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友芝文學構思

時間:2022-07-13 11:43:07

導語:莫友芝文學構思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莫友芝文學構思

莫友芝(1811~1871),字子偲,自號郘亭,晚號眲叟,清代貴州獨山人,著名藏書家和目錄版本學家,宋詩派代表詩人,對于貴州地方歷史文獻的搜集整理貢獻尤多,被《清史稿》譽為“西南大師”①。莫友芝雖然沒有專門的文藝理論著作,但在他的一些詩篇和序跋中卻零碎地表達了他的文學思想,從中可以看出明清兩代邊遠地區貴州文藝發展的基本脈絡,從而得知遠離文化中心的貴州為何能成為清代宋詩派的重鎮的原因。又據《獨山縣志•人物傳》②、莫俊卿等《莫友芝的族屬初探》③一文的考證,莫友芝為布依族,則他的文論思想亦可被看作我國少數民族文藝理論重要的文化遺產,《中國少數民族文藝理論集成》即收錄其有關文論的序跋兩篇④。

莫友芝的學術淵源首先是受他父親莫與儔的影響。莫與儔(1763~1841),字猶人,貴州都勻府獨山州人,嘉慶三年中舉,嘉慶四年中進士,改翰林院庶吉士。在翰林院時,莫與儔得與漢學大師相師友,莫友芝在《清故授文林郎翰林院庶吉士四川鹽源縣知縣貴州遵義府教授顯考莫公行狀》(以下簡稱《莫公行狀》)中說“:蓋公少時所治,唯取士五經,及成進士,座主則相國朱公珪、劉公權之、阮公元;又師事相國紀公昀、編修洪公亮吉;而同年友如編修張公惠言、主事郝公懿行、尚書姚公文田、王公引之,講六書、明漢學者數十計,故熟于國朝大師家法淵源。”⑤因此,莫與儔的漢學造詣非同一般,其后來教育學生及子莫友芝即以漢學為基礎,兼修宋學?!赌袪睢吩啤埃捍谧佑阎ソ?,乃令以雅故為本?!雹捱@種教育方法為莫友芝打下了堅實的漢學基礎,故曾國藩《翰林院庶吉士遵義府學教授莫君墓表》云:“久之,門人鄭珍與其第五子友芝,遂通許、鄭之學,充然西南碩儒矣?!雹訇P于學問根基對于詩詞創作的重要作用,莫與儔有清醒的認識:“前輩能者皆根柢磅礴,以其余發為詞章,故若是,諸生誠求所以能若是者,則決科又不足言矣。”②《莫公行狀》中還說:“公論詩文,于漢唐宋無所偏主。”并記述了莫與儔對詩詞的看法“:人論詩,皆以王孟章柳,以淵明,吾觀韓昌黎,真得淵明氣象。學者知此,可與言詩?!雹勰c儔不偏唐宋一家,對韓愈詩歌學問深厚的認識,無疑對莫友芝、鄭珍這兩位宋詩派代表詩人的詩學觀念有重大影響。程恩澤對莫友芝的文學思想也有重大影響。程恩澤(1785~1837),字云芬,號春海,安徽歙縣人,官至戶部侍郎,師事樸學大師凌廷堪,為阮元再傳弟子,是清代道、咸宋詩派的首倡者,論詩尤重學問,其《金石題詠匯編序》云:“《詩》、《騷》之源,首性情,次學問?!对姟窡o學問則《雅》、《頌》缺,《騷》無學問則《大招》廢。世有俊才灑灑,傾倒一時;一遇鴻章巨制,則瞢然無所措。無他,學問淺也;學問淺則性情焉得厚?”④在詩歌創作上,主張學習韓愈、黃庭堅,張穆在《程侍郎遺集初編序》中說他“詩初好溫李,年長學厚,則昌黎、山谷兼有其勝”⑤,他自己在《贈譚鐵簫太守》中也明確表達了推崇杜甫、韓愈和以黃庭堅為代表的江西詩社:“獨于西江社,旆以杜韓幟?!雹薜拦馕迥辏?825),程恩澤任貴州學政,西南碩儒鄭珍、莫友芝皆出其門下,這對鄭珍、莫友芝融通漢、宋兩學,成為清代宋詩派的中堅人物意義重大。陳衍《石遺室詩話》云:“道咸以來,何子貞(紹基)、祁春圃(雋藻)、魏默深(源)、曾滌生(國藩)、歐陽澗東(輅)、鄭子尹(珍)、莫子偲(友芝)諸老,始喜言宋詩。何、鄭、莫,皆出于程春海侍郎門下?!雹咴谶@些人物當中,鄭珍所受影響尤大,他20歲獲選拔貢生時,程恩澤讀到他的文章后,以為孺子可教,并對鄭珍進行教導:“為學不先識字,何以讀三代、秦、兩漢之書?”⑧程恩澤又以漢代貴州先賢尹珍相期許,為鄭珍取字為子尹。鄭珍從此師從程恩澤,潛心小學,并于道光六年追隨程恩澤至湖南幕中。而鄭珍和莫友芝相交尤深,他的詩學觀對莫友芝應該不無影響。莫友芝在《鄭子尹〈巢經巢詩鈔〉序》中說:“子尹長友芝五歲,兄事之。自廿年前,友芝侍先君遵義郡學,子尹居東八十里樂安溪上,數以秘冊互假寫勘往還。丁酉后,春官奔走,郡乘牽絆,兩人共晨夕尤多?!嬘喗恢两袂胰?,中間饑驅離索不常合,并靡不以學行文章相礱砥……”⑨兩人在幾十年的交往中,朝夕相處,探討學習,相互影響,形成了近乎相同的文學觀念,共同成長為清代宋詩學派在貴州的代表人物。對莫友芝的文學思想產生過影響的還有清代的中興功臣曾國藩。曾國藩(1811~1872),字伯涵,號滌生,湖南湘鄉縣人。他不僅是清代政壇的風云人物,還是清代桐城文派、宋詩派的中堅人物,其論詩推重黃庭堅,其《題彭旭詩集后即送其南歸二首》云:“大雅淪正音,箏琶實繁響。杜、韓去千年,搖落吾安放。涪叟差可人,風騷通肸蚃。造意追無垠,琢辭辨倔強。伸文揉作縮,直氣摧為枉。自仆宗涪公,時流頗忻向。”

