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質提問開啟學生智慧

時間:2022-09-06 08:21:00

導語:優質提問開啟學生智慧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優質提問開啟學生智慧

【摘要】新課程理念下,小學數學課堂提倡的是一種學生主動探究的思維過程,而課堂提問是一種最直接的啟發和誘導學生思維的方式,優質提問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進行深入的思考,而且對學生的學習能力的提高和思維的發展都有很重要的作用,筆者正是基于在教學工作開展的初期階段自身的所感、所恩,通過對個人教學的幾個案例的分析,來尋找和探究如何能提升課堂提問的技巧,以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及學生的思維發展。

【關鍵詞】優質提問;啟發思考;提問策略

提問——思考——理解是促進學生的學習、表現和成就的三個以動態的形式相互作用的過程,課堂上的思考,是學生學習的能量和燃料,而提問則是促進學生獲得能量的源泉,如何設計一堂課的問題,使之合理、恰當,既能激發學生的積極思維,培養學生能力,又能充分發揮課堂提問的效能就變得尤為重要,怎么樣提問才能達成目標呢?筆者就個人的教學經歷談一談體會和感觸,

一、緊扣教學目標。讓精煉的提問引導學生思考

提問是為了引導學生積極思維,就好比射箭打靶要瞄準。目標要對住中心點,因此提問不能脫離教學目標。也不能簡單的重復,教師必須根據教學目標,圍繞教材內容,考慮學生要學到什么,思考什么,會形成何種能力和品質而預設;通過問題的切入,如何把抽象的知識點轉變為感知的對象而延展,

如:《整十數加、減整十數》(人教版一年級下冊)

師:告訴老師現在是什么季節啊?

生:春天

師:春天來了,我們的周圍有什么變化啊?

生:柳樹綠了、花開了、燕子飛回來了……

師:是呀,春天來了,把大自然裝扮得非常美麗,瞧,花園里已是鮮花盛開,誒?這位老伯伯是誰呀?你能猜出來嗎?

生:是種花的、種花人、……

師:這節課我們就來探究一下這位種花人帶來的數學問題,

顯然,這種過于散漫的導人提問并沒有為學生帶來真正意義上的數學思維引導,春天、燕子和美麗的花是大自然賦予的美麗景色,但是在數學課上進行過多的渲染未免累贅,把種花人叫做什么更與此課無關。本堂課是教學整十數的加減法計算,導人問題要從數學的理念出發,這樣不僅是對時間的浪費,也達不到應有的教學目的,如果改問:“春天來了,公園里鮮花盛開,瞧,看到這些花,你發現了哪些數學信息?”簡簡單單進入主題,語言更加精煉,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放在整十數加減方法的探究上才是正道,

二、提升認知水平,讓少而精的提問加深學生的思考

提問能促進學生的學習,那是不是說問題越多越好呢?筆者對本校新教師聽課實錄的分析中發現:教師平均每分鐘會提出3~5個問題,可以說是對學生的思維理解步步跟進,同時發現學生在整節澡的教學過程中多半是在被動的接受,缺乏主動性的探究,

師:誰再來說說,平移現象是什么樣子的?(在黑板動態演示)那這樣的運動是平移嗎?為什么?那要怎樣運動才是平移?讓你的文具盒也做一下平移運動,

師:在我們的生活中,你能舉出平移運動自己例子嗎?

師:這是在做什么運動?為什么?是向哪個方向平移的?如果要知道它平移了多遠,你有什么好辦法?

上面的教學片斷中,筆者就是從生活實際出發,通過初步感知,判斷平移;通過操作,理解平移;通過探究,深化平移,可是,這節看似有一定層次的教學過程的最大問題是筆者的提問密度過大,一問接著一問,把每一個要教學的內容,分解成很多問題,給學生搭好了“臺階”,讓學生順著教師設計的“臺階”一步一步地走,這樣的設計直接導致學生沒有更廣闊的空間去發散思維和探索研究,憑著老師的幫扶,做淺顯的思維活動,誠然,提問的目的在于引導,提問的功能在于引起思考,但是引導過了頭就無非成了扼殺學生思維發展的劊子手,適得其反了,

