育相結合,教育者希望通過二者的相互補充,相互結合,使得大學生在集中式教育與分散教育中樹立正確的三觀,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健康的人格特征,從而為社會主義現代話建設培養合格人才。但是,不管是課堂式的理論教育還是日常教育,多數以灌輸式和糾錯式的方法為主,這種單調的教育模式只能使學生被動的接受教育,不能真正激發學生主動探究并進行自我教育。再加上教育內容貼合學生實際不夠,不能真正的走入人心,缺乏實踐,學生容易滋生排斥和逆反情緒,產生抵抗心理,導致教育者和學生關系緊張,事倍功半,很難提高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教育效果欠佳。1.3理論運用于實踐不到位,導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創新力度不夠,實證性更差。近些年來,關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研究成果豐碩,筆者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為關鍵詞在CNKI(中國學術期刊網絡數據總庫)進行搜索,僅論文就有24599篇,其中理論研究多于實踐成果總結。大多數的研究都是建立在馬克思主義的人學思想和思想教育學科的基本規律之上的,研究內容寬泛,方法單一,轉化為實踐效果不顯著,實證性差。其中部分研究能夠和大學生的實際發展相結合,但多數是為消除學生的思想和行為問題,教育目標單一,并不能真正的激發大學生自身固有的美德和潛能,促進大學生的自由與全面發展。
2積極心理學的理論概況
以人本主義心理學和社會建構主義為理論基礎的積極心理學20世紀末在美國興起以來,已經被廣泛的應用于各個領域。積極心理學一改傳統心理學主要關注人的消極和病態心理的局限,強調對人性優點和價值進行研究,在內容方面把人的積極主觀體驗、積極人格特質以及積極環境構建納入其中,是一門研究普通人力量和美德,以及如何更好的促進人和社會的協調發展的學科,自誕生以來,已為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3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借鑒積極心理學理念和方法的可行性與必要性分析
3.1研究對象的相關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對象之一是高校大學生,教育目的是希望通過政治理論、法律常識、思想道德等內容的學習使學生成為愛國守法、明禮守信、積極向上,健康樂觀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積極心理學以人的幸福為主旨,關注人的優秀品質,使人的潛力得到充分發揮,研究對象是整個群體。大學生作為這個群體的一部分,是未來國家建設和社會發展的依靠力量,把他們培養成積極、智慧、希望、幸福、和諧的個體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內容。由此可見,積極心理學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在研究對象上具有高度的相關性。3.2思想理念和實現目標的一致性。中央16號文件提出,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實現“以人為本”,思想政治工作要貼近學生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報告中又進一步提出“要加強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由此可見,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心已經由“解決問題”為中心轉變為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中心。這就要求教育者在實踐中不僅要關注學生發展中出現的問題,更應該致力于學生自由全面發展。積極心理學正是從關注和培養人的主觀積極體驗出發,挖掘人的積極潛能,激發內在的積極力量,在實踐中不斷強化最終形成積極品格。
4應用積極心理學理念,構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徑
4.1加強人文關懷和人性教育,促進大學生形成積極認知,增強積極情緒體驗認知包括個體對自身和他人以及社會群體的思想、道德、規范、行為準則等關系的理解和認識。不同認知層級的人眼中看到的世界是不一樣的,這個不一樣的世界就是客觀現實在不同個體頭腦中的主觀反映。情緒指的是個體對客觀刺激心理反應所表現出來的主觀性的體驗,是個體需要是否得到滿足的反映。情緒和認知雖然獨立的心理過程,但二者有著密切的聯系。積極的認知能夠促使人們體驗到積極的情緒,反過來積極的情緒體驗也能夠促進認知的發展。這就要求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要關注和挖掘大學生自身積極力量和潛能,幫助學生放棄過去片面的消極的自我認知,構建積極的自我認知。通過人性化的關懷與教育,使學生體驗到積極教育觀下思想政治教育散發出積極力量。4.2巧用積極心理暗示和樂觀型解釋風格,培養大學生的積極品質。積極品質是個體在成長中形成的較為持久的積極的情緒和情感體驗。大學生應該有的積極品質包括智慧、誠信、樂觀、希望、積極等方面。這些積極品質的形成,一方面受早期成長環境的影響,一方面有賴于后期的教育和培養。在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善用積極心理暗示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積極心理暗示是指教師用充滿積極因素的含蓄、間接的方式,對學生的的心理和行為產生積極的影響。比如,在對學生進行教育的過程中恰當的使用擴大優點法、贊美他人法、消除消極因素等方法,教會學生一些情緒調節的基本方法,如情緒轉移法、宣泄法、放松訓練法等,幫助學生逐漸形成和發展積極的行為方式,并不斷內化為積極的人格特征。學生積極品質的培養離不開積極的歸因方式,積極樂觀的歸因方式是促使學生形成樂觀型解釋風格的重要途徑。4.3培育積極的育人環境,引導大學生形成積極的人格品質。首先,營造和諧的家庭氛圍,構建積極的人際關系。家庭是每一個人幸福成長的搖籃。親密的家庭關系、良好的親子關系,團結有序的鄰里關系是一個人健康成長的基礎環境。其次,建設積極向上的校園環境,發揮文化育人的功能。大學校園文化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載體,因此大學校園文化建設一定要與時展相結合,一定要體現時代特征和學校特色,一定要與學生實際相結合,以不斷滿足學生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和現實需要,以積極健康的校園環境感染學生,發揮文化育人的積極功效。再次,多管齊下,創建和諧有序的社會環境。大學生的自由全面發展離不開社會大環境,因此,社會各界都應該關注大學生的成長,為大學生的健康成長創造積極安全的成長環境。一是要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樹立大學生積極向上的典型事跡,以正面教育為主,傳播社會正能量。二是要牢牢把握新媒體下的思想政治教育陣地,開展形式多樣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
參考文獻:
[1]龔光軍,曹貴康.基于積極心理學視角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J].教育與教學研究,2009,23(5)26-27.
[2]高魁,劉康.積極心理學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應用研究[J].西安建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33(5)93-96.
[3]柳禮泉,肖冬梅.積極•希望•快樂•幸福[J].學術論壇,2009:171-175.
[4]蔣翠云.積極心理學視角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創新研究[DB].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5]戴倩.積極心理學視域下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研究[DB].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6]劉青.論積極心理學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價值及實現途徑[J].教育理論研究,2014:71-72.
作者:李娟維 沈元軍 單位:北華航天工業學院
- 上一篇:企業財務分析預警作用研究
- 下一篇:心理學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