曾國藩于此對黃庭堅的詩歌大加贊賞,并公開表示自他宗尚黃庭堅詩風后,詩壇風氣為之一變。陳衍《石遺室詩話》也云:“湘鄉出而詩、字皆宗涪翁”②,又說:“湘鄉詩文字皆私淑江西,洞庭以南,言聲韻之學者,稍改故步?!雹墼鴩獞{借自己的詩文創作和理論及其特殊的政治地位對當時的詩壇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而莫友芝和曾國藩為莫逆之交,黎庶昌《莫征君別傳》記載:“丁末會試,公車報罷,與曾文正公國藩邂逅于琉璃廠書肆。始未相知也,偶舉論漢學門戶,文正大驚,叩姓名,曰‘:黔中固有此宿學耶!’即過語國子監學正劉椒云傳瑩,為置酒虎坊橋,造榻訂交而去。”④莫友芝歸黔后,曾有詩贈曾國藩,曾國藩亦有《贈莫友芝》相答。后黔中大亂,莫友芝又客曾國藩幕達十幾年之久,直至客死興化里下河。于此可見,曾國藩的有關宋詩的言論不能不對莫友芝產生影響。

1.貴州地方文學史觀。貴州僻處西南一隅,幾乎和中原地區隔絕,直到明代才開始建省,交通不便,經濟落后,在人們的心目中歷來是文化的荒漠。而莫與儔、莫友芝父子兩代人,試圖改變人們陳舊的思想觀念,意欲對貴州教育史和文學史進行梳理,使之具有清晰的歷史發展脈絡,從而也使他們父子成為意識明確的地方文學史家。莫與儔在《貴州置省以來建學記》中云“:學校之興,人才所系?!雹菽阎ピ诰帯肚娂o略》的時候,把莫與儔的這篇文章放在了開篇的首要位置,以明貴州文學的發展是在教育文化發展的大背景下開始的,對此他有明確的說明:“先教授猶人府君有《貴州置省以來建學記》,謹引附于篇,以見黔文興起之所由?!雹奁涓鶕@種觀念所編集的《黔詩紀略》共收貴州明代詩人241人,存詩2498首,顯示了貴州有明一代輝煌的詩歌創作成果,其編撰體例為:“其書因詩存人,亦因人存詩,旁征事實,各系以傳,而大要以年為次?!雹哌@表明其編撰這部33卷的明代貴州詩歌總集時是有明確的文學史觀念的。其為明代貴州代表詩人謝三秀的詩集《雪鴻堂詩搜逸》所作的序中對貴州詩歌的發展史亦有明確的論述“:黔自明始有詩,萌芽于宣、正,條衍于景、成以來,而桐豫于隆、萬。自武略而止蓭,而用章、廷潤、竹泉、汝錫,而時中、西園,而唐山、子昇、宗魯、伯元,而道父、吉甫、徐川、元淑,百有余年。榛莽第開,略具途軌。山甫、湜之、內江諸老,又一意儒學,特余事及之。洎乎用霖《味?!贰⒆糠病秾曳恰?,炳麟鏗訇,道乃大啟。一時方麓、鄧州、泠然、瑞明、心易、循陔、美若、無近、少崔、小范,旗鼓響應,延、溫、沅、潕間,幾于人握靈珠,家抱荊璧?!