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科技文化建設的障礙及展望

時間:2022-08-06 03:31:03

導語:農村科技文化建設的障礙及展望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村科技文化建設的障礙及展望

筆者在河南省第一大縣———固始縣擔任縣委副書記期間,通過廣泛深入的調查研究,已注意到: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基層群眾的生產生活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基層群眾對科技文化建設的需求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農村科技文化建設既存在諸多困境,又萌動著勃勃生機,顯現出其獨有的特征。所以對農村科技文化建設的研究理所應當地成為河南省新農村建設政策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

1河南農村科技文化建設的困境2009年暑期,本課題組在河南省進行了一次“河南農村科技文化建設現狀”的專題調研。本次調查區域遍及河南省安陽市、新鄉市、駐馬店市和信陽市的廣大農村地區,所運用的研究方法為訪談法和問卷調查法。調研完畢后,我們發現河南農村科技文化建設的困境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1鄉村文化站建設相對滯后,基礎設施配備和維護得不到保障鄉村文化站是鄉(鎮)人民政府的基層文化事業機構,隸屬于鄉(鎮)政府,是鄉村開展綜合性群眾文化宣傳娛樂活動、普及文化科學知識的組織輔導部門和活動場所,也是農村基層文化的主要舞臺。在對河南省農村的抽樣調查中,對于目前鄉村文化站建設的現狀,15%的村民表示“非常不錯”,67%的村民表示“還有欠缺”,18%的村民表示“問題很大”(如圖1)。主要表現在:①某些鄉村地區沒有站址或場所狹小破舊;②鄉村文化站里的基礎設施配備和維護得不到保障,如圖書資源陳舊而得不到更新,多媒體電腦故障而得不到排除,衛星接收設備塵封而得不到利用等;③某些經濟狀況相對發達鄉村地區文化站成為“花瓶”擺設,流于應付上級檢查,使用率不高;④有些鄉村文化站的場所開放、使用不規范,文化設施被隨意擠占、挪用,正常的文化活動難以開展;⑤缺少專職的文化站負責人員。這些問題的存在,嚴重阻礙了鄉村文化站的建設和發展,從而影響了農村科技文化的建設。

1.2農村居民參與科技文化活動的方式單一,科技文化需求難以滿足通過調研我們發現:目前,河南農村可供居民進行科技文化活動的途徑、渠道都非常有限、形式也很單調。在河南農村許多地方,農村居民看書難、看戲難、看電影難的現象仍普遍存在,有相當一部分農村甚至沒有接入有線電視,農村頻道的節目均無法收看,“送文化下鄉”大都處于“被下鄉”的尷尬境地。在對河南省農村的抽樣調查中,對于目前農村居民參與科技文化活動的方式,31%的村民選擇“棋牌游戲(交談)”,12%的村民選擇“讀書讀報”,33%的村民選擇“看影視節目”,3%的村民選擇“網上沖浪”,4%的村民選擇“參觀考察”,14%的村民選擇“集體文化活動”,2%的村民選擇“其他”(如圖2)。

1.3農村居民參與科技文化活動的積極性不高,自身參與能力不強河南省是全國第一人口大省,9717萬河南人中,71.1%是農村人口。而其中外出務工人員就占了農村勞動力的33%,每年外出勞務收入達到1600多億元,約占農民純收入的40%,在這種形勢下,農村留守人員大部分為老人、婦女和兒童,家庭的很大一部分收入來源是在外打工的親人,這就導致農村居民參與科技文化活動的積極性不高。加之老人、婦女和兒童自身信息素養不高,參與科技文化活動能力受到了極大的限制。如在對河南省農村的抽樣調查中,對于“你知道Baidu等搜素引擎嗎”這一問題,81%的村民選擇“沒聽說過”,13%的村民選擇“知道并會使用”,6%的村民選擇“只是聽說過”(如圖3)。

1.4傳統文化資源與當地農村居民“一家人不認一家人”河南擁有深厚的歷史文化資源、豐富的旅游文化資源和眾多的民間文化資源。如全省地下文物居全國第一;國家級歷史名城有8座,位居全國第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89處,位居全國第二。但當地農村居民對這些傳統文化資源聞之少,談之更少。

2原因分析

2.1對農村科技文化建設的認識不到位基層黨委政府“重經濟、輕文化”的傾向依然存在在執政為民理念的指導下,黨委和政府對農村居民給予了高度關注,為他們解決了許多生活、生產上的困難,如村村通公路、最低生活保障、進城農村居民工培訓工程、失地農村居民生活保障問題等等,但從總體上來看,這些關注和救助主要是物質上的,而對農村居民群眾享受現代文明和精神文化需求方面的關注則相對不夠。一些基層領導認為:只要把經濟搞上去了,讓農村居民增收,生活富裕就行了,至于文化發展好壞與否關系不大,認為這既不影響農村居民致富奔小康,又不影響干部的政績。于是,把主要精力放在了追求GDP的增長上,而有意或無意地忽視了基層文化的發展問題。對文化經費的投入也遠遠沒有達到中央關于“各級政府的文化投入不低于財政投入的1%”的規定,導致農村文化建設嚴重“貧血”,缺乏發展的后勁和活力。

