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大學生國防教育論文
時間:2022-07-24 10:59:16
導語:當代大學生國防教育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軍民融合深度發展為普通高校國防教育帶來巨大機遇,文章從剖析當前普通高校國防教育存在問題的短板入手,深入分析目前阻礙普通高校國防教育發展的枷鎖,并以軍民融合深度發展作為國防教育改革的大背景,探析當前普通高校國防教育改革的方向和路徑,切實提升國防教育在人才培養教育過程中的作用,為軍民融合深度發展打下堅實的教育基礎。
關鍵詞:軍民融合;改革;國防教育
“國不可一日無防”,國防關乎國家安全、民族尊嚴和社會發展。國防教育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教育的精髓,美國1958年即頒布《國防教育法》,如今,與國防教育相關的法律法規制度健全,教育手段現代化,教育范圍涉及廣,形成了系統的國防教育體系,取得明顯的國防教育效果,受到國防教育的公民大多樹立了國家安全觀念,半數以上總統都有從軍背景。俄羅斯依托國防教育為國家培養軍事人才和國防后備力量,公民從兒童就開始接受形式豐富的國防教育,使全民都增強國防意識,提高國防技能。處于兩次世界大戰中心的瑞士,沒有遭到戰火的洗禮,百年不交兵,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具有獨特的國防體制和全面的國防教育。指出“軍民融合是國家戰略,關乎國家安全和發展全局,既是興國之舉,又是強軍之策?!边@一精辟概括和準確定位為普通高校國防教育工作開創了新局面、新格局。如何在普通高等學校國防教育中貫徹軍民融合深度發展這一戰略舉措,整合軍地教育資源,優化軍地協調機制,有效將國防教育融入大學生素質教育,是緊迫又長遠的現實課題。
一、提升認識高度,從國家戰略高度除桎梏破瓶頸謀事業
孫中山說過:“所謂固國家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其道何在?精神為也?!睔v史檢驗了一個顛撲不破的真理,能否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國民國防意識的強弱有無是關鍵?!禖型包圍》作者戴旭曾大聲疾呼“警惕國防意識淡漠危及復興大業”,直言當前公民國防意識淡漠問題。2001年4月28日,我國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教育法》。同年,教育部、原總政治部和原總參謀部聯合下發《普通高等學校軍事課教學大綱》,強置軍事課(軍事理論和軍事技能訓練)于大學生必修課程體系中,對大學生進行國防教育,18年來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縱觀世界,我國普通高校國防教育還處于起步階段,只是將軍事理論課和訓練實踐課強行在高校推行,而沒有將國防教育真正融入大學生素質教育和專業課教育中。一些發達國家的國防教育已經超出了純軍事范圍,主張從政治、軍事、民防、經濟、技術、心理、外交、精神等諸多方面綜合影響公民的國防意識,亦即各方面“融合”交匯,綜合系統共同作用。俄羅斯的國防教育由中央政府統一領導,學校、各主管部門、各群眾團體和協會共同協作進行的。瑞士的國防教育由四大政黨領銜,各地官方機構協作,社會、學校、軍隊、民防組織和各種宣傳機構積極介入,形成了多層次、高效率的國防教育網絡體系。美國的民間注冊飛行員達到20萬人,很多為大學在校學生,國家不花費一分一厘,即擁有20萬人的飛行員儲備,我國的非官方注冊人員不到1000人。從這一組數字對比看,我們的軍民融合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就高校國防教育講,教育、宣傳、軍隊、地方武裝部等均認同國防教育的重要意義,但之間的協作缺乏統一的、互動的交流機制,融合程度不夠深入。主席指出,“推進軍民融合發展是一項利國利軍利民的大戰略,軍地雙方要站在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的高度來認識思考問題,切實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中央決策部署上來,把軍民融合的理念和要求貫穿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全過程,加快形成全要素、多領域、高效益的軍民深度融合發展格局?!睘楦咝澜逃娒袢诤习l展廓清了思想迷霧,破除了發展桎梏,指明了前進方向。培養大學生的國防意識是一項必須重視的、長期而艱巨的任務,必須抓緊抓好,單靠高校的軍事理論課程和軍訓是遠遠達不到預期效果的?!敖y、融、新、深”,是主席為軍民融合發展開出的四劑藥方。在“統”字上下功夫,就是要在總體統籌上做好頂層設計;在“融”字上做文章,就是要在融合共享上搞好溝通交互;在“新”字上求突破,就是要在創新改革上不拘一格;在“深”字上見實效,就是要貫徹落實上不打折扣。要把握軍民融合政策利好的重大機遇,將強化大學生國防意識應成為一項永久的國家系統工程,發動各階層、各部門的力量合力抓,發揮國防教育素質育人的重要作用,常抓不懈,使國防成為每一個大學生的首要和本能意識。