雹購馁F州詩歌的萌芽、發展到成熟繁盛,通過具體時間、具體作家、代表詩人串聯成清晰可睹的貴州詩歌發展史。其中既用時間的觀念來彰顯歷史,又用代表詩人突出其成就,說明貴州詩歌濫觴于明代宣德、正統年間,其代表詩人則為王訓、詹英、黃紱等,這些詩人在一百多年時間里的詩歌創作,對于貴州詩壇具有拓荒的意義;在景泰、成化年間,貴州詩歌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其代表詩人為孫應鰲、李渭、馬廷錫等;而隆慶、萬歷年間,則是明代貴州詩歌的繁盛時期,這個時期不但產生了潘潤民、趙其杰等優秀詩人,而且詩歌創作在貴州得到了廣泛的傳播,幾乎到了人人都可以舞文弄墨、吟詩作句的地步,貴州代表詩人謝三秀就是在這一繁盛的局面下橫空出世的。

2.“性情”和“學問”融通的詩學觀。自南宋嚴羽的《滄浪詩話》“詩有別趣,非關書也;詩有別味,非關理也”之說出來之后,詩壇就形成了一股反對宋人“以文為詩,以學為詩,以理為詩”的潮流,明代前后七子在復古詩潮中還明確提出了“文必秦漢,詩必盛唐”的文學主張,清初王士禎提出“神韻說”、沈德潛提倡“格調說”、袁枚主張“性靈說”,實際上走的還是尊唐的詩歌道路,重視詩人的“性情”在詩歌創作中的作用。而乾嘉之際考據之學的興盛,翁方綱“肌理說”的提出,詩壇上又形成了一股宗宋的詩潮。這派詩人以程恩澤、祁雋藻、何紹基、鄭珍、莫友芝、曾國藩為代表,重視“學問”,以學問為根柢,主張向杜甫、韓愈、蘇軾、黃庭堅學習,提倡宋調。莫友芝就是在這樣的詩學背景下提出了自己的詩學主張。首先,莫友芝認為詩歌創作要以學問為根柢,要向杜甫、韓愈、蘇軾、黃庭堅學習,其《鄭子尹〈巢經巢詩鈔〉序》云:“圣門以詩教,而后儒者多不言,遂起嚴羽‘別材、別趣,非關書、理’之論,由之而弊竟出于浮薄不根,而流僻邪散之音作,而詩道荒矣。夫儒者力有不暇,性有不近,則有矣!古今所稱圣于詩、大家于詩,有不儒行絕特、破萬卷、理萬物而能者邪?”②莫友芝首先批評了嚴羽的“別材、別趣”之說,認為這種理論造成了淺薄粗疏的詩風,致使詩歌創作走上了邪僻的道路。然后,他又指出自古至今凡是在詩歌創作上取得巨大成就的詩人都是博覽群書的飽學之士。以學問為根柢,則作詩時才能得心應手,才能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詩歌源泉,寫出的詩歌才能渾厚蘊藉、詩味雋永,故他自述學詩的經歷和教人學詩時,往往以杜甫、韓愈、蘇軾、黃庭堅為效法的榜樣,他在《答溫生瑤光》一詩中說:“請君俎豆昌黎公,戛戛自掃陳言空。上追甫白下郊籍,天漿霞佩神交通?!?/p>

