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高校圖書館數字學術熱點分析
時間:2022-09-02 03:43:54
導語:國外高校圖書館數字學術熱點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文章利用CiteSpaceV軟件,對webofscience數據庫中國外高校圖書館數字學術相關文獻進行可視化分析,探討研究的熱點和發展趨勢,以期預測該領域未來發展方向,并對國內的研究提供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高校圖書館;數字學術;研究熱點
大數據時代加快了信息技術和關聯數據的發展,尤其是推動了數字技術的應用,這使得科學研究逐漸向數據密集型的方向發展。隨著知識的演進,數字學術應運而生。數字學術是一個創新的項目,它致力于用數字圖像、文本和音頻等手段收集和管理資源,并運用這些手段作為研究的新工具。高校圖書館憑借其豐富的館藏資源、共享的物理空間以及多學科背景的館員,從多個維度為數字學術的研究和應用提供了軟硬件的基礎;而數字學術引領的學術交流新形式、教學模式與科研范式的轉型,又拓展了高校圖書館服務的邊界。國外高校圖書館在數字學術領域有較為長久和深入的研究,無論是在理論,還是在實踐經驗方面都具有較高的代表性。因此,對國外高校圖書館數字學術的研究熱點與趨勢進行分析,對指導我國高校圖書館數字學術的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數據來源和研究方法
本文的數據來源于WebofScience核心合集:引文索引,數據檢索為主題檢索,檢索式為“主題:(digitalscholarship)OR主題:(digitalacademic)AND主題:(library)出版時間限定為1986年-2019年,同時,根據作者所在國家和機構篩選出國外高校圖書館,并刪掉了會議論文、書評、新聞報道等不相關文獻,最終得到222篇。本文通過CiteSpaceV軟件對所選數據進行共現網絡分析和聚類分析,形成可視化圖譜,直觀地解析國外高校圖書館數字學術領域的熱點前沿、發展趨勢及其動態演化關系。
二、發文量統計
國外高校圖書館關于數字學術領域的文獻最早出現在1998年。由于數字學術是一個新興的領域,在研究初期,每年的發文量參差不齊。但從第一篇文獻出現到2009年,還是可以看出來研究者對這一新興領域的研究熱情。2009年之后,文獻年發表數保持在7篇及以上,尤其是2018年發表了18篇。這表明,近年來該領域持續受到研究者的高度關注。并且,隨著數字技術的不斷創新發展,研究者對該領域的研究和應用還在逐步深入,數字學術在未來的一段時間內仍將是高校圖書館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
三、研究熱點與趨勢分析
1.關鍵詞共現分析。根據上文提到的共詞分析法,筆者將下載的數據導入到CiteSpaceV軟件中,設置研究時間跨度為1998年-2019年,時間切片為1年,節點類型設置為關鍵詞,其他閾值保持原始設定,運行后生成關鍵詞共現網絡圖。圖譜中共生成45個節點,76條連線,密度為0.0768,最大的子網絡共有43個節點,占比95%。從圖譜中可以看出,大多數頻次高的關鍵詞,出現在研究的中后期,且關鍵詞之間的聯系較為緊密,這說明研究的熱點比較新穎且較為集中。除此之外,某些十字節點具有較強的中介中心性,這些節點反映出了關鍵詞在網絡中的重要性程度。根據頻次和中介中心性高低,筆者分別羅列出了圖譜中頻次和中介中心性各自排名前8的關鍵詞。這些關鍵詞代表了不同時期國外高校圖書館數字學術的研究熱點。其中,以digitallibrary頻次最高,information中介中心性最高,且這兩個詞出現的時間較早,是這些年研究中最為熱點的詞。除此之外,technology、socialmedia、model等這些詞同時出現在頻次和中介中心性的排名統計中,說明這些詞同樣是該領域的熱點關鍵詞,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2.聚類分析。根據上文提到的聚類分析法,筆者在關鍵詞共現網絡圖的基礎上,運用CiteSpace的聚類功能,從關鍵詞中提取名詞性術語對聚類進行命名,通過LLR算法,進一步得到關鍵詞聚類網絡圖:圖中模塊值Modularity為0.6389,平均輪廓值Silhouette為0.5734,說明該學術網絡聚類結構顯著,網絡聚類主題明確。圖中共得到5個聚類,這些聚類是研究領域中具有代表性的知識子群,可以被視為研究領域中的不同研究主題。聚類詳細信息如表2所示。根據表2對聚類信息的整理,并結合上述熱點關鍵詞,可以將國外高校圖書館數字學術領域的研究熱點主題大致歸納如下:主題一:數字圖書館。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加速了高校圖書館由傳統的學術型向以服務為主導的數字型轉變。研究者通過對在線數字資源的評價,強調了數字圖書館可以為讀者提供更方便、更快捷、更具人性化的服務。而近年來數字學術中心的建立,也為讀者配備了多學科交叉研究的技術空間,引起了研究者廣泛的關注。