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改下漢語言文學教學研究

時間:2022-06-22 10:19:35

導語:新課改下漢語言文學教學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新課改下漢語言文學教學研究

摘要:隨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持續深入,傳統的高校漢語言文學教學已經很難再適應新時期下的高等教育和漢語言文學人才培養的需要,因而有必要分析新課改背景下高校漢語言文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在此基礎上提出對策建議,為改進我國高校漢語言文學教學提供一點有益借鑒。

關鍵詞:新課改;漢語言文學教學;問題;對策

新課改呼喚有一支高素質的、適合新課改發展需要的現代教師隊伍來有效支撐其穩步實施,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學實施的效果直接影響到基礎教育語文師資的培養質量,關系到新課程能否持續、穩步推進,因而應探討新課改下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教學問題,促進新時期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學面向新課程改革的需要而不斷進行自我修正和完善,滿足新課改對新型語文師資的需要。

1新課程改革對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學提出新要求

為適應新課改的現實需要,教育部制定了新的語文課標,對義務教育階段以及普通高中語文課程的目標、課程結構、課程內容、課程實施以及課程評價依據新課程的基本精神進行了新的梳理和規定,對語文教師的專業素養、技能等各方面也有了更高的要求,這要求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學須著力進行改革,以適應新課改的需要。第一,教學目標上要進一步凸顯“三維目標”。新課程改革的推進以及語文新課標的使用對語文教師的教學理念以及教學素養等都有了較以往更高的要求。當前,新課改在課程目標方面基于升本教育理念提出的“三維目標”體系符合課程教學的當代走向,是新課程改革的本質特色之一,因此這也直接要求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教學亦應適應這種變化,在教學目標上著力凸顯“三維目標”,不斷提升學生的教育素養、學科素養,為新課程改革輸送更多高質量的新型語文專任教師。第二,課程結構應走向復合多樣。新課程改革的實施對教師角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傳統課程相比,新課程改革要求語文教師不僅僅成為語文學科的“傳授者”,更應成為新課程的開發者、研究者和反思者,多重性的角色要求新課程下的語文教師應具備綜合多樣的業務基礎和能力,這就要求高校漢語言文學教學須對其專業課程結構進行調整,建立縱向和橫向相結合的綜合性的課程結構,加強對教師綜合素養的培養。第三,教學內容應面向生活。生活化教學成為新課改下語文教學的應然抉擇,新課改背景下的語文教學應著力從教學內容、課程構建、教材制定等各個方面走向生活化,這不僅是新課程的本質要求,也是順應新時期學生主體性發展的現實需要,語文教學應從知識化的桎梏中掙脫出來,進一步生活化,使得語文教學真正以生活為依托,來源于學生的生活,應用于學生的日常生活,這就要求高校漢語言文學的專業教學應持續向生活化靠攏,為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今后走向崗位更好地適應新課改奠定堅實基礎。第四,教學實施要從“師本教育”向“生本教育”轉變。新課程下的語文教學實施應從以往的師本教育走向生本教育,即在語文教學實施過程中要做到“以生為本”,關注學生主體地位和需要,消解以往教學過程中師生雙方“主客二分”的傳統思維,給予學生應有的主體性地位,積極開展對話教學,這就需要高校漢語言文學在教學過程中要著力培育學生具有現代學生觀、師生觀等教育理念,以便其走向教學崗位后更好地實施教學。第五,教學評價應凸顯促進學生發展的功能。語文新課程要求新課程背景下的語文教學評價應切實發揮其促進學生發展的“發展性功能”,改變當前語文教學評價過于注重甄別、評判等“工具性功能”的傾向,這要求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學過程中應切實扭轉評價理念,建立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發展性的教學評價體系,使學生樹立現代評價理念,這對于其今后走向教學崗位后更好地實施教學評價無疑是有好處的。