學詩要學韓愈,不落陳言,還要追隨杜甫、李白,效法孟郊、張籍。在《和柏容見題舊詩草韻》一詩中,他還說“:杜陵矗孔道,上與日月根。昌黎續孟業,引此繩繩孫。荀揚宋三宗,遺響襲芳蓀。李蘇別莊老,旁敬難孤尊。少年妄持論,自笑皮毛捫……”①杜甫“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的詩學道路、韓愈“根之茂者其葉盛,膏之沃者其光曄”的文學理念猶如孔孟之道,荀子、揚雄、宋代的黃庭堅、陳師道、陳與義都是后代詩人應該認真學習的對象,而李白、蘇軾就像是莊子和老子,也應該有所涉及。對宋詩根于學問的提倡,在莫友芝的詩學思想中可以說是一以貫之的。其次,莫友芝為詩提倡以學問為根柢,但他對唐詩的氣象宏大、境界深遠、情韻感人并不輕視,他于重“學問”的同時,并不忽視“性情”對于詩歌創作的重要作用,主張“學問”和“性情”的融合。他在《鄭子尹〈巢經巢詩鈔〉序》中說鄭珍精通漢學之后,又云“:乃復遍綜洛閩遺言,精研身考,以求此心之安。涵以天地時物變化之妙,證諸世態古今升降之故,久之煥然于中,乃有確乎不可拔者?!雹卩嵳洳坏h代經學、訓詁,而且旁通宋代義理之學,漢宋兩學的融通使鄭珍博古通今,境界渾然乃大,其作詩時就能夠“而才力贍裕,溢而為詩,對客揮毫,雋偉宏肆,見者詫為講學家所未有;而要其橫驅側出,卒于大道無所牴牾,則又非真講學人不能為?!雹鄄帕Φ某溆删土肃嵳洹半h偉宏肆”、旁逸橫出、瑰麗多姿的詩歌風格,而“見者詫為講學家所未有”是說其詩歌充滿了感性形象,性情外露,富于感情;關于鄭珍作詩時充滿了“性情”的情形,莫友芝在《鄭子尹〈巢經巢詩鈔〉序》中也有論述:“當其興到,頃刻千言;無所感觸,輒經時不作一字。”④由此可見鄭珍是一個真正的詩人,充滿了真實的性情?!皠t又非真講學人不能為”則是說其詩歌是學人之詩,是以學問為根柢的。既以“學問”為根柢,又充滿真實的“性情”,“性情”和“學問”相融通,才能寫出“雋偉宏肆”的瑰麗詩章。這就使清初以來的尊唐還是宗宋的關鍵話語“性情”和“學問”得到了調和,渾然融于一體。莫友芝在《書為庭芝弟選蓮洋詩后》中又說:“使學更能稱才,太白、東坡一間耳。”⑤如果學問和才華性情相稱的話,那就能成為和李白、蘇軾比肩的詩人。比莫友芝晚了五十多年的光宣年間的陳衍后來在《石遺室詩話》中說:“嘉道以來,則程春海侍郎、祁春圃相國。而何子貞編修、鄭子尹大令,皆出程侍郎之門,益以莫子偲大令、曾滌生相國。諸公率以開元、天寶、元和、元祐諸大家為職志,不規規于王文簡之標舉神韻,沈文愨之持溫柔敦厚,蓋合學人、詩人之詩二而一之也?!雹拊凇督娾n》序中,陳衍也指出這批詩人是“學人之言與詩人之言合?!雹摺皩W人之言”是指以“學問”為根柢,“詩人之言”是以“性情”為依歸,這兩者的結合,顯示了尊唐和宗宋的調和。“學人之詩”“、詩人之詩”這一概念,錢謙益、黃宗羲等清初學者已經提出,陳衍的貢獻在于把這兩者結合起來考察,使兩者合二為一,相互融通。而莫友芝所說的“講學家所未有……又非真講學人不能為”所表達的意思其實就是“學人之言與詩人之言合”,他雖然沒有用“學人之言”與“詩人之言”這樣的話語來明確的說明,但其兼學人和詩人的身份,對學問和詩歌創作都有真切的體會,與鄭珍又是三十多年的老友,故能深刻理解詩歌創作的甘苦,我們還是不難從中體會出他調和“學問”和“性情”的詩學旨趣。

