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養小學生數學能力研究論文

時間:2022-09-14 09:43:00

導語:如何培養小學生數學能力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如何培養小學生數學能力研究論文

摘要:素質教育要求教師充分挖掘每個學生的潛能,以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因此,就小學數學綜合課“發展能力”的培養,應著重注意一下幾個方面:讓學生學在閱讀中感悟數學培養能力;引導課堂爭論,培養對數學知識的理解能力;創造一切機會培養學生數學能力;加強操作,強化學生的數學能力;激發交流興趣,培養學生數學能力。

關鍵詞:素質教育;培養;數學能力

素質教育要求教師充分挖掘每個學生的潛能,以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為此,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就要落實“掌握知識、發展智能、陶冶情操”的三維教學目標,使學生成為既有豐富的知識,又有高尚人格的主體性的一代新人。所以我們應當把培養學生的數學能力和數學知識的學習緊密地結合起來,將它看成是數學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讓學生學在閱讀中感悟數學培養能力

數學學習中,最難的是有文字語言和符號語言向數學語言的轉化。數學語言具有高度抽象性,因此數學閱讀需要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學會有關的數學術語和符號,正確依據數學原理分析邏輯關系,才能完成這一轉化。數學有它的精確性,因此數學閱讀要求認真細致,同時必須勤思多想。

發展能力必須結合知識體系有目的、有計劃,有序列,有層次地由低級向高級逐步提高。練,是形成和發展能力的主要途徑。因此,就小學數學綜合課“發展能力”的培養,應著重注意一下幾個方面:

(一)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運用新知的過程中,是否立足于學生主動積極地解決問題,以思維能力的訓練為核心。

(二)本階段習題設計是否由三類不同要求的題構成;這些題目的編排是否便于培養和提高學生獨立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在本階段中,教師是否給予學生充足的獨立練習時間。

(四)教師在組織學生進行獨立練習交流中,是否為學生創設了寬松、和諧、自信、民主的課堂氛圍。

(五)教師對學生的解題交流與評定是否立足于培養學生思維的求異性、創造性;是否致力于培養學生勇于探索、不斷進取、一絲不茍、精益求精的學習品質。

二、創造一切機會培養學生數學能力

我在教學中著重注意了以下幾個方面:

(一)自主學習,自主發展。

學生的成長是一個自我完善自我發展的過程,這在人的一生中的作用是彌足輕重的,所以學生一定要注意自主學習,獨立思考,自我完善自我發展的過程這是任何人都不能代替的,建構主義理論認為,人的發展是不斷建構不斷完善的過程,所以我們一定要注意學生的自我學完習,自我完善我發展的過程。

(二)小組討論,合作交流。

人在社會必須與他人打交道,也就是人的交往能力。人的交往能力很有可能決定人的一生發展。小組討論是課堂中常用的一種方式,也是培養人的交往能力的重要途徑。這樣做,可以使每一個學生都有發言的機會,也有聽別人說的機會;既有面對幾個人發表自己見解的機會,又有面對全班同學說的機會。同桌交流非常方便,也是課堂教學中讓學生發表見解、培養能力的好方法。公務員之家

(三)歸納提煉,自我提升。

小結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小結能提高學生的綜合概括能力,清晰地回憶出本課的要點。小學生雖然表達能力有限,但只需正確引導,學生便能正確地概括。經常有目的進行的課堂小結,可以提高學生的分析,概括、分類等邏輯思維能力,達到智能并進,全面育人的目的。

三、在操作中強化學生的數學能力

操作是學生動手和動腦的協同活動,是培養和發展學生思維的有效手段,而語言是思維的外化,是思維的物質形式,知識的內化與相應的智力活動都必須在伴隨著語言表述的過程而內化,因此,在教學中要重視學生動手操作。通過動手操作引發思維和用數學語言表達,不僅加深了對分數的意義的理解,還可以檢查學生掌握新知識的情況,同時也培養發展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四、引導課堂爭論,培養對數學知識的理解能力

課堂爭論就是針對某一問題提出不同的見解,讓學生在討論中努力證明自己的解決方案是合理的,在不同的爭議中增強學生對數學的更好理解。如,在學習圓的周長一課時,我引導學生合作,讓學生想辦法測量自己手中圓形紙片的周長,這時小組中討論開了,怎樣求出一個圓形的周長呢?通過小組成員七嘴八舌,七手八腳的量、想、圍、滾等,進行研究交流,統一思想:可以?用線圍一圍或滾一滾等方法求出周長,這樣的交流合作,不僅可以把同伴中不同的思想進行優化組合,把個人獨立思考的成果轉化成共有成果,而且可以在“交流合作、爭議、總結、反思”等知識發生、發展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數感,理解數學知識。

五、激發交流興趣,提高數學交流能力

學生的興趣有個共同的趨向,那就是傾向于與自己關系密切或熟悉的事物。因此,如果把發生在他們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每一個人納入到課堂中來,都會引起其極大的興趣,與其產生共鳴。那些抽象性很強的數學知識,如果借助于生活時間這個直觀教具,就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用百分數解決問題的教學,我為了突破難點,在引入新課時,我向學生提這樣一個問題:“期中考試結束了,老師想比較一下三班和四班的學習成績,應該采用什么方法?”這樣一來,學生的情緒高漲,踴躍發言。有的說比最高分,有的說比最低分,也有的說比分數總和,還有的說比平均分,等等多種方法。經過比較,大家發現,不論是比最高分、最低分,還是總分,都不夠公平,在一定程度上,都不能代表全班同學的一般情況,只有比較平均分比較合理。但這也只能比較出一個方面,他們說還應該看哪個班及格人數多,這時,我抓住時機,“及格人數多的班級就意味成績好嗎?”他們略微思考,隨即大聲說道:“NO,NO.還要看班級總人數呢?!薄澳窃撛趺幢容^呢?”他們積極交流:“應該分別算出及格人數占全班人數的幾分之幾或百分之幾?!薄昂芎茫芎?,你們說的就是及格率?!边@樣,在思考、交流的過程中,學生很自然地理解了百分率的概念,掌握了百分率的求法,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交流能力。

另外,我還準備組織學生積極開展一些課外活動,通過活動來激發學生的興趣,開發學生的智力,發展學生的數學交流能力。如結合教學內容、學生的具體情況,我準備組織學生講中外數學家故事、解數學趣題、討論數學的思想方法、調查整理數據編應用題,編試卷等。形式可靈活多樣,內容可豐富多彩,使每個參與者成為平等的一員,在活動中進行廣泛地交流,在交流中培養學生數學語言素養。

總之,數學能力的培養是教學工作中一項長期的任務。它使學生獲得數學交流的機會,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樹立學習的自尊心和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