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高校圖書館服務理念的重構

時間:2022-09-28 11:29:01

導語:淺談高校圖書館服務理念的重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淺談高校圖書館服務理念的重構

摘要:新形勢下高校圖書館應準確把握圖書館行業的發展趨勢以及高校圖書館的特殊使命,擺脫對固有服務理念的幻想性依賴,積極推動嵌入式服務模式的改革,將高校圖書館由“文獻信息提供平臺”打造成“助力學生全面發展的平臺”,加強對學生的能力培養和情感塑造,建構為學生全面和諧發展服務的功能體系。

關鍵詞:人才培養;高校圖書館;服務理念

有關“經濟的知識化是人類社會發展趨勢”的論調在上世紀末即已出現。1996年,“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rganizationforEconomicCo-operationandDevelopment,OECD)發表的《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表明,即將到來的21世紀將是以高科技人才為核心的知識經濟時代,而在經濟競爭的表層下實際是各國教育、知識的激烈角逐?;诖?,1998年首屆世界高等教育大會明確指出,高等教育正面臨巨大變革,這是教育在新世紀的立身之本及使命。當前中國正處在改革發展的關鍵階段,培養拔尖創新人才及兼具科學素養和人文素養的復合型人才成為我國高等教育在新世紀的本然理路和應然選擇。近年來提出的大學生“雙創”教育、“雙一流”建設、“雙萬”計劃等都是增強國家核心競爭力的戰略決策對高等教育的急切要求?!镀胀ǜ叩葘W校圖書館規程》指出,“高校圖書館是學校的文獻信息資源中心,是為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服務的學術性機構”[1],社會的深刻變革本質上影響所有行業的轉型,高等教育所承受的來自社會的期望和壓力勢必傳導到高校圖書館,新世紀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新形勢使得高校圖書館服務理念的重構成為必然。秉持積極回應社會時代變革的發展理念,“改革”“創新”已經成為當代高校圖書館的常態,資源、空間、服務、管理等領域的不懈探索展示了高校圖書館人困境求生的勇氣和責任擔當。高校圖書館界的改革在理論與實踐層面均取得了較為豐碩的成果,對涉及多方面的良好經驗與結論的梳理和概括是很有必要的。本文擬通過對高校圖書館界多年探索成果的思考和總結,從服務資源、服務內容、服務模式等方面厘清高校圖書館轉型發展的邏輯脈絡和基本路徑,以期為廣大高校圖書館同仁更好地理解行業走向,尤其是為高校圖書館管理者的實際工作提供理論參考。

一、服務資源

以“‘資源為王’是圖書館的根本”[2]。高校圖書館的服務能力是建立在資源建設之上的,服務資源如圓的半徑,它的長短決定了服務能力的圓周的大小。隨著教育優先發展戰略地位的落實,國家對高等教育的投入逐年增加,高校圖書館收藏的紙本圖書、電子資源在量與質兩方面都得到了極大的提升。在繼續優化紙本、電子資源建設的同時,豐富和拓展高校圖書館服務資源概念的內涵和外延,不僅是服務創新的基礎,更是適應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新形勢的保證。(一)圖書館范疇內的資源挖掘。1.對空間資源的再認識。網絡的普及使得高校圖書館空間資源具有物理與虛擬并立的二元性特征。如果說虛擬空間的泛在化、智能化程度的提升與科技進步密切相關,物理空間資源的發掘則需要服務理念更新的慧眼。除卻圖書館物理空間的設計與美化所蘊含的綠色環保教育功能和美育功能,為學生提供學習研討室、多媒體體驗室、數據服務空間、極客創客空間、休閑娛樂區等都是高校圖書館功能轉型與服務創新的支點,尤其是創客空間的開設,可謂是對以學生創造力培養為核心的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新形勢的最直接的回應?!翱臻g環境已成為圖書館一種具有深厚文化底蘊和特殊創意氛圍的新型資源?!保?]2.對崗位資源的再認識。學生通過勤工助學、讀者協會等途徑獲得在圖書館的工作機會并非新聞,對于圖書館人來說,學生館員對于緩解圖書館人力資源壓力的好處顯而易見。在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新形勢背景下,圖書館工作崗位對學生能力培養方面的作用應當得到關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人才培養要“堅持能力為重”,“堅持全面發展”,要讓學生“學會生存生活,學會做人做事”[4]?,F代社會是競爭的社會,更是合作的社會,協作、溝通與實踐能力對個體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力。對應試教育體制下成長起來的學生而言,圖書館工作崗位是合作和實踐能力的難得機會。高校圖書館管理者和工作人員應充分發掘崗位的育人功能,有意識地強化圖書館工作崗位在培養學生能力方面的作用。3.對人力資源的再認識。將“圖書館資源”與“館藏資源”等同的固化認知強調文獻資源、電子資源等物化資源的重要性,圖書館人具有的資源屬性與教育價值在實踐層面并不被看重。高校圖書館是具有象征意義的文化符號,圖書館人更是優秀文化的塑造者和實踐者。圖書館人應對自身的價值進行全新的認知和深度挖掘。對讀者的微笑服務、耐心解答所展示的不僅僅是一個表情或性格,其背后是圖書館人的人格修養和職業素養。社會的進步及國家發展戰略要求高等教育以科學教育和人文教育的有機融合促進學生全面和諧發展,以推動學生自我價值的實現。圖書館人在與學生的每一次短短的接觸中所展示的人格素養,都留存在學生的生命體驗中。從資源的角度理解圖書館人,喚起廣大同仁的主動性,或能打破對圖書館人綜合素質的呼喚難以取得實效的無奈。(二)圖書館范疇外的資源挖掘。高校圖書館僅僅依托館內資源的挖掘和建設是無法滿足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新形勢提出的要求的,對服務資源的概念界定應當從“我館有”向“我校有”“校外有”的觀念轉變。不僅高校豐富的智力資源和物質資源通過統籌整合可轉化為圖書館的服務資源,校外豐富的社會資源也同樣可以為“我”所用。最普遍的例子如:邀請校內、校外各行業的專家、精英開設講座,高校圖書館聯盟或圖書館、博物館、檔案館聯合等方式。近年來,“將利益相關者納入高校圖書館的服務創新”這一主題在理論與實踐層面都有積極探索,學界不僅從利益相關者、開放式創新、資源依賴、共生理論等方面[5]回答了這一創新的“可能性”和“所以然”的問題,浙江大學圖書館[6]、浙江農林大學圖書館[7]等單位也通過與院內各院系、各職能部門或校外公共圖書館、廣播電視機構、數據庫商、書商、新聞出版機構及相關企業的合作,在實踐層面印證了利益相關者的參與“正向作用于知識轉移和學科服務創新績效”[8]的結論,對打破傳統的封閉服務模式作了有益嘗試。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規格的變化要求圖書館以多元化的資源建設支撐豐富的服務功能,而隨著社會泛在化、智慧化程度的提高,高校圖書館服務資源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將進一步拓展。