3.以“婉約”為正宗,提倡“清空”風格的詞學觀。莫友芝的詩學思想是建立在對嚴羽的“別材、別趣”說的批評上的,其詞學思想也是建立在對清初詞壇的批評上的,頗似李清照的《詞論》。首先,莫友芝批評了清代詞壇的三種弊病:蔣士銓(號藏園)的質樸粗獷;吳錫麟(號谷人)的氣韻固實,不夠空靈;郭麐(號頻伽)的風骨孱弱。其《〈葑煙亭詞草〉序》云:“竊論近日海內言詞,率有三病:質獷于藏園,氣實于谷人,骨孱于頻伽?!雹偈Y士銓屬于清初陳維崧所開創的“陽羨派”,陳維崧詞學習蘇軾、辛棄疾,提倡豪放詞風。但清代中期,康雍乾盛世不再,社會現實呈現一種衰敗的景象,陽羨派末流淺率叫囂,豪放不足卻粗疏有余,莫友芝對蔣士銓的批評即是對此種詞風的批評。吳錫麟、郭麐屬于清初朱彝尊開創的浙西詞派,朱彝尊推尊詞體,崇尚醇雅,適應于統治者歌舞升平的需要。浙西詞派發展至清代中葉,以歷鶚為代表,吳錫麟、郭麐為輔,其末流未免襞積饾饤,把詞引向淫鄙虛浮的死胡同,意淺境狹,莫友芝對吳錫麟、郭麐的批評即是對浙西末流的批評。其次,莫友芝又批評了清代中期婉約派詞人的三種弊病。他在《〈葑煙亭詞草〉序》中又云“:其倜然不囿習氣,而溯流正宗者,又有三?。簩;春6?,師清真而靡,服梅溪而佻。故非堯章騷雅,劃斷眾流,未有不摭粗遺精,隨波忘返者也。”②有的人專學秦觀卻只得其膚廓,有的人學習周邦彥卻只得其靡麗,有的人學習史達祖卻只得其輕佻。這些人大多只是隨波逐流,只學到了粗淺的表面風格,而沒有學到他們詞作的精華。再次,莫友芝又批評了清代中葉因生活狹窄和詞境單一而流行的一種真氣少存、意旨淺薄、枯瘠瑣碎的詞風。其《陳息凡〈香草詞〉序》云:“詞自皋聞選論,出其品第,乃躋詩而上,逌然國風、樂府之遺,海內學人始不以歌筵小技相疵褻。嘉道以來,斯道大暢,幾于人金荃而戶浣花。然或意隨言竭,則淺而寡蘊;音逐情靡,又蕩而不歸?!雹鄹蘼勈菑埢菅缘淖郑乔宕V菰~派的開創者,論詞主張意內言外,比興寄托,把詞提高到和詩同等的地位,但忽略了詞作為一種抒情文體的社會使命,落入了只重形式、技巧的泥淖。故莫友芝批評這股風氣中的很多詞缺乏言外之旨,意蘊淺薄寡淡,只是在音韻、技巧上下功夫。批評了上述三種詞壇弊病之后,莫友芝又通過對貴州兩位詞人黎兆勛、陳鐘祥的評價提出了自己的詞學主張。首先,莫友芝嚴守尊體的傳統觀念,以婉約詞為詞壇正宗,提倡雅音。其《〈葑煙亭詞草〉序》云“:其倜然不囿習氣,而溯流正宗者,又有三?。簩;春6?,師清真而靡,服梅溪而佻。故非堯章騷雅,劃斷眾流,未有不摭粗遺精,隨波忘返者也?!雹苣阎ピ诖颂幹赋隽嗽~壇的三種弊病,也透露出莫友芝視以秦觀、周邦彥、史達祖為代表的婉約詞為詞的正宗,并說只有像姜夔(字堯章,號白石道人)那樣的詞人雅作才能夠在當時隨波逐流的詞風中獨樹一幟。在《陳息凡〈香草詞〉序》中,莫友芝又云:“其近、慢諸制,亦復揉才于律,翕然雅音?!雹僭谠~作中揉入了才學,全然都是雅正的音調。對于雅詞的提倡顯示了莫友芝作為一代學人的理想的詞學觀念。其次,博采眾長,提倡清空的詞風。其《〈葑煙亭詞草〉序》云:“柏容少近辛、劉,繙然自嫌,嚴芟痛改,低首秦、周諸老,而引出以白石空涼之音,所謂前后三病,已無從闌入?!?/p>

