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體—互動—探究教學模式

時間:2022-10-29 02:34:00

導語:主體—互動—探究教學模式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主體—互動—探究教學模式

【摘要】構建“主體互動探究”的教學模式,必須強化參與意識,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作用,讓學生在參與中學習,主動研究、自主學習,而教師只是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和活動的組織者,讓學生在參與中學會學習,學會創新并通過師生交流的互動作用和情境的學習,達到自主構建知識的目的,實現學生主動發展的目標。

【關鍵詞】教學模式;主體;互動;探究

【Abstract】Constructs“themainbody—interaction—toinquireinto”theeducationalmodel,muststrengthenthesenseofparticipation,manifestsstudent’smainbodystatusandteacher’sleadingrole,letsthestudentstudyintheparticipation,drivingresearch,independentstudy,buttheteacheronlyistheinstructionwhichthestudentstudiesandtheactiveorganizer,letsthestudenttheacademicsocietystudyintheparticipation,theacademicsocietyinnovationandtheinteractionfunctionandthesituationstudywhichexchangesthroughtheteachersandstudents,achievedindependentlyconstructstheknowledgethegoal,achievesgoalwhichthestudentdevelopsonowninitiative.

【Keywords】Educationalmodel;Mainbody;Interaction;Inquiredinto

學生學習的過程就是對知識的主動建構過程,深化教學改革就要打破以講授灌輸為主線的教學模式,構建以學生主動參與、師生互動,探究創新為主線的教學模式,這樣才能培養出適應現代化建設需要的創造性人才,下面談談在構建“主體—互動—探究”的教學模式中的粗淺認識。

1學生主體參與教學的意義學生主體參與教學就是學生進入教學活動,能動地,創造性地完成學習任務。目前,它已成為研究教學的一個熱點問題,對優化課堂教學促進學生主體發展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1學生主體參與教學可以培養學生必要的社會性品質。當今的中學生普遍存在兩方面的問題:①缺乏積極的探究精神;②缺乏主動交往的意識和行為。學生主體參與教學使學生在教學中自始至終充當著主人的角色,在共同的活動中將學會如何與人相處和合作。

1.2學生主體參與教學可以使課堂充滿活力,使教學質量得到提高,使學生智力得到良好的發展。學生主體參與教學會形成多邊的教學交流,學生可以獲得主動表現的機會,他們的學習熱情會被調動起來,他們的自我選擇將形成學習的自覺性、積極性、也會因此不斷進行自我的調控,不斷反思學習方法,從而獲得良好的學習效果。

學生主體參與教學可以使學生利用已有的認知結構對外界信息進行主動的選擇、推斷,一旦學生成為認識過程的主體,他們就不再被動地去接受老師傳授的知識和技能,他們會在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智力得到較好的發展。

2“交流—互動”教學模式目前,在學校的課堂教學中。單向的由老師向學生傳播知識的這種“注入式”教學模式仍明顯存在,這種模式認為教師講是教學過程的核心,它將學生的學習過程看成被動的“他組織”,而不是主動的“自組織”,而不是質的“建構”過程,明顯違反了“教是為了發展”,“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的教學規律,“注入式”教學模式在短暫的時間內對學生效果明顯,漲分較快,但長期來說對學生思維的發展和能力的培養不利。因此,針對“單向—注入式”教學的種種問題有必要構建“交流—互動”的教學模式。

2.1“問題互動”教學模式。首先是根據學生背景、知識背景和教學內容,創設問題情景,提出全課中心問題,此問題學生馬上不能回答,接著設置的系列實驗和問題,交叉進行的學生學習活動,逐步解決中心問題。比如高中物理“楞次定律——感應電流的方向”一節先創設情景:讓條形磁條插入和拔出線圈,閉合回路中電流的方向不同,讓學生看到這一現象。然后再提出問題:如何確定感應電流的方向呢?學生通過做實驗,分析實驗現象,概括歸納,總結出楞次定律,這一系列活動組成課堂一個又一個新的認知沖突,促進學生自主構建知識結構,培養了學生分析、歸納總結的能力。

2.2“討論—互動”教學模式。在積極進行課堂教學改革的同時,大膽重新分配上課時間,把大部分時間留給學生去思考、去討論、去實驗、去總結,充分實現師生間、學生間的互動作用,而不是教師一講到底,講得很深很細,不給學生思索的空間,學生機械地接受。例如,高中物理的“歐姆定律”,在教學過程中,老師可以一邊講新課,一邊讓學生實驗,然后小組討論,最后得出結論:E=U內+U外。再如,高中物理用“伏安法測電阻”的教學中,教師可以指導學生用電流、電壓表、電流表、開關和待測電阻各一次,自己設計測量電阻的電路,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討論:①測量電路如何選擇?②控制電路如何選項擇?③電源如何選擇等?學生通過小組實驗、討論結果、并進行交流、總結,自行導出規律,自主完成知識的構建。

3探究性學習的實施形式什么是探究性學習?學生在學科領域或現實生活的情景中,通過發現問題、調查研究、動手操作,表達與交流等探究性活動,獲得知識、技能的學習方式,叫做探究學習。它包括科學探究、技術探究、社會探究、學習探究等不同的類型。實施探究性學習的兩種形式:

3.1“動手做”學習:在這種方法的學習中,教師通過設置適當?;顒雍腿蝿眨箤W生投入到真實的情境中去,在親自動手操作的實踐過程中學習知識,掌握科學的思維方法,培養對科學的積極態度,這一方法的口號是:“聽會忘記,看能記住,做才能學會”。

動手做的基本過程是:提出問題—動手實驗—觀察記錄—解釋討論—得出結論—表達陳述。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們通過親自參加活動、實驗、討論而自主構建知識,教師可以提出建議引導學生,而不是替代他們去做。如:高中物理中牛頓第二定律一課,教師引導學生提出問題:物體運動的加速度與物體的質量和物體受到的合外力有什么關系?學生通過實驗、觀察記錄數據、討論分析數據、可得出結論為:物體運動的加速度與物體受到的合外力成正比,與物體的質量成反比。

3.2情境探索學習方法“例題+問題+小結”的形式組織學習材料,使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釆用這一方法,教職工師不需要通過講解傳授知識而是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條件,引導和輔導學生通過考察實例和解決問題,自主地歸納和發現所學的知識。

情境探索學習中的“探索”,即為學生在情境中自主進行的各種學習活動,包括有關思考、資料檢索、調查、實驗、交流等多種形式的活動,作為一種學習方法,它能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創造性,使學生自主獲取知識,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作為一種教學方法,它可以有效地轉變教師講,學生聽的傳統教學模式,使教師從知識傳授者轉變為知識探索的導航者。

綜上所述,構建“主體—互動—探究”的教學模式,必須強化參與意識,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作用,讓學生在參與中學習,主動研究、自主學習,而教師只是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和活動的組織者,讓學生在參與中學會學習,學會創新并通過師生交流的互動作用和情境的學習,達到自主構建知識的目的,實現學生主動發展的目標。這樣才能培養出適應現代化建設需要的創造性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