主題二:數字學術館員。隨著數字學術服務的不斷深入,高校圖書館對館員隊伍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數字學術館員崗位傾向于擁有高學歷的人員,且傾向于語言、藝術、圖書情報、計算機甚至跨學科專業背景的人才,同時數字學術館員要有一定的人際溝通、項目管理和協同科研的能力,掌握多種數字學術技術和工具來支持服務。主題三:信息共享與新媒體應用。大數據時代,數字技術的不斷發展與創新,對高校圖書館的數據信息高度共享與充分利用提出了較高的要求。除此之外,還有研究者對大數據技術與新媒體的融合開展研究,他們認為以大數據技術為基礎,新媒體為媒介開展關聯分析能更好的了解讀者搜索傾向。通過對讀者搜索偏好來形成用戶畫像,從而對館藏數字資源進行融合和分析,把握數據間的關聯,幫助讀者知識發現,充分利用和創造關聯資源的價值。3.趨勢分析。為了厘清國外高校圖書館數字學術的知識演進方向并展望其發展趨勢,筆者利用CiteSpace軟件進一步生成了關鍵詞時區圖。根據圖4中關鍵詞分布的情況,可以將知識演進方向大致分為三個階段:(1)初步探索期(1998年-2006年)。該時期的關鍵詞頻次和中介中心性較高,且連線呈現出放射狀趨勢。在該時期,數字學術處于萌芽階段,研究者提出了“digitallibrary”這一重要概念,并將其作為熱點主題進行深入研究,發表了大量有重要學術價值的文獻,為中后期的研究奠定了理論基礎。(2)研究瓶頸期(2007年-2012年)。該時期關鍵詞數量較初步探索期有顯著下降的趨勢,且關鍵詞頻次與中介中心性低,節點間連線也反映出該時期的研究只是對之前研究的簡單延伸和完善,并未形成新的、成規?;臒狳c主題。從宏觀演進方向看,該時期是數字學術在國外高校圖書館發展的瓶頸期,而這與發文量少、信息不對稱、創新性不足有一定的關系。(3)創新發展期(2013年-2019年)。該時期的關鍵詞較多,與初步探索期的高頻關鍵詞間連線較為緊密,表明該時期研究較為多樣化和具體化,是基于初步探索期研究演變而來。該時期最大的特點就是融入以讀者為中心的理念,將新思想和新技術與數字學術結合起來,提供讀者數字技術支持的物理空間和多樣化服務。正因如此,研究形成了許多分支,推動數字學術向更深更廣的方向發展。數字學術的知識演進過程是理論與應用相結合的動態過程?;谝陨系姆治?,筆者認為數字學術在未來還會結合新概念、新事物、新技術形成新的研究熱點,不斷發揮它運用數字化工具進行知識生產和擴散的作用來指導實踐,提升高校圖書館數字服務能力,推動數字學術在高校圖書館的可持續發展。
四、啟示
近年來,我國一些高水平大學圖書館圍繞空間、資源、服務等方面也開展了對數字學術的初步探索,如鄂麗君對國外高校圖書館數字學術中心的研究;涂志芳對國外高校數字學術服務的研究等,但數字學術在我國的研究仍處于起步階段。因此,筆者認為國內高校館需從如下四個方面開展研究:1.加強圖書館數字學術空間布局的理論研究。我國高校合理利用實體館舍空間、配置面向數字資源處理的軟硬件或工具來提供數字學術服務方面還需要進行系統的理論研究。研究可從圖書館的整體規劃、目標定位、館藏特色、經濟效益等多因素考慮,為我國高校館建設實體數字學術空間提供理論依據。2.加強數字學術館員隊伍建設的研究?;趪鴥雀咝D書館數字學術服務目標與定位,對國外已設立數字學術館員的高校館開展案例分析研究,深入了解其數字學術館員的崗位職責、任職條件、培訓和考核等方面的現狀,并認真分析和總結,形成研究報告。同時,對國內已設立數字學術館員的高校館進行深度調研,為建立高素質數字學術館員隊伍和健全的管理制度提供基礎。3.加強高校館利用社交媒體平臺進行數字學術服務營銷策略的研究。雖然目前已經有研究者對高校館微信公眾平臺的使用現狀、內容建設和傳播力等進行研究,但對傳播途徑的多樣化、數字資源使用、服務對象需求等研究有明顯不足。因此,高校圖書館應健全服務營銷策略的研究,融合多個新媒體平臺,充分展示數字資源,并重視互動與反饋,了解讀者對于數字學術服務的需求,做到精準營銷。4.加強國內高水平大學圖書館之間的科研與合作以及國內外高校間的交流與探討。國內高水平大學圖書館應成立數字學術聯盟,每年舉辦數字學術論壇,學習研討先進理念和技術,跨學科跨界合作,互聯共享,建立完整的數字學術服務體系,促進數字學術的可持續發展。在向國外高校館學習的同時,還要考慮將中國傳統文化嵌入到國內的研究中,打造中國特色品牌。除此之外,各高校館還應結合自身館藏特色,整合現有資源,有針對性地開展數字學術服務與項目的研究。
參考文獻:
[1]陳超美.CiteSpace:科技文本挖掘及可視化[M].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16
[2]鄂麗君.研究圖書館協會成員館建立的數字學術中心調查分析[J].大學圖書館學報,2018
[3]涂志芳,徐慧芳.國內外15所高校圖書館數字學術服務的內容及特點[J].大學圖書館學報,2018
作者:韓卓然 單位:中國民航大學
- 上一篇:圖書館微信公眾號運營措施探討
- 下一篇:高職圖書館閱讀推廣職能彰顯與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