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文物保護及管理經驗
時間:2022-11-23 09:49:18
導語:博物館文物保護及管理經驗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博物館的基礎工作就是文物管理與保護,需要深度挖掘文物的歷史價值、工藝價值、研究價值等,進一步發揮文物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文章主要分析了博物館文物保護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結合諸城市博物館的工作實際,歸納博物館文物保護及管理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介紹文物保護與管理的經驗措施,并給出進一步提高博物館文物保護管理的建議,推動文物管理與保護事業的穩步發展。
關鍵詞:諸城市博物館;文物保護;管理措施
文物是國家重要的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科學與文化發展的重要見證,也是博物館業務活動開展的物質基礎。文物作為一個國家與民族的文化記憶,做好其保護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博物館在開展文物保護及管理工作時會受到一些因素影響,造成文物保護及管理工作不理想,有的文物甚至出現了安全隱患。因此,需要博物館高度重視館藏文物的保護及管理,確保文物保護工作的科學性與預防性。
1博物館文物保護及管理的必要性
諸城市博物館是一家綜合性博物館,設有“諸城通史”“書畫攬珍”“石刻藝術”“佛造像藝術”“陶瓷藝術”“文房珍寶”“遠古奧秘”等基本陳列。陳列展出了包括銅鷹首壺、銅投壺、銅編鐘、銅獬豸、盧舍那佛和大明宣德款青花碗等國寶級珍貴文物在內的近6000件歷史文物珍品,生動形象地介紹了諸城的歷史沿革、名勝古跡、珍貴文物、歷代名人等,全面展示了諸城歷史文化的深厚底蘊和內涵。文物背后蘊藏著不同的歷史故事,就觀眾角度而言,文物本身并不是靜態的、單純的觀賞品,游客進入博物館后,專門的講解人員或者語音導覽器會對文物的背景和歷史進行詳細的解讀,使游客進而認識當地的歷史文化傳統。由此,文物作為歷史文化傳承以及知識普及重要載體,博物館必須對其進行有效的管理及保護。文物是傳承我國民族文化特性的重要物質載體,其價值不僅體現在經濟層面,更重要的是文物背后隱藏的歷史價值。同時文物作為民族文化遺產,更是我國經濟社會及文化的重要見證?,F代博物館內館藏文物屬于不可再造的歷史文化遺存,所以保護文物本身就是保護我們的歷史,也是發揚傳統文化的必要保證。因此就需要提高專業人員的保護意識,并將其作為一種常態性工作,切實發揮文物的作用。
2博物館文物保護及管理工作的現狀分析
2.1館藏文物保護及管理方式過于簡單
諸城市博物館在新館建成以前,庫房內依然使用20世紀80年代的藏品架、木柜,后來陸續增加了文件柜、開放式木架等。諸城市博物館館藏歷史類文物、自然標本等共計5萬余件,藏品體系完整,包括石器、陶器、瓷器、青銅器、玉器、書法、繪畫、古籍善本、印章、硯臺、錢幣、自然標本等,門類齊全,內容豐富,有極高的歷史、藝術、科學和研究價值。館藏珍貴文物實際數量達1846件,其中一級文物89件、二級文物258件、三級文物1499件。由于館藏文物數量巨大,加上不斷征集的新文物進入庫房,就出現了文物柜架不能滿足文物保存條件和需求的情況,現實中存在部分藏品疊放及保存環境不達標的情況。由于藏品的堆疊,一些木質柜架因長期使用出現了安全隱患,本身結構也出現松動。這種存放方式及保護和管理方法非常不利于文物藏品的長期保存。
2.2缺少足夠檢測與調控類設備
諸城市博物館在新館建成以前,展廳和庫房的條件都不完備,受資源及資金的限制,缺少足夠的現代設備,也沒有配置恒溫恒濕等檢測與調控設備,因此無法保證合理的溫濕度。一旦保存環境溫濕度過高,就會造成有機質文物特別是字畫和古籍的損害。同時,新入庫的文物沒有設備進行消毒處理,殘留在文物表面的微生物遇到合適條件會生長活動,造成這些文物出現霉變、蟲害等。
2.3工作人員專業技術水平不高
