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類文本閱讀題思考

時間:2022-07-29 08:49:53

導語:文學類文本閱讀題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文學類文本閱讀題思考

一、江蘇高考探究題的題型分析

每年文學類文本閱讀的最后一題為探究題,探究文本某一方面的問題。從賦分上來看,這些探究題賦分都為6分,表明了高考對考生的探究能力的關注。側重于探討“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發掘作品的意蘊,以及內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探討作者的創作意圖”。這四道探究題強調多角度地深刻地個性化地理解,但不是無限地發表自己的看法,它都或明示或暗示要“結合全文探究”??忌仨氃诎盐瘴谋镜幕A上,再針對題目的探究要求,進行個性思考,發揮創造。

二、探究題的高考準備

(一)審明探究任務

從江蘇的探究題來看,出題大致種形式是先引出某個主題,再提出探究的任務。如江蘇卷必考之文學類文本閱讀《侯銀匠》第15題:小說題為侯銀匠,但寫侯菊的文字多,請結合全文探究作者這樣安排的理由。(6分)題目首先就提示小說的主要人物是“侯銀匠”,接著說“但寫侯菊的文字多”,前后兩句看似矛盾,出題者就此提出“探究作者這樣安排的理由”。結合全文看,作者這樣安排顯然是不矛盾的,而是巧妙地使用表現手法之后達到的效果。至此,學生明確了此題的探究任務,就可以從小說人物形象的突現,小說情節的巧妙安排,小說的內容,小說的主題,審美情趣等方面入手,探究小說的表現手法及其效果。探究題中給出的思考,不是出題者有意為難學生,而是提示疑點,使得學生就疑遂生思,因思而深究。能先找到探究的問題,是進行探究的第一步。

(二)聯系知識儲備探究

從高考探究題探究的任務來看,主要集中在探究作品的形象,作品的主要表現手法,作品的社會價值、審美價值等幾個方面。答題時應迅速地搜索相關的知識,為進一步的探究提供知識方面的支持和依據。因此,在備考時要充分地儲備知識,并進行梳理,如復習文章的謀篇布局,鑒賞人物形象和作品主題,實用類文本選材的特色,作品的社會價值、審美價值,文學常識等方面的知識。學生還要熟知常見的表現手法方面的知識,如修辭方法(如比喻、比擬、借代、夸張、對偶、排比、反復等),表達方式(記敘、議論、描寫、抒情、說明),表現方法(如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化用典故、聯想想象、比興象征、等)。這樣,在考場碰到實際的探究問題,才能自如地調動平時的積累,進行探究。如2011年的《“這是你的戰爭”》第14題探究請探究文中自然景物敘寫的深刻寓意,以及對表現人物的作用。自然景物描寫的作用有:1、表現自然環境景物的特征,渲染某種氣氛;2、暗示社會環境,深化作品主題;3、烘托人物形象,交代人物身份,表現人物性格、心理,暗示人物命運;4、為后文埋下伏筆或做鋪墊,推動情節發展。學生可以結合文本,從以上角度提出自己個性化的解讀。因此,這道題可以這樣答:深刻寓意:1、雪渲染氣氛,暗示戰事緊急,形勢嚴峻;2、臘梅象征愛國知識分子的高潔品質。表現人物:1、孟弗之見到雪白的臘梅林,暗喻他路遇蔣姓學生后的沉重心情;2、肖子蔚、澹臺瑋面對雪已消了大半的臘梅林,暗示他們消解了內心的淡淡糾紛,彼此之間理解更深了;3、澹臺瑋走入臘梅林,人與梅相映,隱喻堅貞人格。因此,學生面對探究任務,需要調動平時積累的知識資源,自主運用知識,對問題進行理解領悟,分析概括,才能進行較深、較廣的探究。