2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學現狀

當前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教學距離新課程改革的要求還比較遠,實際教學中還存在不少問題,主要存在于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教學目標實施過程中的“技術主義傾向”。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進實施,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教學目標也已經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不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傳授學生基本的語文學科知識技能的同時也注意培養學生良好的態度、價值觀的形成,然而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在貫徹“三維目標”的過程中的技術主義傾向也日益凸顯,主要表現在將“三維目標”中的過程與方法、態度、價值觀有意無意地作為迎合外界評價的工具,教學過程中仍然以變相了的知識教學為主,重視對學生語文學科理論知識的灌輸而輕實踐能力的培養,如不少教師注重對學生進行公務寫作知識和理論的掌握的考察,但是學生在學習完《公務寫作》這門課程后依然不會寫作各種公文,這是當前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學中存在的突出問題之一。第二,課程結構合理性缺失,教學內容脫離學生日常生活。新課程改革要求整合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課程結構,精選教材,建立面向現代新型語文教師培養的新的課程結構,但是當前不少高校的漢語言文學專業的課程結構依然以傳統知識性課程為主,各種實踐性課程、選修課程依然相對不足,本土教材和校本教材研發進展緩慢;在課程內容上,沿用以學科為中心編制教材組織教學內容,脫離學生日常生活以及新課程發展的現實要求,這種脫離現代漢語言文學專業發展和學生實際的教學內容不僅使得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大大受挫,同時也無益于教學質量的提高。第三,教學實施漠視學生主體性,教學評價仍以甄別和選拔為主。新課程改革的實施對高校漢語言專業的教學實施產生了一定的積極作用,各種新的教學方法開始進入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教學課程中,但是總體而言,當前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教學仍然以傳統的講授法為主,教師教的方式和學生學的方式還未能有根本性的轉變,學生的學習主體性地位還未能得到真正的尊重和認可;教學評價方面,仍然強調評價的甄別和選拔功能,對評價促進學生發展的這一根本性的功能還未能給予真正的重視。

3新課程背景下改善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學的對策

今后,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教學應積極面向新課程的具體要求進行積極轉變,筆者認為應著重加強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第一,加強教師理論學習,轉變教師觀念及角色。理念是行動的先導,當前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學中存在的諸多問題的根源之一在于教師觀念的陳舊落后。因此,要想有效解決當前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學過程中存在的諸多現實問題,首先必須要督促教師加強立足于實踐教學的理論學習,強化教師反思,促進教師積極轉變教育觀念,實現教師角色從傳統的語文知識的“灌輸者”向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轉變,教師自身也應向教育教學的研究者積極轉變,學校及教育主管部門應積極為教師觀念轉變及角色轉化提供政策及制度支持,如構建校本培訓模式及語文教師專業學習共同體,共同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第二,多樣手段實現教學“三維目標”真正落實,構建面向新課程發展需要的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課程結構。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以更加積極、務實的態度落實教學“三維”目標,在傳授學生基本的學科知識的過程中重點加強對學生語文基本技能如寫作技能、表達技能、創新能力等方面的實踐能力的培養,幫助學生樹立科學的態度和價值觀;課程結構方面,應根據新課程改革和學生發展實際需要重新構建和完善漢語言文學專業課程結構,以基礎課程—核心課程—選修課程為主線調整課程結構,加強本土教材和校本教材研發力度,培養新時期復合型的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第三,教學實施關注學生日常生活,發揮教學評價促進師生發展的本體功能。教師在實際授課過程中應綜合使用講授法、問答法、討論法等多種教學方式,注意聯系學生日常生活實際,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過程中應多注意挖掘和補充一定的鄉土教材和鄉土文化,引導學生在實踐中理解知識、獲取知識;在教學評價方面,教師要積極轉變評價觀念,實現評價功能的根本性轉移,重點發揮評價促進學生發展的功能,同時注意評價方法的多元化,以多種評價方法促進師生雙方共同發展??傊?,新課程的發展對于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教學提出了更多的要求,面對當前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學過程中存在的諸多問題,應從教師素質提高、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學自身乃至傳統文化影響等多個方面去進行積極調試,著力改善當前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學過程中的諸多問題,構建面向新課程發展的新的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學。

作者:智宇紅 單位:天津市河東區職工大學

參考文獻:

[1]鄭君.新形勢下漢語言文學教學的問題及對策探析[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5):256-257.

[2]孟偉軍.新課程改革背景下高師漢語言文學教育專業課程改革淺析[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5,(3):107.

[3]莫玉林.淺析新課改下語文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科學大眾,2008,(11):133.

[4]陳新富,魏建,呂再團.新課改下職高文言文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家教世界,2014,(2):180-181.