二、服務內容

高校圖書館作為學校的文獻信息資源中心,為學校的教學、科研活動及人才培養提供文獻信息保障是其本體功能。但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規格的變化要求高校圖書館應重新定義其本體功能,在傳統的信息服務向知識服務升級的同時,還應加強對學生的能力培養和情感塑造,以更深更廣的內容建構為學生全面和諧發展服務的功能體系。(一)信息服務向知識服務轉型??萍寂d則國興,21世紀是科技比拼的世紀,培養一流人才、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是國家發展戰略的迫切需求。粗放的文獻單元模式的信息服務已不能滿足學科發展的需要,精準的知識單元服務模式是高校圖書館提高科研支持服務效能、推動知識創新和科學發現進程的有力手段。知識服務“涉及‘數據化’向‘知識化’的轉化,是知識到再生知識的增值過程”[9],高校圖書館的服務對象是掌握精深學科知識的高知群體,他們對信息服務的專業化和個性化要求是開展學科知識服務的基礎。我國高校圖書館學科知識服務的開展雖然已有二十余年,但服務水平有限,且實際開展學科知識服務的高校圖書館也并不多。在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新形勢下,高校圖書館借助數字技術及學科館員制度等手段,對信息資源進行整理、挖掘,為高校教學與科研工作提供學科知識服務是大勢所趨。(二)能力培養突出具身性特征?!吨袊逃F代化2035》中明確指出:人才培養“更加注重全面發展”,“更加注重知行合一”[10],“書呆子”不是新世紀需要的人才。高校圖書館不僅是學生學習知識的場所,通過提供與其專業能力和社會能力相關的實踐機會,高校圖書館同樣也可以成為對學生進行能力培養的場所。清華大學圖書館與學生創業團隊合作研發的無人駕駛通還書智能小車項目[11],以及復旦大學圖書館醫科館的VR、AR沉浸式醫學互動體驗[12]等都是高校圖書館整合資源,培養學生專業實踐能力的成功案例。而學生自我價值的實現不僅需要專業能力,更需要協作、溝通等社會能力的支撐,前文中提到的圖書館崗位資源,實際就是為學生提供的準職場情境的能力鍛煉機會。能力體現的是綜合素質,能力培養具有具身性特點,也就是說,高校圖書館還應該為學生提供“做”的機會。(三)情感體驗彰顯人性化特色。近年來,公共圖書館作為城市“第三空間”的觀點不僅在理論界取得廣泛共識,在現實生活中也不乏成功案例?!肮矆D書館正成為人與信息、人與人之間交流的共享知識‘第三空間’”[13]?!暗谌臻g”之所以成為社會發展的必需品,是因為生活在多重壓力下的當代人需要一個安放靈魂的棲息之所。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目標是人格健全、全面和諧發展的人,“第三空間”理論同樣適用于高校圖書館。目前,有許多高校圖書館都設置了多媒體體驗區、咖啡屋、茶室等,甚至有可供人小憩的配有靠墊的蛋型椅,這些設置柔化了圖書館價值的功利性傾向,為學生提供交流、放松心情的場所。高校圖書館還可以通過開展各類活動帶給學生豐富的情感體驗,如:具有濃厚人文關懷色彩的“畢業季”活動所產生的“近因效應”甚至影響畢業生對母校的整體回憶和情感[14]。高校圖書館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互動交流活動,在帶給學生健康、積極的情感體驗的同時,也通過情感紐帶的締結體現圖書館的價值。信息(知識)服務、能力培養、情感體驗三者共同構筑高校圖書館助力人才培養的服務內容體系,但三者之間并不是涇渭分明的,也不是非此即彼的對立關系,而是相互滲透、融合的有機體。如:提供信息(知識)服務的過程同樣也是對學生進行學術道德素養、嚴謹的科研精神、合作思維等的塑造過程。高校圖書館在提供服務的同時,應該深入挖掘服務內容的多重教育品質。

