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德建設中踐行三嚴三實的探討
時間:2022-02-05 03:21:59
導語:師德建設中踐行三嚴三實的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提出的“三嚴三實”,將修身、做人作為“嚴”“實”的重要內容,突顯了強化道德修養的極端重要性,這不僅是領導干部的言行之規,也是高校強化師德建設的必經之路,更是高等教育工作者品藝雙修、立德樹人的根本遵循。師德,作為教師經過長期教育實踐形成的較為穩定的道德觀念、行為規范和品質的總和,是社會對教師職業行為提出的基本道德要求。對于師德問題,歷史上有過很多精彩的論述,從中國古代的“為人師表,教學相長”“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到指出的“好老師,首先應該是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以及愛因斯坦所講的“使學生對教師尊敬的唯一源泉在于教師的德和才”、車爾尼雪夫斯基的“要把學生造就成一種什么人,自己就應當是什么人”等等,都從教育的本質屬性上闡述了師德建設在文化傳承和教育延展中的重要意義。
1加強師德建設的緊迫性
師德建設關系著學生的全面成長,關系到黨和國家教育方針能否通過教育實踐得以體現,因此,必須要從“四個全面”的戰略高度,充分認識新時期加強和改進師德建設的重要性、緊迫性。
1.1加強師德建設,是堅持辦學方向的客觀要求
教育法明確: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必須培養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教育主體,高校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就是要將黨和國家的目標要求內化為教育的具體內容和建設方向。作為自身建設的重要組成,高校通過構建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為統領的師德體系,不斷強化師德建設,教育和引導教師關愛學生、嚴謹篤學、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學識魅力教育感染學生,進而推動學生的全面發展,體現了教育的客觀要求。
1.2加強師德建設,是教師特殊職業的內在要求
“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揭示了教師在人的心靈凈化、品格塑造和思想形成過程中的重要作用,體現了教育的內在屬性和教師的職業特性。“大學之道,在于明德,在于親民,在止于至善”,教師傳道、授業、解惑的過程,展示的是知識轉移和思想繼承的高度統一,是教育的綜合過程,也是其自身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傳播過程,這一過程直接作用培養對象的素質養成,對大學生的全面成才產生重要影響。
1.3加強師德教育,是推進大學生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
大學階段是青年學生世界觀形成和人格成熟的重要時期,也是決定人生發展走向的關鍵時期,這一時期影響最大的莫過于教師。作為教育的主體,教師是思想的傳播者和文化的承載者,其自身的道德情操、學識修養、價值觀念、責任擔當等,都對大學生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教師對客觀世界的主觀認識通過教育的不同表達方式,對大學生的素質教育起著導航作用,關系著大學生的成長、成才、成人。所以,要提高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就必須將提高教師道德素質放在首位。
1.4加強師德教育,是培養高素質創新人才的需要
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正處在爬坡過坎、深層次矛盾凸顯和三期疊加的新時期,面臨諸多困難和挑戰。要解決這些深層次問題,亟需創新驅動,實質是人才驅動,誰擁有一流的創新人才,誰就有了科技創新的優勢和主導權。大學肩負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重任,無論是專業知識傳授,還是道德品格的塑造,都離不開教師的言傳身教。教師既要培養學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敢于創新、求真務實的精神,又要培養學生感恩國家、服務社會、實現自身價值的優良品德;既要培養學生實實在在做人,又要培養學生勤勤懇懇做事,讓學生成為祖國的棟梁之才。從這個意義上講,教師的師德素養直接關系到高素質創新人才培養的質量、關系到國家的前途和命運。
2我校師德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
總體上看,我校絕大部分教師思想政治素質較好,愛崗敬業,刻苦鉆研,為人師表,贏得了學生、家長和社會的尊敬。但是,在師德建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
2.1政治觀念淡化,職業理想模糊
缺乏明確的理想追求。受功利主義、拜金主義、個人主義、享樂主義的影響,部分教師特別是一些青年教師不注重提高自身的政治素養,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認識不足,忽視政治理論學習,缺乏必要的政治敏銳性和鑒別力,導致胸無大志、信仰缺失、精神空虛,對現實迷茫、對工作淡漠,不能將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追求融匯在教育過程中,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人才培養的質量。
2.2道德素養滑坡,人格魅力下降