黎兆勛,字柏容,遵義人,莫友芝說黎兆勛少年時學習辛棄疾、劉克莊,詞風豪放;經過嚴格刪改后,努力向秦觀、周邦彥等婉約詞人學習,最后以姜夔為典范,詞風達到了清空悲寂的境界,經過多方面的學習之后,前文指出的六種弊病,在黎兆勛的詞里已經看不到了。再次,要求詞律精嚴,音韻諧調,具有感人的力量。其《〈葑煙亭詞草〉序》云“:余每持苛論,即一字清濁小戾于古,必疵乙之,而柏容常以為不謬,日鍛月煉,不盡善不已。近則每變愈上,雖子建好人譏談,人亦何所置喙?”③在和黎兆勛講論詩詞的時候,莫友芝對于音律的和諧要求得非常嚴格,黎兆勛在其督促之下,詞的創作不斷進步,《〈葑煙亭詞草〉序》又云“:昔吳尺鳧為詞,在中年以后,故寓托深而攬擷富,宋牧仲虛懷討論,其詞可上擬北宋。柏容兼之,宜其幽宕綿邈,使人意移,為之不已,于長水、烏絲、珂雪間參一坐,豈有愧哉?”④莫友芝稱贊黎兆勛的詞內容豐富,寄托深刻,情意綿邈,具有感人的力量,可與北宋人創作的詞相比擬。在《陳息凡〈香草詞〉序》中,莫友芝又評陳鐘祥的詞曰“:如集中無題諸令、引,讀之迷離惝恍,使人無端哀樂,一往而深?!?/p>

此外,莫友芝在《〈葑煙亭詞草〉序》、《陳息凡〈依隱齋詩集〉序》、《〈播川詩抄〉序》、《〈播雅〉序》等序跋中還對“窮而后工”、詩歌的風骨、詩人氣質和詩歌風格的關系、地方環境風俗對詩歌風格的影響等都有所闡釋,從這些論述中可以得知莫友芝的詩學道路和心路歷程,對于研究宋詩派的詩歌風貌不無裨益。結語我們通過分析莫友芝散見于各種序跋和詩歌創作中的文學觀念,可以看出他是一位極有創見的少數民族優秀的文藝理論家。他關于貴州文學發展史的論述,從中可知貴州文化發展篳路藍縷的艱辛道路,對于保護貴州地方文化,保存貴州少數民族地區的文學文獻具有重大意義;他雖然沒有明確表達“學人之詩和詩人之詩合二而一”的觀念,我們還是可以從他的相關話語中得到他調和“學問”和“性情”的詩學旨趣;他的詞學觀念具有兼容并包、融會貫通的包融精神,對于清代詞學理論和詞的創作也不無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