三、服務模式

除卻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規格的轉變對高校圖書館服務模式提出的挑戰,網絡時代“來自其他信息服務提供商和其他社會部門在爭奪資源、爭奪讀者、爭奪服務和爭奪社會地位等方面的競爭”[15],也是高校圖書館重建服務模式的內在動力。與單向被動的傳統陣地服務模式相比,嵌入式服務模式具有鮮明的主動性及雙向合作特色,能夠體現強調互動交流、參與的圖書館行業發展趨勢,因此成為高校圖書館創新服務理念、提高服務能力的有效路徑。(一)基于信息服務的嵌入式服務模式。以2006年中國科學院國家科學圖書館推出“融入一線、嵌入過程”的新型學科服務為標志,我國開啟了嵌入式學科服務的探索實踐[16],這也是我國第二代學科館員嘗試以嵌入式服務建立情報服務體系的標志。經過十余年的努力,國內部分高校圖書館從嵌入課程教學、作業輔導、課程考核、檢索技能與工具教學以及科研準備等角度入手,借助移動終端、博客、公眾號等新手段,為高校圖書館的學生信息素養教育、學科資源建設和資源推介、科研支持服務等“傳統”信息服務工作煥發新的活力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同時,數所高校圖書館的嵌入式服務還向學校的管理決策、人才評估、學科評估等工作延伸,以知識服務的形式為管理者的學科戰略規劃、科學決策提供事實依據和趨勢預測,建立高校圖書館學科服務參與管理的功能形象。(二)基于能力培養的嵌入式服務模式。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規格對能力的重視也對高校圖書館嵌入式服務提出了新的要求,僅有信息(知識)服務內容是不夠的。除創客空間為培養學生創造能力提供的幫助,以及圖書館日常事務管理崗位對學生社會能力的鍛煉之外,圖書館還可以為學生提供專業能力的實踐機會。上文提到的清華大學圖書館無人駕駛通還書智能小車項目,研發者為清華大學汽車工程系畢業生組建的創業團隊,這個項目不僅為學校培養創新型人才提供成果展示的機會,也提升了圖書館日常管理工作的智能化水平,增加了圖書館的服務特色。這種多方共贏的思路還有很多,比如在高校圖書館開設幼兒閱覽室就是將學前教育專業的理論研究資源、人才培養和人力資源優勢轉化為高校圖書館的服務資源,不僅為兒童早期閱讀理論研究與實踐工作開辟新領域,對高校相關專業和學科的發展亦有反哺效應,也有利于發揮高等學校積極服務地方社會發展的作用。

四、結語

21世紀是人才競爭的時代,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復合型人才是關乎國家前途、民族興衰的命脈之所在。面對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時代命題,以及知識創造、傳播、利用環境急劇變革帶來的巨大挑戰,圖書館“單純提供圖書和其他信息資源的服務已經無法從用戶那里獲得更多的價值認可”[17]。高校圖書館人應以高度的責任感準確理解圖書館行業的發展趨勢以及高校圖書館的特殊使命,必須跳出對固有服務理念的幻想性依賴,通過資源挖掘,提高對學生的知識服務水平,注重學生的能力培養和情感體驗,積極推動嵌入式服務模式的實踐,將高校圖書館從“文獻信息提供平臺”改造成“助力學生全面發展平臺”,讓圖書館成為學生求學生涯中極其重要的記憶符號,實現圖書館的時代價值和歷史使命。

作者:李佳瑩 單位:安慶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