二、現實問題導向,以提升質量牽引查短板找癥結圖改革
1985年教育部、勞動人事部、財政部、原總參謀部、原總政治部、原總后勤部六部委聯合《關于高等院校、高級中學進行軍事訓練試點問題的通知》,國防教育試行進入普通高校,2002年,教育部、原總參謀部、原總政治部聯合頒布《普通高等學校軍事課教學大綱》,明確規定軍事課程是普通高等學校本、專科學生的必修課,軍事課由軍事理論課程和軍事技能訓練兩部分組成??傮w講,我國普通高校國防教育起步較晚,而且在實施過程中,存在重視程度不足、承訓力量短缺、軍地交流不暢、教學條件受限、師資隊伍薄弱等現實問題,導致國防教育落實效果不佳并陷入停滯不前的困境。1.國防教育在義務教育中分量不足。羅援將軍講,“尚武精神就是生存精神”,從世界大國尤其是軍事強國的經驗看,國防教育從小抓起是啟發公民愛國愛家、崇尚強健自覺的關鍵一步,青少年早期的國防教育,其育人功能明顯,國防教育作為素質教育,應該從孩童抓起來。由于高考“應試”教育,高考的和不高考的,“待遇涇渭分明”。國防教育在我國義務教育階段所占分量不足,受重視程度不夠,導致中小學校落實上質量參差不齊。到了大學階段,本應該“惡補”,但受“考試過關”的慣性思維和“以就業為指導的實用主義”,大部分學生應付思想比較嚴重。近年來,軍方在對新兵數質量情況進行檢查調研時發現,72%的新兵對軍隊和國防的初體驗“來自電視報刊等大眾媒體”,“來自學校教育”的僅占4%,反映出中、小學校對青少年國防教育的缺失缺位[1]。2.國防教育在內容落實上“缺斤短兩”。按照2002年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軍事課教學大綱》,普通高校學生的軍事課分為兩個部分,一個是軍事技能訓練,一個是軍事理論課。在軍事技能訓練中,大綱設置條令條例教育與訓練、輕武器射擊、戰術、軍事地形、綜合訓練等科目,但實際教學中,限于承訓力量不足、訓練場地受限、參訓大學生數量偏大、體能素質總體偏弱、安全防范工作壓力大、組織管理力量單薄等諸多原因,據統計大部分高校只能完成三大條令條例的訓練,軍事技能訓練效果難以達到《大綱》目標。軍事理論雖然作為必修課,但據統計全國普通高校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學校真正把軍事理論課程作為必修課列入大學生人才培養方案中,建設專職教師隊伍,按《大綱》要求列入教學計劃中,還有近三分之一的學校根本沒有開設軍事理論課程。由于高校學生重視程度不夠、大部分學生以“考試過關”為目的,軍事理論課程實踐環節少缺乏吸引力等多種原因,導致國防教育在落實中參差不齊,有的學校則重形式,走過場,影響了國防教育的深入發展。3.國防教育在方法創新上“因循守舊”。“一場戰爭異化一場戰爭”劉亞洲將軍說,“戰爭是最富創新的藝術”。國防教育一定要把軍事本身的魅力傳達給受教育者,但受制于具體條件,軍事技能訓練和軍事理論課程所規定的內容或本身已經陳舊落后于時代,或難以用直觀感性的手段表達清楚。有的高校軍事課程教學的思路仍然比較僵化,教學照本宣科、教材文案乏味過時、教育手段枯燥單一,使得教育難以入心入腦。有的高校所在地擁有作戰部隊、紅色教育基地、傳統軍事教育資源等良好平臺,但融合溝通不足,沒有充分利用這一國防教育的生動載體。有的學校在組織軍事理論課程授課時,過分依賴慕課教學、軍事電影、紀錄片等多媒體教學方式,趣味有余,內容不足,傳授知識不成體系,使得國防教育的軍事效益產出不理想。
三、尋求破解路徑,用高度負責態度強溝通建機制促共贏
