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運用心理匹配策略提高數學教學效率

時間:2022-10-10 11:50:00

導語:淺談運用心理匹配策略提高數學教學效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淺談運用心理匹配策略提高數學教學效率

心理匹配策略,是從感情維度上處理教材,呈現教學內容的一種策略。它的內涵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恰當處理教材,優化教學過程,使之呈現的教學內容被學生主觀上感到滿足其需要,從而達到教學材料與學生需要之間的統一,有效調節學生的心理傾向。小學數學教學,教師要運用心理匹配策略,迎合學生的心理需要,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1.誘導認知,引發需要。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認知評價受他人勸說、誘導的影響。教學中教師要善于通過恰當的啟發、誘導,改變學生原來的認知評價,使之認識到所接觸的教學材料是符合其需要的,從而達到調節學習心向的目的。例如:學生學習“年、月、日”時,對×年×月×日習以為常,認為要知道日期,只需查看日歷就得了,沒有認識到“年、月、日”內在的相互聯系,也就不能產生認知的需要。為了改變學生的認知評價,上課伊始,我設下懸念問學生:“小明的爺爺今年只過了18個生日,誰知道小明的爺爺今年有多少歲?”有的學生不假思索地回答:“18歲”。緊接著我又問:“爺爺18歲,他兒子幾歲?能有孫子嗎?”學生們一聽,恍然大悟,哄堂大笑,齊聲回答:“不能有孫子?!蹦敲葱∶鞯臓敔數降资嵌嗌贇q呢?接觸到實際問題,學生產生了認知的需要,這時,我適時導入新課:今天我們學習“年、月、日”這一課,就可知道小明爺爺今年有多少歲?通過談話誘導,引發了學生求學的情緒,這樣就使教材迎合了學生的認知需要。

2.刺激感官,激活需要。

學習包含著一系列的刺激和反應之間某種關系的形成或聯結,人的知覺是在感覺的基礎上通過各種感官協同活動并進一步組合改造而成的新知。教學中,要根據小學生學習心理中注意力不穩定和不持久的特點,創設生動愉快的學習環境,改變傳統教學手段單一、枯燥乏味的狀況,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接受知識。電教多媒體在課堂上的應用正是符合這一特點,它不斷變化的形、動、聲、光、色,能始終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的心理從抑制狀態轉為主動的求知狀態。一個個動感的畫面,讓學生切實感受到數學與實際生活的緊密聯系,有利于引導學生把課堂所學的知識觀點運用于生活實際之中。如教“圓的認識”時,我分別制作圓形、扁圓形的車輪滾動模擬課件,結合教學演示,指導學生觀察,讓學生憑借視覺表象(圓形、扁圓形)、動覺表象(兩個不同圓形車輪滾動)、時間表象(圓形和扁圓形車輪滾動的速度不同)、聽覺表象(滾動的聲音),觀察兩個不同形狀的車輪滾動的情況。學生在觀察中發現,圓形的車輪“滾得穩”、“滾得快”,我適時提出問題:圓形的車輪為什么滾得快?引導學生把注意力集中于圓形邊上各點與中心的距離是否一樣的問題。從表象加工的水平上,概括圓的本質特征:“圓上各點到圓心的距離處處相等”,并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認識車輪做成圓形的道理。這樣,通過電教多媒體演示,多維度地刺激學生感官,激活其需要,提高學習效果。

3.娛樂增趣,滿足需要。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好玩、好動、好樂是兒童的天性。數學教學,如果教師一味地講,學生一味地聽,會使課堂氣氛沉悶,學生的情緒受壓抑,思維閑置,學習效果差,所以教師必須結合教學的需要,精心設計教學環節,多組織有“趣”的活動,滿足學生的娛樂需要,讓他們在輕松愉快的氛圍里學習知識。例如:教學“7的認識”以后,我自編了數學順序歌,適合一年級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在娛樂中鞏固了“7”的順數和倒數,學生在參與娛樂的活動中,寓教于樂,鞏固新知。

4.設疑探究,產生再需要。

布魯納說過:“探索是教學的生命線?!睕]有探索,便沒有數學的發展,教師應創造性地用好教材,為培養小學生的創新意識服務。學習過程中,有的學生對有關需要并不強烈,處于待激活狀態,這就要求教師善于組織教學內容,巧妙設疑,引導探索,促使學生產生再需要,以調節他們的學習心向。例如:教學圓柱體以后,我出示一道題:“王師傅設計兩種密封的鐵盒,一種是棱長9厘米的正方體,另一種是圓柱體,圓柱底面直徑和高都是10厘米,王師傅最后選用了圓柱體,說是既省料,盛東西又多,請你們通過計算來說明道理?!边@個問題激起學生探索的心理再需要,他們興趣盎然,氣氛活躍,通過計算正方體與圓柱體的表面積和體積,獲得問題解決,體會到知識的實際與應用,培養了創新意識和探索能力,使所學內容滿足了他們的心理需要,便產生了積極的學習心向。

5.表現自我,迎合再需要。

小學生尤其是高年級學生的獨立思考和組織能力得到了較好發展,好勝心、進取心較強,強烈的自尊心使他們具有自我表現的需要,這是培養兒童學好數學的有利因素。教學時,老師要把著眼點放在學生身上,因勢利導,結合教學內容,采取適合兒童特點和能力的學習活動方式,激發兒童的學習積極性,為他們提供發展才智和自我表現的空間,增強其學習信心和成就感。例如:數學活動課中,我出示一道題:“(l+3+5+…+2001)-(2+4+6+…+2000)=”,看誰能算得又對又快,學生躍躍欲試,喜歡表現自己的才智,出現各種解法。我分別讓學生說出各自的解題思路,而后,肯定他們的解法,讓他們體驗迎合再需要而獲得成功的喜悅。這樣既滿足學生表現自我的需要,又訓練了學生發散思維和思維的靈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