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經濟轉型的師德構建

時間:2022-03-21 04:18:00

導語:社會經濟轉型的師德構建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社會經濟轉型的師德構建

教師是學校辦學的根本和重要力量,加強學校教師的師德建設,既是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又是提高教師素質的核心。教師擔負著提高國民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任務,學校加強和改進師德建設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的根本保證,是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學生思想道德建設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要求。師德建設是一個古老話題又是現代的話題,在我國幾千年的文化傳統中,尊師重教的傳統一直在社會上居于主流地位。今天,人們更是把教師稱為“靈魂的工程師”。正是在這幾千年尊師重教的傳統中,形成了優良的師德規范,并在不斷的社會變革中傳承、發展。

一、我國社會經濟轉型時期師德的現狀與分析

目前,我國社會經濟正處在轉型變革時期,改革開放不斷深入,人們的思想觀念發生變化,西方各種思想、多元價值觀念和文化侵入,這必然造成各種思想、觀點在新舊兩個世界之間的徘徊、掙扎與沖突。對人們的道德評判、價值觀念等產生強烈的沖擊,也沖擊著教師的思想道德觀念。

1、社會經濟轉型時期對教師有了更高的要求,對教師的自身建設產生激烈和積極作用。社會經濟轉型時期對教師有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增強了教師加強師德修養自律的自覺性。市場經濟充滿著激烈競爭,它依靠市場變化調配資源,這就極大地推動了人才的流動性。學校人事制度的改革,由過去的任命制改為聘任制,打破了教師職業的終身制,一些不能任教或教學不認真、不思進取、自我放松的教師必將隨著改革的深入而轉崗或失業。這必然引發教師的危機感,促進教師自覺加強學習,提高師德修養。

2、改革開放不斷地深入對教師的自身修養產生的負面影響。學校教育產業化、功利化思想影響著學校師德建設。我國社會經濟轉型期,學校教師受教育產業化的影響,以及教師待遇相對的較低,教師的謀利賺錢成為時尚,財富、金錢成了彰顯成功的標志。這些都在不斷沖擊著學校,沖擊著教師的價值觀。在物質利益的誘惑下,一些教師的價值標準開始轉化,把“育人”從目標轉化為追求“謀利”的途徑。為了獲取更多的利益,部分學校、教師把學生的學習成績作為衡量學生發展的唯一標準而罔顧了學生的全面發展。更有甚者為了謀利,在考試中泄題作弊,文憑成了交易的對象等。這種“功利化”不斷沖擊著日常的教學,也改變著教師、校園、學生。在社會的發展中,學生代表著未來,他們將締造新的物質、精神世界。學生總能很快接受新事物、新觀念,雖然有時會良莠不分。但相對于學生的變化,部分教師的觀念卻滯后了。教師群體的心理壓力過大,在激烈的教育教學競爭中難以緩解和調整,造成了教師群體的心理健康出現一些問題。有心理障礙的教師往往表現出心情郁悶、喜怒無常、焦慮不安等癥狀,很容易將其工作和生活中的負面情緒帶入日常教學和學生管理中,甚至會出現如體罰、羞辱、要求苛刻等一些違反師德標準要求的行為。

二、我國社會經濟轉型時期師德建設途徑探析

1、學校要以國家民族的興亡、人才的培養為己任,樹立為社會主義事業培養合格的接班人和勞動者的堅定信念。教師工作是一種以人格來培育人格、以靈魂來塑造靈魂的勞動,教師與學生心靈、思想、情感、知識是互驅互動的。然而,教師的職業雖高尚、偉大,但日常教學卻平凡而瑣碎;教師是表率,但又是常人,有著常人的情感、利益的需求。在這物欲橫流的時期,能讓教師始終堅守良好職業道德的是其內心堅定的教育信念。教育信念,是教師對教育事業、教育理論及基本教育主張、原則的確認和信奉。教育信念是教師的精神追求和奮斗目標,是教師提升素質的關鍵所在,教育信念的集中表現是教師對教育工作高度的責任感和強烈的事業心。教育信念一經確定就會成為教師在教育過程中評判自己行為善惡的內在力量,自覺激勵自己做得更好。因此,學校、社會就應根據教師的心理、情感等需求營造高雅的校園文化氛圍去激發教師的責任感和事業心,努力促進教師真正樹立教育信念,堅定教育信念。

2、學校在師德建設中,不斷完善和健全師德評價監督體系,推動教師的自身修養上一個新臺階?,F在實行聘任制,對教師的評估結果往往是決定教師是否被聘的依據。因此,教師會根據學校的評估標準調整對自身的要求?,F在許多學校迫于升學壓力一般將學生的成績作為衡量教師工作的重要標準,卻忽視了對日常教學情況的評估,而這恰是最能顯現教師的師德狀況的地方。另外,由于師德標準操作性差、不好量化,因此在評估中往往流于形式,起不到引導、約束教師的作用。因此,學校必須建立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多元化的教師評估體制,尤其是對教師的師德評估,應結合教學、學生管理、學生德育等具體工作將師德標準細化,提高師德考核的操作性,并加強對師德情況的監督,促使教師把職業道德標準內化,提高教師師德素質。

3、學校在師德建設中提倡為學生獻愛心,教育教師樹立起大愛的教育思想。當今傳統的師生觀雖歷經了上千年,但在今天依然還可看見它存在的影子,這就使學生對教師敬而遠之,不敢和教師進行心靈與心靈的溝通,同時教師也很難放下架子,與學生進行溝通。這種隔閡,不僅影響到教學的效果,而且對教師師德素質的提高也造成了影響。教師不明白學生想什么,總以自己的價值觀來評判學生,造成師生之間矛盾日益加深而不自知。因此,學校及教師應主動搭建和學生良好互動的平臺,通過課堂教學、課外游戲等以朋友甚至學生身份走近學生,了解學生的價值觀、人生觀,了解學生喜歡什么樣的教師,這樣才能有效地調整自己,使自己的思想跟上時代及學生的變化,才能正確引導學生。

4、學校在師德建設中堅持依法治校,樹立起學高為師、身正為范的教育思想。學校重視和加強師德建設中的法制教育,道德的標準往往只對具有道德意識的人產生巨大的約束力。因此,學校在加強師德建設的同時,應加強對教育法律法規的學習,利用法律的強制性來彌補道德約束的不足,這樣就可有效提高教師在師德方面的自我約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