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遏止高校師德失范行為的思考論文
時間:2022-09-10 04:45:00
導語:有效遏止高校師德失范行為的思考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高校教師職業道德不可能孤立地發展,它處在更大的社會發展生態環境中,這些生態環境因素影響著教師職業道德的發展。本文試圖把教師放在社會生態環境中,對現階段高校師德失范存在的原因進行分析,尋找有效遏止師德失范行為、提升師德水平的有效途徑。
教育學家陶行知先生從教數十余年,始終本著“捧著一顆心來,不帶一顆草去”的高尚情懷,用自己的德育行為,詮釋了他獻身教育、鞠躬盡瘁的不懈追求。十七大提出的“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為當前師德風范建設提供了新視角。在新一輪解放思想教育活動中,如何解放思想、探索高校教師師德建設新途徑,這對提高教師素質、轉變教育教學模式具有深遠的現實意義。
一、導致師德失范的生態環境分析
“生態學是研究生物與生物,生物與環境之間相互關系的學科”,“教育學不拒絕生態學。教育、教學是一個典型的人與人、人與環境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過程?!薄I鷳B學原理告訴我們,任何一個因子在系統結構中的運行,都與其相關因子緊密聯系,都與其結構狀態和周圍環境緊密聯系。教師職業道德形成,在生態系統關系鏈中,既相對獨立,又不完全孤立,其運行和發展,必然受到它所處的各類環境因子的制約和影響。
1.“世風無范”是導致師德失范的社會根源
教師作為社會個體,他首先受到社會觀念意識的影響。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教師的職業道德屬于教師意識范疇,每個歷史時期的教師職業意識都擺脫不了這一時期社會存在這一大的社會環境的影響。目前,我國正在經歷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時期,在社會轉型的過程中必然要經歷“體制混變”和“觀念混變”階段。體制混變致使社會個體在面臨與解決特定問題時陷入無章可循、有章難依或隨意擇章的“無范”境地;而在“觀念混變”狀態中,衡量觀念的是非標準或優劣尺度模糊不清,往往造成價值觀念多元化,缺乏公眾認同的社會主流價值觀,缺乏權威的社會道德理想,致使社會成員感到困惑和迷惘,產生選擇困難,對事物產生錯誤評價,做出失范行為。高校師德失范是在社會大背景下的一種社會現象,與其他失范現象有一個共同的社會根源。
2.教育主管部門對高校師德要求的淡化是師德失范的主要原因
如果說社會觀念意識是師德存在的宏觀環境,那么教育主管部門對師德建設的要求就是師德失范的一個重要關聯因子。這一因子的狀態、決策直接影響著良好的師德建設?!敖虝恕笔墙處煹奶炻殻墒歉咝5慕逃鞴懿块T在教育管理中,卻只抓了“教書”而忽視了“育人”。一方面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教育主管部門提出了“產學嚴”相結合辦學思路和“科研先導”的口號,有的高校為了把這一口號落到實處,不再以傳道、解惑、授業為教師的終級目標,而是以學術成果作為衡量教師成績的標準,對教師的道德狀況只作模糊的評價。另一方面,確定評價標準是做好師德監督與評價的前提和基礎,但是目前高等教育的行政管理部門在對師德實施監督管理中,沒有一套切實可行、公正科學的師德評價體系。另外,綜觀當今的教育,不斷地進行著教學改革、評價與考試制度改革,還有人事制度改革,改革成為最主要的趨勢,而且都是自上而下的,這些改革的初衷是好的,只是在某些政策執行者的操作之下,這些改革扭曲成為嚇唬教師、懲罰教師的手段,極不利于教師隊伍的自身建設。
3.高校本身對教師缺少人文關懷是師德失范的直接原因
高校作為教師個體存在最親密的外在因子,他的校園人文氛圍、價值取向、管理機制直接影響著高校教師良好師德的養成,可是現在很多高校卻沒有形成良好的師德養成氛圍。一方面,教師在學生時代所接受的是理論化的道德教育,而作為教師所面對的是具體的教師職業道德實踐。然而,一些高校缺少對教師的道德自律培養,一些教師便簡單地認為高校就是要把“學問”做好,上完規定課時就可以一走了之,這就直接導致一所高校的教風導向不正確。另一方面,高校本身對教師的成長缺少關注。就目前普遍存在的師德失范行為來看,主要是教師心理不夠健康或者人格不健全而導致的。某些客觀上屬于失德的行為,其主觀原因是教師的心理問題例如情緒控制能力不強,而并非道德因素所致。但是有些學校對這些教師是以處罰來處理,卻沒有對這部分教師給予更多的心理輔導和指引。另一方面,一些高校讓沒有經過任何道德培訓的年輕教師挑著沉重的教學大梁,而正是這些挑大梁的接受了良好的高層次教育的年輕教師,他們在學校中享受的待遇又是最低的,沉重的生存、住房負擔,他們怎么能以平衡的心態來面對教育、面對學生,其觀念意識必然是滿腹牢騷,這些情緒也必然會帶入他們的課堂。
二、營造良好的師德生態環境的策略
“環境”,“從哲學角度,環境是一個相對于主體而言的客體,是一個相對概念?;蛘f相對于某一主體的周圍客體空間分布、相互聯系而構成的系統,就是相對于該主體的環境?!杯h境質量是環境從一種狀態變化到另一種狀態的難易程度表示。我們分析了師德失范的生態環境因素,要有效地遏制師德失范行為,我們同樣要從“師德”這一生態因子存在的生態環境入手。公務員之家
1.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提高高校教師的物質與精神待遇
