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德及績效結合形勢下師德檔案體制建設探索

時間:2022-02-10 05:11:00

導語:師德及績效結合形勢下師德檔案體制建設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師德及績效結合形勢下師德檔案體制建設探索

當前實施的教師績效工資制度要求將師德績效考核掛鉤,師德檔案制度的建設必然進一步引起人們的關注與思考。

一、首位考核依據:師德與績效考核掛鉤給師德檔案制度建設帶來契機

師德檔案制度的建立,對于擴大對教師的監督范圍,加強對師德師風的效能監察以及提高廣大教師職業道德水平,都有著重要作用。但從實行情況看,不少地區和學校對師德檔案建設都存在著認識不足,流于形式,甚至尚未完成,進度緩慢,檔案資料收集參差不齊等問題。而對于一般教師,并未能切身感受到師德檔案對自己的實際意義,所以平時對它多表現為不以為然,甚至有的老師表現出一種不屑與反感的態度。

教師績效考核是為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推進學校績效工資制度順利實施,加強教師隊伍建設,促進教育事業科學發展而采取的一種對教師考核制度。教育部的《關于做好義務教育學校教師績效考核工作的指導意見》,指出將績效考核結果作為績效工資分配的主要依據,要求將師德作為績效考核內容的首位,不得把升學率作為教師績效考核指標。這些政策的出臺與實施,意味著教師的待遇乃至前途直接與師德,或者可以把它理解為直接與每個教師自身的師德檔案有關。在這樣的背景下,師德檔案建設問題必然會受到前所未有的關注,從而也為其加快發展與完善提供了極好的契機。

二、“無用論”:師德與績效考核掛鉤使師德檔案制度建設陷入困境

師德與績效考核掛鉤,使師德檔案制度建設得到前所未有的關注,同時也使它面臨不少挑戰,盡管也許有些問題原本一直存在,但由于當前師德檔案與教師自身利益的密切相關性,從而使這些問題更加突出,其中關于師德檔案制度建設“無用論”的觀念就首當其沖。

所謂“無用論”,即認為師德檔案制度沒有實際意義,師德檔案實質形同虛設。師德與績效考核掛鉤,也就意味著師德檔案中記錄的內容必須要有利于績效考核,這就要求內容必須由抽象到具體,由虛到實的跨越,其中師德檔案收集記錄師德定量化的資料毋庸質疑是利于績效考核的可操作性的最佳選擇之一。但潤物細無聲的師德可以“以量計算”嗎?這個問題本身就一直受到質疑,現在卻將師德量化進而和報酬掛鉤,不可避免地帶有為了滿足績效考核需要窄化、歪解師德之嫌。師德本身是不可量化,當逆而為之時,“是道德的悲哀,是標準意識的泛濫”[1],那么師德檔案制度也就淪為這種“悲哀”與“泛濫”的幫兇,既然如此師德檔案制度建設還有什么真正意義。

“無用論”觀點的產生,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基于當前教師工作環境與生存狀況因素的影響。盡管教育部要求不得把升學率作為教師績效考核指標,但教育管理中對升學率、學生分數狂熱追捧的強大慣性至少在當前是無法撼動。不少地方的上級教育主管部門仍然明里暗里用升學指標評估學校,這樣勢必導致學校用學生成績作為考核教師績效的重要指標,并最終與學校升學率掛起鉤來。在激烈的考試競爭面前,即使學校不拿升學率作為教師考核指標,學生及家長也會要求每一個教師努力提高考試升學率。因此盡管表面上績效指標中可以不體現升學率標準,但是教師績效考核中的各項成績指標無不與升學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另一方面當前部分地區教師的收入很低,而且還不能保證完全到位,再加上工作壓力太大,在現實狀況沒能根本改善的情況下,師德究竟能在教師績效考核中真正發揮多大的作用,就值得考量了,而師德檔案制度的實際操作意義也必然受到了質疑。

三、加強師德檔案制度建設的建議

在當前師德與績效考核掛鉤的背景下,決定了師德檔案制度建設要把握契機,突破困境,采取相應的措施。

⒈加強師德檔案制度意義的宣傳力度。師德檔案是教育人事檔案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反映教師師德狀況的重要載體。教師師德檔案管理制度的建立,有利于擴大對教師職業道德行為的監督范圍,提高對師德師風的效能監察,有助于廣大教師職業道德水平的提高。因此,學校應該高度重視師德檔案建設工作,把它作為常規檔案建設最重要的內容之一來抓,貫穿于學校管理工作全過程。

2.進一步完善師德檔案制度。首先,正確把握建立師德檔案的目的與功能。強調建立師德檔案的目的不僅是為了考察與評價師德現實狀況,更重要的是為了促進師德水平的提高,教師的不斷發展。

這就要求師德檔案制度不能采取居高臨下規范、監察的姿態,而以“發展功能”為核心,“既橫向找差距,更要縱向看發展”為操作原則的符合師德發展及教師發展規律的評價與管理體系。師德檔案應關注教師職業道德發展的過程,為每個教師保留這個過程的重要信息,幫助教師留下一個動態的、完整的、立體的師德發展足跡,在此基礎上引導他們有意識自我認識與反思,找到發展的方向和立足點,并且應能讓教師從建立師德檔案袋中享受到成功、快樂與幸福。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建設師德檔案就是為教師建立認識自我、自主發展、健康成長的德育家園。其次,進一步完善師德檔案的內容與評價機制。師德檔案的內容既要體現師德崇高性又要照顧到時展的師德需求,著力于崇高師德和底線師德的有機結合。另外,還必須正視師德物化的現實困境,必須設計一套相對比較科學、合理、公平的量化方法,使評出來的結果最大程度符合事實。再次,健全師德檔案管理制度。要真正發揮師德檔案在教師隊伍管理中的作用,必須讓制度便于操作,而不流于形式,以確保師德檔案材料齊全、歸檔及時和管理規范。

3.改革與完善師德檔案制度建設的外部環境。

一種制度的健康發展,除了自身不斷地改革與完善外,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就是需要的一個良好的相配套的外部環境。當前關于師德檔案制度建設“無用論”以及德檔案制度建設過程所面臨的種種困境,很大程度來源于師德檔案制度建設的外部環境,這些外部環境的約束給定了教師一個真實的生存空間,教師生存空間中的最直接約束是市場經濟的生存環境約束,在這種生存環境中,身為教師的人,其本質必須是“經濟人”,也就是經濟學中所說的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自利和理性的人。他就要遵循現實社會的各種規則(既有師德規范,各類制度、條文等正式規則,也有各種形式的“潛規則”)。[2]在當前的情況下,僅憑教師的個人修為來達到改善師德的目的是非常難的。因而,加強師德建設應與解決教師的實際問題結合起來,實事求是地從教師的立場出發去影響或引導師德發展,加強對教師的人文關懷,保障教師的合法權益,改善教師待遇,教育行政管理部門樹立科學的教育政績觀,改革完善教師考核管理體制,營造社會尊師重教的氛圍,加強對不良的社會因素的打擊力度等,為師德檔案制度建設的創建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