諸城市博物館在新館建成以前,有專業技術人員10名,但是由于缺少學習培訓以及知識結構的更新,普遍存在知識結構老化、管理與服務意識不到位、文物保護知識缺乏等問題。專業人才的質量不高和人數欠缺嚴重阻礙了博物館的健康發展。尤其是專業文物保護人才的缺乏,造成館內文物管理和保護不科學,很容易對各類文物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害。此外,館內也缺少綜合性人才,不利于博物館的長遠發展。
2.4文旅融合意識較弱
博物館是公益性單位,需要依靠政府撥款以及相關公益單位的扶持來運營。因此在文旅融合的整個過程中不僅缺乏主動性,同時也缺少專業的計劃和安排。此外,在文旅融合過程中對于定向展覽的認識不足、宣傳力度有限,甚至將整個宣傳活動限定于本市和本地居民中,缺少對周邊城市的輻射以及對外來游客的吸引,宣傳的重點多放在教育展覽上,使游客缺乏高質量的旅游體驗。
3諸城市博物館提高文物保護及管理工作質量的措施
3.1爭取政府財政補貼,及時更新館內設施
諸城市博物館新館于2007年選址動工,2009年正式開放,坐落于風景秀麗的諸城濰河國家級水利風景區,共占地88畝。其中博物館總建筑面積22000平方米,陳列面積18000平方米。名人館總建筑面積8000平方米,陳列面積6000平方米,新館共計投資3億元,展廳和庫房的文物保護與管理設施都有了很大的提升。新館展廳內,消防、通風、溫濕度調控等設施設備齊全。針對不同質地的珍貴文物特制文物展柜,采用文物展柜電子恒濕系統和無紫外線照明系統調節文物微環境,配備專業保潔人員每天對文物外環境衛生進行清掃,并有館內工作人員每天檢查文物的展陳和保存情況,及時記錄相關信息,從而提高文物保護及管理質量。新館庫房單獨設置出入口,功能分區明確,建筑采用耐火、防水、防震設計,用外排水系統,庫房共配備恒溫恒濕機組2臺,可以實時調節庫房內溫度、濕度等環境參數,并可實現庫房通風和空氣過濾。庫房采購足量藏品架及藏品柜,針對容易受霉菌侵蝕的有機質文物,采取相應措施控制文物存放的微環境,以達到文物存放的理想狀態。定期清潔庫房,減少蟲卵寄生。針對較珍貴的文物,應不定期進行熏蒸殺蟲處理。庫房管理工作人員應定期到庫房檢查文物存放環境的變化和文物保護情況,并做好相關記錄。
3.2合理利用現代技術,提高文物保護及管理水平
諸城市博物館在新館的展陳中,采用了以文物為主,輔以文獻、圖片、繪畫、場景復原、模型再現,并同時采用聲、光、電及高科技視聽、電子觸摸屏、虛擬翻書等國內先進展陳手段,對館內文物進行展示,為觀眾提供了一種身臨其境的主觀感受,這也是數字媒體技術應用的一大創新和優勢。借助先進技術設備的優勢,通過對設備的控制,使虛擬內容進行交互呈現,可以順利地完成虛擬物體與真實文物的融合。目前,諸城市博物館正著力于加強對文物進行數字化的展陳與保護工作,與相關專業機構進行有效溝通,并制訂了詳細的保護方案,正逐步開始實施。這樣既可以讓觀眾更好地了解藏品的具體情況,又能借助技術的優勢獲取更多的有價值的信息,完善參觀者的觀賞體系,從而改善展覽效果,并對文物做到有效的保護。另外,我們正在考查相關的藏品信息管理系統,這樣既可以提高文物檔案的管理效率,也可以利用現代化信息技術對文物進行快捷精準的定位查詢,快速查找文物損壞點,制訂科學合理的修復方案等,從而保證文物修復、文物展出工作順利進行。
3.3提高工作人員專業技術水平
新館建成后,諸城市博物館不斷引進文物保護專業人才,共考錄5人,其中碩士研究生4人,博士研究生1人,組織新老員工面對面交流會,互相學習,引導員工認識自身職責的重要性,提升自身的管理技能。另外,館內應積極組織相關專業人員參加上級主管部門舉辦的文物保護、庫房管理、文物鑒定等各類業務培訓,大大提高了工作人員的業務水平,更新了專業人員的知識結構。我們還定期進行員工工作考評,對那些表現突出、有潛力的員工進行挖掘和培養,將其作為博物館未來發展的中流砥柱,有意識地引導幫助他們提升自身的工作技能和管理經驗。諸城市博物館還致力于發展館校合作新模式,先后與中國美術學院以及上海視覺藝術學院文物保護與修復學院簽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實現了師資力量和技術力量的良好結合,在學術研究、文物保護與修復、人才培養等領域展開深度廣泛的合作,充分發揮雙方在各自學科人才、技術資源方面的優勢,搭建教學實踐基地,培養專業技術人才。
3.4合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