對人的全面發展認識不足。在人才培養中,只重視業務素質,不重視政治素質;只重視知識水平,不重視道德修養;只重視學歷,不重視人格人品。有的甚至出現學術不端,弄虛作假;貪圖私利,以教謀私;言行失范,作風散漫;對學生漠不關心,對教學搪塞敷衍,對同事缺乏團結協作精神。以上這些行為,給學生傳遞了負能量,抹黑了教師的光輝形象。
2.3敬業意識淡薄,奉獻精神不強
不注重知識的積累和擴充,知識結構陳舊老化,還不注重鉆研教學,吃不透教材,形不成融會貫通的知識、理論體系,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照本宣科,講不出重點、難點,授課效果不好。還有的教師不能將思想道德素質的培養與教學內容有效結合,教學中缺乏思想交流,不知道學生在想什么、關注什么,不會及時教育引導,缺少情感投入,教書與育人明顯脫節。
3師德失范的主要原因
針對以上問題,從經濟社會發展和學校師德建設的工作實際進行分析,引發師德失范的原因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3.1市場經濟帶來的負面影響沖擊教師的思想觀念
隨著改革的深入和物質利益分配格局的變化,人們的價值取向、道德評價、行為選擇、生活方式發生了一些變化,浮躁、功利不可避免地沖擊著教師隊伍,導致有的教師價值取向發生偏差,過分追求經濟利益,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師德師風的完善和自身修養的提高。
3.2師德建設重視不夠,引導不到位
首先是對師德建設的重要性認識還沒有真正到位,沒有將其納入重要的議事日程,存在“重師能輕師德”的傾向。其次是師德教育基礎薄弱,針對性不強,存在著教育內容不系統、教育形式不規范、教育時間不確定、教育人員不落實等諸多問題,由于缺乏經常性的教育和引導,以上問題相互疊加,負面作用進一步增強,直接影響了師德教育的效果。
3.3師德建設制度體系有待健全
由于師德考核、監督和獎罰機制還未得到系統健全,制度體系建設落后甚至部分脫離學校的整體發展,導致師德建設沒有深入到“實打實、真對真”的階段,突出表現為師德評價過程中存在的平均主義和不確定性,很大程度上挫傷了優秀教師的積極性,不利于教師隊伍整體素質的提高。
4加強師德建設的對策
4.1師德建設要以核心價值觀為引領
“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從學校抓起;要建設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的高素質教師隊伍”。因此,必須明確核心價值觀在強化師德建設中的統領地位。首先要將核心價值體系作為師德建設的指導思想,教育廣大教師深入學習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樹立和踐行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用科學理論指導教育實踐,強化愛國主義、集體主義觀念。其次要將核心價值體系作為教師的共同理想,教育和引導廣大教師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增強教師職業的榮辱感、使命感、責任感,自覺履行教書育人的神圣職責。最后要將核心價值體系作為創新的精神支持,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鼓勵教師解放思想、銳意改革,用自己的言行傳承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在實際工作中發揮導向作用、示范作用和激勵作用。
4.2師德建設要與校園文化建設相結合
校園文化作為特定環境下思維模式、道德規范、行為習慣和價值觀念的總和,對推動師德建設具有熏陶和啟迪作用。以校園活動為形式,促進師德養成,通過將師德師風建設寓于校園文化建設中,以更易接受、參與的文化形式吸引教師,使廣大教師在活動中受教育、強素質,升華道德境界。以校園輿論為媒介,加強師德引導,通過表彰先進、樹立典型,加大對師德師風的正面宣傳,營造健康向上的輿論氛圍。以校園網絡為平臺,完善師德監督,不斷規范和凈化校園網絡環境,引導師生正確使用互聯網,自覺抵制那些庸俗、低級、劣質信息的侵蝕和誘惑;同時,要正視網絡輿論的力量,發揮和完善網絡輿論的監督作用,促使師德建設在網絡輿論的監督下不斷完善、健康發展。
4.3師德建設要與中國傳統美德相結合
中國傳統美德汲取了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蘊含著豐富的思想內涵,是當代道德建設的基礎,也是師德教育的重要內容。將為人師表的師德精髓與愛崗敬業的職業特征結合起來,激勵教師將熱情和精力投入教育工作的全過程,以身作則、率先垂范、以行正言,強化教育過程中的道德示范作用。將嚴于律己的自我約束和寬以待人的交往方式統一起來,突出施教過程中以人為本的根本理念,尊重、理解、關心學生,以平等的心態與學生搭建起教學相長、相互促進的良好關系,營造寬松和諧的教育氛圍,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成長。
4.4師德建設要以轉化為根本目的
突出“轉化”在師德建設中的銜接作用,以轉化促養成。師德作為社會道德的構成,既體現為私德、又表現為公德。強化師德建設必須將私德的培樹和公德的促進統一起來,將公眾對客觀事物的理性認識轉化為自身的價值判斷和行為選擇,形成一個脈絡明晰、循序漸進的過程,使教師在思想深處產生完成從量變到質變的飛躍,最終形成自覺的價值追求、價值原則和行為準則,進而以良好的師德師風帶動校風、學風,形成向上向善的強大道德力量,為實現中國夢凝聚道德支撐。
4.5建立健全師德建設的長效機制
師德建設僅僅依靠道德的自我約束是無法完成的。因此,只有建立健全教育、宣傳、考核、監督、激勵和懲處相結合的師德建設長效機制,全面推進師德建設的規范化、制度化、法制化,充分利用制度的剛性機制對教師的行為約束,才能為提高教師師德素養提供最終的保證。
作者:張印 單位:吉林醫藥學院
- 上一篇:從初中生欺凌行為在德育的有效性探討
- 下一篇:高校青年教師師德建設思路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