在2008年3月9日《人民日報》第7版兩會特刊上,高校教師龐曉麗委員提出,“別讓師生都特困”:“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基礎,而教育又不直接產生GDP。對地方財政薄弱的地方,國家應該予以支持。教育的真諦是愛。試想,一個整日疲憊、心理不平衡的老師,又怎么能教出心理健康、積極樂觀的學生呢?”這雖然不是針對高校的,但是,高校教師也面臨同樣的困擾。
“人民奮斗所爭取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一方面,為了促進教師職業道德與操守水平的提高,我們首先要在全社會提倡尊師重教的優良傳統,提高教師的社會地位,要站在民族興旺、國家富強的戰略高度來關心教師,對教師多一點理解和關愛,保護教師的合法權益,切實提高教師的社會地位,為教師全身心投入教書育人的工作創造良好的社會氛圍。另一方面,國家應大力提高教師的經濟待遇,關注教師的現實利益和實際問題,使教師的生存條件得到充分滿足,解決教師生活的后顧之憂,為教師提供優越的生活和工作環境。除此之外,各級政府還應充分利用報刊、電視臺等新聞媒體宣傳學校中師德標兵的事跡,在全社會形成強大的輿論氛圍,從而提高教師的社會聲譽。
2.以人為本,尊重和理解教師,關心教師的成長
高尚的師德是在長期的教育實踐中錘煉而成的,但是教育實踐不能離開以人為本。剛步入高校的年輕教師,要求他們一定要熱愛教師工作,一定要具備崇高的道德思想境界是不現實的,只有經過較長的教育、引導與教學實踐,教師才能體會到教育的樂趣與成就。所以高校中首先要通過文件、制度、規定等多種形式和途徑,形成師德教育的輿論導向,使所有教師達成思想共識,形成共同的努力目標。其次是開展豐富校園文化活動,通過師生的共同參與,增強教師的責任感與使命感,培養高校教師的團隊精神,同時通過活動促進教師不斷加強自身修養,來鞏固自己在學生心目中的地位,使教師真正體會到教育工作的意義和價值。
在教育的同時,我們還應給予教師更多的人文關懷。首先要關心培養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教師,及時發現教師的不良傾向,對于教師的某些客觀上的失德行為,我們應該對這部分教師給予更多的心理輔導和指引,這樣才能有效地解決問題。其次,對于困難的家庭,有關部門要采取統一措施,給予支持,學生有貧困,教師群體中同樣有“貧困”。再者,高校改革是一個必然趨勢,但任何改革的目的都是為了發展。教育發展依賴于教師隊伍專業化水平的提高,教育內部的改革應以激勵教師專業化發展為目的,以高校一線教師的建議與要求為導向,要切實克服目前不同程度地存在的改革以教師為敵的偏向,進一步舒緩教師的壓力,引導教師提高對改革的認可程度和參與改革的主動性、積極性,令教師在改革中獲得愉悅、獲得成功、獲得發展。
3.建立健全評價、監管并重的師德建設長效機制
教師職業道德規范的具體落實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尤其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們的價值觀趨于多元化、復雜化。因此,建立健全評價、監管并重的師德建設長效機制十分迫切和必要。
(1)要做到師德評價有章可循,制定明確的教師職業道德標準,讓教師知道自己的職責和義務,了解職業目標,并以此約束自己的行為。值得注意的是在制定師德標準時要廣泛征求廣大師生的意見,可在學生中開展“我心目中的好老師”征文,在教師中開展“做學生喜歡的老師”大討論,在此基礎上,結合教育方針政策和教育發展規律,逐步對高校教師職業道德提出具體明確要求,統一標準,逐步達到師德評價有依據。
(2)要確保師德評價的明確具體、統一準確、容易操作。一方面師德評價應將師德要求具體化,使之易于操作;另一方面要統一標準,這不僅對每個教師的師德要求不能因人而異、因事而異,要統一標準,各有關部門之間也要整合師德評價規則,完善分工合作,形成內在的有機聯系整體。
(3)在師德評價過程中要創新機制,嚴格考核。完善的評價體系必須通過良好的機制來運行,激勵機制是加強師德建設的重要手段。首先,應當設立國家級、省級、校級獎項,對在教書育人、師德修養等方面的優秀典型進行表彰獎勵,使該獎項與同級教學科研獎勵享受同等待遇。二是采取個人自評、群眾測評、考核工作領導小組評定結合,過程考核和終端考核結合的方法,增強考核過程的透明度和考核工作的科學性,力求做到公平、公正。三是公開公布考核結果,獎優罰劣。對師德考核為優秀的教師應給予必要的物質和精神獎勵,對于師德差又不改正或嚴重違反職業道德的教師,同業務水平低的教師一樣,實行淘汰待崗或轉崗調離,以促進師德整體水平的提高。
參考文獻:
[1]王潔.教師的生態環境[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6:7-9.
[2]王巖,陳宜俍.[M]環境科學概論.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3,09.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03.
[4]王薇.別讓師生都“特困”[N].人民日報,2008-03-9.
[5]馬駿,梁積容,張國春.教師職業道德概論.[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12.
[6]中國共產黨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0.
- 上一篇:金融危機視域下特區產業升級論文
- 下一篇:次貸危機對我國應對金融危機措施提升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