三、給予等待時間。讓奇妙的“暫?!背鋵崒W生思考

課堂提問是環環相扣的,目的是通過層層遞進的引導啟發學生的自主探究及對知識的理解,在課堂上,為了能順利地達到某個教學目的,教者往往迫不及待地提出問題,接著迫不及待的希望學生作出答案,有時甚至等不及學生作答自己就說出來了,筆者也有這樣的經歷,一堂課知識目標很多。35分鐘的課堂被擠得滿滿的,為了能“充分”利用好這35分鐘,幾次忽視了下面高舉的小手,幾次制止了“我還有一種方法”,這種急切要得到正確結果的心情和習慣會導致幾個后果:提問范圍過小,以使一些悟性慢的孩子整節課都沒有徹底的消化吸收;學生對問題的理解不夠深入。答案也處在淺層的理解上;問題設計更偏于精細,一步一步過于緊密的牽制學生思維;抑制了學生提問的機會……這其中的任何一種后果都將影響整節課的教學效果,

我們需要反思,如何處理學生理解和提問效能之間的關系,研究表明,在提問后和學生回答之前都做3~5秒的等待時間,學生會獲得更大的益處:

1.學生的回答會更長更完整

在等待時間不足1秒鐘的課堂上,學生的答案是簡短的詞語,如具體的計算結果,問題答案的關鍵字等,而對于學生來說,訓練語言表達和訓練反應速度是同樣重要的,它直接反應了學生的思維方向和解題思路,

如:《解決問題》(二年級下冊)

師:應該怎樣計算蹺蹺板樂園一共有多少人?

生1:4×3+7=19(人),

(師沉默了一會)

生l:因為有3個蹺蹺板,每個蹺蹺板上有4個人,那就是3個4,所以4×3,然后又來了7個人,所以要把他們加起來,

顯然,短暫的停頓,讓學生有了更長的時間思考以補充自己最初回答的不完整,同時也為他們的觀點和結論提供了更有力的證據,

2.能夠提出更多的問題課堂上的教學活動,經常由于過于緊密的提問而沒有給學生質疑的機會,思維一直會處于理解教師問題的過程中,稍作停頓,會讓學生反思他之前的發言,并能夠從判斷的角度來檢測自己回答的正確性,會更深入地對題目進行分析,其他的學生也會在這個空隙中對比自己的思路,在尋找確定自己答案對錯的過程中對題目進行猜測和假設,使思維有了新的深度。

3.提高學生回答的自信心

提完問題就要求學生回答,往往由于學生沒有考慮細致而回答不出來,不是沒想好就是不敢說,怕回答錯誤,給予適當的考慮時間,讓學生學會評價自己的回答,在自己深思熟慮、比較肯定了之后再起來回答會更加的自信,答案的正確率也會跟著提升,這樣不僅提高了學生的自信心。也提高了課堂的教學效率。

4.更多的學生能夠參與到課堂中來

有些學生由于基礎薄弱,過快的提問會促使他們思維惰性,或因為某種需要,大多提問的是基礎比較好、思維反應速度比較快的學生,這樣的課堂參與人數實質只有半數,課堂教學效果也會事倍功半,而短暫的停頓能夠給予基礎薄弱的學生進行充分思考的機會,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其中。大大提高了教學質量。

四、恰當營造質疑。讓巧妙的問題啟發學生思考\

如果提出的問題停留在“好不好”、“行不行”、“是不是”這樣的水平是不可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創造力的,巧妙創設疑問的情景,能夠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啟發學生的積極思考,創造的激情也因此萌發,因此教師要深入研究教材,精心設置疑難。為學生營造探究的氛圍。

如教學平移時,“如果用畫格子的方法知道平移了多遠,該怎么數好呢?”學生各抒己見,筆者繼續追問:“到底哪個說法是正確的呢?現在和你的小伙伴一起研究一下,找出依據,”學生探究的思維火花被點燃,很快進人學習的情境,較好的設置質疑情境,就如同為學生搭建了一個支持性的腳手架,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

運用有效的提問策略來改善學習和思維。對教學效果起著事半功倍的作用,一個善于提問、掌握對話技巧的教師,能大大的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求知的欲望,激發學生的思維和想象力,還能反饋教與學的信息,阿基米德說:“給我一個支點,我可以撬動地球,”教師應為學生提供一個優質提問的課堂環境而不懈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