大學生作為社會新技術、新思想的前沿群體,承載著國家的希望和民族的未來。大學生國防觀念的強弱、有無報效祖國的使命感直接影響著國家的未來。同時,做好大學生國防教育這篇大文章,必須采用系統工程的方法,“融合”推進,“系統”提升,“全局”統籌,堅持目標導向,立足改革創新,樹立“大國防觀”,為國防建設添磚加瓦,奠定厚實基礎。1.強化頂層設計,促進要素向國防教育素質化聚焦。主席多次強調要加強國防教育,指出“我們的國防是全民的國防,推進國防和軍隊建設改革是全國人民的共同事業?!甭鋵嵉膽鹇灾甘颈仨氃趪覍用孀ズ庙攲釉O計,讓國防教育成為全民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從娃娃抓起,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植入當代人基因,讓愛國尚武觀一直流淌在中華民族血液之中。要將國防教育課納入中小學考試課程,制定完備的中小學國防教育大綱,成為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并將國防教育課程計入中考、高考成績,解決中小學的國防教育嚴格不起來、落實不下去的問題,積極引導學生樹立新時期的國家主權觀、國家利益觀和國家安全觀,進而提升全民國防素質。軍隊要利用好公共媒體等外宣平臺,利用“軍營開放日”、國防教育日等契機,積極宣揚部隊優良精神魂風。地方媒體要堅持正確導向,聚集資源宣傳強國強軍正能量,讓國防教育無時不有、無處不在。提高軍人社會地位,在全民熱愛軍隊、尊重軍人的濃厚氛圍中激勵青少年奉獻國防、報效國家。2.破除軍地“阡陌”,促進高校軍隊向無縫化溝通邁進。融則兩利,合則雙贏。在提升普通高校國防教育上,軍地有巨大的“融合空間”。在承訓力量不足方面,其主要矛盾在于承訓官兵數量不斷減少和受訓大學生數量的不斷增加。為解決這一問題,要建立軍隊地方高校的常態化溝通機制,可采用高校分階段組織軍訓、大學生去部隊見習參訓、退役大學生返校帶訓、招聘退伍軍人主訓等多種方式解決。在軍事技能訓練內容陳舊方面,可以借鑒或直接使用部隊新兵入伍訓練大綱,“仗怎么打,兵就怎么練”,在大學生軍事技能訓練中開設試點,大興實戰化熱潮,提升訓練熱情,提高訓練質量。在組織力量薄弱方面,要注重國防教育教師的“民參軍”,讓走進軍營見習成為制度,學“兵”話,行“兵”事,練“兵”樣,有“兵”味,學習部隊文化,感受部隊作風,真正讓懂“兵”的人組織國防教育。同時,也要讓部隊官兵走進大學,利用大學生征兵入伍宣傳、軍事愛好者協會、國防教育外宣等平臺,以事跡報告、學術研討、演講交流等形式,普及軍事常識,介紹部隊文化,解讀軍事時事,打開軍地交流的“窗口”,幫助普通高校的大學生正確樹立國防觀念,激發他們獻身于國家經濟建設和國防安全建設的使命感。3.深挖“融合”優勢,引領創新向國防教育實效化用力。軍民融合的核心要義在于取長補短。地方大學生是部隊重要后備力量,軍隊在國防教育上要體現“應融則融、能融盡融”的認識理念,要主動參與到高校國防教育上來。一是在軍事理論課程里加入駐地作戰部隊的見習內容。結合專業特點,向學生介紹部隊科學技術、先進管理、優良作風、作戰組織、外軍知識、時事解讀,開闊學生軍事知識視野。二是在教學內容上,高校和部隊應共同努力,打通先進的國防思想、軍事理論、高新技術向高校轉移的路徑和時效,在軍隊和高校搭建有效對話平臺,拆除信息壁壘,用內容創新推動教育創新。三是要在“軍轉民”和“民參軍”兩端共同發力,“軍轉民”主要是部隊主動融入高校的國防教育,讓“兵者言兵”,通過現役軍人授課、高校學生到駐地見習訓練、軍方專家參與教材編撰等方式,讓普通高校國防教育披上“迷彩綠”的本色?!懊駞④姟敝饕酶咝?茖W研究實力雄厚、學科門類齊全、師資隊伍強大、科技前沿探索能力強勁和國際化水平領先等優勢以及人才和知識資源參與到部隊訓練改革、科技創新,參與到軍事職業教育、繼續教育等相關領域,助力部隊培育高素質新型軍事人才和拓展提高整體素質。軍民融合是釋放軍地雙方改革動力的大戰略,為推促普通高校國防教育發展帶來千載難逢的機遇,軍地雙方均要擯棄“甩手掌柜”幻想,以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力同心,以改革創新和攻堅克難的精神,在克服困難、解決矛盾中創業創新。
參考文獻:
[1]許再華.國防教育,要從娃娃抓起[EB/OL].[2018-10-10].
[2]朱富進.軍事職業教育資源的特性及共享機制研究[J].徐州空軍學院學報,2012(5).
[3]吳張龍.信息時代大學生國防教育現狀研究[J].當代經濟,2006(6).
[4]劉戟鋒.軍事技術論[M].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13.
[5]曲曉燕,呂曉峰.軍隊院校發展軍事職業教育的幾種模式研究[J].繼續教育,2017(4).
[6]徐焰.戰爭與經濟[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作者:賀玉琴 單位:內蒙古工業大學
- 上一篇:電視綜藝節目導演團隊建設論文
- 下一篇:歷史社會學國際關系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