2.2缺乏必要經費支持在調查中我們發現:有的鄉村雖然千方百計建起了文化站,但由于經費緊張,聘不起專職管理人員,對文化站設備的維護和更新也處于相對停滯的狀態,致使文化站的作用得不到發揮;有的鄉村給予民間藝術劇團、個體放映隊的經費支持很少,甚至沒有支持,致使這些民間團體生存得不到保障,不能為農村科技文化建設服務,久而久之,就會影響到農村居民參與科技文化活動的熱情和積極性。

2.3農村文化隊伍力量薄弱,管理存在“軟肋”鄉村文化站干部長時期得不到更新,年齡老化;一人身兼數職,工作精力不能“聚焦”;工資待遇低,人才外流嚴重,出現人才斷層,青黃不接;業務培訓經費短缺,文體站工作人員能力得不到及時的培訓提高。由于文化站隸屬于鄉鎮政府,文化站的人員配備屬于鄉鎮政府范疇,不需與文化主管部門協商,不經文化部門考核,文化站與農技站、學校等各自為戰,聯系協調不夠,造成科技文化資源配置無法共享,不能集中開展各項科技文化活動。

3解決的辦法

3.1充分利用傾斜政策,以點帶面,打造標準樣板田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指出“推進廣播電視村村通、文化信息資源共享、鄉鎮綜合文化站和村文化室建設、農村電影放映、農家書屋等重點文化惠民工程,建立穩定的農村文化投入保障機制,盡快形成完備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各級基層部門要充分認識農村科技文化建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利用黨中央的傾斜政策,在河南省各市推行農村科技文化建設試點鄉鎮,樹立典型,以點帶面,以此穩健地進行農村科技文化建設。

3.2利用傳播學和系統論的原理,構建河南農村科技文化建設的新模式經過分析、探索和總結,我們構建了河南農村科技文化建設的新模式(如圖4):即通過對河南農村科技文化建設的系統化設計,以鄉村文化站為基地,更新科技文化設施,精選科技文化內容,優化科技文化隊伍,在傳統文化資源的氛圍中提升當地農村居民的科技文化的參與力和積極性,最終推動河南農村科技文化建設的發展。其中,科技文化設施是“奠基石”,是我們進行農村科技文化建設的物質基礎;科技文化內容是“發動機”,有了“發動機”,農村科技文化建設才能啟動;科技文化隊伍是“助推器”,有了它,農村科技文化建設才能高效快速進行;農民參與能力是“催化劑”,加速著這個系統的反應速度;傳統文化資源是“指示燈”,它既是手段,又是目的———,最終喚醒受眾的文化傳承意識。五個模塊組成一個“循環體”,步步為營地發揮著各自的作用,體現著整體的效果。

第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農村科技文化建設中,首當其沖的應當是科技文化設施的建設:①聘用專職人員,對鄉村文化站的設備進行更新和維護,保證設備之間的系統集成和有效使用。制定《鄉村文化站管理規定》,對文化站設施進行規范化管理。②根據自身實際適當擴建部分文化活動場所,或者將閑置廢棄的舊校舍、舊祠堂、舊禮堂、舊廟宇及其它一些舊房子進行改造,加強資源整合利用,使之“脫胎換骨”變為功能較為完備、方便群眾的農村文化活動場所。③加強農村廣播電視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有線電視和數字電視網絡建設,提高農村廣播電視無線覆蓋水平,使農村居民能收看到農村頻道(如CCTV-7、河南電視臺新農村頻道)的科技和文化信息。④加強農村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設施建設。根據自身實際,建設網絡查詢中心,或與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相結合,不斷完善設備配置,豐富電子圖書、舞臺藝術、知識講座和影視節目等數字資源,為農民提供數字化文化信息服務。

第二、精選農村科技文化內容。①依托河南高校人才資源,文化部門與政府溝通協調,適時組織邀請有關專家學者赴試點農村作科技文化(如農業、畜牧業)專題講座。②精心組織主題科技文化活動。如組織統一收看(或放映)科技講座節目、參加科技匯報會,赴優秀試驗田參觀考察等。③積極扶持和引導農民自辦科技文化,對農民的創作或創造要積極鼓勵,適當獎勵。

第三、科技文化隊伍建設。①推進體制改革,文化專職人員要采用聘任制競爭上崗,不拘一格聘用確有特長的民間藝術人才,鼓勵專家學者到鄉鎮文化站掛職鍛煉。讓能夠干、喜歡干文化工作的人有舞臺、有機會施展才華,并且有一定的穩定收入,使那些不能干、不愿干文化工作的人及早離崗退位。②加強文化隊伍的專業業務培訓工作,盡快提升他們的業務技能和管理能力。依托文化主管部門和高校,加大對文化站工作人員的輔導和培訓工作。同時需盡快培養一批農村文化骨干隊伍,建立隊伍的長效機制,使農村文化的發展形成規模持續發展。

第四、農民參與能力的提高。農民的科技文化參與能力是指當代傳媒下的信息素養具備能力和群眾性主題活動的共鳴能力。此種能力的培養需要調動農民的積極性。而調動農民的積極性,重在保障農民利益。要舉辦一些主題活動,注入獎勵機制,讓農民參與進來,樂在其中。要樹立典型,以點帶面進行幫扶,讓農民得到切實的利益。4結語用傳播學和系統論的相關原理對河南農村科技文化建設進行范式設計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積極嘗試。我們有理由相信:對此模式的積極探索將使河南農村科技文化建設層次更分明,思路更清晰,目的更明確,效果更明顯,由此開拓農村科技文化建設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