(三)依托文本探究

探究能力最主要的表現是發現和創新。因此,學生在答探究題時,應盡量多角度、多層次地發現和挖掘答題點。但是,任何閱讀都要有文本意識,不能夠跳離文本。學生面對的探究題是針對文本中的某一個問題,某一個方面提出探究任務,那么在探究時不能完全個性化解讀,也不能脫離文本架空分析。學生探究得來的觀點來源文本,用于支撐觀點的論據同樣來自文本。如2009年《上善若水》第14題,探究都江堰蘊含了“上善若水”的哪幾層深意。學生答題前先要抓住文本寫了以下內容:都江堰防洪灌溉、滋養了天府之國的子民;李冰和李冰的后任修建、疏浚、修繕都江堰,確保天府之國旱澇保收;后人有情,瞻仰這些官員。進而從三個層面得出答案:1、(都江堰)以水比喻“上善”,即都江堰是上善之作;2、(修建維護者)修筑和維護都江堰的李冰及其后任可謂上善之人;3、(后人)我們要向前人學習,要做上善之人,要做上善之事。探究既基于文本,又高于文本,因此,無論是形成觀點見解還是運用知識分析,都要緊扣文本內容,理清寫了哪些人、事、景、物,進行合情合理地探究閱讀。

(四)多角度探究

探究文學作品的意蘊要透過具體的人物形象,將其虛化到所有人類的高度,挖掘作品人文、歷史、哲學的內涵。人文精神是一種普通的人類自我關懷,表現為對人的價值、尊嚴、命運的追求、維護和關切,對優秀精神文化現象的珍視,對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探究時需要關照個體價值的實現,關照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關系。《考試說明》中要求學生能“對作品表現出來的價值判斷和審美取向作出評價”,“對作品表現的真與假、美與丑、善與惡的內涵作出評價”。探究作者的情感,首先要理清文章寫了哪些人物、事情、景色、物品,他們哪些體現了真善美,哪些屬于假丑惡,對于真善美的內容予以贊美、歌頌、崇敬、懷念,對于假丑惡的現象表達厭惡、憤慨、諷刺,對走向假丑惡的現象表達擔憂,對弱小者同情憐憫。如2010年《溜索》第14題“本文寫了馱隊飛渡峽谷的故事,請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蘊和作者的情感取向”。在領隊的帶領下,馱隊熟練地渡過峽谷,原本畏懼害怕的“我”和牛也度過了渡過了峽谷。從人與自然的關系的角度可以回答:人在自然面前接受挑戰,戰勝艱險。從人與人的關系考慮,可以分為兩類,一是領隊與馱隊成員之間的關系:體現了團結協作、相互信任、關心愛護的人際關系;另一個就是?!拔摇迸c領隊的關系:人會在艱苦磨練中成長。探究作者的情感取向可以寫表達對雄奇險峻崇高的贊美,對樂觀向上人生態度的贊美;張揚了原始、野性的陽剛之美;對平庸、畏難的厭棄。

人與社會的關系是辯證統一的,人就要適應社會,但不能只知適應社會,被社會所同化?!拔锔偺鞊?,適者生存?!边@是自然界發展演進的永恒規律,也是人類社會生存和前進的不變法則。不能適應社會的人,注定被社會淘汰。而只知適應社會,則可能被社會同化,如果每個人都被同化了,那么社會就失去了發展的動力。人性和水性有極大的相通之處,做人也應當像水一樣,既能屈也能伸,既要盡力適應環境的需要,也要努力通過一點一滴的長期奮斗而改變環境。只有這樣,社會才能前進,才能為人類創造和諧的環境。對于文學作品中的社會現象,要能正確評價它對人類發展是有益還是有害,人物對這種社會現象的反應是正確還是錯誤。順應社會發展是與時俱進;抵觸社會進步就是螳臂當車,不自量力;對社會不良現象漠視、縱容甚至參與是價值觀扭曲;與社會不良現象作斗爭是勇敢、正義;堅持傳統文化美好的部分是堅守;固執地守著老一套,不思進步是固步自封;關注真正在消逝的善美是有憂患意識;看到假丑惡現象終會消失是樂觀、有信心。

四年來,高考文學類文本閱讀的探究題對人與社會的關系還沒有直接涉及,這一點需要引起師生的重視??傊K高考現代文閱讀探究題探索作品蘊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探討文本反映的人生價值和時代精神,發現矛盾,質疑解難。因此,在高考復習中要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教師就要指導學生掌握知識,夯實基礎,在讀懂文本的基礎上,明確探究任務,聯系已有知識,依托文本,分析關系,條分縷析,深刻思考,這樣,學生才能在考場上取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