隨著現代科技的不斷進步,博物館的展陳也需要求新求變,諸城市博物館主要做了以下幾項工作。3.4.1創新設計建設新館時,諸城市博物館聘請了專業的設計施工團隊,采用以文物為主,輔以文獻、圖片、繪畫、場景復原、模型再現,并同時采用聲、光、電及高科技視聽、電子觸摸屏、虛擬翻書等國內先進展陳手段。尤其是諸城市博物館的“‘北朝神韻’佛教造像陳列”,榮獲了全國第九屆十大陳列展覽精品新材料、新技術運用獎,成為全國唯一一個獲獎的縣級博物館。3.4.2讓展品擁有真實性在充分發揮設計功能的同時,為進一步提升展覽內容的品質,館內工作人員不斷對文物進行深入的研究,挖掘出文物更加豐富的歷史背景和相互之間的聯系,以便不斷更新講解詞和展陳說明,讓觀眾可以更好地了解文物的真實情況和歷史知識。3.4.3時代風格和審美效應相結合長期以來,各地博物館普遍存在設計陳舊的問題,厚厚的玻璃窗、昏暗的燈光效果影響了游覽者的視覺體驗。當前由于科技的發展,硬件設備和技術能夠帶給觀眾不一樣的感受,因此諸城市博物館在展覽設計工作上,采用配合展現文物真實狀態的圖片、視頻、虛擬翻書等手段,讓觀眾可以更加全面、立體地認識文物,也利用現代化仿真技術設計制作某些文物模型,實現了參觀者與文物的近距離接觸,并配合燈光和電子設備不斷提升展陳表現力。3.4.4將數字媒體技術與傳統展覽方式融合目前,諸城市博物館已開始在傳統陳列的基礎上,逐步應用數字媒體技術,通過這種模式可以讓觀眾更好地了解藏品的具體情況,并且借助技術的優勢獲取更多關于文物的直觀信息,完善參觀者的觀賞體驗,同時增強展覽效果和陳列影響力。
3.5推進博物館文旅產業發展
通過線上直播的方式讓博物館在各網絡直播平臺相繼亮相,這不僅是一種前所未有的宣傳手段,同時也是歷史文化和現代文明的攜手合作。雖然肺炎疫情的突然爆發為人們日常生產生活帶來很多不便,但卻為博物館線上業務的開發提供了動力,也加快了發展的步伐。諸城市博物館在肺炎疫情期間,通過微信公眾號了各基本陳列的云游博物館系列展覽,受到觀眾的一致好評。我們還通過抖音官方賬號不定期館內珍貴文物的在線講解,并嘗試與觀眾及時地交流和互動,進一步提升廣大觀眾的投入感和參與感,而且這種即時性和互動性的直播模式也成了繼云展覽之后又一種新的對話方式,加強了觀眾對博物館的了解。隨著訪問量的提升,人們對于博物館的關注度越來越高,同時也體現出博物館云直播所具有的巨大發展潛力。云游博物館和云講解直播模式不僅將博物館內部現狀、歷史發展、文物來源等淋漓盡致地展現在觀眾面前,而且這種獨特的模式也成為一種強有力的宣傳方式,提升了觀眾對博物館的興趣。諸城歷史文化悠久、名人輩出,諸城市博物館在不斷對館藏文物進行推介的同時,也在基本陳列和云游博物館的工作中加強了對諸城名人文化的大力宣傳。例如為響應十四五規劃中關于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號召,故宮博物院籌備拍攝專題片《我們的清明上河圖》,旨在擴大《清明上河圖》在社會中的影響力,傳播文物背后的文化故事。2021年4月,由故宮博物院科研處科研員余輝先生帶隊,一行5人來到《清明上河圖》作者張擇端的家鄉諸城拍攝素材,選取了諸城市博物館北宋前畫像石、畫像磚等文物,以及諸城北宋和北宋前不可移動文物進行拍攝。另外,諸城市博物館還傾力打造了“王愿堅生平事跡展”等具有重要影響的陳列展覽,同時大力支持諸城市王盡美故居、臧克家故居等名人故居的建設展陳,以此打造諸城的名人文化旅游線路,打造諸城的文化旅游產業名片,積極促進文旅融合。
參考文獻
[1]哈才姐卓么.互聯網時代博物館文物管理中文物保護的創新性路徑[J].文物鑒定與鑒賞,2021(1):135-137.
[2]賈志斌,王艷麗.信息化時代下中小型博物館文物資源的現狀及利用[J].文物鑒定與鑒賞,2020(13):107-109.
[3]閔超嫻.信息化管理在博物館文物保護與開發利用中的應用分析[J].科技資訊,2018,16(25):120,122.
[4]史永梅.新形勢下如何做好博物館文物保護工作[J].祖國,2018(4):92.
[5]孫璐.淺析現代博物館文物保護及管理趨勢[J].黑龍江史志,2014(21):77.
作者:王樹臣 單位:諸城市博物館
- 上一篇:廣播電視新聞宣傳創新方法
- 下一篇:開放大學檔案管理人員素質對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